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觉醒读后感|父母的觉醒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9-09-17   来源:读后感    
字号:

【www.jxscct.com--读后感】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10篇

  《父母的觉醒》是一本由[美]沙法丽•萨巴瑞(Shefali Tsabary)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页数:26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一):父母有义务在精神上为孩子提供自由。

全本书讲如何教育孩子的内容比较少,大多数是家长自己怎么做,怎么能够成为好父母。孩子没有带着说明书就来到了父母的身边,而每个父母不论对待第几个孩子,都不能完全应对,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没有标配的孩子,也没有标配的父母。
看到这本书里面的“父母首先应当奴隶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再自己的命运轨迹生活下去。”这让我想到了《遇见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里主张“父母不要代劳或者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自理能力强的学习者。”
这本书一直在强调父母和孩子一定是互相学习,互相尊重的状态,这是最好也是必须的状态。跟魔云兽一起聊天的时候,说到他闺女因为看见过蝴蝶,知道那个是蝴蝶,虽然还没有学会这个词怎么说,却已经能准确找到书里的蝴蝶只给他看。渴望把这件事告诉自己的父亲。而我的小侄女也有类似的行为,我给了她一套《神秘日志》她非常喜欢,家里人就跟她商量,每天写完作业才能看,于是她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会拿出书里的那些附件小书,给家里人讲里面的故事,我那天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没有思考就说“能学到很多知识呀!”看完这本书,我庆幸自己没有因为优越感或者说因为觉得自己知道书里的内容而不屑跟她说这本书,而是按照这本书里写的“孩子的这种分享是形成亲密感的一部分。”
“孩子善于用身体、精神、心灵向真正的自我作出回应,父母有义务在精神上为他们提供自由。”我的宝宝才五个多月,我还不知道她以后长成什么样子。但养育一个孩子,不是说让他吃饱穿暖就行的,还需要做很多功课,让她长成她自己,找到自己的快乐,过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是这本书的主旨,也是我想找到的答案。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二):爱,因自由而美丽

