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接受障碍及对策探究

发布时间:2021-04-27   来源:材料报告    
字号:

【www.jxscct.com--材料报告】

  思想政治课,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查查通作文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接受障碍及对策探究,供大家参考选择。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接受障碍及对策探究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教育传导和接受两个部分构成的,学生接受的状态和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分析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产生接受障碍的原因及表现,提出消除接受障碍的措施,以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接受性。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接受障碍消除措施

  思想政治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活特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所学内容,这是在新课改之后摆在所有政治教师面前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教师主动的施教行为与学生能动的接受教育行为的“双向互动”的过程。[1]这一过程中,一个是传授者,一个是接受者。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完全取决于教育者怎样工作,而主要取决于接受者怎么接受、认同和实践。如果出现接受障碍,教育是很难奏效的。[2]高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的难点与重点,做好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是消除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的接受障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研究这一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产生接受障碍的原因

  1.教师方面。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简单化。教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视为简单的知识传授,忽略了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教学方法上还是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很少和学生有互动。导致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没有用,缺乏学习积极性。[3]其次,教育者不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层次和内在需要,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有些教师没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导致学生产生接受障碍。最后,教育者对情感教学的重视不够。高中政治课并不是主科,许多学生不重视,甚至有厌烦心理,如果教育者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变化状况,探究学生的情感需求,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将会产生巨大的教学效果。

  2.学生方面。首先,学生心理需求的影响。学生作为接受主体,他们自主选择是否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果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他们就会采取抗拒的态度。其次,情感因素的影响。在接受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起着巨大的作用,情感在教育中对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构成的影响是积极的、有益的就是正效应,反之就是负效应。[4]

  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环境影响。首先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渗透进来,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舆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其次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的校风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对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后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反之亦然。

  二、接受主体产生接受障碍的表现

  1.学生的精神厌倦。由于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高中以后,这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方式还是没有改变,导致学生厌倦情绪的产生,由于思想政治课不是主要课程,学生就更没有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再加上高中课程设置的有些章节并不像小学初中那么生动有趣,有的学生对教师讲解的章节内容甚至听不懂,虽然表面上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实际上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学生将自我意识封闭起来。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本身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能动的高级反映意识。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分化和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也就是说当学生出现缺点和错误的时候,他们有时并不愿意承认,更不愿意去分析错误的原因,有的学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陷入绝望的境地。同时,学生有时也会将自己封闭起来,这样当教师在课堂上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他们就无法接受到。

  3.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且表现形式不一,这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出现了因人而异的效果,这种层次性的出现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这就要求教师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高度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不搞一刀切。

  4.情感接受障碍。情感存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学生情感过程的激发作用没有得到正向的发挥,而进行了错误的过滤和反方向激发,就会延缓或中断学生对正确教育内容的肯定和接受。[5]

  三、消除接受障碍的措施

  1.教师方面。第一,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把自己的学习和前途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政治教师从备课、教学设计到上课,组织教学活动全过程,都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感兴趣,如何让学生把这种兴趣转化为进行自主探究的动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能动性。[6]第二,重视学生的接受情感。情感教育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和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教师实施情感教育要寓德于教,要言传身教,教师对学生要倾注热情和关爱,善于运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达成师生间的信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由于性别、性格、生理等状况不同,必然导致思想认识的差异。研究接受主体的差异性,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创建能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第四,思想政治教师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改革要求教育方法要进行改变和创新,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探索、改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政治老师必须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和高超的教学技巧。[7]

  2.接受环境方面。环境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因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其所处环境因素的影响。要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环境,就要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在社会环境中,学生比较容易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良好的社会风气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我们还应该对网络环境进行监管,因为在互联网上承载着大容量的不良信息,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其次,在学校环境中,学校应该全方位优化校园环境,加强校园管理,同时还要完善学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最后,还要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形成接受障碍的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只有针对其不同的表现形式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使教育过程处于理想的状态。同时教师还要转换思路,密切关注接受主体,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果的。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接受障碍及对策探究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接受现状剖析

        高中思想政治课接受指的是高中生对教学内容的择取、理解、认同并外化的活动。“接受”程度如何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的、效果与价值的实现,决定高中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和接纳水平。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制约,高中生容易产生知、情、意、行融合困难,导致教学内容转化受限。思政课教学中的这一现象被称为“接受障碍”。“接受障碍”是制约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困扰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难题。

