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野下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发布时间:2021-04-26   来源:材料报告    
字号:

【www.jxscct.com--材料报告】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查查通作文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课程思政视野下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路径,供大家参考选择。

  课程思政视野下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摘要】随着“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各个学科的教师应更加重视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在此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当前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中通过历史教学实现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课程思政;初中历史教学;文化自信

  初中历史作为素质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学科,其教学目标不仅局限于带领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更需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对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全面认知,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于祖国的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如何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与优势,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成为当前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当前初中生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文化自信意识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此时正是他们形成与完善自身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念的关键阶段。而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文化自信”这一概念及其内涵的认识并不深入,甚至有些同学完全不了解。这暴露了当前学校应试教育下的弊端,也直接表现出了当下初中生文化自信意识的缺失。

  (二)文化自信心較弱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愈发便利与普及,初中生能够从网络途径中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观察与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初中学生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较大,部分学生对于欧美等地区的文化存在崇拜心理,而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却了解很少,对我国主流文化的认知也十分模糊。他们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文化的影响,甚至出现文化上的“崇洋媚外”心理。

  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激发文化自信意识

  对于初中历史课程而言,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它是专业的教学研发部门精心设计,充分结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最终呈现出来的,不但包含了学生在初中阶段需要学习并掌握的历史知识内容,也蕴含了许多思想教育资源。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认真地研读所用的历史教材,广泛的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文化教育以及思想资源,结合课堂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文化自信培育理念与作用的课堂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

  例如,在开展《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这一单元的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在学习完本单元所有内容进行总结时,将此段时期内所有中国仁人志士做出的努力与探索进行罗列与总结,并展示每一位人物的付出与牺牲。通过这一环节引出“文化自信”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勇敢的自我奉献源于对祖国的坚定的信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更深刻的体会保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意识。

  (二)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采用单一讲解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而逐渐失去兴趣,无法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更好的完成历史教学目标,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课堂中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设身处地的思考历史问题,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多重感受之下体会身临其境的效果,从而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触动,形成情感共鸣,感受新中国成立时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同时也更加明白祖国当前辉煌景象的来之不易。在此过程中,学生内心的自豪与骄傲之情油然而生,民族认同感与自信心得到有效地激发。

  (三)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传统文化是我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璀璨瑰宝,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相应的主题文化活动,让学生在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加强对于我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实现文化自信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局面》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班内的学生开展“百家思想大舞台”的主题活动,将学生分组后要求各个小组根据所学内容,选择自己代表的一个学派,通过搜集资料与集体讨论整理该学派的思想观点、主要作品以及在当今社会仍然可以应用的相关措施等,并在活动课中进行集体展示。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合作加强集体意识,感受春秋时期各学者的智慧,在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同时使他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伟大之处,加强内心的文化认同。

  三、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贯彻“课程思政”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教学体验中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树立坚定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心。

  课程思政视野下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内容摘要:初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向初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不容忽视。发挥历史学科在文化自信培育方面的天然优势,并以此为切入点,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思政”的探索。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尝试提出初中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整合历史教材资源;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关键词:课程思政初中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初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向初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不容忽视。发挥历史学科在文化自信培育方面的天然优势,并以此为切入点,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思政”的探索。

  一.初中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的学理依据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标要求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它体现在历史学科课标的明确要求,即“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3]家国情怀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正蕴含了文化自信的培育思想,在具体实践中要求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予以落实。知识目标要求初中生理解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知识;能力目标要求初中生提高主动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和收集、筛选文化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初中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此,历史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一步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观和价值观”,[4]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不仅是文化自信培育的目标,也是家国情怀的涵养,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理论支撑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六大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以及自我超越。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基本得到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然后开始追求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然而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不相适应使人民难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产生获得感与满足感,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同时加剧了人民的主流文化认同危机,造成信念缺失的后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唯有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让我们正确面对世界的文化多样性,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对于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初中生而言,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引领,提升文化素养,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可和自信,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不断地成长中获得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