     很长时间里我都是一个害怕孩子的人,我知道小宝宝、小孩子有可爱的地方,看到长得可爱的小家伙也想去抱抱摸摸,但是说自己生孩子、养孩子那是想都不敢想的。自己总结,这种恐惧来自几个方面。
首先,我是被“管”大的那种孩子,爸妈都比较严厉,其他小伙伴都在玩耍的时候我在看书背书,成绩更是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考试结果直接决定课余时间的自由度。我觉得当孩子一点儿都不快乐,甚至很早就觉得活着就是受罪。由此也就衍生出害怕孩子的第二个原因,我觉得他们生下来就是吃苦受罪,为了别人定下的目标拼死拼活,毫无意义。
随着自己阅历丰富,交了更多朋友,看了更多书,开始明白人生其实可以过得很丰富,我开始相信孩子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新的恐惧到来——我成了“父母皆祸害”的信徒。我不知道要怎么做父母,我觉得那是一个特别神圣、我几乎完全不可能胜任的事。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受跟我同样的童年,可是我也害怕自己培养出那种人嫌狗不爱的“熊孩子”。我怨恨父母管教我的方式不对,但我不知道正确的方式是什么。我悲观地想,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要如何面对这个充满未知数的世界,我怎么可能会教养孩子呢?
后来朋友推荐了《父母的觉醒》这本书。这是我第一次鼓足勇气认真学习的亲子关系的书。其实说亲子关系也不太对,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教父母以及准父母调整自己心态去面对孩子的书。此处的“觉醒”跟大部分身心灵书籍中提到的“觉醒”是相同的,是读者自身修养的提升。利用教养儿女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和情感收益,提高自身的修养,最终使我们成为更有效率、更有能力的父母。在这个启发智慧的过程中,让自己敞开怀抱,容纳自身的不完美,相信不完美恰恰是产生改善的利器。
书中总结的“觉醒”,大概分三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控制欲”的觉醒。传统的父母之道是直线型的、分等级的,父母居高临下地掌控孩子的一切。这样的家长会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到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强行灌输给孩子,要求孩子一定按照他们的模式“复制”生活。
作者指出,事实上,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孩子的世界里,充满了“这是……”、“我能……”,而不是“这不是……”、“我不能……”。他们具有的是充满潜能的内心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规划图,他们早早就开始接触本质的自我,体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身为家长,应该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蓝图,而不是替他们制定蓝图。
很多没有觉醒的家长会被强大的控制欲操纵,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到孩子身上。他们不懂得,培养孩子不是培养一个“迷你版”的家长,而是在塑造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灵魂。只有做父母的觉醒了,才能把自己同孩子区分开来,不把孩子当成一件所有物。当家长们不再追求控制欲的满足的时候,就会同孩子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也就能够帮助孩子塑造起同他们本质相协调、相适应的人格。
其次,是关于“自负感”的觉醒。
父母生孩子,养孩子,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自负感。在孩子这种“弱小”的生物面前,父母不自觉地会将这种自负感表露出来,渗透到对孩子的管教中去。而事实上,并没有任何事实可以证明,父母的经验都是对的。很多父母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不需要反思。如此一来就形成僵化的思维模式,在没有审视自己的世界观之前,就期望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去生活。这恰恰是对孩子的一种桎梏。
还有一种全知全能型家长,总是表现得无所不能,却在无形中给孩子造成恐慌或压迫感。如果孩子眼中的爸爸妈妈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大形象,他们会觉得自己格外渺小,他会觉得自己永远赶不上家长,这就对他们认识自己的能力构成了阻碍。
所以,作者建议那些沉迷在自负感中的家长早日觉醒。“试问自己:在教养孩子的时候,我有没有特意倾听过他们的心声?如果我使用的方法效果不佳,那我愿不愿意做出改变?”“觉醒”的教养方法使父母放下那种自负感,让长幼关系成为伙伴关系,与孩子自然地实现平等。
第三点,是关于“情绪”的觉醒。
因为父母会把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会直接把孩子的“乖”与“不乖”跟自身的情绪连接起来。孩子“乖”,父母就高兴;反之就生气。可是,每一个孩子都会犯错,有些行为会给父母招来麻烦:在幼儿园做了错事,被老师找家长,选择了家长不喜欢的爱好,从事了与家长梦想不同的职业,或者长成了同性恋……有些家长就会暴跳如雷,管不住自己的情绪。
这些父母没有认真反思的是,这些所谓的“错误”,并不一定都是错误,孩子更不应该因为这些而不被重视或者不受尊重。很多父母会陷入误区——将自己的尊严同孩子的行为混为一谈。当孩子的行为违背常规的时候,父母就觉得要承担责任,甚至因为自己“丢面子”而责罚孩子。这就会导致处理失当。
谁都想做一个优秀的家长——尤其是在人前。一旦我们感觉不够完美、达不到期望值的时候,就会感到焦虑,感到自己在别人眼里“掉价”了。接着 ,就会表现得非常情绪化。可这对孩子是特别不公平的。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实际进展不像计划那么如意时,我们就会产生抗拒的心理,会闹情绪,因为我们感受到了威胁。当我们心中“应该怎样”的完美梦想破裂时,我们的负面情绪就爆发了。我们希望自己所爱的人和自己的生活都像受控的机器人一样有条不紊、毫厘不差。一旦达不到这个理想,我们看待人和事的态度就开始偏激过火。我们往往意识不到,恰恰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许会损害到亲人的幸福。
这里,父母的“觉醒”,就是需要粉碎那个“完美”的梦境,接纳不完美的自自己,也接纳不完美的孩子,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与他们和谐相伴。
读完《父母的觉醒》,我对孩子的恐惧消除了大半,对自己以后当妈妈的信心也增强了大半。没有必要想太多要如何塑造孩子,只需要平等对待那个独立的小生命就好。他有权享受他能够得到的最大自由。
对照我自己的父母,我当然肯定并感激他们养育我的恩情,也开始体谅他们的“不觉醒”。看到很多人在抱怨“父母皆祸害”,其实也是针对父母们的不觉醒。那么,当我们这一代遭受了“不觉醒”的“祸害”,以后做父母的时候,就应该注意放手,给孩子们应有的自我空间。身为父母,不能错误地认为自己有权决定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就有权表达自己的心声、感情,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父母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三):不做毫无准备就匆匆上岗的父母


