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九重读后感】九人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9-10-04   来源:读后感    
字号:

【www.jxscct.com--读后感】

九人读后感10篇

  《九人》是一本由(美) 杰弗里·图宾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2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九人》读后感(一):九人——另一种视界

  第一次接触美国司法类书籍,所以仅是自己的一点读书心得,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点感受就是美国的法律条例非常细致,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了。例如高中女生打篮球是否打全场,已婚女士堕胎是否需要通知丈夫等等。相较而言,在我国法律条款中很少有如此细致的条款。这样的条款的提出也侧面反映了美国整个法律体系严谨程度和法律机构组织的高效运转。试想一下,地方法院每天光是这样“鸡毛蒜皮”的案子就要应接不暇了。其次,毋庸置疑这样的法律条款判断执行起来也是很便民的,不用去考虑应该套哪个条款,又是否从重或从轻。
  第二点感受就是即使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是个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位,却也并不是个人人必抢的“香饽饽”。从克林顿总统的提名屡次被拒可以看出,美国人大多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事业理想,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所追求的价值。而这些往往是我们很多人缺乏的,在名利之前往往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第三点感受人人都可以对总统say no。只要你有正当的理由,你完全可以拒绝总统,而不是毫无原则的接受。肿瘤专家纳德勒拒绝告知总统阿诺德的病情,这在我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包括纳德勒最后劝阻阿诺德接任大法官一职这一行为,也是让人肃然起敬的。
  第四点总统不是万能的。看克林顿总统提名大法官这一段,真是让人觉得纠结。除了要考虑肤色,性别,背景,法律观点等等还要考虑是否能被参议院通过,以及是否实现了自己当初竞选时的允诺。甚至还要调查此人各类情况甚至包括家政服务。即使大多数的政策推动从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认为是政治各方博弈的结果,可也不得否认美国在民主方面的作为确实是世界的楷模。
  第五点原来爱国也可能是个错误。在我们的意识里,爱国就是与生俱来的,从小我们升国旗唱国歌,从来不曾怀疑这些行为。即使现在被提出,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有什么好争论的,生在这个国家理所当然要爱这个国家。但是历史证明盲目的爱国主义无疑助长了纳粹暴行。就国家本身而言,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那么我们所谓的爱国主义其实就是心甘情愿地被统治者用工具统治着。这样想来,我们的思想从一开始就被限制了,我们的信念建立的基础本身就可能是错误的!如此想来,顿生寒意……
  另外,我实在太爱罗伯特.H.杰克逊大法官的这一段话了!!!太太太赞了!!!如果可以,我希望点一万个赞!!!
  ——“如果在我们宪法的星空上有一颗不变的星辰,那就是,无论在政治、民族主义、宗教,还是其他舆论问题上,任何官员,不论其职位高低,都无权决定什么是正确的,也无权用言词或行动来强迫公民表达他们的信念。如果有什么情形允许这一例外,那么,我们现在决不允许它们发生!”
  最后一点,关于种族平权制度。这一点让人不免联想我国的民族优惠政策。美国的平权尚能理解,毕竟黑人曾经因种族歧视受过较大的创伤。可是在国人思想里基本未有过歧视少数民族的心理,即使出于促进发展团结稳定的目的,也实在犯不着各种优惠。过犹不及,如今反而滋长了某些民族的分裂因子。
  芮成钢在他的书《虚实之间》指出以美国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却只是做一个世界警察已实属不易,毋庸置疑这应归功于美国三大独立体系的相互监督与制约。

  《九人》读后感(二):最高法院只是民主的产物

一直以来,最高法院在我心目中都是神一样的存在。作为三权分立中的一支,虽然它的职责是解释和适用法律,但法律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而它解释法律的过程其实是某种意义上的创造法律。
这本书展现给我的却是一个更为真实的最高法院,是一个从推荐大法官开始就充满着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最高法院。个人而言,我喜欢法律,但不喜欢政治,更不喜欢法律和政治有太多牵连。而渐渐的我了解到,法律和政治归根结底都是人们对于社会各种现象的理解和感受不同造成了不同种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归根溯源的都要归回哲学问题。
这本书里从总统提名大法官开始,最高法院就拥有民主党和共和党之争,左派和右派之争。伦奎斯特法院期间处理的各种极富争议的法律问题,阅读过程中不免不赞同甚至震惊某些大法官的意见。
最高法院门前的台阶一直给人庄严、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我却觉得正是这些台阶可以让我们把最高法院拉下神坛。我赞同作者在书的最后对最高法院的评价:
最高法院本身就是民主过程的产物,用句或许有些冷酷的话说,它既代表着最好的人的利益,也代表着最坏的人的利益。对我们的最高法院,我们无须寄予太多期望,也不能完全不抱希望。
或许这才是应当对最高法院持有的态度。

