《追梦赤子心》_《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9-10-06   来源:读后感    
字号:

【www.jxscct.com--读后感】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10篇

  《追寻记忆的痕迹》是一本由[美] 埃里克·坎德尔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一):春来江水绿如蓝

最近先后读了两本科学家自传,神经科学大牛Kandel与社会心理学大牛Aronson。碰巧的是,不仅这两位大牛的人生经历有颇多相似之处,连书的内容都有些异曲同工。就经历来说,两位都是犹太人,自然在价值观方面也趋同,比如对家族亲情的重视、对高深知识的追求和对高雅艺术的欣赏。而他们从平民家庭一步一步走向学术事业的巅峰的励志故事,则是美国梦的最佳体现。俩人的第一份教职都是哈佛,最终也都离开了,然后各自开创了自己所在领域的新方向,终成一代宗师。Kandel于2000年获得诺贝尔奖,著名心理学家Gardner Lindzey则评价道:“如果社会心理学界有诺贝尔奖,我相信Elliot Aronson一定是第一位获奖者。”反正心理学界的重要奖项他都包揽了。而他们所编写的本学科导论教材,也都被后学誉为是该领域的“圣经”。从内容而言,两本自传都是将本学科鲜活的发展历程、关键的基础知识与个人的人生经历融为一体写就:大牛引领学科发展,学科发展又创造新知识,新知识又影响大牛人生。于是,个人的小历史便与社会的大历史并在一起,如车轮似的向前行进。
挑这两本自传来读并非无的放矢。神经科学是我本科时懵懵懂懂感觉值得自己去毕生追求的学术领域,花费一年多时间完成的毕业论文便属于神经药理学的范畴。由于懵懂而心存疑惑,毕业后我选择了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待到后来渐渐发现当初感兴趣的议题更多其实属于先前被我误以为是非科学门类的心理学所研究的主题时,方才如梦初醒。加之工作经历对兴趣的新近影响,于是我选择了重返校园走进社会心理学领域。看上去似乎一路折腾越绕越远,其实,一门结合两个领域的交叉学科“社会神经科学”就在近些年里诞生了。两个月后,第四届国际社会神经科学年会将在我系举行。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好比你一面为自己当初早早地甩掉了前女友而庆幸,一面又渐渐在从自己当初没能早点儿遇到现女友而懊恼的心情中走出时,突然听说两个女友要义结金兰,自己还得当见证人——而在读完这两本自传之后,我倒是非常乐意当这个见证人了——几天前我应下来当会议助理,大约潜意识里是有这个原因的吧。
时代的流变
Kandel只是当年十多万逃往美利坚的犹太难民中不起眼的一个小不点,难民潮中更为耀眼的则是几千名来自德语世界的科学、人文和艺术家精英。作为纳粹文化清洗运动的一个讽刺性结果,希特勒拱手把世界科学文化中心让给了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正是在这样一个契机之下,加上美国原本就处于上升势头的学术实力,二战结束后,一波又一波新学科的孕育、融合、诞生便在这块自由的土地上前仆后继开来,本书所涉及的几个学科概莫能外。
1952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标志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兴起。通过分析单个细胞的基因和蛋白活动,分子生物学把之前互相孤立的进化论、遗传学与细胞理论整合在了一起,将曾经以描述为主的生物学转变成为以遗传学和生物化学为基础的系统性科学。1960年代,脑科学与行为科学连接而成现代神经科学;现代认知心理学则在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包围中诞生,尽管它仍然将大脑视为一个黑箱,主要以外显行为等指标来推断大脑加工过程。1970年代,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开创了认知神经科学,借助于PET、MRI等技术,人类得以窥探大脑这个黑箱。1980年代,认知神经科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结合,则开创了认知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of cognition,也称molecular cellular cognition),从分子和细胞水平来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机制。
先贤的基业
Kandel的学术之路几乎是与现代神经科学一道成长的。但罗马并非一天建成,如果没有前辈科学家的披荆斩棘,Kandel或许会走一条与他的维也纳老乡弗洛伊德相似的路:放弃研究神经细胞,转而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师。事实上,Kandel之所以会走上神经科学这条路,最初的想法就是为了找到弗洛伊德所谓的本我自我超我分别在大脑的什么地方。好在Grundfest教授没有把这个抱着天真想法的年轻人打发走,而是告诉他只能先从一个一个细胞开始研究。那个时候,在神经细胞这本厚厚的天书上,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才刚刚破译了前几页——知晓了基本原理。他赶上了好时代。
得益于20世纪初Cajal和Golgi等人的天才性工作,神经元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结构被展现在了世人面前,并由此提出神经元学说(neuron doctrine),包括联结特异性原理(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具有特异性,形成特定的神经回路)和动态极化原理(神经回路中的信号只向一个方向传导)。这些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仅仅是作为直觉推断出的原理,竟然都得到了后人的实验证据支持!
到1920年代,Adrian记录了神经元轴突动作电位的传导,并发现了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接下来,Hodgkin和Huxley等人阐明了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来改变膜电位。至此,一个神经元内部的电信号原理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而神经元之间是如何传递信号的呢?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汤与电火花(soup vs. spark)之争”:是化学信号还是电信号介导了神经元之间的交流?最终真理站在了汤派这一边(但也确实存在少数电传导的例外)。总之,当Kandel第一次走进实验室时,关于神经元的这些基本议题都已经有了较为明晰的答案。