无论是“活在当下”、“寻找真实的自我”还是“你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受的伤害常常会转移到另一段亲密关系中”……事实上,《父母的觉醒》中的很多主要观点在今天看来都早已不算什么新鲜的话题了,更不用说“尊重孩子”和“言传大于身教”等街头大妈都耳熟能详的老生常谈。然而,如果即将成为父母或者已经成为父母的你就此便认为《父母的觉醒》一书毫无用处,匆匆一瞥便打入冷宫,那么我不得不认为这是你和你孩子共同的损失。因为无论是觉醒还是尊重都不是一项简单的、学了立刻就会的技能,而是一段需要长期持续学习、实践的过程,你必须在这段过程中时常学习、反省、思考、反复调整心态才能真的将这些理念真正变成自己的自然而然。
《父母的觉醒》中最重要的道理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即如果不经觉醒,那么你童年时在父母那里受到的伤害会进入你的潜意识,让你失去真实的自我,而后,当你有了孩子,这些伤害又会在你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再现。因为一旦孩子的某些行为不幸触到了你的痛点,你就会不自主地用失控的情绪去伤害孩子,而实际上让你受伤的并非孩子本身,而是你自身潜藏的伤痛。举个例子,如果孩子的拖延症会让你大发雷霆,那么你最好审视一下你自己是不是拖延症患者,如果是,那你要意识到你真正受不了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个你不敢面对的自己,如此,你就应该知道,孩子的拖延症是需要纠正的,但你中立公正地去纠正即可,而不用对着孩子发怒----当然,你还要去纠正自己的拖延症。你发怒只会让孩子受伤,如果孩子成年后也未觉醒,那么这些伤痛就只好一代代蔓延下去。
实际上,潜意识里的伤害不仅会伤害孩子,在此之前,它往往已先行伤害了我们的情侣、配偶,然而,因为孩子的幼小和无助,他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摆布,也更容易受伤。但换个思路想,如果对觉醒认识地够及时,我们其实可以在孩子来临之前,在与情侣、配偶的亲密关系中就开始自我疗伤,因为我们与伴侣来自不同的家庭,如果我们的伤痛点恰好不相同,能通过沟通互补疗愈对方的伤口,那是再好不过的。然而有时情况并非如此,也许宝贝在你觉醒前已降临人世,也许你和对方的伤痛点几乎一致,也许你的配偶已经帮你治愈了一部分心结,然而更深的部分还隐藏在你的心中,直至孩子出世。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孩子来为我们疗伤,因为刚刚出世的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最原初,也最本真,借着这面最纯真的镜子,通过努力觉醒,我们也可以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通过孩子找到真实自己的具体做法有些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尊重孩子”,但实际并不一样,“尊重孩子”是我们拿捏着家长的权威,有意识地去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孩子自行发展;而书中“觉醒”是指在精神层面上完全让孩子自由发展,家长只观察和陪伴,却不以权威去指导孩子什么。请不要误解,这里说的自由发展指的是精神层面,如果孩子的具体行为有偏差,那么父母必须及时纠正,比如你的孩子欺负别的孩子,比如偷东西,不按时睡觉等,那你必须立刻马上拿出家长的权威,当即制止。而在面对爱好、专业、信仰及伴侣的选择时,你应当相信孩子的本真,相信他们会选择最好的,不要让他们丢失真实的自我,并通过观察他们找回自己的真实,从而形成父母与子女之间觉醒、良性互动的长幼关系。
实际上,在我看来,对于专业、信仰及伴侣的选择是可以通过从小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慢慢引导的。你可以在孩子初中的时候就告诉孩子每个专业大致是学什么的,对学习者有哪些要求,以后可以做什么,发展前途在哪儿,如果转方向大致又可以转向哪里,等等。而对于伴侣的选择,他青春期的时候你们就可以多少观察下周围的亲戚朋友,看他们的夫妻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然后告诉孩子为什么他们有些人是非常幸福的,有些人却只能以分道扬镳收场,有些人又是貌合神离,这样孩子到了婚龄至少不会受骗。至于宗教,你当然也可以告诉他它们好的地方与不好的地方,然后让他自己做选择。当然,这些对父母的要求其实蛮高的,作为80后的一代,就我观察,即便是在文化程度相对较好的帝都,绝大部分50后的父母也往往是没有这样的知识层面的。
读《父母的觉醒》的时候,我正处于早孕最难受的时刻,准确地说是无助。先兆流产限制了我所有的行动自由,孕期突然升高的血糖又让我的饮食完全不知如何是好。在最无助的时刻,因为工作原因,老公不能常回家,我只能由母亲照顾,而母亲的各种忽视又让我把当时的无助和潜意识中童年的无助叠加了,心情灰暗到极点。于是,《父母的觉醒》我读得很慢,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在书的前半部分过多地强调了“让孩子依照本真自行发展”,却从未提及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让我在读前半本时产生了不小的疑惑;另一方面,它让我边读边分析梳理了心中的伤痛,虽然我的爱人在我们长达7年的恋爱、5年的婚姻中已经治愈了我很多,但我仍有不少记忆藏在更深层的地方,读书的过程中,它们纷纷浮出水面,让我得以正视,就这样,我的心情也慢慢好了起来。可以说,《父母的觉醒》拯救了我孕期最沮丧的时刻。
其实,80后的一代蛮苦逼的,不仅因为大家常说的房子、工作,也因为我们50后的父母因为时代的缘故留下了很多纯黑色的记忆,可以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价值观是完全扭曲的,而且根本无法改变。于是,我们既要吞下他们已经给我们的各种伤痛,并继续承担他们至今仍在给我们的伤害,又要面对在新的世纪出生的、对我们要求非常高的孩子,于是,我们的心理状态是必须要调整的。于是,《父母的觉醒》一书在出版一年多来被很多朋友大力推崇。在此,我也郑重推荐本书,而且推荐读完保存好,隔一段时间再读一次,这样也许你又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四):在每一个当下与孩子和谐相伴


