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发展三篇

发布时间:2021-06-10   来源:材料报告    
字号:

【www.jxscct.com--材料报告】

  龙舟,是端午节竞渡用的龙形船。赛龙舟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江浙地区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龙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习俗,也是汉族龙图腾文化的代表之一。 查查通作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发展三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发展一篇

  摘要:在我国,龙舟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是竞技类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性运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龙舟运动获得了快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赛事体系,并向国际综合型赛事拓展。本文将以我国东莞万江龙舟为例,探讨其历史演变和现代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可以推动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关键词:龙舟;历史沿革:习俗;现代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3-0073-02

  一、前言

  龙是中华民族的特有图腾,基于此诞生了许多事物,龙舟就是其中之一,直到今天依旧保留着,反映出了中华文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我国最早关于龙舟的记载见于《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在此之后,记载有龙舟的古代典籍屡见不鲜,因此衍生出了灿烂的龙舟文化。现如今,龙舟已经成为一项体育运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如何推动龙舟的现代化发展是本文要研究的主题。

  二、龙舟简介

  根据汉典的解释,龙舟为狭长的龙形舟船,多人同时划动数桨,用作竞渡比赛。作为一项延续2000多年的传统活动,龙舟具有传奇性、文化的象征性,同时也体现出了现代爱国主义精神。早在19世纪70年代,龙舟就已经形成了国际性赛事,随着其受众的不断增加,现如今它已经发展为一项高效独立、富含活力的划桨运动,传播到世界各地。现代龙舟是一项具有古老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兼具娱乐性和竞技性。

  根据中国龙舟协会的介绍,龙舟运动是一项集合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的运动项目。龙舟运动所使用的龙头、龙尾、鼓手、舵手等均是对中国民俗传统的有力保持和发扬。在我国,不同地区民俗风貌的差异性使得龙舟的造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三、东莞万江龙舟的历史演变介绍

  (一)东莞龙舟文化历史演变

  龙舟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积极向上、奋勇拼搏的精神。东莞位于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当地水泽丰沛、河流纵横,自宋朝开始就形成了大型的龙舟竟渡民俗活动,一直传承至今。根据清初广东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的记载,“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在现代,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到五月底,东莞都会举办大规模的划龙舟活动,相应的习俗还包括吃龙舟饼、食龙舟饭、唱龙舟歌等。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龙舟运动获得了快速发展。东莞在1983年成立了龙舟协会,当年便有11个镇、区开展龙舟活动,参加各级竞渡活动的龙舟数量为581艘,活动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观众数量高达35万人。次年,国家体委便将龙舟定为比赛项目,并在同年组建龙舟队参加了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在标准龙640米直接竞速中多得锦标。7月1日,在万江河段举办的“东莞县龙舟大赛”中,参赛龙舟数量为29艘,此外还有78艘龙舟参加了游龙活动。

  东莞龙舟活动的种类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扒标”和“趁景”。前者即是指“斗龙舟”,其总长度一般为15海里,对运动员体力、耐力以及相互协同性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趁景”即是指“游龙”或是“巡游”,参加这项活动的龙舟可以相互之间自由邀请比赛。

  除了赛事外,东莞龙舟文化还包含许多民俗活动,比较著名的有三个:其一,起龙。过去龙舟多使用三四丈长的坤甸木制作龙骨,松木制作船身,每年竞渡活动后,会将龙舟放置在河岸。每年四月初八浴佛节,将保存在庙宇中的龙船头祭祀取出,之后挖出龙舟,洗刷修正并涂上猪油,再到庙中将龙头安上,这就是“起龙”。

  万江素有“东莞龙舟第一景”的美誉,正丫起龙仪式也是历史悠久,传承身后,正在积极申报非遗项目。起龙仪式需要根据当天的潮汐进行,需要在涨潮之前将埋在河涌边的老龙船挖出来。万江正丫老龙船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龙船‘唤醒”之后,现场举行了传统的祭龙舟头、龙舟身、龙舟尾、洗龙舟的活动,同时配合舞龙、舞狮、水上表演、制作小龙舟、小龙头、唱龙歌等活动,东莞特色水乡民俗文化充分展现了出来。

