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理论与大学英语语篇教学浅谈|语篇衔接理论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03-30   来源:党团相关    
字号:

【www.jxscct.com--党团相关】

  衔接理论是语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的重视。运用衔接理论进行语篇分析教学,可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查查通作文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衔接理论与大学英语语篇教学浅谈|语篇衔接理论是什么,供大家参考选择。

  衔接理论与大学英语语篇教学浅谈|语篇衔接理论是什么

  [摘要]:衔接理论是语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的重视。运用衔接理论进行语篇分析教学,可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篇分析 衔接理论 衔接手段

  一、衔接理论研究回顾

  衔接理论自从出现就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重视,在长期的语言研究中许多英语研究者都注意到指代、替代、省略、连接、同义、反义等修辞手段及其使用规则。功能语言学的创始者M.A.K.Halliday最早把此类现象以cohesion来总结,并且于1976年问世的由Halliday和其夫人Hasan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韩礼德-哈桑认为“一组句子组成语篇要有一定的机制”并把这种组成语篇的机制称为“谋篇机制”(texture)。谋篇机制的作用就是把一组句子组成语篇,其方式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衔接就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的机制。衔接不是一种结构关系。在小句之间也有衔接,而且结构关系本身也是一种很强的衔接,但不是谋篇机制。衔接实际上与句子边界没有关系,因为它是语义关系,不受结构的限制。作为组成语篇的唯一手段,衔接在句子之间的作用非常突出。

  二、语篇分析

  关于语篇的定义,日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形式结构”(foanal/structure)派的看法,从结构方而看,“语篇”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语篇由句子组成。一是“功能”派的看法,从功能方面看,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它不是一个比句子大的语法单位,它与句子不属于同一类型,因此它们之间不是“大”与“小”的关系。语篇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体现”( realization)关系。日前国内比较权威的定义则是语篇分析专家胡壮麟所提出的:广义的语篇包括话语(discourse)和篇章(text),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三、衔接理论在英语语篇中的应用

  (一)语法衔接手段

  1.指代

  指代是衔接手段中最明显的一种,表示某个项目自己不能解释自己,而是必须到其他地方寻找解释的现象。如果需要在语篇内部来解释,就称为“内部指代”(endophric reference);如果需要到情景中去解释,就称为“外部指代”(exophoric reference)。在词汇语法层次上,指代主要是由语法项目来体现,主要分二大类:人称指代、指示指代和比较指代。人称指代表示话语角色,主要由人称代词体现。指示代词表示一种语言指示现象,其区别在于远近、地点时间、单数复数等,主要是由指示代词和指示副词体现。比较指代是通过两个项目之间相同或相似关系来得到解释的指代。

  (1)人称照应

  例1:When Rontgen put his hand before the X-ray,he saw the bones of his hands only。

  这个句子的人称代词he,his的句法作用各不相同,但都与前面的Rontgen形成照应关系。

  (2)指示照应

  例2:They think half the teachers are idiots, and I wouldn"t deny this.

  这句中指示代词为前照应,指前面整个句子。

  (3)比较照应

  例3:Tom liked his sister,who was warm and pleasant,but he did not like his brother,who was indifferent and proud.

  这句中几个形容词的使用形成比较照应关系,使两个人的性格差异清晰可见。

  2.替代(substitution)

  指为了避免重复,连接上下文,用替代形式替换上文所出现的词语。

  例4: It was difficult to coordinate our steps―his halting my impatient―and because of that, we didn"t say much as we went along.

  这里“that”替代“his halting, my impatient”。

  3.省略指为了避免重复,突出主要信息,衔接上下文,将重复的词或句子省略。

  例5:He almost never missed a day, and would make it to the office even if others could not.

  这里“could not”后省略了“make it to the office”.

  (二)词汇衔接手段

  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指在语篇中通过词的重复、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上下文等形式的重复或共同出现,使句子关系相互衔接。

  例8:There was a fine old rocking--chair that his father used to sit in, a desk where he wrote letters,an nest of small tables and a dark,imposing bookcase. Now all this furniture was to be sold,and with it his own past.

  这里作者通过上义词Furniture与下义词rocking-chair desk tables和bookcase构成的上下义关系使整个段落连成一体。

  四、结论

  衔接可以大致地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类;对指代、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语篇分析。同时我们也看出语篇衔接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语篇分析更加注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连贯关系。在功能语法中,应该把搭配的概念和语域的概念相联系,一些看来不相关的词语在一定语域上会有比较密切的搭配关系。

  语篇分析可以解决许多语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在阅读语篇时不仅仅注重字、词、句子的语法结构,还要从语篇层次来宏观分析。衔接和语篇连贯紧密相关,在语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引进语篇衔接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语篇的掌握和理解,把功能语言学运用到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awrd Arnold,1985.