    在我们中国人深藏的心理意识层面,“当下”是常常被忽略的字眼。我们不是忙着翻找和愧悔过往,就是急着为将来做铺垫和准备。“昨日”和“明日”的重要性总是盖过了“今日”。这样的心态也在家庭教育中弥漫扩散。
    我们的孩子的“昨日”在记忆中总是可爱无暇,至于“明日”,那更是非一般的重要,所以,我们就将孩子的“今日”一分为二了,不是用来追忆往昔的美好,指证他们现在种种表现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失落,就是要提前为“明日”早作打算,辛苦奔忙。
    当下,是被我们视而不见的。尽管,它就在眼前。
    说到此节,想起我们曾经喂养过的小仓鼠。只要食物在眼前,就忙急忙火地抓紧塞满两个腮帮子,奔波反复,把满嘴的粮食吐到小粮仓里面,然后再冲上前来,继续努力塞满,继续努力搬运。对未来的恐惧永远冲销了对当下的在意与快乐。
    小仓鼠的做派和现在的父母何其相似!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深层的民族心理与文化同样深刻地影响到了我们家庭教育的样貌。
    《父母的觉醒》相对于市面上不少的家教书籍而言,更加关注家庭教育“道”的意义,而不是仅在“术”的层面打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规划图”,所以,父母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他们既不是父母的缩影,也不是父母的补足,他们是与父母完全不同的独立个体。
    要想发现孩子,作为父母首先需要的是找到自己。穿越了自负感的真实的自己。
    作为作者在本书中使用的关键词之一:成人的自负感。在我们汉语的解释中是“过高地估计自己”,但事实上这个解释用在本书中,定义并不准确。就我的理解而言,书中的“自负感”是一个涵盖更广泛的概念,既用作过高估计,也适用于过低估计,或者片面估计。将之解释为“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误判和偏见”可能更为妥当。只不过作为一个词语的反复运用,自负感可能更为便捷。于此说明。
    相对于在我们观念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与塑造而言,本书作者的观点更为我所认同——孩子可以把我们教养成他们所需要的父母。经由孩子,我们窥见了自己的心灵创伤,从而使我们有机会“超越创伤为我们设下的限制。”我们面对孩子时候的恐惧、无力、焦虑、愤怒,往往重现了我们儿时的缺失,在与孩子的亲密关系互动中,我们得以觉醒自己接受教养的经历并疗愈自己的创伤。我们对孩子的作战,往往是我们对自己父母的作战,只是选错了对象。
    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对我们的教益和帮助,可能远远胜过我们对孩子的贡献。
    孩子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价值,并不因他们做了什么事,取得了什么成就,不是因为他们的不凡,才能赢得我们的什么。抛开我们对孩子功利的需索,我们会与孩子建立深厚的联结以及积极的正向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和情感的建立,是孩子获得自己存在的“正当感”的依托。他们可以不必依赖外界的认同与品评,建立自己强健的精神世界。关系与情感胜过一切。
    “我们接纳孩子的程度同接纳自己的程度成正比”,接纳孩子,就是接纳自己。挑剔孩子,实则挑剔的也是我们自己。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事实上也是我们对自身错误的应对。
    正如作者例举的,无论是对于我们“形象的、完美主义的、身份的、规范的、渴望控制的”种种的自负感,还是面对孩子“幼年期”、“可怕的两岁”以及初中、高中的挑战,父母的觉醒能够使得孩子与父母的视线由对外在的关注与需索,走向内心的宁静与强大。
现实就是现实。无论好坏。世上不存在“好运”与“不幸”,“生活中的一切境遇都是在为精神的进化提供条件”。
    “生活是用来体验的,不是用来战斗和逃避的。”
    当我们能够超越“有所作为”的生活形态和教养方式,不在汲汲于茫然的忙碌中时,不执着于生活“应该怎样”的时候,生活的真相就渐渐浮出水面,与孩子一同享受、感受当下的幸福就来了。
    而孩子,具备强大内心与精神动力的孩子,终将找到真正的自己。
    悟到此节,如作者所言,书中的后半部分的应对策略反而不重要了。大乘在前,小乘就任意撷取罢。
   父母觉醒的一刻,在每一个当下与孩子和谐相伴的宁静从此开启。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五):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的绊脚石