除了神经科学的进展,如果没有脑科学与心理学在那个时代已经取得的成就,Kandel也不可能将学习与记忆的神经机制这一宏大主题选为毕生志业。关于大脑与心理功能的定位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便分别有Gall的颅相学和Flourens的均势说,前者认为不同脑区对应不同心理功能,Broca区和Wernicke区的发现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支持,且Wernicke提出复杂行为应该是特异性的多个脑区共同作用的结果;后者认为大脑皮层的每个区域都可以执行任何心理功能,Lashley切除大鼠皮层的迷宫实验结果为其提供了支持。但后者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得益于Penfield和Milner等人对癫痫病人的研究,推翻了Lashley的解释,同时,长时记忆与短时记忆、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的区分得到了确认。
学术的旅程:准备
当记忆在大脑中储存于何处的问题已经有了大致答案后,历史把下一个问题推到了Kandel面前:记忆在大脑中是怎样储存的?这个问题需要到神经元里去求解。于是,拿什么神经元来研究记忆就成了首先需要考虑的。由于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十分复杂,反复斟酌之后,他将目标锁定于海兔(一种海生蜗牛)。海兔的脑很小,有些神经元却很大,且大部分基本反射的神经回路都很简单,是研究学习与记忆的理想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在初出茅庐的Kandel做出这个选择之前,很多前辈以及同事都不看好他。当时流行的观点是,人类的大脑功能肯定与低等动物有着本质区别,怎么可能用无脊椎动物的神经元研究出学习与记忆等高级心理功能来呢?而Kandel坚持了主见,这其实是还原论的胜利,也是进化论的胜利。还原论遵循化繁为简的原则,先从简单生物的细胞入手,再逐层深入,这一原则贯穿了Kandel的整个科研生涯;进化论则假定不同动物体内的一些分子机制在漫长的进化岁月中是相当保守的,适用于海兔的机制也可能与人体内的机制类似。
选定了研究的模式生物,接下来就该选择研究的实验范式了。Kandel再次做出了明智之举:将巴甫洛夫训练狗的那套经典条件作用搬到海兔的神经细胞上,通过在神经通路上呈现强度不同的电刺激,这一实验模型得以成功建立。结果表明“与突触强度有关的一系列变化可能是活体动物中某些简单信息储存形式的基础”(p121)。
上述实验是在当时全世界有且仅有的两个研究海兔神经系统的实验室的其中之一进行的。正是与Tauc的这次合作,让Kandel彻底建立了对自己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而“再没经历过那种因灵感耗竭带来的恐惧”(p122)。因此,从巴黎回到哈佛之后,Kandel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选择:放弃曾经梦想的成为精神分析师的精神科医生的事业,离开哈佛去到纽约做一名全职的神经科学家。“在我仍然非常钦佩精神分析关于意识的丰富又敏锐的观点时,却失望地在临床中发现精神分析的作用几乎无法通过实证的方法进行验证。”(p244)接下来,好戏就一幕幕上演了。
学术的旅程:出发
首先,Kandel在活体海兔的缩腮反射这一简单行为中建立了习惯化、敏感化和经典条件作用。与当时只关注于细胞水平的神经生物学研究的Kuffler实验室不同,Kandel实验室“不愿被自己的知识背景约束,反而觉得未知的领域特别吸引人”(p130),于是他们大胆地将细胞神经生物学与行为学研究结合了起来。接着通过巧妙的实验手段,他们又成功地找出了海兔缩腮反射的特异性神经回路,由此说明,生物体的某一行为都是有着相对固定的神经回路作为基础的。
这里还原论策略的逻辑是:先锁定一个简单行为反射,再找到该反射神经回路上的全部细胞,然后通过简单的学习模型,观察神经回路上哪些部位发生变化。那么,学习与记忆的保持到底是通过神经回路自身的动态变化还是由突触联系的强度变化来实现的呢?这一争议由Kandel等人的一系列实验给出了回答:突触联系强度的改变是学习和短时记忆的细胞机制。也即,我们的短时记忆就储存在突触联系强度发生改变的那些位点上。
那么,长时记忆的细胞机制会和短时记忆一样,仅仅是突触强度变化时间更持久一些吗?进一步研究的结果表明,长时记忆除了强度变化之外,还在解剖学上重构了神经回路,长出了新的突触前末端。这说明经验可以改变海兔大脑结构,它与其他研究者在猴子和人脑中发现的经验改变皮层表征的结果相一致。
至此,关于学习与记忆的细胞机制已基本阐明。Kandel又将研究推向了分子水平。首先,他们发现改变突触强度是通过感觉神经元改变突触前末端的神经递质的释放量来实现的,而不涉及运动神经元的变化。接着,他们又确认了这种神经递质为谷氨酸,而中间神经元释放出的5-羟色胺则能够影响谷氨酸的释放量。这一调控回路的分子机制又是什么?原来,电刺激激活中间神经元释放5-羟色胺,5-羟色胺则促进感觉神经元合成cAMP,cAMP使得蛋白激酶A的催化单元释放,最终,催化单元促进了谷氨酸的释放。其他研究者通过对果蝇的研究支持了这一机制。
学术的旅程:攀登
短时记忆的研究终于告一段落。到了198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成熟和神经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重大突破,破解长时记忆分子机制的时机来临。长时记忆需要长出新的突触前末端,这就意味着在细胞核里发生了基因表达,以合成蛋白来形成突触。实验果然发现,是蛋白激酶A和MAP激酶跑到了细胞核里,激活/抑制CREB-1/-2蛋白,后者分别开启/关闭了有关基因的表达。
虽然新合成的蛋白会被运送到每个突触中,但将每一个长时记忆都储存在神经元的全部突触的做法显然是不经济的。事实上,只有那些被5-羟色胺刺激过的突触才会合成新的突触前末端。而需要开启基因才能形成长时记忆这一机制也说明,并非所有的刺激都可以由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
然而,一次环境刺激引发的基因表达只是一次性的,可长时记忆却会保持很长时间,这意味着突触前末端得有别的蛋白来维持生长。进一步研究发现,除了新蛋白,维持突触生长的是突触内原有的默默无闻的局部蛋白。可局部蛋白怎么就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呢?原来,感觉神经元里存在一种类似朊病毒的CPEB蛋白,它一旦被5-羟色胺激活,便会持续自主复制下去,通过激活信使RNA来调节局部蛋白的合成,从而让记忆得以长时间保持。
就这样,在经历了长达四十年的漫长旅程之后,关于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行为、细胞和分子机制已经被全部揭示。“科学探索过程就像一本情节曲折的悬疑小说”(p191),在波澜起伏之后,其实故事还远远没完。我们仅仅知道了内隐记忆的相关机制,而外显记忆比内隐记忆要复杂得多,且对它的探索是无法在简单的海兔身上展开的。
学术的旅程:转向
于是便有了对小鼠海马的关注,而长时程增强、空间位置细胞和NMDA受体的发现,使用基因修饰小鼠对空间记忆和注意加工的研究结果,表明了“记忆的某些关键的分子机制在所有动物身上都是相似的”(p203),尽管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在表现上那么不同。当然,这段旅程还有很长的路。对于人类的记忆,目前所大概能知道的,就是外显记忆首先进入前额叶,接着在海马转换为长时记忆,然后储存于负责其对应感觉加工的大脑皮层;而内隐记忆则储存于小脑、纹状体和杏仁核。