  [2]郭丽华.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J].松辽学刊,2001,(2).

  衔接理论与大学英语语篇教学浅谈|语篇衔接理论是什么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即词汇关系和语法关系出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了解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从而获得语篇手段和技巧,培养语境反应和重构能力。

  1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关系

  词汇关系是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如代词代替名词,助动词(如:do)代替实义动词等,或共同出现,如factory与manager,worker 等用在一个语义场中。只有词汇的相对集中,才能保证语篇的主题和语义场(semantic field)的统一(胡壮麟,2001)。因此,这里所说的词汇包括许多词汇学中的词项,不仅是单词(words),它们不受形式变化的制约,如单复数 (ert/eter)es,时体(work / worked)和词等等。这些词在形式上略有不同,基本词义不变,故具有语篇衔接力。其他的还包括有同义、反义、上下义 (如classroom是blackboard的上义词,即blackboard是classroom的下义词)互补来使语篇达到语义上的连贯。韩礼德和哈桑(1976)把英语词汇衔接关系分为词的复现和词的同现关系(collocation)( Halliday & Hasan, 1976)。

  1.1词汇的复现关系

  词的复现指的是某一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near-synonym)、上义词、下义词(hyponym)、概括词(general word)或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了相互衔接,意义统一完整。词汇的复现关系可分为四种(胡壮麟,1994):

  原词复现: 通过原词在语篇中的复现,我们能够直接抓住语篇中所要讲的中心意思。阅读中通过词汇复现来达到衔接与连贯,进而突出主题。

  同义词、近义词复现: 同义和近义指具有同样意义或相近意义的不同词项之间的接应关系,不管这个词的意义是指人、物、过程或性质。如:近义词的复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它们所谈论的,所指的是同一种事物,从而达到结构上的衔接和意义上的连贯。

  上下义词:上义词是指那些具有概括意义的词汇,这些词汇涵容着许多表示具体指向的下义词。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下义词来回答就此类关系提出的阅读理解题。了解这种上下义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句中的含义。

  概括词复现:概括词是指那些词义宽泛具有总括意义的词汇,如:people,place,thing,之类的词语在语篇中都可以和具体的地名,物名,动物名等相互呼应使用。这种衔接手段即概括词复现关系(黄国文,1988)。

  需要注意的是,词汇的复现,特别是原词复现关系,无论是对已经出现的事物或话题进行重述,还是提供某种新的信息,都能对语篇的前后衔接发挥不可忽视的功能。有时,正是由于这些手段的使用,段落或语篇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意义完整、上下连贯的整体。这绝不等同于语言表达中的罗嗦重复。罗嗦重复属于一种语病,而词汇复现则是有意识地重复使用关键词来达到连接语篇的目的(朱永生,1995)。此外,如使用得当,我们还能体会出当时说话人或作品中的人物感情,或极端高兴或极端悲痛或因无理而一时语塞。通过词的复现我们可以判断语篇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另外,在科技文献中,重复词语的情况是作者为了强调其概念的正确和重要(张德禄,1992)。

  1.2词汇的同现关系

  同现关系指的是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黄国文,1988)。这种词的同现关系与语篇范围关系密切。在语言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一个特定的语篇必然要围绕某个特定的话题展开,那么,与这个话题相关的词汇出现的频率就比较高,比较集中,而其他一些词就不大可能会出现或根本不会出现。例如:谈论学校建设问题时,像“教学楼”、“实验室”、“办公室”、“微机室”、“操场”等相关词汇就会出现较多,而与这一话题无关的词,如“警察”、“敬老院”等被使用的可能性就会很小。

  反义词关系就是词汇的同现关系的一种。反义词笼统地说就是意义相反。反义词在同一个句子或同一语篇中出现,其基本功能是使两个不同的语言成分在意义上形成明显的对照,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某个或某些事物或现象进行描写,从而使所在的句子或语篇上下衔接,同时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使读者得到全面而生动的印象(黄国文,2001b)。

  1.3.逻辑联系语

  逻辑联系语又称连接,是表示各种逻辑意义的连句手段。它表示语篇中两个或多个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张德禄,1999)。它的表现形式即可以是词或短语,也可以是分句。词包括连词和副词,如and, but,or, yet, so ,therefore ,anyway等; 短语如in addition,as a result,on the other hand,in other words等; 分句包括非限定分句和限定分句,如considering all that,to conclude,all things considered,that is to say,what is more等。