《父母的觉醒》是一本让父母自己唤醒自身问题,和孩子相互成长的书籍。只有父母找到自己的问题,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行为,才能不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不是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灵魂。”此外,它还能帮助父母透析自己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家庭。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戳中我的心:“‘这是我的孩子。’一想到这个事实,我们的自负感就开始膨胀。很少有父母不把孩子当作自我的延伸。”事实上,我的确把孩子看作了我的延伸,我也说跟我老公抱怨过:“这是我的孩子,为什么他不跟我亲?”尽管周围的人跟我一再强调:“孩子还小,总是跟他天天看见、天天照顾的奶奶亲,等长大懂事了,自然会跟你亲的,这是天性,等到时候缠着你,你还会觉得烦,现在不粘着你,不是很好吗?”可我却仍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可当我看到这习文字时,我忽然有所顿悟。在某种程度上,我的自负感来自于亲情与血缘关系。我其实把血缘关系看得特别重,把人以血缘关系来划分,跟自己的父母很亲,跟自己的孩子很亲,跟老公因为爱也很亲,可是其他人呢,婆婆、公公呢?我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划分出去,因而,在看到孩子跟婆婆最亲的情况下,我的自负感就膨胀了,特别是看到婆婆、老公和孩子在一起玩得开心时,我总会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他们像是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而我不是。我这样的心理状态又印证了书中的另一句话:“当我们心中‘应该怎样’的完美梦想破裂时,我们的自负感就凸显了出来。”
在我看来,孩子生下来就应该跟妈妈亲,而且这应该一直延续下去,可是当孩子处于“认人期”时,表现出对婆婆异常地亲切,只让婆婆抱,而不让妈妈抱的情况出现时,落差的产生让我开始表现的情绪化。
忽然想起纪伯伦的一首诗:“你的孩子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儿女,经由你生,与你相守,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孩子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一个时期他的表现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能满足我们的期望,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去引导孩子,却不应该去破坏孩子,更不应该因为自己的自负感而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幸好我较早地接触到了这本《父母的觉醒》,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找出了自己的症结。因为孩子还小,所以他可能还未察觉到妈妈与他的其他亲人在一起的不适感以及情绪化,可是当他渐渐长大,自己会观察到这一切,只有改变我自己,融洽地与所有人相处,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也才能让孩子能够和谐地与其他人相处,否则他可能会因为妈妈的“不觉醒”而难以处理他身边的人际关系。正如书中说讲:“我们的不觉醒应该由自己清理,而不该由孩子来继承。”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六):做觉醒的父母 养快乐的孩子