有人不禁要问,把这些玩意儿研究清楚了有什么用呢?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关于记忆的很多方面在心理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而且这些研究与不同领域结合之后正在产生实际效用。神经科学的证据似乎只是在为记忆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一点儿更底层的解释嘛,解释比应用更有价值吗?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对于那些把追求知识作为人生目的并乐此不疲的杰出科学家们而言,甚至不必回应(不过科研经费往往来自纳税人哟),侦探故事本身不是已经足够有趣了吗?事实上,这样的研究当然有用,只要条件成熟,它的效用甚至比心理学的应用成果要大很多。进入1990年代,Kandel也加入了把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科学家行列,也正是基于对记忆、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分子机制的透彻了解,寻找到能够直接作用于这些分子通路的药物,才使得很多疾病得到了有效地治疗,而一些曾经“不明真相”的疾病也找到了病因。
另外一方面,神经科学的进展也可以促进心理学的研究。比如Kandel等人最近对于小鼠习得性恐惧和习得性安全的神经通路的开创性研究,便为心理学领域极为关注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如果知晓了安全感的神经机制,我们就可以设计出更有效的安全感行为实验范式,评估起来也比主观报告更准确。而基于一直以来对精神分析的兴趣,Kandel还特别提出了希望采用脑成像的方法来评价心理治疗效果的想法。如果将来能够像检验药效一样更为客观地检验心理治疗的效果,那才是心理治疗对人类的福祉。否则,心理治疗就永远只能游走在科学与玄学之间。任何心理现象都必有其生理的物质基础,我们需要的是严丝合缝的证据链,而非玄之又玄的说辞。
在全书的最后,Kandel还谈到了对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皇冠“意识”的研究及构想,对意识与无意识的兴趣正是开启他科研生涯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在观看视觉管理皮层提供的图像,又是什么在聆听听觉管理皮层提供的音乐,大脑是用什么策略来读懂它自己的呢?负责意识统一性的神经元在哪里?自由意志存在吗?意识到底能不能被科学研究?关于这些,我们所知实在太少。而在对科研前景的展望中,他则讲到了与还原论相对的研究方法,即从分析单一水平到整合不同水平、从分析神经元到关注神经网络、从神经科学到分子社会生物学(molecular sociobiology)的整体论。这正是社会神经科学所采用的理路。
人生的启示
纵观Kandel的一生,实在让后学有太多受用之处。前面我已经用主要的篇幅讲述了他的科研之路,可以说,审慎思考选准研究对象、以还原论的原则规划科研、勇于迈向未知领域接受新技术,构成了他事业成功的核心。此外,他在最后一页提到:“在所有事情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确定一个需要长时间作业的问题或是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我幸运地在最开始选择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海马和记忆,然后果断地转向研究一种简单动物的学习。这两个问题都具有较大的学术深度和广度,也使我经历了许多实验的失败和情绪的低落。因此,我没有经历过一些同事所描述的那种不适:在中年时会开始觉得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变得无趣转而从事其他事情。”(p284)
以上所说全是与个人有关的因素,实际上,与他人的合作以及环境的影响同样重要(连基因的表达都受制于环境呢)。Kandel年轻时从历史学转向精神分析,再从精神分析转向神经科学的过程中,无一不是因为受到了良师益友的指引和鼓励。“他们的大家风范激励着年轻人积极奋进,取得成功。而年轻人则应该具有开放的头脑,争取到高手云集的环境中去工作。”(p81)历数Kandel驻足过的地方,无论哈佛、纽约大学、国家健康研究院还是哥大,这些都是顶尖的科研机构。在谈到他做出人生第一个重要成果(对猫海马的研究)时,Kandel这么写道:“我们的经历只不过是一个典型的国家健康研究院故事:没有经验的年轻人有机会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而且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得到资深人士的帮助。”(p99)
除了卓越的老师,每当他瞅准时机跨入一块未知区时,也都找到或者遇上了优秀的合作者,“在不同阶段引领我走入新的领域”(p173),互相取长补短,强强联合,无往而不胜。不过,要是缺了年轻人那也寸步难行!毫不夸张地说,几乎Kandel在后期完成的每一项重要研究,都会出现一名身怀不同绝技的博士后或者博士,也正是他慧眼识珠地招来不同研究领域的年轻科学家,才能够切实推动其在各个水平上的研究进展。“由于美国科学界的平等主义特性,年轻人在他们有任何想法时都可以直言不讳,并且会被其他人听取。因此,我不仅从我的导师那里学到东西,每天与我的研究生和博士后同事进行交流也使我受益匪浅。”(p278)
以上便是我花费几天时间陆续完成的书评。在半个月前读完这本书时,我说“这将成为第一本改变我人生的书籍。”而在这些天重温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自己受到的影响之巨。正如书中反复会提到Kandel在精神分析与神经科学之间的选择对其人生发展的影响一样,这本书(以及《绝非偶然》)让我明确了自己在社会心理学与神经科学之间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和行动。正如心理学的发展为Kandel提供了很多研究想法和思路一样,我的心理学研究也应该从神经科学的广阔天地里多多受益,开放与融合是未来的大方向。
本书出版于2007年,我禁不住会想,如果当时就读到了它,我又将走出怎样一条人生之路?而在读完本书后,无意间于故纸堆里翻到的一张旧书讯,更教人平添了几丝感慨。那是一张2007年某次在听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的报告时拿到的科爱书讯,上面赫然印着的《理解情绪》,正是由本书译校者罗跃嘉导读,介绍中提到的作者,比如Simon Baron-Cohen,如今我对其研究早已烂熟于心;而Ralph Adolphs更是12月年会的报告人!少不更事时错过的,在百转千回后又遇见了。何哉?“人生有时就像一条盘山路,走了一圈,仿佛又到了起点,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更高的起点。”(p158)Kandel如是回答我。在此,谨祝老爷子健康长寿、其乐未央。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二):我们迷惑