        当前阶段的高中生出生于1998年到2001年,被社会习惯称之为“00”后。“00”后成长于新世纪,是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代,其思想和行为无不烙印着时代的特征。他们思维活跃、知识丰富,但缺乏辨别能力;自我意识强烈,但缺少应对挑战的勇气;张扬个性,但缺乏对权威的认同和尊重。随着信息传播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高中生信息接受量大幅增加,但思想和行为中的缺欠使其不能理性鉴别信息的真伪,易受他人言论的左右。当教学内容与社会现象不一致或所学知识与个人判断相冲突时,高中生就容易出现教学接受障碍,突出体现为对所学内容“口服心不服”“心服口不服”。

        二、高中生思想政治课接受障碍产生的原因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种“点对面”的信息传播活动。教师借助课件、板书、语言等,将教学内容编码为各种符号传递出去,学生对接收的符号进行译码,理解内化信息内容。现代传播学中的“贝罗SMCR模型”对于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接受活动提供了一个参照。这个模型中,贝罗将传播过程抽象为四个要素,即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每个要素又由几个不同因子组成(见图1)。

       SMCR模型形象具体地说明了影响信息传播效率、效果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具体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其构成要素主要有四个:信源——高中思想政治课信息传播主体,即思想政治课教师;信息——思想政治课传播客体,即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通道——思想政治课传播媒介,即在思想政治课接受活动中传播主体连接受传者与教育内容的渠道或工具;受传者——高中思想政治课接受主体,即高中生。探究思想政治课接受障碍的成因也应对这四个要素进行深入分析。

        1.基于受传者的“心理抗拒”形成的思想政治课接受障碍

        所谓“心理抗拒”,是指受传者基于现存的认识和经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的信息抗拒接受的心理,其中包括基于认知结构形成的心理抗拒、基于自身情感形成的心理抗拒以及基于诱惑抵制弱化形成的心理抗拒。

        (1)基于预存经验形成的心理抗拒。建构主义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受教育者自己认识活动的结果,主体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00”后的高中生生活环境和学习习惯发生了诸多新变化。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拓宽了学生眼界,但信息的冲击同时也降低了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阻碍了学生经验结构的获取和形成;另一方面,生活节奏的加速使学生乐于选择“快餐”文化,喜欢消遣轻松、通俗的漫画和文学作品,这直接导致学生预存经验积累的不足,弱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如此一来,在思想政治课接受活动中,部分学生难以在原有经验中提取出有效信息与教学内容相联系。当学生预存经验与教学内容相悖,不能主动进行知识重组时,就容易产生“心理抗拒”和内心冲突,阻碍思想政治信息的接受和内化。

        (2)基于自身情感形成的心理抗拒。经过初中时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高中生的个性特质日趋成熟。由于生活空间的扩大,他们会经常体验到更为广泛的内心冲突和压力,对现实社会存在一种不满情绪和反抗心理。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所传递的情感信息会呈现出以下两种倾向:一是需要的并能与自我产生情感共鸣的信息,他们往往表现得新奇、兴奋、激动;二是与自我情感不相符的信息,他们往往表现出厌恶、冷漠、排斥和拒绝。因此,当思想政治课传播的信息与社会现象存在偏差,与学生的情感需求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情绪抗拒,妨碍知识接受。

        (3)基于诱惑抵制弱化形成的心理抗拒。“00”后高中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在祖辈和父辈无微不至的呵护中成长起来的。生活磨炼的缺失、情感的脆弱,直接导致部分高中生意志薄弱、行为偏激。特别是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有的学生出现抽烟、酗酒、打网游、逃课、早恋,甚至偷盗等不良现象。当前,高中生思想政治课接受障碍与其外部诱惑抵制弱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2.基于传播主体的综合素质形成的思想政治课接受障碍