  《九人》读后感(三):争议也是一种自由

其实,就大陆现在的法制进程,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而且我不是专业人士,法律知识就不谈了,只谈谈个人的一些读后感吧。
A.关于堕胎
作为一个堕胎实在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国家公民,我是无法理解美国关于堕胎的争议为什么能持续那么多年,也不明白为什么对堕胎的态度是划分保守党和自由党的标准之一,更不懂那些所谓宗教上的压力。但是对于堕胎,我一直都持支持态度,不是对生命的不尊重,而是对妇女权益的支持。
跟我家宝贝讨论时,她认为堕胎也是杀婴,是一种罪孽,她是出于宗教思想的立场。而对我来说,不要说那些尚不能脱离母胎独立存活的胚胎,即使是怀孕9个月了,只要母亲不想生了,一样有权把胎儿流掉或引产掉。这样做残忍吗?或者。但是,生命有那么可贵吗?一个不被期待不被祝福的生命,难道又会有什么质量和幸福可言?在中国,做父母的门槛太低,太多不负责任的父母。降生在一个重男轻女家庭的女婴会幸福吗?降生在一个家庭暴力坏境中的孩子会幸福吗?降生在一个母亲根本不期待他/她诞生的家里,他/她的生活只会是悲剧。而制造这么多不幸的孩子出来(或出生后被杀的女婴)难道这不也是一种罪孽么?
回到我所说的女权本身。堕胎权本来就是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是倡导女性可以为自己身体、自己生活、自己命运做主的一种人的基本权利,不因为各种“意外”怀孕而被迫跟不喜欢的男人结婚,也不因不想要的孩子的到来而过一种自己不想要的生活,更不因怀孕了就献出自己的生命(指那些怀孕会危害孕妇健康的情况)。自主堕胎权的珍贵,就在于它使女人真正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可惜,在国内,由于没有必要的监督和限制条款,所以堕胎更多的成了一种对生命的漠视和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但是即便如此,堕胎合法化依然是一个值得珍惜的现象。
B.不同声音的可贵
在一个不容许或只容许经审查的不同声音存在的时空中,久而久之,人们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因为他们听到的是权威希望他们接收的资讯,他们会安于这种生活,把追求不同声音的人贬斥为“异端”、“哗众取宠”,对待他们的不是冷漠的态度就是刻薄的挖苦,他们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一潭死水,亦不会觉得“自由”有什么可贵,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自由还是被囚禁。
而最痛苦的,或许就是经历过自由,知道什么是自由,而终将向现实屈服,最后慢慢变得麻木吧。
C.当法律及制度保障不了我们的利益时,我们可以依靠的,还剩下什么?良心么?
想说的有很多,打了一大段,最终又删去。
因为,多说无益。

  《九人》读后感(四):法院风云

这本书是何帆法官翻译的。外文翻译过来,读起来还是有些生涩。
记得物权法老师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说的是:要为权利而斗争!大家对于法学院的学生可能会有一种看法:激进。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选择沉默,我相信这是一种劣根性,但对于大众来说,似乎很难剔除。不知国内的法学院是否都是如此。《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里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国内百姓的忍耐力之强,令外国人瞠目结舌,即使是自己的权利受到的极大的迫害。
应该说,这本书对于了解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内部运作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也不枯燥,基本是通过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来夹带介绍一名法官,他的之前的经历、意识形态,如何影响他(她)在裁判过程中的选择。(如果想对美国的联邦最高法院有进一步了解,可以看一部纪录片《the supreme court》,最后有链接)
之前对于美国法院的了解,基本只停留在一些著名的案例上,比如伯格时代要求尼克松交出水门事件录音带,以及支持妇女堕胎权的“罗伊诉韦德案”;在课堂上不知道被讲了多少遍的世纪大案--辛普森杀妻案;保护嫌疑犯权益的“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你一定在无数美剧上听过这样一句话: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一切都将成为呈堂证供)。
就像柴静说的:也许会有人看完这本书觉得“美国法院不过也是个风雨飘摇的烂摊子,充满政治化”。确实一直认为美国的司法制度是很公正的,法官们的判断、推理也是基于事实与法律演进。但其实,法官也是人,终究也是会受到自己的生活环境、意识形态的影响,毕竟大法官可是由总统提名的,共和党的法官倾向于保守派的法官,民主党则相反。但是,对立的意识形态,还是催生出了奥康纳这样的中间温和派法官,甚至这样的中间温和派主导了法院的判决。
这本书我并不认为应该把认为是一本学术著作,而应该只是作为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一种了解的渠道。