我们迷惑,他们也迷惑,但是我们却更习惯于迷惑。
事情会照这样继续一段时间,然后情况就会更糟。 Marshall 脑科学家
 1. 神经递质 兴奋性神经递质 谷氨酸(食盐:谷氨酸钠) 抑制性神经递质 γ-氨基丁酸(酒精 镇静类 麻醉药物提高抑制功能)
2、记忆 是分布存储的,杏仁核 情绪判断 纹状体 小脑 运动技能。 记忆不仅包括意识还包括无意识。
3、短时记忆 第二信使理论 5-烃色胺 升高 CAMP/蛋白激酶A升高 谷氨酸升高 突触加强
4、长时记忆 启动子 突触生长两部分
   A.启动子 5-烃色胺---》CAMP,CAMP---》蛋白激酶A---》细胞核 MAP激酶---》 CREB-2蛋白分子失活(抑制CREB-1),蛋白 激酶A---》CREB-1蛋白分子, 发射信使RNA到突触
 B 突触生长 突触位置的5-烃色胺--》CPEB蛋白质=朊病毒+信使RNA=突触生长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三):大脑是如何形成和保持注意的,并如何指导信息分配和保存信息的?

这本书提到认知-神经-心理-生物学相关各领域的大师:
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奈瑟尔Uiric Neisser,
Karl Popper,Ivan Palov,Edward Thorndike,Santigo Ranony Cajal,Sherrington,Adrian,Bermstein--基于离子移动原理
Alan Hodgkin,Andrew Huxley(数学与艺术),Loewi,Dale,
Edwin Furshpan,David Potter,
Bemand Katz!!,Grundfest及Purpura,Hodgkin与HULEY ,Wilder Penfield,Crain,Marshell,Kuffer,Brenda Millner,Squire,
Schacter,milner,Alden,Pliny,LeDoux,Richard Axel,Schwarts,
JOHN O" KEEFE,Hebb,Crick和Koch,
弗朗西斯.克里克,埃德尔曼,B.libet,本格,Semirzeki,Steven Rose
图灵,威廉.
当然还有本书作者。
关键词有:
意识,注意力,感知觉,情绪,编码(如时间编码,速率编码,集群编码,神经编码),符号,节奏和频率,运动,海马。
条件反射,习惯化,敏感化,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情绪记忆,空间记忆。
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学,神经科学,神经回路,海马,突触,电信号,信息编码,动作电位与信号传递,空间地图。
他提到的好书:弗洛伊德《论自恋》,Pliny(自然史),John Nichools《从神经元与脑》,弗洛伊德《科学与心理学计划》,《行为的组织:一个神经心理学理论》,
《行为的细胞基础》,塘姆士《心理学原理》,达尔文《人类和动物的情感表达》,《心流莫扎特》,《感觉与运动系统》,《计算的机器和智能》。
另外,我自己找的好书外的有《人类注意和直接记忆的机器智能》,博林《心智和机器装置》,《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意识探秘》,《认知,大脑和意思:认知神经科学引论》,《意识的物理维度》,《概念学习的一种通讯分析》,《艺术心理学与意识大脑的进化》,《意识的宇宙》。
大脑是如何感知并形成和保持注意的,并如何指导信息分配的?
因素有意识-》注意力-》感知觉-》编码-》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能否持久,在于是否经常连接,提取和训练,也在于感觉神经细胞和运动神经细胞之间是否长出了新的突触连接,还有情绪记忆+CREB-1的多+空间记忆+主动意识。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四):“追寻记忆的痕迹”