  近几年,东莞万江龙舟月全面升级,全市统筹力图将其打造为一个文体旅品牌,将其与端午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结合起来,统一发布、统一宣传,在2019年东莞启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行动计划,系列活动中的东莞龙舟月启幕活动就是万江龙舟起龙仪式。该活动在万江正丫起龙广场进行,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万江街道办事处指导,东莞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万江文化服务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东莞万江龙舟协会协办,由万江滘联社区承办。鼓励引导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到节日民俗中,打造东莞龙舟精神。

  根据国际组织的认可,可以参加竞赛的龙舟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传统龙舟,长度约为28米,配备划手54人,舵手以及指挥各1人,加上头尾锣和居中的鼓,定员约为60人。

  2.国际标准龙舟,符合国际单一标准规格的龙舟,人员由20名划手、1名舵手和一名鼓手组成,长度约为18.4米,宽度为1.1米。

  3.大龙,龙舟体积大,参赛人数在40=50多人,对速度性要求较高。

  4.中龙,多用于自备龙舟的比赛,划手数量为20~24名,配备鼓手和舵手。

  5.小龙,体积较小,划手多为10=12名。

  除了赛事外,东莞龙舟文化还包含许多民俗活动,比较著名的有三个:其一,起龙。过去龙舟多使用三四丈长的坤甸木制作龙骨,松木制作船身,每年竞渡活动后,会将龙舟放置在河岸。每年四月初八浴佛节,将保存在庙宇中的龙船头祭祀取出,之后挖出龙舟,洗刷修正并涂上猪油,再到庙中将龙头安上,这就是“起龙”。

  万江素有“东莞龙舟第一景”的美誉,正丫起龙仪式也是历史悠久,传承身后,正在积极申报非遗项目。起龙仪式需要根据当天的潮汐进行,需要在涨潮之前将埋在河涌边的老龙船挖出来。万江正丫老龙船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龙船“唤醒”之后,现场举行了传统的祭龙舟头、龙舟身、龙舟尾、洗龙舟的活动,同時配合舞龙、舞狮、水上表演、制作小龙舟、小龙头、唱龙歌等活动,东莞特色水乡民俗文化充分展现了出来。

  近几年,东莞万江龙舟月全面升级,全市统筹力图将其打造为一个文体旅品牌,将其与端午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结合起来,统一发布、统一宣传,在2019年东莞启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行动计划,系列活动中的东莞龙舟月启幕活动就是万江龙舟起龙仪式。该活动在万江正丫起龙广场进行,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万江街道办事处指导,东莞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万江文化服务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东莞万江龙舟协会协办,由万江滘联社区承办。鼓励引导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到节日民俗中,打造东莞龙舟精神。

  其二,祭龙头。在新船下水之后,由外村夺得过第一名的划手“旺船”,再由本村划回村后到妈祖庙内进行祭祀。龙船朝向庙门,进退三次,意为三叩首,配合鞭炮助长威势。其三,抢青,在龙舟出水后,划到河边的水田里,拔下一把禾苗,放入到龙头嘴中,是为“抢青”。

  (二)东莞龙舟第一景——万江赛龙舟

  万江所举办的龙舟锦标赛在东莞龙舟中是最盛大的,据传说,很久之前大汾乡的巧匠造了一条龙舟,却不知道龙头是什么模样。此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头路过,说可以精雕龙头,于是将人们把他留住,可在此后的两天都不见动静,第三天老头却要走,人们急忙询问原因,老头笑着说:“何必担心,何必担心!”,扬长而去。众人迷茫的返回时从老头留下的一个瓦盅里发现了一个小巧玲珑的龙头,和龙舟十分契合,两下相合,仿佛一头栩栩真龙。后来在龙舟盛会上,突然一排大木材从上游飞湍直下,大汾乡龙舟竟飞身而起,凭空越过木材,于是现场观光的皇姑便留下了“奉聘金龙”的手书,由此,万江龙舟名声大噪。在明代,万江就拥有“东莞龙舟第一景”的美称,每年东莞的龙舟活动都是从万江段起始的,清代诗人罗瑞球就曾写诗称赞过万江龙舟的盛景—一‘朱旗画楫蔽江下,潮走万江飞水马”,如今已经发展为龙舟文化节,极具水乡文化特色,每年龙舟竞渡,都会造就万人空巷的场面。在2009年10月,万江将“赛龙舟”项目成功申报为省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并在2011年5月成功申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四、东莞万江龙舟的现代化发展