  《九人》读后感(五):混乱孕育秩序(Chaos gives birth to order)

难以借词汇评判一部气势恢弘的美国最高法院发展史。或许,当美国最高法院不可侵的法律权威存于北美大地时,这与其美国疆土宽广无垠相映照,亦与美国高尚一流的政治民主价值庞大输出相映照。严谨地说,作为广阔意义上的世界公民,这样一部庞大的美国最高法院记录历程史不得不为众生敬仰,除却其中党派偏见、意识形态暗流。法治意义,正如何帆译者序中所提及,“正如以为法学家所说:‘评价法治的标准从来不是完美,不是没有阴影和错误,远离卑下和怯懦、消灭权谋和猥琐,而是就整体而言,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它是否合乎情理地没有更好的替代。’”
Jeffrey Toobin以新闻从业者的角度,记录美国最高法院1990-2007年间发展历程,同时作为一名法律评论人,结合自身思考,对某些现象加以评判论述。当然,个体意见绝不会脱离环境,Jeffrey Toobin不免以自由派的立场,对罗伯茨法院保守主义节节高声的现象深恶痛疾,捶心呼首。
1990-2007年间,美国最高法院跨越了伯格法院、伦奎斯特法院、罗伯茨法院三个时期,执政总统先后经由卡特、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及至奥巴马。众所周知,美国执政两大党,民主党与共和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分别对应自由派和保守派,自由派及保守派在大多数政治议题或是思想上都极为一致,但划分两派系的分歧在于对待堕胎权利、平权法案措施、同性恋合法性、宗教是否进入公共领域及死刑存废等。自由派基于改革立场,倡导与时俱进,适度运用司法能动主义探究制宪者立法意图,以此解释宪法条文以适用现时法律诉讼,由此自由派承认合法堕胎权利,支持因受种族歧视而采取“reverse discrimination”的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公开承认并以法律支持同性恋,反对宗教进入公共领域,主张废除死刑。与此相反,保守派基于遵循先例,认为改革应采取温和渐进方式,认为司法活动应恪守原教旨主义,严格依照宪法条文解释宪法,由此派生出严禁堕胎,推翻平权法案,反对同性恋,支持宗教进入公共领域,死刑存在的合理性推定。
自由派与保守派之争映射到最高法院中,产生了法官司法判案时的意识形态分歧。如由伦奎斯特首席大法官卸任后继任的罗伯茨首席大法官,由总统布什提名,不免作为一名保守派法官而主张推翻Roe v. Wade先例(妇女拥有合法堕胎权),又如Stephen Breyer,日趋与摇摆派奥康纳法官一致,主张遵循Roe v. Wade先例。
固然,司法独立,或不受其他机构影响,或不受大众民意摇摆,或不受道德情愫骚扰,但论及司法独立的可行性,却总因不可避免的因素而变得障碍重重。首先,最高法院大法官产生方式就具有较大的非民意性,其作为执政总统的提名而产生,此种方式不可避免带有浓烈的总统色彩,或是党派意识,或是行政作风,最高法院大法官自产生起某种程度上是为迎合总统的政治考虑,如罗伯茨首席大法官的任命,便是作为布什为改组最高法院而安插一名保守主义立场坚定的大法官而产生的结果。再次,民意总是影响政治的一个重要维度。当同性恋者已不是作为一种性取向畸形、爱慕情结变向而受民众歧视甚至反扑时,就不难理解Bowers v. Hardwick这一早期同性恋者双方发生性行为被认为非法鸡奸行为的判例被推翻。除却上述两者,关注到法律与道德两者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法官们是否受道德法则支配或个人情愫影响,这又是另一个问题。