一句话概括:“追寻记忆的痕迹”——漫长人生的自传,记忆研究的报告。
读后感:
     这本书目的是,用简单的语言去解释新兴的认知神经科学。这本书从内容上讲很特别,这本书的大致内容主要分两方面:一个是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以及过去50年的职业生涯,另一个是过去50年间认知神经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杰出科学成就的学术史。
     因此,这本书既是传记,又是科学史。而两条主线的互相纠缠、叙述上的相互干扰,给读者带来一个问题:虽然两条主线都是按照时间轴慢慢推进,但是作为传记的时间轴是被包含在科学史之中,微观与宏观叙述的互相切换会让读者有一种跳跃感,难以真正沉浸下来。简而言之,这并不是一本易读的传记书——读懂它需要理解其中介绍的学科知识。
     从传记的角度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二战时期犹太人的境遇,也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童年、青年、壮年、老年的一系列面貌。这本书作为自传,里面不得不提的就是永久的乡愁——维也纳。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作者不得不离开自己童年家乡——维也纳,一路辗转最后定居美国,并在美国度过了他大半生。当作者回顾一生,却几乎每卷都有提到维也纳,”维也纳“像一道咒语隐藏在这本书中的角角落落。而在全书最后一卷中,作者引用了这么一句作为卷首语:真正热爱维也纳的人是靠虚构的记忆来生存的。他会怀着一种苦湿而甜蜜的怀旧伤痛,记着那些他从来不知道的事情......那虚幻中维也纳就是史上最壮观的城市。”自传就像记忆,既是叙事,也是虚构。它用故事的形式,重构了人生,使其连贯而富有意义。维也纳,对于坎德尔来说,就是一条让他人生变得连贯而有意义的记忆之线。
     从科学史的介绍看,这本书很好的达成了它原本的目的——用简单的语言去解释新兴的认知神经科学。作为一本科普书,书中涉及了许多促成认识神经科学诞生和发展的学科,包括细胞生物学、神经信号理论、遗传学、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涉及到了这么多学科,原本应该是一本难度跨度很大的科普书,但这本书通过适时在自传中插入普及知识,随着时间轴的移动,让知识慢慢浮现积累,使得一般读者只要用心去读,在“读懂”这回事上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最后,这本书值得我们花个30小时去细细品味吗?应该是值得的。
      因为认知神经生物学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科学,就算是普通公众也需要了解其中的知识。并且,认知神经科学作为一门元学科,可以从基本层面上厘清一些持续已久的争论,比如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同时启发我们对人的认知有更深的了解。我们的短时记忆是如何产生的、长时记忆是如何维持一生的?这本书都可以解答,从而使我们对记忆有一个更加透彻的把握。
我对本书的梳理与摘录: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37872007/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五):能读到此书真是幸运