  从语义功能看,逻辑联系语可以表示很多种不同语义关系,可分为增补型(additive),转折型(adversative),原因型(causal)和时空型(temporal)四种。逻辑联系语表示的语义关系是多样的(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2001)。下面是几类比较常见的逻辑联系语所表示的语义关系(Grice, 1975)。

  1.3.1表示列举列举(enumeration)这一语义关系通常由连接性状语(conjunct)表示,它们对所叙述的事情逐一列举。

  1.3.2表示增补增补(addition)这一语义关系可以由and, and also,also,too,as well as,furthermore,in addition,besides,moreover what is more等来表示。

  1.3.3表示转折或对比转折(adversative)或对比(contrastive)可用but,yet,however,instead,on the contrary,while,nevertheless,still,though, anyhow, at the same time,in fact,opposite,as a matter of fact等词语来表示。

  1.3.4表示解释解释(explanation)指的是逻辑联系语引导的分句,对前面已讲到的内容加以澄清,举例说明或进行精确的描述。能用于表示这一语义关系的有:for example/instance, such as,take---for example,that is, that is to say, as follows,namely, in other words,and so on等。

  1.3.5表示等同等同(equation)指的是逻辑联系语所引导的上文和下文所表示的意义相同或相似,或在重要性上差不多,因而,有时也可把这种语义关系称为同位(apposition)。用于表示等同的逻辑联系语很多,常见的有: equal,likewise,namely,similarly, in the same way,in other words,that is,that is to say等。

  1.3.6表示结果结果(result)这一语义关系可以用according to, consequently, hence,now,so, therefore,thus,as a consequence,in consequence, for that reason,as a result,of course等词语表示。例如:

  1.3.7表示推论推论(inference)这一语义关系可以由下列词语表示:else,otherwise,then,in other words,in that case等。

  1.3.8表示总结总结(summation)这种联系语主要是用在句组或语篇的最后部分,对前面的内容做出概括或总结。能表示这一意义的有:altogether,overall,then,therefore,thus,in all,in conclusion in sum,in short,in brief,on the whole,to conclude,to summarize , generally speaking.

  1.3.9表示替换替换(replacement)这一语义关系可用again,alternative,or, rather, better,also, on the other hand,worse, or at least,or rather等词语来表示。替换的目的可能是纠正前面的说法,也可能是用肯定的叙述来替代否定的叙述,或用真实的结果来替代原先的预料。

  1.3.10表示转题(transition)指引进新的一层意思或引进新的话题。能用来表示转题的逻辑联系语有: now,incidentally, by the way, to change the subject等。

  1,3.11. 表示原因(reason)的逻辑联系语不多,常见的有连词for, thanks to

  1.3.12表示时间顺序的逻辑联系语有first,then,later, in the end, finally,at last, after that,since then,immediately, suddenly,soon等。

  1.3.13表示空间顺序的逻辑联系语有: on the right/left, on one side of,on the other side of; in front of…:at the back/top/of, around,before,below,beyond,beneath,close to,down, nearby,next to,near to,opposite,over,under, on top of等。

  1.3.14逻辑联系语的归类问题从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有些逻辑联系语可以表示不止一种的语义关系。例如,and既可表示增补,又可表示对比、结果、转折、让步等(Grimes,1975)。

  1.3.15逻辑联系语的位里逻辑联系语在语篇中的位置通常是受到限制的,大多数位于它们所连接的两个句子之间,即位于第二个分句的句首。

  逻辑联系语逻辑联系语在篇章中起着衔接与连贯的作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和了解了这些知识就犹如在航行的船只有了航标灯。

  2.阅读理解中的语法关系

  在语篇中,语法手段的使用可以起到连句成篇的作用。能在语篇中起篇章纽带作用的语法手段很多,这里着重讨论阅读中常出现的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和省略(ellipsis)(胡壮麟,2001)。

  2.1照应

  照应(reference)也叫做指称,是通过代词(包括所有格)、冠词、名词、副词、形容词等与指称对象(referent)之间的呼应来衔接语篇。照应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可以从语篇的表层找到照应对象,即相互照应的语言项目存在于字面;另一类从语篇的表层找不到照应的对象,因为照应对象不存在于字面,而是存在于语篇外部的客观环境中。根据Holliday和Hasan(1976)的观点,前一类叫做内照应(endophora)后一类叫做外照应(exophora)。内照应又分为前照应(anaphora)和后照应(cataphora)。指称对象出现在指称词的上文即前照应;反之便是后照应(Halliday & Hasan, 1976)。