        在思想政治课接受活动中,传播主体即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态度、知识储备、文化修养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接受效果。良好的教育传播主体素质包含四个方面:第一,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它包括高度的政治觉悟、清醒的政治头脑、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爱岗敬业的个人素养等方面。教学活动中,由于高中思政课教师政治立场含糊或责任感较差等原因,从而导致的接受障碍时有发生。第二,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质。高中思政课开设了《经济生活》等四门必修课,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等六门选修课,课程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这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第三,富有智慧的教育教学技能。它包括有效的交流借鉴能力、高超的教育研究与自我反思能力、良好的创新能力和熟练的教学工具应用能力。如果教师能够把新的教育理论成果及时借鉴、吸收到教学活动中来,教育接受活动的效果自然会提高。第四,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勤奋、进取、自信、乐观。教师的心理素质会直接影响教学行为、师生互动过程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建立。只有传播主体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以宽容、科学的心态面对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

   3.基于传播客体的价值性形成的思想政治课接受障碍

        现代传播学研究显示,需要是受传者选择、获取、接受信息的标准。它包括五个方面即生存需要、解决问题需要、信息强化需要、社会需要和心理需要。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哪些传播客体可以进入传播系统,起到了筛选和过滤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信息传播之中三类信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即:生动、形象能够帮助高中生厘清思路,提高其认知水平的;富有启发性能够帮助高中生理解经济、社会、文化中的现象,解决疑虑困惑的;深入浅出能够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进一步获得道德认同感的。然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包含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信息的成分、结构、内容已经固化,甚至有的章节是泛泛而谈、言之无物的“口号式”宣传,让学生觉得索然无趣。另外,高中教材的编写与修订相对滞后,一些新的理论和社会热点问题不能及时编入教材,造成教材中某些内容与社会现象相背离,使学生昏昏然不知其所言,从而导致接受障碍。

        4.基于传播通道单一化形成的思想政治课接受障碍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之下,有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依旧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依靠讲授和板书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信息的传递。这种只靠视听传播的方式,固然有其简洁、方便的特点,但是在学校教学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相关研究表明:24小时后高中生对不同感官刺激而生成知识的平均保持率是不同的,分别是讲授5%、阅读10%、视听结合20%、示范30%、讨论组50%、实践练习75%、向他人教授90%。研究结果启示我们,只利用一种感官对学生进行刺激是不科学的,必然会降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这就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以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接受活动的优化

        1.受传者的优化——充分尊重高中生的主体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认为: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是教育的第一要务。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人本主义提倡学生主体性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充分发挥高中生的主体性是适应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关键所在。如何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呢?首先,要尊重高中生的心理需求。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已经接近成人,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肯定,获得成人式的礼遇。因此,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禁止对学生进行盲目的批评,要在以人为本原则的指导下,充分尊重学生情感、适时进行点拨。其次,要尊重高中生的个体能力差异性。在家庭、身体素质、知识结构等背景不同的情况下,高中生形成的个体能力是有差异的。根据高中生能力和特点的不同,教师应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积极鼓励与肯定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才能使教育过程更好地沿着理想的教育目的和方向进行。

        2.传播主体的优化——提升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学积极性

        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是能够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和基础条件,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它由专业性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三个因素组合而成。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需求呈现阶梯状分布,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教育工作者的需求也同样呈现出这五种层次。只有需求分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教师的工作热情才能被激发,才能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这依赖于政府、学校和教师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政府和学校要制定政策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以实现激励效应。二是教师要加强知识学习,一方面重视校外学术交流,积极参加本地区的研讨活动,用新思路、新方法、新内容充实自己的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认真开展校内教研活动,通过观摩听课、经验交流、案例学习等促进教师的知识调节、优化教学手段。三是通过设立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实行优胜劣汰,理顺教师队伍的“入口”和“出口”。

        3.传播客体的优化——增加教学信息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没有兴趣就没有发现的乐趣,就没有才能和爱好,就没有活的灵魂。”信息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是提高高中生信息接受能力的关键。生动的案例、风趣的讲授、逼真的情境,不但能够大幅提高受教育者知识接受的注意力,而且更容易使思维长时间保持活跃和亢奋状态。如何增强教学信息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呢?一是教师要巧用作比较、打比方等修辞手法,创设趣味性提问方式,同时配以梯度性问题引发学生讨论;二是引入热点案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解决其思想困惑;三是恰当运用漫画调节课堂,通过形象、直观的展现和描述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四是运用跨学科知识,把政治学科知识同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具层次性和系统性,提高学生多学科之间知识迁移的能力。