  二.初中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的实现路径

  笔者结合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的相关内容,就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整合历史教材资源

  历史教材是实现历史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不仅传授着历史知识,并且担负着思想教育的职能。研读初中历史教科书,不难发现里面包含着大量的文化教育资源。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史涉及的传统文化比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更多的是向我们展示抗争史中产生的红色革命文化和建国以来出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由此可见,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为主体共同构成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在历史教材中的内容选取,不仅体现了对培育初中生文化自信的重视,并且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深入挖掘和精心设计出蕴含有文化自信培育理念的教学方案。

  例如,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中,历史教师可尝试以“丝绸之路”文明作为本课的主线,围绕这个主题梳理知识的脉络,将课本三个单元加以整合并形成“开辟——交流——管理——继承”的框架:带领学生在“开辟”篇章中学习张骞通西域开拓进取的个人精神;在“交流”篇章中欣赏“丝绸之路”畅通后中外交流产生的物质文明;在“管理”篇章中感受少数民族地区深厚的家国情怀;在“继承”篇章中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先进宏伟,以此来唤醒青少年内心萌芽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树立文化自信心。

  (二)创设历史教学情境

  历史是能够提升人文素养与道德情怀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努力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初中历史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学会利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借助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烘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情感的熏陶。

  有鉴于此,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的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张骞通西域视频,借助音像直观展示张骞西行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然后结合学生角色扮演的历史人物,抛出问题: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余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把握情境创设的优良条件,历史教师接着辅以感染力的声调、鼓励性的眼神,增强课堂悲壮氛围的渲染,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可以迅速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在情境中了解张骞敢于冒险、开拓进取的精神。然后乘势而上,引导学生围绕“不忘使命”的重点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做出“热爱祖国”的主旨升华,在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中使课堂教学达到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的效果,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学习历史人物的精神文明。

  (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长期以来,传统文化的地位一直在稳固提升。“一个国家教育学的根本任务和重大使命便是如何传承与保持具有本国文化的品性,而中国的品行正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5]历史学科特有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塑造功能都表明要想完成中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离不开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教学。身为历史教师,需要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渗入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于《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的学习,围绕“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在《义務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观察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图片和绘画,诵读相关诗作”[6]的建议。在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探究的需要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图片史料,抑或是提供相关文字史料,让学生思考讨论“丝绸之路”开辟后中西方交流的文明成果,并选出学生代表总结回答。这样根植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汉朝时期丰富的物质文明和辉煌的外交文化,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也是一条老生常谈的经验。在坚持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历史课外活动同样可以借助生动鲜活的课程资源带给学生全新的历史体验。通过开展历史课外实践,教师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资料收集、活动组织中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历史的趣味。

  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前的预习作业中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获取有关“丝绸之路”文明的历史信息,然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交流分享,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第二,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的比赛,培养学生读图学史能力的同时领略“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精髓,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进一步感受中华文明的巨大魅力。除此之外,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也可以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授《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时候,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红色旅游景点的活动,切身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在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班级可以举办历史人物故事会,通过开展历史教育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历史教育者应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在教学中贯彻“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重视文化自信的培育。作为历史教师更要时刻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时代秉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培育其高度的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视野下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摘要:课程思政主张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在一起来教学,注重“立德树人”、德才兼备。笔者结合初中统编历史教材教学,从整合历史教材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三个途径,尝试开展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以发挥历史学科在文化自信培育方面的天然优势。

         关键词:文化自信培育;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思政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初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向初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不容忽视。发挥历史学科在文化自信培育方面的天然优势,并以此为切入点,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思政”的探索。

         一、初中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的学理依据

         课程思政主张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在一起来教学,注重“立德树人”、德才兼备,是一种全新的、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标要求,就是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的学理依据。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它体现在历史学科课标的明确要求,即“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家国情怀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正蕴含了文化自信的培育思想,在具体实践中要求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予以落实。知识目标要求初中生理解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知识;能力目标要求初中生提高主动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和收集、筛选文化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初中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此,历史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一步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不仅是文化自信培育的目标,也是家国情怀的涵养,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