  2.1.1代词

  人称代词人称代词(及所有格形式)是照应关系中最为常用的词类之一。需要意的是,在实际运用语言时,人称代词第一、第二人称的单数形式很少在字面上拥有称对象(特别是口语中),这是因为I(我)和you(你)的指称对象即发话人和受话自己,无须点明。这种情况属于外照应。:

  2.1.2定冠词

  定冠词het的作用与指示代词极为相似,不同之处是它不能单独使用,只有和名词连用时(作定语)方能起到指示作用。另外,定冠词用于照应关系时较之其他词类要复杂一些,它可以用于前照应、后照应和外照应。一般来说,定冠词修饰的名词通常与指称对象中的名词同形,但也时有不同形的情况。当照应项双方的名词同形时,叫做直接照应(direct reference),双方名词不同形时叫做间接照应(indirect reference)(Cook,1989)。

  2.1.3副词

  用于照应关系的副词主要包括表示时间和地点的副词。表示时间的副词以now和then为典型,二者通常用于前照应。

  2.1.4名词

  名词用于前照应、后照应以及外照应的情况都比较多。

  2.1.5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

  当语篇中出现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级时,读者自然就要在上下文中去寻找比较的对象,此时比较双方就形成了比较照应。比较照应指的是用比较事物异同的形容词或副词,及其比较级所表示的照应关系。由于任何比较至少涉及两个实体或事态,所以当语篇中出现表达比较的词语时,受话者就会在上下文中寻找与其构成比较关系的其他词语(朱永生,1997)。因此,比较照应在语篇中具有承接上下文的作用。一般说来,表示异同、相似、差别、量与质的优劣等词语都具有照应作用。比较级多用于前照应,后照应相对来说少一些。另外,比较照应不仅会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形式,而且也可以通过形容词或副词的原级来实现(如same,so,as,such,likewise,similar(ly)),different(ly)等)。

  2.2替代

  替代(substitution指的是用替代形式来取代上下文中的某一成份。使用替代既是为了避免重复,也是为了连接上下文。要理解含有替代形式的句子的意义,必须从上下文中寻找被替代的词语。

  2.2.2名词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词取代名词或名词短语。在英语中,常见的名词性替代词有one,ones和the same。其中,one是最常见的替代词,用来替代上文已经出现过的可数的名词短语,one表达单数意义,ones表达复数意义。

  2.2.3动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指的是用动词性替代词去替代动词或动词短语。动词替代词通常由代动词do来充当(朱永生,1997)。

  第一,do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发生不同的形态变化,如(106)采用了do的一般现在时形式。又如(107)采用了d。的一般过去时形式:

  第二,替代词do有时只替代动词词组的一部分,哪一部分可以替代,哪一部分不能替代,是由上下文所表达的意义决定的。

  第三,do可以与so搭配使用,构成复合替代结构,替代由“动词+宾语”或者“动词十状语”构成的动词词组。

  2..2.4分句性替代

  分句性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词去取代分句。这类替代的替代词主要有so和nor,分别表达肯定意义和否定意义。

  2.3省略

  省略(ellipsis)指的是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省略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主要信息,使语篇前后衔接,结构紧凑(李运兴,2003)。省略是一种特殊的替代现象,即零替代(substitution by zero),它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人们在交际中往往不会因为省略而无法理解话语,通过上下文或特定的语言环境可以找到被省略成分,和替代一样,省略也可分为三类:名词性省略(nominal ellipsis)、动词性省略(verbal ellipsis)分句性省略(clausal ellipsis)。

  2.3.1名词性省略

  名词性省略指的是名词词组内的中心词的省略,中心词与部分修饰成分的省略,以至整个名词词组的省略。

  2.3.2动词性省略

  动词性省略指的是发生在动词词组内的动词的省略整个动词词组的省略(一般说来,动词词组内的动词成分包括实义动词(lexical verb)和系词助动词,情态动词等两部分),这样,动词性省略可以划分为实义动词的省略和助动词、情态动词的省略(李运兴,2003)。

  2.3.3分句性省略

  分句性省略指的是整个分句或分句的一部分被省略的现象。这种省略较多地出现在问答语列中。

  2.3.4照应,替代与省略

  我们通过在2.3.1、2.3.2和2.3.3中分别讨论了照应,替代和省略这些连接句子的语法手段。虽然它们是篇章纽带,都要求读者在它们周围寻找衔接对象,但它们毕竟有不同的衔接关系。