前前后后各位大法官,都颇具有个人特色。奥康纳作为中间派的温和,托马斯作为保守主义者的固执,肯尼迪游说世界各国的开放,伦奎斯特晚年乏于主持法院的温蔼,苏特特立独行的孤独,金斯伯格反保守主义的疾愤,斯蒂文斯年事届高的怯懦,斯卡利亚保守主义的坚持,以及罗伯茨强调司法最低限度主义的调和艺术,阿利托保守主义同为托马斯一致的固执。这些仅是笔者阅读此部作品,在wikipedia上所作简略了解后对各法官的初步印象,不准确之处还请指出。
最高法院这近乎二十年载历程中,民众观摩到形形色色意义深远判例的确立,见证了党派偏见、意识分歧操控下对先例的大胆推翻,某种意义上,美国民众对最高法院的现时形态塑造起了较大作用。这些判决,如凯西案延续罗伊诉韦德案应允堕胎权,展示出司法判决斗争的法律智慧,如关塔那摩监狱囚犯权利诉争,呈现出美国法治文化高度重视人权,如Bush v. Gore案中最高法院饱受争议,揭露社会各界对最高法院劫持选举果实的诟病批判,纷繁复杂的法律现象,随着Jeffrey Toobin的娓娓道来,变得愈乎清晰。
笔者在此略提自己一二看法。美国法律界是否应对Bush v. Gore这起在最高法院裁定下间接致使布什当选总统而作深刻思考?这显然是个无可争议的问题,答案是首肯的。重要问题在于,司法与行政两者之间如何作出正确区分,或者说司法与行政两种权力体系的界限何在。固然,这个问题架设在三权分立体系的前提下而提出,此问题本身架构庞大,关于问题的回答衍生出各种各样理论派别。笔者仅作个人看法阐述。当今政治社会,随着第三波民主潮流扩散蔓延,亦即苏东剧变后欧洲各独立国家以及拉美独立体逐渐实现民主化,此政治生态语境下探讨司法与行政的界限颇为重要,当然司法与立法、立法与行政亦不可忽视。以小布什政府行政分支为例,当代表行政的国会做出应布什总统要求,大范围秘密监听社会公民言论,利用不为人知的手段秘密窃取讯息,这种做法是否逾越了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体系?同样,布什政府分支在阿富汗战争中搜捕战俘遣送回关塔那摩监狱,秘密进行刑事审讯,否决囚犯为自己抗辩的权利,这样是否构成蔑视司法体系,行政权力僭越滥用呢?
饱受争议的政策或判例,某种程度上作为激发言语辩论、思想碰撞、政治哲学思辨的引爆点,作为法律人,不禁思考此部作品中所展现各大判例所指出的问题,包含死刑存废与否、同性恋权益是否受法律保护、平权法案一定程度上是否导致对白人的反向歧视、堕胎权利存在前提下如何设置合理限制等。
深深敬仰奥康纳法官中间派的司法理念,作为保守主义阵营的共产党人,不为党派偏见蒙蔽,虽向中间党派倾斜,除却来自党派角度的否定评价,笔者带着对其崇高的敬意致敬这位终其一生为法律事业奉献的法官。
法治虽不像是民主一样乌合之众般搅乱社会,但某种程度上,迎合政治艺术亦是其缺点。正如作品于尾声所说,“对我们的最高法院,我们无须寄予太多期望,也不能完全不抱希望”,这种对待法治的悖论矛盾推动法治的健全。
本书展现了一种美国健全的法律思维,虽不至于完美。法治社会正是在否定中而健全,正如人向死而生一样。