  在新时期下,东莞龙舟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积极推动协会的全面规范发展。龙舟协会对于龙舟这项运动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形成规范、专业的协会,应从运行水平、支撑与保障、社会影响三个维度入手,全面了解掌握龙舟相关组织规模、结构、区域发展、产业就业、从业人员等方面的状况,加快推动体制建设和改革,以社会评估和政府购买服务作为龙舟组织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加强对龙舟文化建设的关注,通过电视推广推动品牌建设,强化宣传范围和力度,提高龙舟活动的社会影响和效益。总体上来看,我国龙舟协会应立足于本国发展,逐步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延伸,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在此过程中,应积极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参与到国际赛事活动中。除此之外,还应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包括管理人员、组织人员、裁判人员等,修订和执法赛事规则。

  另一方面,加强对产业效益的开发。例如:“东莞龙舟第一景”万江街道2019年龙舟文化节,活动为期两个月,以搭建万江本土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交流合作平台为目标,通过游、赛、食、秀、展、拍等形式展示万江龙舟文化、旅游文化、美食文化、创意文化,推动合作交流。活动主要包括游龙趁景、竞渡赛事、民间墟市、亲子活动、非遗活动、民俗活动等全民参与度强的文化体育活动。推动龙舟活动的商业化发展,开发第三产业,最终形成产业融合。

  五、结语

  综上所述,龙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支,现如今它已经发展成为国际范围内受众广泛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为了推动我国龙舟文化的现代发展,应进一步加大国家的政策扶持,推动商业化进程,为龙舟活动注入全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风春,蒋侠.竞渡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发展研究[J].中国文化研究,2018(04).

  [2]曾飘,龙舟运动发展的困境与出路[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9.

  [3]望巧英.漳州龙舟文化特色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4.

  [4]禹椰.我国龙舟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8.

  [5]王洪珅.中华龍舟文化演变的生态适应论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6).

  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发展二篇

  摘 要:为重新使金华龙舟文化成为极具特色的地方传统体育文化符号象征,民俗体育现代化、龙舟运动常态化、三江六岸品牌化、竞渡赛事商业化、地域文化国际化,努力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本文在非遗视野下,从文化复兴和文化觉醒视角,探讨了金华龙舟文化需不断提升文化觉醒的内在动力和文化再生的外在推动力,建立多元参与结构,有效整合资源推动龙舟文化传承和发展,为民族复兴、文化繁荣做贡献。

  关键词:龙舟文化 传统体育文化 保护传承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2(c)-0192-03

  龙舟文化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秉承龙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少有的以单一项目形成、演变、发展的文化。其成果瞩目、根基扎实、传承有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今的龙舟文化经历了文化觉醒和再生产,逐渐摆脱地域情境,综合民俗传统、运动竞技、团队协作等民族精髓,嬗变为集娱乐、健身、竞技于一体的遍及全球标准化的群体性现代体育运动。金华地处浙江中部,婺江水域丰富,深受吴越文化影响,龙舟文化在民间传承数千年,但因传承体系繁杂,范式难以形成,传承和发展受到阻滞。因此,将金华龙舟竞渡文化呈现传统体育新形态显得尤为迫切。

  1 金华龙舟文化传承和发展现状

  1.1生态环境

  金华古称婺洲,建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因水而兴,三江之汇,六江之腰,水城景观美轮美奂,李清照也曾用“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来形容金华江河。近年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在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实践“两山”理论,以壮士断腕的气魄铁腕治水,切实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如今,以“水清岸绿景美业新”的要求,打造浙中生态廊道的“金华样本”全面实施。