未接触《父母的觉醒》之前,从没想过为人父母者会有那么多的讲究。正向作者所说,许多人以为烹饪、做家务、接送孩子等具体的养育职责就等同于和孩子共同生活在当下,我也一直这么认为。殊不知,这些具体的养育职责只是在物质、身边和心智上满足了孩子,离对孩子进行“精神喂养”还差得远呢。
好多父母甚至不会认为孩子需要被观察、理解和接纳——他们觉得听话乖巧的才是好孩子,叛逆的、犯错的就是问题儿童,应该被批评被惩罚,以强制他们走上“正轨”。但是本书告诉我们,以为人父母的优越感和自负感来评判孩子的对错是不可取的,更是不觉醒的行为。面对孩子的一切行为,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其动机。如何弄清行为背后的动机?这就需要家长努力发现孩子的本真。
然而,根据本书的理论,不能发现和接纳自己本真的父母根本无法发现孩子的本真。所以,作者在一开始就强调了父母认识真实自我的重要性。真实自我的把握尤其需要抛开自负感——不能因为我们是成年人就忽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这一事实。孩子虽小,但是却能表现出最本质的自我:他们富有想象力、能够轻易原谅别人、清楚知道自身需求并直接表达出来、从不将外界的评价当做行为的标准……这一切都是身为成年人的父母应该学习的。
之所以说父母不觉醒,是因为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不肯丢下自负感。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由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并由自己亲手抚养,所以孩子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行事做人。如果遇到教养难题,这些父母就会根据自己被教养的经历经验来寻求解决之道。而我们知道,上一辈延续下来的教养习惯有好有坏,根本不可能适应每个独特的孩子。所以在无形之中,强势的父母就将孩子的个性压抑了,父母的武断和自负往往造成了孩子童年的不快乐,并影响他们的一生。
更严重的是,有些父母在幼年时期受到了心理创伤,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便会不自觉地将童年际遇投射到孩子身上。一直以来的心理创痛使他们无法无法唤起自己的真性情,更无法拥抱真实的自己。这样的父母自然也不会允许孩子做真实的自己。因为他们本人从来没有体验过自由为何物,所以也不会想到让孩子体验自由。这类父母不相信真实自我的存在,所以既不善于约束孩子,也不善于包容孩子。他们孩子要么被宠坏、要么被过分限制自由。总之,不能圆满地生活和享受人生。
那么,做觉醒的父母是否就意味着对孩子无限地包容和接纳,而不予以管理和约束呢?也不是。本书告诉我们培养孩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认识自己、表达自己很重要,理解和接纳他人也很重要。这样,孩子才能够在发展自我的同时,与周围世界建立准确的联系并健康成长。所以,对于觉醒的父母来说,接纳孩子的真实自我是必要的,为孩子设置行为底线也是极必要的。
父母的觉醒,将会让教养孩子成为一场富有创造性的旅程。愿所有父母都觉醒,愿所有孩子都能在成长旅途中乐在其中。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七):在理智与本能反应之间如何选择

刚拿到这本书,看到第一章开篇的例子,我就知道这本书正是我想要的。
因为就在昨天发生了一件非常让我纠结的事情,我2岁的儿子在玩他的“工具台”的时候,突然把螺丝扔到地上,看着螺丝在地板上滚动他哈哈大笑,那个时候我真的被情感和理智弄的几乎发疯,一个声音说,不行快制止他,他在搞破坏,另一个声音说,他只是在玩而已。那个时候我是僵住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最后我也没想明白,只能在他平静下来后问他,你把东西扔的到处都是对吗,他说不对,然后我带着他把东西都捡了回来。
所以刚翻开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对照一下对于这件事,我的做法有多糟糕。
书还没有读完,但是真的觉得书中的每一句话都耐人寻味。等到整本书读完,会再回来认真写一个评论。期待自己有所觉醒。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八):这书提供的不是一套家庭教育的策略,而是树立了一套亲子关系相处的人生哲学