  《九人》读后感(六):九人——进步的力量

第一次看政治法律相关的书籍,我想如果不是加入阅读小组,自己真的很难主动挑选这样主题的书来看。一、不喜欢政治;二、看起来费力。
但还是很高兴看完了,毕竟有收获,谢谢小组推荐这本书。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美国最高法院真实的一面,并且对美国政府结构有一个更加详细的认识。虽然是代表权威与公正的九位大法官,作者也写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与喜好,有血有肉很生动。
奥康纳令人印象深刻,不仅仅是她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生活态度,还有作为女性,在最高法院中的地位以及对美国司法界的影响,叹为观止。
至少我终于知道,因为一场名为《难以忽视的真相》的演讲而令我肃然起敬的阿尔•戈尔,当年为什么最终没有成为总统。难以想象,如果是重视环境保护的他成为总统,会对我们这些正饱食环境污染恶果的发展中国家,产生多么巨大的模范作用。
在书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或许就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左右了大法官们的价值观和判断以及对宪法的理解,对于所有人也一样。虽然美国分为民主和共和两党,实际上这不过是一个人意识形态中无法分割的两部分,可以理解为感性与理性、纵欲与禁欲(极端情况下)、天性使然与后天教化等各种对立面的统一。
总有一种感觉,极端的保守主义会转变成恐怖主义。宗教是把双刃剑。
有那么一段时间,总是有不少人会以忧国忧民的态度发出感叹,中国人没有信仰。也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也这样感叹过。
很多人会把信仰与宗教划上等号,但信仰是人类超道德的精神追求,就是高于普世道德观念的更高一层价值观,即为超道德。西方人从上帝这一神化的人上获取超道德精神层面的养料,这就是西方宗教的来源。而中国古人仅仅从宇宙中的天地万物之间就能够获得这种超道德的精神需求,这就是老子的道德经所表达的价值观,也就是道教(中国本土“宗教”)。
当我明白这一点时,豁然开朗。宗教不过是超道德价值观的表现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所有相信,并从相信中获得更幸福的人生。
说多了,扯回来。
就像本书最后所说:“… …最高法院本身就是民主过程的产物,用句或许有些冷酷的话说,它既代表着最好的人的利益,也代表着最坏的人的利益。对我们的最高法院,我们无须寄予太多期望,也不能完全不抱希望。”
人不过是人,没有绝对的公正,影响判断的因素太多,所以至少朝着进步、宽容的方向发展,一定不会是坏事。但在这一过程中,必定要经历太多的坎坷,发展的路上总是有太多艰难险阻,但是每到达一个新的高度,都将会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毫无疑问的是,我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开放、包容,与美国最高法院上个世纪所奠定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并且有更多的国家都在以美利坚合众国最高法院为参照,努力完善着本国的法律,更好的为人类权益提供保障。
最后,感谢译者详尽并且严谨的注释,为更好地理解原著意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扉页“献给我的儿子亚当”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作者作为父亲的良苦用心,很感动。