  1.2人文环境

  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8年金华两会上,游泳协会和九三学社提交的“建设龙舟文化,践行金华精神”成为重点提案,金华龙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始广受关注。金华市孝顺镇东上叶村地处东阳江北岸,因村前河运便利,成为古代商贾船运的驿站码头,村中至今完整保存着明代崇祯和清代道光年间的两支古浆,距今已有400年历史。村民以水为生,对水敬畏,因此,拜龙王、赛龙舟、宗亲联谊、祭祀礼仪成为当地极具特色的民俗传统活动,久而久之龙舟竞渡成为村民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活表达。嘉庆年间,孝顺人方国泰在《金华竹枝词》中提到“天钟湖水碧于油,执豕刲羊赛五候。湖上女巫识神意,今年二月闹龙舟”的诗词仍被镌刻在村口龙舟阁的石碑上,成为历史印记。龙舟文化内涵的挖掘,营造极佳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2019年金华市委书记陈龙批示:金华城区山水景色优美,文化底蘊深厚,要下决心做大旅游。开展常态性龙舟运动,举办全国龙舟大赛,培育文化品牌,将古迹和城市标志性建筑有机串联,以水为媒,体育搭台,文化唱戏,打响“山水金华”这张金名片。

  1.3传承范式

  金华龙舟竞渡文化传承主要是民间(村落或地方)自发。如东上叶村村民联合开展的龙舟赛,金华市游协和万瑞达俱乐部举办的龙舟拔河赛,首届醉美檀溪·龙行天下端午农民龙舟赛,义乌、兰溪龙舟邀请赛等趣味性强、地域涉及面广、参与人数多、规模较大的龙舟竞渡赛,将民众情感与村落时空秩序融为一体,增强了凝聚力,充分体现龙舟传统文化的质朴性。由金华市政府、治水综合办、体育局等相关部门主办,全民健身指导中心承办,金华市游泳、救生、龙舟协会、高校协办,企业赞助的社会传承范式成为主流。多次举办“不忘初心同舟共济”、民主党派、端午民俗等主题龙舟赛事,并挂牌成立中国救生协会游泳救生志愿者金华支队、浙江省群众体育龙舟训练基地、湖海塘水上运动中心龙舟训练基地,展现了金华龙舟文化复兴的决心,拉近了百姓与龙舟的距离。

  1.4竞训组织

  龙舟竞渡具有较强的参与、表演、娱乐和观赏性,金华市民根据兴趣或持有群体诉求自发加入各种形式的龙舟俱乐部。如以企业为单位的金华万瑞达、浙江科惠医疗;以健身为目的的金华女子、九三(民革)联合;代表高校的金华金狮、师大国际留学生等,自龙舟活动开办以来共培养1万以上运动员。为科普龙舟运动,培养本土专业龙舟赛事人才,还开展一级社会指导员和二级裁判员的培训,在高校设置了龙舟选修课,让龙舟运动在金华趋向专业化、流行化。建立在共同兴趣基础上的龙舟活动持续性更长、稳定性更强,通过科学的规制,使传统体育现代化。

  1.5赛事组织

  金华江水面宽阔,深浅适中,无漩涡暗流,完全符合国际大赛1200m、6赛道的场地条件,且三江六岸观众区呈梯状,可容纳近10万人,观众可多角度全方位观看比赛,在国内实属罕见。金华体育局多措并举,成功地举办了2017—2019年中国·金华举办龙舟大赛,中断了20年的赛龙舟传统重获新生。比赛采用22人龙舟200m直道赛和500m直道竞速赛的角逐,吸引全国各地优秀运动员和知名龙舟队伍参加,其中有来自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优秀队伍和由3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组建的师大国际龙舟队。比赛期间,采用最新研发的彩色浮台,同时增设了龙板巡划、救生桨板等表演项目。大赛充分展现了該市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风貌,为传统体育项目向现代化演进提供了契机,建立了金华人民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新金华精神”的指引。 2 金华龙舟文化传承和发展存在的不足

  2.1缺乏文化觉醒的内在动力

  龙舟赛无疑是中华民间传统体育向现代化转型较热门的项目,在龙舟赛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忽视了追溯传统文化核心和深挖文化内涵。首先,只是盲目参照西方竞技体育运作模式,将民族和地方特色置之脑后,使各地的活动趋于同化,严重削弱了龙文化和传统体育的特点,导致有的运动员难以产生与其他活动因构成差异形成的自我认同。其次,由政府组织大型龙舟赛事,强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仅维持形式上的繁荣并不能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重心放在如何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上,削减民众作为主要传承者的主体地位,注重比赛形式而忽略实质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偏离了弘扬龙舟精神文化的初衷。