  首先从某种程度上讲,省略,替代和照应都反映了语言交际者运用简约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已知信息的倾向。省略是把导致重复的语言成分省去,因而是一种最为彻底的简约方式;替代是通过替代形式来替换上文已经出现的语言成分;照应则是运用指代形式来表达上下文已经提到或即将提到的内容。

  其次,替代和省略十分相似,主要的不同在于前者有替代词语,后者没有(或说是零替代)。替代和省略是一种语法关系,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在替代、省略中,读者需要在上下文中寻找它们所替代、省略的词语;而在照应中,读者需要在上下文中寻找的往往是意思或解释(Halliday, 1962.)。

  2.4语境

  正确理解语境概念,是研究语境的前提。语境(context),顾名思义,是指语言环境。只要人们运用语言(不管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进行交际,就会构成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环境是一个包容范围非常广的概念。语境既包括语内环境,又包括语外环境。语内环境既语言本身的环境,如语言环境、词语环境、语篇环境等。语外环境即语言以外的环境,既指语言所依赖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客观条件,又指说话者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文化、目的、修养、思想、性格、信仰、处境等主观的环境(Firth, 1991)。语言学对语境的研究着眼点在语言本身,目的是人们怎样使用语言,怎样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遣词用典,从而确切地表情达意。胡壮麟把语境归结为三类:(l)语言语境,即篇章内部的环境,或称上下文(co-text);(2)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即篇章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3)文化语境,即说话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这三种语境都有助于理解篇章的意义和交际意图。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在解读中的作用不是互相脱离或绝对的(胡壮麟,2001)

  3.教学中的应用

  外语教学中,由于作者和读者(学生)的文化差异、语言能力差异和共有知识差异,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境反应和重构能力尤为重要。传统的外语教学中虽然也在解释上下文时不自觉地涉及语境的某些因素,但由于没有有意识地开拓学生的语境反应能力,致使学生在阅读中语境重构过程迟缓,不能与字面阅读同步,造成步步查词典、句句抠语法,理解过程艰难而缓慢。所以有必要在外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入对语境反应和重构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进行培养呢?这里不妨介绍一些常用的培养手段:

  3.1 圈三类词

  一篇阅读材料中,有的单词只是结构符号,有的只是传递帮助信息,对文章的内容起修饰的作用。在我们首次见到文章的时候,目的就是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能够略去那些冗余的词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不会受到大的影响,划“三类词”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伍良胜,2008)。

  划出课文中的“三类词”,就是以“三类词”为线索阅读文章。根据“三类词”提供的重点,对重点段落或句子查字典理解词义、词性及发音。

  “三类词”是指在文章中起重要语法作用的三种词类,他们是关系代词、连词以及关系副词,划“三类词”并不是要求划出所有的关系代词、连词以及关系副词,而是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伍良胜,2008)。比如:

  关系代词 that who whom whose what

  whoever whomever whatever

  连词 and but or so

  关系副词 where when how wherever whenever however

  这些“三类词”能够让我们对下文的内容有一个理性的预期,更好地运用下文所说的速读原则。

  初读文章时知道细节在哪里比知道细节是什么重要。因为你初读文章很难弄清楚细节是什么,就算你自以为弄清楚了,做题的时候还是应该再次回到原文确认(伍良胜,2008)。

  在阅读过程中,千万不要逐字逐句地去看,更不要在心中默读。大量的没有“三类词”的词句完全可以不予理会,这样既不影响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也不会妨碍正确地做出所有的题目。如此就可以节省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还能让你保持愉快而进取的心情。如果你试图去弄懂它们,只能说明你自作多情,自古多情空余根,如果因此而闹得时间不够,手脚忙乱,考试失利。要想提高你的英语成绩就变得“绵绵无绝期”了。

  在阅读能力提高的漫长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像生词、长难句、以及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等困难,通过划“三类词”,经过老师的及时指导、帮助和鼓励,可以让学生树立必胜的信心;有了明确的阅读目标,就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动力,从而增强阅读的自觉性,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伍良胜,2008)。

  3.2波非谓语

  就是用波浪线将句子中的非谓语形式划出来。具体来讲,非谓语就是不能单独作谓语的成分,它们在句子中作宾语补足语、定语或状语。弄清楚它们在文章中的位置,有利于把握句子的中心,而不至于主次不分,误解句子的正确意义(伍良胜,2008)。