  《九人》读后感(七):司法独立的生动内涵

    《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一书中文版于2010年在中国发行,系美国《纽约客》杂志职业撰稿人杰弗里-图宾所撰,由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何帆博士翻译。该书集中介绍了美国最高法院的当前与历史、失误与自纠、司法理念与司法权威,让人打开了一扇窥视一个法治国家司法何以有效、司法何以有权威、司法何以能独立等等面貌,让人步入遍布法治理念的现实世界之中。美国之所以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其自身完善的法制和强大的经济影响力当然是主要因素,但因其拥有“诉讼之国”的称号,也让其司法经验丰富而且视野广阔。
该书第一次全面描绘了美国最高法院在1992年至2005年期间的政治生态,包括了最高法院9名法官各自的性格、立场、理念、工作风格,以及在审理案件是最高法院内部产生的矛盾与妥协。本书亦涉及到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过程,是我们管窥美国政治体制、司法体制的一个窗口。
    在讲述最高法院法官各自的司法理念、立场时,作者通常观察法官们在一个案件审理过程中所持有的保守(右派)、中立(温和派)、自由(左派)等态度及其言辞表现,例如,作者反复用法官在遇到堕胎问题、平权措施(种族平等)等案件时所采取的立场、态度来分析法官的司法理念、政治立场,让世人了解了美国司法机关行使司法审查权时自由地思辨、理性地争辩、适当的妥协及思想的独立,也让人观察到了作为权力平衡机制中的重要分支,司法如何制衡行政和立法。
    可以说,当前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在司法审判上具有无上的权威,任何判决都基本能够得到民意的认可。这种权威是建立在美国最高法院对美国宪法具有终极解释权有关的。已故首席大法官伦奎斯特就曾说过:“与其说不犯错误造就了最高法院的终极权威,不如说是最高法院的终极权威造就了不犯错误”。作为一个老牌的法治国家,美国两百多年来确定的宪政体制充分发挥了宪法的权威,树立了可以适用任何司法审判的标准,美国制宪先贤的匠心可谓独到。美国宪法的刚性(对立法、行政、司法权力和人权保障、平等价值观的具体规定)和柔性(宪法条款高度概括,在审判具体案件时可以利用法理结合实际进行阐述),促使了美国法的精致、高效,充分保障了人民的权力。
由于美国属于判例法国家,尽管有不少成文法,但是司法审判最直接的裁量标准是先例,其次是法理,再次是社会的政治实际。由于大部分司法判决依靠的是判例和法理,所以法官在做出判决时必须写出详细的审判意见,这份意见不仅要求引经据典(先例和法理均可),而且语言要具有逻辑性、雄辩性,等于说是写一篇出色的法理阐述文章。好的判决书能流传千古,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司法理念,推动司法审判的改革,梳理司法审判的权威;坏的判决书能够引发战争(德雷德-斯科特案引发了内战),破坏司法公正,损毁民众对法治的信心。这种审判方式,促使了每个法官(包括最高法院法官)都必须具有深厚的法理素养、高度的理性思维和雄健的表达能力。所以我们看到的最高法院法官法理深邃,个性鲜明,言语犀利,即使他们想方设法隐藏在司法最高权力的背后,但始终都是国家政治生态中的明星人物,也是民众饭后茶余的谈资。
    美国最高法院在做出判决时采取的是9人投票,多数人(多于或等于5票)意见为最终审判结果,并在判决书上写明多数人审判意见和少数人的审判异议。这种投票方式既是民主至上的,同时也是党派纷争的,决定了法官的政治立场在司法审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书在揭示克林顿政府、布什政府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时提及的各种细节颇能说明问题。美国的总统一般来自共和党或者民主党,共和党偏于保守,否定堕胎权的合法性,反对同性恋,倡导在学校开展宗教仪式活动(如祈祷),民主党偏于自由,允许堕胎权的合理存在,支持同性恋,反对在学校开展宗教仪式,等等。在美国,哪个党派的总统当政,就决定了政府采取哪个党派的立场。由于总统对最高法院大法官具有提名权,国会对大法官提名具有批准权,于是,总统的党派立场大多数情况下也会影响被提名大法官的政治立场。通常情况下,被总统提名的大法官都来自同一政党,持有该政党的政治立场。比如,来自共和党的大法官一般都持有保守立场,坚持宪法原旨解释,来自民主党的大法官一般都持有自由立场,坚持宪法宽泛解释。由于总统在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时既要考虑党派立场,又要考虑是否能通过国会的批准(通常取决于多数党是否批准,在美国,经常发生的事情是把持国会的多数党不是总统所在的党),所以是一件颇为费劲的事情。克林顿任内提名的第一个大法官,先后选定了6个人选,总统幕僚组成的考察团队反反复复考量,布什任内提名的第一个大法官相对好一些,不过也是经历了一些选择的波折。由于总统和国会的彼此牵制,所以近年来当选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多数都走上了中间派的路线,对党派的利益甚至有所舍弃。
    当然,通过最高法院大法官司法理念、政治立场的阐述,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美国保守主义政治势力的强大,也明示了尽管宪法在美国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法律也不是所有美国司法系统的终极标准,最高法院的判决往往受制于党派利益、政治目的、民众主流意见等等,这也让我们认识到司法至上理想主义的现实局限。可以说,司法至上是美国法律精英推行法治的一种理想状态,但是现实的实践往往只能无限地接近,司法系统也存在权力之争,也存在个人利益的考量,也存在政治立场的取舍,甚至还存在一些不光彩的屈从权贵,从而不可能达到司法真正独立的那种完美。然而美国司法独立具有的独特优点在于,尽管无法做到完美,但不会放弃追求完美的决心。每一个最高法院大法官都希望自己的司法理念、判决意见能够流传人间,成为民众遵循的先例,这也对他们自身党派立场形成了一种思想上的自律,对党派利益保持一种理性的克制,而往往选择牢牢坚守宪法及法理的立场。
    总而言之,《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出自一名法学院毕业的记者之手,是一部反映美国最高法院运作情况的通俗作品。然而,虽然语言通俗易懂,但对最高法院权力系统的运作情况却反映全面,刻画生动,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法治国家最高司法系统在维系国家全力平衡、保障民众权益工作上的出色表现,对我国司法治理、推进法治进程不无裨益。