远远超出预期的一本书。原来只是买来作为《神经科学原理》的辅助读物,打算随便翻一下,然而开卷后却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不忍释卷。本书以精简、克制、偶尔犀利辛辣而极具感染性的文笔描述了在残酷大屠杀历史下的作为逃难犹太人的自身经历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学术发展史,又以严谨而深入浅出的实验描述科普了神经科学的一些主要理论。人文的热情与科学的冷静完美融合、无缝切换,在偶尔闪现出自傲、变态、理性乃至冷酷的思维后,又表露出幽默、睿智、坚定、对科学充满激情、对民族饱含深情和责任的内心。真是一位科学大师,令我无比感动、羡慕和向往。愿大师的精神与我同行。

PS:本书的译文还是有些问题,有前后不一致乃至翻译错误,比如我搞不懂282页的prion-like为什么被翻译为锯状。如有再版,希望改进。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六):诺贝尔奖得主的人生思考--《追寻记忆的痕迹》

《追寻记忆的痕迹》是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Eric R. Kandel的自传。全书从作者的童年记忆开始,到获得诺贝尔奖为终,记叙了认知神经生物学(记忆)的前世今生,穿插了作者的一生。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作者穿插字里行间的人生体悟,以及一流科学家的生活原貌,换句话说,也就是八卦。
1、牛人总是扎堆出现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好像书里出现的每一个名字都跟诺贝尔奖有关系,他们要么都获得了诺贝尔奖,要么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亲友、同事、伴侣。是因为作者本人的杰出,吸引到杰出人士与之相交。还是作者身边大量杰出的亲友同事,让作者随之杰出?我想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一开始是偶然,后来则是有意识的争取。作者职业生涯早期,在贵人帮助之下拓展了认知面,提高了眼界,之后则是有意选择的结果:“争取到高手云集的环境中去工作”。这样的事并非偶然,比如说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三位大神,全系同门,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再比如被后人称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幼儿园”的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至少培养了10位诺贝尔奖得主。
2、关于见解和矛盾
“有关科学社会学的一些有趣现实:首先,某些科学家技术上非常过硬但是并不一定对于他们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深刻的见解;其次,最出色的科学家常常会持不同意见,尤其是在某一发现的初始阶段。”
作者提到这位“技术过硬”但缺乏“深刻见解”的科学家指诺贝尔奖得主Golgi,他直到离世仍然坚持错误的理论。这引发了我的思考,第一,既然技术熟练本身并不意味着深刻见解(连诺贝尔奖得主也不例外),那么深刻见解由何而来?换句话说,做什么和怎么做,才产生深刻见解?思考显然不可避免,但显然不是所有的思考都通向深刻见解。第二,绝对一致的同意,往往不是最好的状态,积极的不同意见才是。
3、关于婚姻
科学生涯之外,作者多次提到妻子Denise,难掩对其的爱意、感激和尊重。作者说:
“在与Denise的婚姻中我学习到了很多。我曾经不情愿结婚,对婚姻充满了恐惧。但是Denise却充满了信心,因此我也有了信心而并没有犹豫与她结合。我从这当中了解到,其实人一生中会有很多次类似的情况,即你不可能单单依据冰冷的事实而做出合理的决定----因为事实其实总是不足够的。一个人最终还是要相信他的潜意识,他的直觉,他的创造性冲动。我在选择海兔作为实验对象时,就如同我与Denise结婚一样,再一次相信了我的直觉与潜意识。”
这与Malcolm Gladwell在Blink中表达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谨慎微小的决定,观察其中有无偏见、想当然和情绪冲动;十分重大甚至影响一生的决定,不妨相信直觉。
一旦发现正读的书,跟从前的阅读体验产生了联系,往往游离出眼下这本书,回忆过去的心得,发一小会呆。这也是我觉得读书最迷人的瞬间。
4、关于思考和工作
“努力而艰苦的思考,特别是那种可以产生有效想法的思考,实际上比只是更多地做实验更有价值。”
作者还同时引用一位生物学家的话说明这一点,“Jim(指Jim Watson)从来不将深入思索与刻苦工作混淆”。
这是抬头看路和低头工作的关系。抬头看路是要找准方向,掌控全局。深入思索,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我想“深入思索”加上“刻苦工作”,可能才是“深刻见解”的重要来源。当然,“深入思索”也要建立在敞开心胸的基础上,如果在错误的道路或前提下坚持己见,只会在歧路上越走越远。
5、关于品位(眼光)
“我决定采用海兔做研究时,我学会了相信自己的直觉,也就是跟着感觉走,成熟的科学家需要具备许多品质,品位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了。你要学会分辨重要的和不重要的科学问题,我能感觉到自己品位的提升,我已经学会辨别有趣的问题和无趣的问题----在有趣的事情中,我又能分辨出哪些是可行的。”
这不仅对于科学研究,对于所有的事业,简直都可以算是金科玉律。这是抬头看路后得出的方向判断。哪条路是康庄道?哪条路是独木桥?哪条路可以通往想去的彼岸?俗话说,“男怕入错行”,选错了行业,选错了研究领域,纵有天才也无济于事。作者给出的方法是“跟着感觉走”。但是要知道,感觉不是凭空而降的,感觉是通过长时间的有效输入、深入思索和刻苦工作培养的,即是作者所谓“品味的提升”。而且在此过程中,有些弯路,可说是难以避免的,需要随时调整。