  2.2制度化建设推进力不足

  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陆续印发关于非遗文化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的相关法规,强调要深化对中华优秀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虽对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力度不断增强,但地域文化的自发性和自主性欠缺,创新性不足,缺乏实际有效的政策及经济支持,导致地方非遗项目复兴情况不尽人意。

  2.3龙舟竞渡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龙舟竞渡属于群体性体育项目,但专业竞渡人员匮乏,参与人员结构老化严重,业余选手偏多,科学技术阻滞、培养能力不稳健等原因,导致原先在国际龙舟赛场上独占优势的中国选手缺乏竞争力。因此,紧迫需要培养一批对民俗体育文化内涵认同、有敬畏心且专业性强的高素质后备人才,一套科学理论扎实、备战经验丰富、研发能力强的管理体系。

  3 促进金华龙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

  3.1加强民族传统的外部推进力,完善长效机制

  加大非遗保护相关法规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激发地域传统文化活动自发性为目标,促进群体文化自觉为政策导向,倡导主体重建原则为政策实施,强调国家引领,政府干预、民间团体、社会企业、学校等多方联动的发展范式,在财力、人力、物力等资源上倾斜式安排。通过龙舟竞渡文化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部队,有效避免文化土壤流失、龙舟赛事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建立政府和民众协同对龙舟竞渡传承的保护机制,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开设“地方传统文化”课程,推广和普及龙舟文化,重视青少年自主地、创造性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3.2提升文化再生产的内在动力,创造无形价值

  由政府层面积极组织,文体部门协同参与,充分开展体现本土化、品牌化和大众化的区域性强的群众基础广泛的、百姓喜闻乐见的八婺龙舟竞渡赛。满足民众业余生活的健身需求和体育活动的情感需要,呼应民众的怀旧感知,增加参与群体的文化归属感和凝聚力。组建一支具有金华民俗特色的龙舟队伍,定期训练,每逢重大节庆活动增加水上表演,营造热闹氛围,使龙舟活动常态化,营造众人齐心协力划大船,百舸争流、万人空巷的壮观场景。持有群体在产生自我认同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龙舟所蕴含的意义体系和象征性符号,展现勇于拼搏、走在前列的金华精神,产生足够的文化自信,自发性的主动选择龙舟运动,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讲自己的故事,划自己的船,抵抗商业化旋涡,完成文化觉醒,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超越。

  3.3建立多元化参与结构,形成国际交流纽带

  在非遗视野下,保存龙舟竞渡文化最具生机活力的核心信仰和价值观,增加运动竞技理念,通过龙舟训练基地,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訓练与竞赛的的科技含量,鼓励企业和地方成立龙舟俱乐部,完善激励机制,吸引年轻一代成为继承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明者。加大与水上训练队伍或学校合作,重构龙舟竞渡传承形式,借助金华龙舟符号,持续长效发展。学校是龙舟体育文化传承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学校为媒介,通过课堂、协会、体育活动、开办专业等形式将龙舟文化及运动技能带入校园,让学生了解龙舟,感悟文化精髓,锻炼体魄,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整合浙师大国际龙舟队、师大非洲研究院、金职院国际学院、义乌商贸城等开展地方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交流,使龙舟从单一的、区域性的节庆活动走向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化竞技运动项目,积极践行“一带一路”上的海外传播。

  参考文献

  [1]辛梦霞.武汉东湖龙舟赛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3):73-76.

  [2]罗湘林,邱芬.脱域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体育演化[J].体育与科技,2018(3):77-83.

  [3]杨涛.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学报,2016(3):19-23.

  [4]李凌.民族传统体育的复兴与文化再生产——日本那霸赛龙舟的个案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11):145-150.

  [5]王洪坤.中华龙舟文化演变的神态适应论绎[J].北京体育大学,2017(6):139-144.

  [6]陈莉.温州龙舟民俗文化缘起、历程及嬗变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44-47,66.

  [7]王伟明,吴香芝,刘林箭.浙江省民间体育赛事开展情况调查与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6(1):47-54,69.