  《九人》读后感(八):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微妙拉锯

      《九人 美国最高法院风云》是本有意思但也有些晦涩的好书。讲的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1990年到2007年之间的历史。作者是美国出色的的法律记者杰弗里·图宾 ,译者是中国最高法院法官、法律学者何帆。
      有意思,是说《九人》给我们天朝百姓揭开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这个号称美国最有权力的机构的一角面纱,让我们约略了解了最高法院的历史、和现任的九位大法官的个人生平,司法案例。晦涩则是指本书包含大量法律条款。案例解读,对非法律专业的读者来说,阅读的困难性不小。
      囫囵吞枣通读后,结合何帆法官翻译的另一本叙述美国联邦大法官的《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对美国的司法体制有了些粗浅的体会。
      一是透明。美国(似乎欧洲多数国家也类似)的政治体制运转,包括司法体制运转,决策过程的透明化,让我们印象深刻。例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投票表决是否通过,每次表决前,该候选人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工作履历,性格特点,甚至过去的一些生活细节,都会被调查组和有关媒体大量曝光,被投票者认真审视,有时一些看似微小的生活瑕疵都会鼓动参议员们投下反对票(比如,有一位大法官候选人就是由于被查出曾在担任法学院老师期间吸食过大麻而被否决)。
      可以说,美国司法体制甚至整个政治体制,相对高的透明度,是一大特点。回看美国二百余年建国史,确如某哲人所言,一切都暴露在阳光下,能够很大限度上保证国家机器的长久正常运转。
      二是平衡。美国立国二百余年,似乎国家政治体制,司法制度运转愈加平衡,左翼和右翼、自由和管制、激进和保守,逐渐趋于中间风格。阅读《九人》,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历届美国总统(代表民主、共和两党)会想方设法把有利本党利益的候选人送进最高法院,但最高法院内部却大多数时候会形成4+4+1的有趣格局。即四位自由派(约等于民主党)人士,四位保守派(约等于共和党)人士,一位中间派人士。似乎在决策过程中,大法官们都或多或少地维持一个微妙平衡。大法官们多有默契,司法宜远离政治,包括意识形态。
      三是尊重。尊重宪法、尊重历史。阅读《九人》,会感慨这些大法官,名校毕业,职业履历显赫的睿智大家,每年审案上百件,却很少在具体工作中突发奇想,而是时时谨慎遵循“活着的宪法”和前辈审决的案例,大法官们的意见书里也会时常引用多年前某前辈大法官的一段话。
      四是关注弱小(弱势群体)。在阅读叙述美国联邦大法官的另一本读物《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也有体会,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这九位美国最高司法掌控者,为什么大量时间陷入某非法移民遣返、某黑人受歧视、某年轻姑娘堕胎等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案件。也会逐步理解,为什么有如此说法,“最高法院面前只有两类案子。堕胎案是一类——其它全属另一类。”
      写到这里,忽然有些感触,国人对美国最高法院的关注,对美国法制的注意,其实是源于我们对本国法制建设的期盼和愿景。大家都盼望,我们自己国家,吏治清廉,法制清明,政府奉公守法,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是贪腐横行,酷吏当权,礼崩乐坏,民不聊生。。。
      用汉德法官的一句名言共勉吧,“自由的精神就是,自我怀疑而不唯我独尊;自由的精神就是,尽力去理解别人的思想;自由的精神就是,兼顾别人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不带偏见;自由的精神要求人们牢记,即使是一只坠地的麻雀,也不能对其视而不见。”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xxs/36423/


《【天地九重读后感】九人读后感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电影红船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电影红船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电影红船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5-04
暗流涌动观后感500字四篇

暗流涌动观后感500字四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暗流涌动观后感500字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5-04
关于抗日纪念馆观后感【五篇】

关于抗日纪念馆观后感【五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抗日纪念馆观后感【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5-04
毒战观后感500字范文汇总三篇

毒战观后感500字范文汇总三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毒战观后感500字范文汇总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5-04
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锦集四篇

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锦集四篇

《大国工匠》,2015年“五一”开始,央视新闻推出的系列节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锦集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5-04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