         二、初中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的实现路径

         1.整合历史教材资源

         历史教材是实现历史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不仅传授着历史知识,而且担负着思想教育的职能。研读初中历史教科书,不难发现里面包含着大量的文化教育资源。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史涉及的传统文化比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更多的是向我们展示抗争史中产生的红色革命文化和建国以来出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由此可见,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为主体,共同构成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在历史教材中的内容选取,不仅体现了对培育初中生文化自信的重视,并且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深入挖掘和精心设计出蕴含有文化自信培育理念的教学方案。

         例如,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中,历史教师可尝试以“丝绸之路”文明作为本课的主线,围绕这个主题梳理知识的脉络,将课本三个子目加以整合并形成“开辟——交流——管理——继承”的框架:带领学生在“开辟”篇章中学习张骞通西域开拓进取的个人精神;在“交流”篇章中欣赏“丝绸之路”畅通后中外交流产生的物质文明;在“管理”篇章中感受少数民族地区深厚的家国情怀;在“继承”篇章中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先进宏伟,以此来唤醒青少年内心萌芽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树立文化自信心。

         2.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长期以来,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一直在稳固提升。“一个国家教育学的根本任务和重大使命便是如何传承与保持具有本国文化的品性,而中国的品行正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历史学科特有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塑造功能都表明,要想完成中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离不开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教学。身为历史教师,需要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渗入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于《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的学习,围绕“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观察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图片和绘画,诵读相关诗作”的建议。在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探究的需要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图片史料,抑或是提供相关文字史料,让学生思考讨论“丝绸之路”开辟后中西方交流的文明成果,并选出学生代表总结回答。这样根植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汉朝时期丰富的物质文明和辉煌的外交文化,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在坚持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历史课外活动同样可以借助生动鲜活的课程资源带给学生全新的历史体验。通过开展历史课外实践,教师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资料收集、活动组织中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历史的趣味。

         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前的预习作业中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获取有关“丝绸之路”文明的历史信息,然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交流分享,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第二,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的比赛,培养学生读图学史能力的同时领略“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精髓,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进一步感受中华文明的巨大魅力。

         除此之外,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也可以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授《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时候,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红色旅游景点的活动,切身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在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班级可以举办历史人物故事会,通过开展历史教育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fw/93953/


《课程思政视野下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路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35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总结范文(精选5篇)

35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总结范文(精选5篇)

通过这次爱国卫生宣传月活动,不仅增强了全校师生的卫生健康意识,也为国家卫生区、文明城区的复检工作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35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总结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5-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结集合4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结集合4篇

通过总结,人们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多出成果。它还可以作为先进经验而被上级推广,为其他单位所汲取、借鉴,从而推动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
2024-05-01
护苗行动活动总结(合集四篇)

护苗行动活动总结(合集四篇)

“护苗”行动聚焦育新人使命任务。一方面,组织执法力量定期检查校园周边重点市场点位,集中清理夹杂“黄暴毒”、宣扬邪教迷信等有害内容的少儿出版物;深层清理网上对未成年人具有诱导性的不良内容;督促网络平台实施“青少年模式”并切实发挥作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护苗行动活动总结(合集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
2024-05-01
街道第35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总结范文汇总四篇

街道第35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总结范文汇总四篇

活动,汉语词汇。拼音:huó dòng :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活动由目的、动机、动作和共同性构成,具有完整的结构系统。苏联心理学家从20年代起就对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Α Н 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对苏联心。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街道第35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总结范文汇总
2024-05-01
部队安全大讨论心得体会精选4篇

部队安全大讨论心得体会精选4篇

部队(army)是指军队中团及团以上建制单位的通称。授予番号、代号、军旗,设有领导指挥机关,编有作战和战斗、勤务保障单位。也泛指军队。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队安全大讨论心得体会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5-0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