  [8]宋海龙.上海市龙舟运动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3):70-72,84.

  [9]侯海燕.广东礼乐龙舟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11):68-71,82.

  [10]聂晓梅,刘传勤,曲永鹏.等.我国龙舟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17):223.

  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发展三篇

  摘要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全国、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广东扎实推进《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行动计划》,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华提出:“要以岭南文化(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纽带、为桥梁,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亭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大学城,因靠近珠江航道,龙舟文化盛行,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南亭村龙舟文化认知与参与度进行调查,提出了在文化强省建设背景下龙舟文化传承与保护应从“增加对龙舟文化的宣传和投资,传承龙舟文化精髓”、“加强文化教育”入手,使龙舟文化多元化发展,为促进龙舟运动和龙舟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文化强省;龙舟文化;传承与保护;南亭村

  中图分类号:J72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18.84

  “龙”在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不仅同由其所演泽出的众多民间传说联系在一起,且还由此产生出各种各样以龙为主体的实践活动,龙舟运动便是其中一例[1],它是一项凝聚中华传统特色的体育文化現象[2],既能与体育竞技相结合,又能团结族人凝聚人心,同时也代表了某种向先人致敬的元素。据了解,每年举办的龙舟活动中,参与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而年轻人则是少数,在当今文化盛行的社会下,如何让龙舟文化有效地传承和保护已经成为当下急需讨论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南亭村龙舟文化现状的深入调查,提取该村传承龙舟文化的精华,改善其不良现状,为更多具有传统龙舟文化的村落提供一些微薄的借鉴。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论文以广州大学城南亭村村民龙舟文化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需要,通过知网、万方、图书馆数据库查阅关于龙舟文化、传统文化保护等相关资料,加以整理以及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1.2.2实地考察法

  为了本次研究的准确性和可信性,深入到大学城南亭村进行调查,着重对南亭村龙舟文化进行考察,提供更真实的数据。

  1.2.3访谈法

  根据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和涉及的相关问题,笔者通过电话、面谈,微信等方式与村民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访谈和交流,获得了相关的龙舟文化资料。

  1.2.4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需要,拟定200份问卷初稿,通过面访或邮件方式请4位专家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了鉴定和检验,并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对问卷采用克龙巴赫〆系数法进行信度检验,经计算得到Alpha系数为0.81,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采取当面填写和网络填写的方式,对南亭村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93%,能满足本次研究的需要。

  1.2.5数理分析法

  根据本研究内容的需要,对回收的18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类整理与归纳,运动Excel、SPS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南亭村龙舟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调查

  2.1南亭村龙舟文化的起源

  南亭村龙舟文化盛行,村里人人喜爱龙舟,据有关史籍记载,有上千年的历史。五代南汉时(公元917-971年),明月峡、玉液池(今广州教育北路、越华路一带)是竞渡场所。潴水成湖池,池中筑有含珠亭、紫云阁等建筑物。据南亭村的“关叔”介绍,旧时番禺被称作岭南,清末民初时岭南南亭、泮塘仁威和大石山西的扒龙舟技术闻名于广州,十分“威水”。龙舟扒手的挑选要求严格,能被选上,是相当荣耀的事。

  番禺人对龙舟的情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时至1981年,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民心思定,政通人和,番禺恢复了龙舟文化相关活动,在全县范围内组织龙舟赛,及至1986年,番禺每年制定了传统的长龙“莲花杯”、标准短龙“禺山杯”比赛。在番禺的建市仪式后,市政府还会举办了一次新的龙舟比赛,龙舟运动逐步融入番禺人血液里的一个传统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到1991年,番禺现有传统龙舟和国际标准龙舟200多艘。