6、关于研究领域的选择
“对于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我有两个基本要求。第一是它可以使我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并且会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研究,因为我喜欢长期的奋斗目标,而不是短暂的冒险。第二,我乐于在两个或更多的学科之间的边缘领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我怀疑这两条原则甚至可能在更大的层面上也是通用的,而不仅局限在选题或开拓事业上。或许可以理解为,目标要具备一定的难度,高远但可达;目标要具备一种开放的格局,或者说可扩展性。
7、关于过去
“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问题和自己的心魔,既往的经历和恐惧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行动”。过去的点点滴滴,愉快悲伤、顺境逆境,使我们成为今天的我们,少一点也不行。即使是诺贝尔奖得主,也不能摆脱不愉快的过往。
书的最后,作者说:
“偶尔,在疲倦而又愉快的一天快要结束时,我看着哈德逊河在窗外渐渐沉入暮色,思考着自己的科研生涯,发觉自己也会诧异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当初进入哈佛大学是为了成为一名历史学家,离开那儿是为了当一个精神分析学家,然后又抛弃了这个想法,跟着感觉走,认为真正理解心理必须通过脑的分子之路。……直觉、无意识思维,还有那似乎遥远而虚幻的诺贝尔得奖电话,让我充分享受着每一天的生活。”
我们不停的放下,拿起,告别过去,迈向新的路途,但是过去从未远离。如果在晚年,回忆人生轨迹,不觉懊悔,而是感叹际遇的奇妙,那么,这一生即使没有诺贝尔得奖电话的到来,也不算虚度。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七):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毋庸置疑,这本书的精华部分在坎德尔介绍自己关于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研究的部分。老实说,我现在读来,觉得坎德尔的研究称之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有点儿范围过广了。不知道我的感觉对不对,他的研究更像是对程序性记忆的研究,在涉及到概念记忆等问题时,能够用来解释的范围就比较有限了。但是他发现了记忆的通则,短时记忆对突触连接强度的改变,长时记忆对突触形态的改变(产生了新的突触)。
    记忆的神经通路有两种,一种是介导回路(mediating circuit),另一种是调制回路(modulatory circuit)。介导回路指只有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参与整个行为的塑造,而调制回路则是指有除了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还有中间神经元参与的行为塑造过程。由于中间神经元的参与,调制回路又叫异突触强化,而介导回路没有中间神经元的参与,叫同突触强化。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区别是:它并没有带来突触的形态改变,也并不要求细胞核的参与。
   一、 在短时记忆中,中间神经元释放5-羟色胺,5-羟色胺促进感觉神经元合成cAMP分子。而过量的cAMP分子,与蛋白激酶A上的2个调控单元结合使其发生形变而从2个催化单元上脱落,使得蛋白激酶A被激活,拥有磷酸化的能力。蛋白激酶A能够促使感觉神经细胞末梢释放神经递质谷氨酸,以增加突触的强度。这就是短时记忆的过程。
    二、长时记忆的过程要复杂些,它有两部分组成,首先,它需要突触易化的启动,然后是突触生长的维持。
    1)突触易化的启动,首先它经历了和短时记忆不同的启动模式,被5-羟色胺反复刺激(也即学习的重复练习过程),使得cAMP分子合成,过量的cAMP分子激活蛋白激酶A。与短时记忆不同,5-羟色胺反复的刺激使得感觉神经元中cAMP分子含量增加,从而让蛋白激酶A其向细胞核内移动,同时向细胞核移动的还有MAP激酶。蛋白激酶A和MAP激酶与一种称为CREB(cAMP反应元素绑定蛋白,cyclic 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的调节蛋白结合。细胞内存在两种CREB 蛋白,CREB-1激活基因表达,而CREB-2抑制基因表达。在这里,蛋白激酶A激活CREB-1,而MAP激酶使CREB-2失活。从而使得效应基因得到表达。
    2)突触生长的维持。在那么多与神经元相连的突触中如何找到需要强化的那个?这个过程可由细胞向所有突触发送信使RNA,但在特定的需要强化的突触产生作用,而其他突触不产生作用来达到。而这种删选过程得益于一种被称为CPEB(胞浆多腺苷化序列元素绑定蛋白,cytoplasmic polyadenylation element-binding protein)的蛋白。它拥有类似朊病毒的特性。朊病毒有两种功能完全不同的构型,其中一个是显性的,另一个是隐性的。朊病毒基因编码的是隐性蛋白,它不致病。隐形蛋白可以突变成致病的显性蛋白。CPEB蛋白也一样,它能够被反复刺激的5-羟色胺激活为显性。朊病毒的第二个特殊之处在于,其显性结构具有自我复制能力。CPEB也是一样,它能够不断使得隐性的CPEB蛋白变成显性的。从而维持新的突触的生长。
     这就是长时记忆的过程。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八):精彩的人生,精彩的传记