这是一本从心理与情感层面讲述教养之道的书;
曾经连续4年长踞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教养类图书前列;
作者萨巴瑞博士认为,父母与孩子是人生旅途中的伙伴,平等互助是亲子关系的核心内容;如果父母能够放弃虚荣心、自负感、控制欲,尊重孩子的天性,就能与孩子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关系;她说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自身问题的折射;
这本书,也许会帮你卸下一些包袱,打破一些迷思,带去一些启发,促进你和孩子的共同成长。
这不是一本讲如何教育孩子的书,而是一本讲如何为人父母的书;
这是一本需要专注才能读得下去的书,也是一本可能颠覆你认知的书。
 我们自诩为新时代的父母,希望突破套在我们身上的传统亲子关系,
习惯的魔力依然驱使着我们时不时的行驶着“父母的权杖”,
而后,每每为自己的某些行为后悔不已,
参透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与联动就是父母的觉醒。
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套家庭教育的策略,而是树立了一套亲子关系相处的人生哲学内容,其中的很多观点如同指南针一样,在我们陪伴孩子过程中出现状况时,可以及时回顾并以此纠正自己的偏差。
比如作者萨巴瑞提出的:“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灵魂。”
 当遇到孩子的选择和我所期望的结果有偏差时,我通常会想起这段话,也会审视一下自己的动机和意图。
比如面对孩子兴趣的培养,是基于害怕,还是基于孩子的真实兴趣,这个立场和出发点很重要。
当孩子还在幼儿园阶段时,周围就开始启动各种兴趣班时,我们做父母是不是也会按捺不住。当带着比较,带着外部的世俗标准开始学习,并对结果带着强烈的期待时,孩子是能感受到压力并且有意识的会从内在开始躲避。
因为孩子能感受到学习的背后并不是父母的爱,而是父母基于害怕外加在他们身上的。
这本书让我在遇到孩子的问题时,会更深层的看到孩子问题背后的真相。
比如说孩子表现不好的根源其实在于他们内心无法疏解的情绪,而通常孩子的情绪又是父母隐藏情绪问题的投射。
而在支持父母如何更好的实现觉醒和改变时,这本书也给父母们提出了一些实际可行的标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的检验自己,比如检验自己的情感模式,觉察自己深层的恐惧,以及与孩子建立内心的联系等等。
这本书不是看了后就能一蹴而就的实现改变的,但是确是可以放在床头,时时反观时时提醒自己,不断的回归和勇敢面对真相的一本书。毕竟,走向觉醒这是我们作为人,终其一生都要努力的方向!
 
经典文摘
 
•父母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
•孩子走近我们,使我们得以认清自己心灵创伤,使我们鼓起勇气超越创伤为我们设下的限制。
•我们接纳孩子的能力与接纳自己的能力密切相关,我们尊重孩子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尊重自己的程度。
•父母不应该把孩子当成空白的画布——任由父母在上面图画想当然的景物。
•如果父母放下抵触情绪与主观臆测,平和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行为,就不会遭受负面情绪的困扰。
•身为父母,要想认清自己,并在教养方式上改弦易张,我们就得理解一件事:如何应对生活中的种种状况体现了我们的世界观。
•要想满足婴儿的要求,父母就得将以往的所有经验与记忆放在一边,投入一个纯粹而幼小的心灵世界。
•父母需要对青春期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信任和接纳,尊重他们的隐私与空间。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越灵活宽松,他们就越有可能同我们保持密切关系。
•养育孩子意味着向一种新的步调妥协,父母需要培养自己的耐心,并对当下的情形因势利导。
•当我们缺乏保持真实自我的能力时,最常用的掩盖方法就是焦虑,我们是否意识到焦虑是一种“有所作为”的形式?
•如果父母不把自己的快乐之源建立在孩子身上,孩子就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享有自己的空间,满足自己的需求,活出自己的生命轨迹。
•在孩子的生活中创造觉醒的空间。如果我们对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欣赏与感激,那么孩子也将学会不忽视与轻慢任何经历,尊重周围的一切事物。
更多育儿书籍推荐,欢迎关注趣妈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xxs/34931/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父母的觉醒读后感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结(锦集3篇)

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结(锦集3篇)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即在案前得出的方法,将方法呈于案前,即为“方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结(锦集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9
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总结【五篇】

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总结【五篇】

垃圾在分类储存阶段属于公众的私有品,垃圾经公众分类投放后成为公众所在小区或社区的区域性公共资源,垃圾分类搬运到垃圾集中点或转运站后成为没有排除性的公共资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总结【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2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结集合4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结集合4篇

一年来,在公司领导的指导和各位同志的支持配合下,本人能够认真全面的履行各项工作职责,能够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很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结集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29
关于跳蚤市场活动总结【五篇】

关于跳蚤市场活动总结【五篇】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跳蚤市场活动总结【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9
烈士陵园参观心得体会【汇编三篇】

烈士陵园参观心得体会【汇编三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烈士陵园参观心得体会【汇编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