  2.2南亭村龙舟文化的传承现状

  2.2.1南亭村龙舟文化现状

  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我们发现,南亭村每年端午节前后都会举办扒龙舟活动,“扒龙舟”作为广州地区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展示了岭南节日庆祝特色,集中体现了岭南人们的生活智慧和审美趣味[3],自宋代以后这一习俗逐渐形成。在端午节前,村里每周都会组织扒龙舟训练,时间为每天下午5:00-6:30,训练内容包括体能训练,默契度训练等等,至端午节期间,小谷围街道办都会举办小型龙舟赛,南亭村都会派出阵容鼎盛的龙舟队参与竞渡,今年南亭村代表小谷围街参加了番禺区莲花杯赛和黄埔区云宫杯赛等;在比赛后,不管赛果如何,教练都会组织队员们聚集在一起,分享本次比赛的不足及宝贵的经验,为下次龙舟比赛再做准备。

  2.2.2重视对龙舟道具的保护

  在南亭村藏龙仪式非常隆重,藏龙既是龙舟文化的一项习俗,也是对龙船船体的一种保养;一般从初十到十五,各村的龙船就陆续偃旗息鼓,将龙船埋在河涌或明或暗的近岸泥地里。据南亭村村民介绍,村里总共4条传统龙,其中关氏宗祠3条,黄氏宗祠1条;还有几条标准龙。在龙舟宴开始的前几天,村里会为这4条龙进行藏龙仪式,具体则是:先将龙舟的船首、船尾、船体分开保管,然后将船身重新藏回水里,最后将龙首、龙尾供奉在祠堂或者神庙里。 2.2.3隆重的酬神盛宴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为了庆祝华光古庙落成,也为了完成藏龙、酬神等具有岭南特色的龙舟习俗,小谷围街南亭村每年都会在“绳武堂”摆下酬神宴,宴请八方宾客。据悉今年宴会摆了近600围,参与人数近6000人。

  2.3南亭村龙舟文化认知、参与度调查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到当地村民对龙舟文化的了解程度,笔者拟定了200份“龙舟文化问卷调查表”与他们进行了调查问卷解释后让其如实填写。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整理结果如下:

  从表1来看,我们发现:(1)村民对龙舟文化认知有较深的见解,在龙舟传说的起源上认为是纪念屈原的超过一半,源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2)村民对龙舟文化了解程度紧局限在本村,考虑是当前龙舟文化主要传承者是老一辈的村民,其思想较为保守,所以导致文化传承的局限性。(3)40岁以下的年轻人对龙舟规则,当地龙舟的一些仪式都是略知一二,具体原因可能是因为每年龙舟活动都是老一辈村民进行主导的,年轻一代未具体学习和参与到龙舟的文化中。总的来说,虽说年轻一辈对龙舟仪式,规则等文化不太了解,但由于村里龙舟文化盛行,仅多数剩下老一辈的村民对龙舟文化还有深度的了解,使得龙舟运动的习俗文化已渐渐为人们所遗忘,传统龙舟运动对人们生活和精神的影响也在慢慢减弱和丧失,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基本环境,进一步验证了该村龙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可行性。

  从表2来看,我们可以发现:(1)村民对龙舟赛事具有很高的热情度,从调查结果来看,关于是否参加龙舟比赛和后勤工作的问题上,大部分村民们对此都表示参加,可能是因为祖辈一直传下来的龙舟文化已经深入了各个村民内心;(2)村民参加龙舟活动的范围大多数局限于大学城范围内,可能是因为南亭村为广州所剩无几的城中村,周围没有太多村庄,也可能因为大学城是一座岛屿,河水环绕,与其他村庄的联系比较少,导致参与活动的局限性,所以更能体现出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深入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中,因为他们是我国栋梁之材。

  3南亭村龙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建议

  龙舟文化作为中国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怀,以及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意义[4],龙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加强文化教育和具体落实到龙舟文化活动等途径进行。通过阅读殷珺、李广华,易珍[5-8]等关于龙舟文化传承和保护文章,提取其优秀的提议,再结合南亭村地理优势和文化现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3.1增加对龙舟文化的宣传和投资,传承龙舟文化精髓

  南亭村龙舟文化的发展,需要大力宣传。南亭村位于广州大学城,紧挨广美,毗邻广工,加上大学城拥有10所高校,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镇,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智力支持[9],所以龙舟文化宣传应不止于村落,应该大力在高校宣传,让更多的学子参与到此重大盛宴上。希望政府每年应予以一定的经费扶持,用于宣传的扩展和创新,另外应与各高校宣传部或文化发展协会加强联系,能及时把龙舟文化盛宴及时传达到各高校。通过比赛和交流,促进龙舟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能促进美丽大学城的建设。