神经生物学家一直是科学家中的精英群体,张香桐、蒲慕明,饶毅都是科学家的楷模。
坎德尔的传记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精彩的一生。
首先有感于坎德尔先生在科学研究中不忘初衷,不随波逐流。他科研生涯的每一步都很坚实,都做出了非常优秀的工作,但他始终没有忘记科研生涯之初对精神分析的兴趣。科学家最重要的是好奇心,一生经历种种起伏坎坷,始终在心底埋藏着最原初的追求,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
在科学研究中,坎德尔不拘泥于自身的知识,敢于尝试,紧紧跟随着时代的潮流,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情,从分子水平进行神经生物学研究,用海兔作为模式生物,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大科学的胆识和魄力。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还能将科学研究向应用推进,成立了公司,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直接造福人类的药物。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局限于发发文章,来求得生存,而是从自己内心原初的理念出发,经过艰苦的摸索,取得可以影响世界影响人类的成就。坎德尔是这方面的典范。
科学和艺术是相同的,都要讲究品位。坎德尔用艺术家的眼光来欣赏科研。书中他也多次提到对歌剧,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爱好。真正热爱科学的人也必然会自发地热爱艺术。科学与艺术都不以功利为目的,都要精益求精,都要讲究不疯魔不成活。科学家的人生也是在谱写一场精彩的演出。
坎德尔不是仅仅埋头学问的科学狂人。他对故乡维也纳,对犹太人怀有深深地热爱。他用自身的名望去努力改变奥地利和犹太人的现状。人生如同一团火,终要熄灭,有的人只照亮了自己,有的人照亮了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xxs/36636/


《《追梦赤子心》_《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防汛抗旱应急演练活动总结锦集三篇

防汛抗旱应急演练活动总结锦集三篇

应急(yìngjí),应对突然发生的需要紧急处理的事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防汛抗旱应急演练活动总结锦集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5-07
2023年新版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总结(合集6篇)

2023年新版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总结(合集6篇)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一项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新版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总结(合集6篇),欢迎
2024-05-07
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活动总结(合集三篇)

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活动总结(合集三篇)

反腐败斗争,出自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郑重向全党、全社会宣布这一重大成果,并提出“取得全面从严治党更大战略性成果,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新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活动总结(合集三篇),欢迎大家借
2024-05-07
网格大走访活动总结六篇

网格大走访活动总结六篇

通过对实践过程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下一步将怎样纠正错误,发扬成绩,准备取得什么样的新成就,不必像计划那样具体,但一般不能少了这些计划。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网格大走访活动总结六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5-07
党风廉政心得体会【汇编四篇】

党风廉政心得体会【汇编四篇】

党的作风即党风,是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世界观在党的工作与活动中的表现,是全党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政治、思想、组织、工作、生活等方面体现党性原则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党风廉政心得体会【汇编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5-07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