        4.传播通道的优化——丰富信息传播路径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接受活动中,传播通道是连接学生与教师的媒介。一般来讲,高中思想政治课信息传播通道包括四个,即学生—教师通道、学生—媒体通道、学生—实际事物通道、学生—学生通道。只有四个通道配合使用才能真正实现信息传递的高效性。丰富信息传播通道要注意:一是将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以其形、声、色兼具的优势,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形象地呈现,加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二是适时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体会真实的世界,促进理论知识的内化、吸收;三是推动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与沟通,通过设立讨论小组或学习小组形成组间或组内对抗,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辨析和接受。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接受障碍及对策探究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90后”的高中学生思想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特征。本文针对“90后”的高中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作出了多维度的分析,提出了作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90后思想特点思想教育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c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对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掌握新时期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进而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是学校思政教育界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新时期的时代特征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难点分析

  1.网络文化的冲击

  计算机互联网的兴起在全世界形成了革命性的网络文化。我国目前拥有3亿左右的网民,成为世界第一网络消费大国。互联网是高中生获取资讯、了解社会、相互交流乃至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但不可否认,网络上同时充斥着大量不健康的东西。网络的跨文化传播以其开放的状态,挑战了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权威地位,各种思想文化、伦理观念、道德意识给当今的高中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削弱了学校思政教育的正面效应,容易使一些人人生价值观念变异和失范。

  2.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明显

  我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多元发展不断深入,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融、相互影响。这种社会环境的深刻变革给青年一代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思想的碰撞,如何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广大青年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青年人的头脑,使他们正确看待和平问题、贫困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教育问题、反腐败问题等。使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服务。只有积极投身进去,心理落差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在他们得到自我认同的同时,服务社会。

  3.追求独立、自由的特点

  树立起“90后”的责任感,使其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的发展脉络: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形成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其深入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这些根本性问题,了解时代对青年成长、成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养成自觉、自制、坚毅的个人意志特征。

  二、“90后”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思考

  1.以“以人为本”为原则,着眼于“90后”学生思想实际。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认识出发,要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关心、理解、信任他们,满足他们的需求。过去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着眼于“管理学生”。而对于个性更加独立。我的“90后”学生而言,传统手段显然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认识出发,有助于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学校的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紧跟形势,适应变化,贴近学生的思想需求,让思想政治教育离学生更近。

  2.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在思想上的差异,针对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学生制订适当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

  充分把握当前国家发展形势大好的机会,通过深入开展国情教育激发全体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当代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同时,也可以利用学生之间的价值观分歧,开展学生间的相互探讨学习,表彰愿意为祖国发展贡献的同学,对其他学生开展引导教育。

  3.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高高在上的姿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进行道德宣讲、理论灌输,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教育的内容,没有选择的权利。“90后”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喜欢竞争,且个性独立,他们希望被尊重,不喜欢被强迫接受某种理论,辅导员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将教育的主动权尽可能下放,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中教师只应充当指导者的作用。

  4.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放在首位,更新教学内容。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真切的关怀,学生自然而然能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达到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的首要目的应当是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帮助他们能够在今后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成功,避免空洞的德育教育。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授要紧密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重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辩证的分析方法,并使他们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牢固树立起“八荣八耻”、“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等观念。其次,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和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和道德情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fw/94047/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接受障碍及对策探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邓小平时代读书笔记五篇

邓小平时代读书笔记五篇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或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而做的笔记,是训练阅读能力和积累知识的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邓小平时代读书笔记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30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锦集4篇)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锦集4篇)

《儒林外史》是2020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锦集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30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大学生【3篇】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大学生【3篇】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大学生【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4-30
关于之江新语读书笔记【三篇】

关于之江新语读书笔记【三篇】

笔记是汉语词汇,拼音是bǐjì,意思是用笔所做的记录。笔记体著作起源于唐代,在宋代最繁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之江新语读书笔记【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30
为真学而教读书笔记范文三篇

为真学而教读书笔记范文三篇

读书笔记怎么写呢?写读书笔记通常会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作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为真学而教读书笔记范文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3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