  3.2加强文化教育,丰富龙舟文化

  为了南亭村龙舟文化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建议加强龙舟文化的教育。龙舟文化源远流长,由人们一代接着一代传承,随时代发展也形成了不同的龙舟文化[10],但是在如今高科技盛行的时代,传统文化保护受到考验,笔者建议:(1)在每年端午龙舟活动现场可以宣传更多关于传统龙舟文化和当地特有的龙舟文化知识,让人们能够深入了解;(2)学校增加龙舟技术与技能相关教材,将龙舟项目加入学校课堂,并定期组织技术技能实践展示。

  3.3提高扒龙舟水平,加大南亭村龙舟影响力

  龙舟赛这一项活动可以凝聚民族凝聚力和人们集体力量[11]。南亭村位于大学城内,被10所高校所包围,新生力量较多地区,为更好地提高南亭村扒龙舟竞技水平,可成立龙舟俱乐部,打造龙舟训练基地,让更多热衷于扒龙舟的人能參与其中,政府可相应的给予支持。在大学城举办增强岛内人民凝聚力和更大影响力的龙舟赛事,同时,也可以组建一支最强的龙舟队伍参加各地更具影响力的龙舟比赛。在比赛中赛出水平,赛出风格,促进各地龙舟文化的交流,传承和发展。

  4总结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省不仅肩负着经济建设重担,而且文化发展同样被委以重任。建设广东文化强省,就是要以增强广东文化的软实力,来推动广东的“硬”发展[12],作为岭南文化代表的龙舟文化传承和保护显得格外重要。南亭村龙舟文化在大学城有了较深的影响力,但要让其文化更长远的传承下去,需要政府,村民和广大群众一起努力,一起为建设文化强省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和臣.龙舟运动发展研究[J].中国地名,2019(07):46.

  [2]尹继林,唐明欢.少数民族地区龙舟赛事开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广西南宁为例[J].体育科技,2018,39(06):45-46.

  [3]刘晔珍.广州端午“扒龙舟”习俗的审美意蕴[D].华南理工大学,2015.

  [4]伍广津,秦德增.龙舟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06):141-144.

  [5]殷珺,何卫东,郭洪光,等.广西龙舟民俗文化发展研究——以桂林龙舟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8(10):50-54.

  [6]李广华,伍广津,何炎.非遗视野下南宁市下楞村龙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8):151-152.

  [7]程一辉.生态城市建设视角下龙舟文化传承研究——以厦门集美龙舟文化为例[J].青少年体育,2016(05):128-130.

  [8]易珍.宜春市农民龙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D].江西师范大学,2015.

  [9]廖一铭,管佩文,张鹏.龙舟运动对高校龙舟文化传承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8(23):31-32.

  [10]缪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问题探讨[D].西北大学,2008.

  [11]刘强,王莹.中华龙舟赛对我国龙舟文化的传承及经济发展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2):78-81.

  [12]王国梁,梁秋华.弘扬岭南文化促进广东文化强省建设——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院长陈学希[J].红广角,2012(11):45-49.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fw/97340/


《龙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发展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总结【三篇】

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总结【三篇】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总结【三篇】,欢迎品鉴!
2024-04-2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结【汇编三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结【汇编三篇】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经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结【汇编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4-26
见义勇为宣传月活动总结汇编3篇

见义勇为宣传月活动总结汇编3篇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即在案前得出的方法,将方法呈于案前,即为“方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见义勇为宣传月活动总结汇编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26
学校防性防侵害活动总结(锦集5篇)

学校防性防侵害活动总结(锦集5篇)

幼儿园(英文 德文:kindergarten),原称勘儿园,是几百年前从普鲁士引进的体制。旧称蒙养园、幼稚园。它是进行学前教育的学校。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是对3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幼儿园适龄幼儿一般为3岁至6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校防性防侵害活动总结(锦集5篇),仅供
2024-04-26
普通党员主题教育心得体会精选三篇

普通党员主题教育心得体会精选三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新一届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征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必将产生重大和深远影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普通党员主题教育心得体会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
2024-04-26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