  非谓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不定式、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

  不定式:to do, 由TO 加动词原形构成,不定式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以动词write 为例

  主动语态被动语态

  一般式to writeto be written

  进行式to be writing

  完成式to have writtento have been written

  现在分词:doing 动词加ING构成 , 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以understand为例

  主动语态被动语态

  一般式Understandingbeing understood

  完成式having understoodHaving been understood

  过去分词:done 分为规则和不规则两种形式,规则动词由动词原形加ed构成。不规则动词的形式见不规则动词表。

  过去分词一般只有一种形式,但有少数过去分词有两种不同的形式。比如

  Hung 悬挂 Hanged 绞死 lit 燃着 lighted 燃着的

  因为以上三种非谓语形式不能单独作谓语,而影响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在复杂句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具体作用如下:

  1.不定式和现在分词都可作宾语。

  有些动词之后用不定式作宾语表示某次具体的动作和行为;

  现在分词作宾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习惯性或动作已经完成。

  2.不定式作定语通常后置,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

  现在分词作定语时,与它修饰的词之间存在逻辑上的主谓关系,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当时的状态。

  过去分词作定语与它所修饰的词之间存在被动关系,表示已完成的事情或状态。

  3.现在分词作补语表示其逻辑主语就是句子的宾语或主语,与逻辑主语存在主动关系。

  过去分词作补语表示其逻辑主语就是句子的宾语或主语,与逻辑主语存在被动关系。

  4.三种非谓语形式都可以作状语

  不定式作状语,表示目的、结果、原因和条件。

  现在分词作状语,现在分词表示的动作就是句子主语的动作,它们之间是主动关系。

  过去分词作状语,过去分词表示的动作就是句子主语承受的动作,它们之间是被动关系。

  3.3 标注词块

  正如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有习惯一样,人类使用语言也是有一定的习惯的。英语当然也不例外。

  由于某些词汇出现的频率较高,并且形式和意义较固定,使用的语境也较固定,就像一个板块一样,因此我们称他们为“词块”。词块有较固定的语法结构限制、稳定的搭配意义和特定的语用环境(Nattinger,1988)。

  标注词块就是在进行变相的语法学习(伍良胜,2008)。我们大部分的日常交往都是通过词块而不是单词的形式完成的。词块在英语阅读中是语言的半成品,就如建房用的预制产品一样,可以作为储存和输出的理想单位。标注词块能有效地将阅读教学与语言技能教学结合起来,能有效防止用汉语思维模式来取代英语思维模式,就不会产生一一对应的错误模式违反英语表达规律了, 这也是巩固单词的最佳形式。

  多数英语词块的音节参差不齐,结构长短不一,不讲究词的均衡和对称。与汉语词组成语有很大的差别。这能很好地避免用汉语思维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词块的标注有利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及不同表达方式,有利于使英语表达地道流畅。

  词块是语法、语义和语境的统一体,充分挖掘词块的潜能,建立词块教学法。标注词块强调的是词块而非词汇,语感而非语法。由于“词块”是界于句子和词组之间的意群结构。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如果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推进,总是不如一个意群一个意群地跃进快。理解文章的内容也是一样。因为文章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思维,而是一个意群一个意群地表达,掌握“词块”不仅对阅读有利,而且对于英语写作也有很大的好处。在选划“词块”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意群并且建立板快阅读意识,能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同时还能巩固所学词汇,提高对词组、习语的敏感性及辩识能力,进而达到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伍良胜,2008)。

  3.4. 其他运用措施

  第一,辟出专门的课时选取适宜的教学材料,强化学生的语境意识,具体方法可以是在学生自己或教师以正常速度读完篇章(片段)后,以提问方式即刻对语场、语旨和语式以及篇章上下文所设置的主要情景进行判断。久而久之,可提高学生的语境意识。

  第二,训练学生对作者所设置的语境的重构能力和快速激活共有知识的反应能力。具体做法可以以正常速度读完篇章,然后教师迅速提问,学生答错了也不要紧,只要能积极迅速地作出反应。对于在学生与作者共有知识圈内的知识,教师可作简单提示。

  第三,培养学生对下文的快速预测能力,要求学生在接受篇章的同时即刻预测下面将可能出现什么内容。要进行准确预测,首先需要对相关语境因素进行构建,因而训练预测能力要在第1、2方法训练之后才能开始。

  第四,扩大学生的世界知识,要鼓励学生多涉猎其他书籍,以扩大“共有知识面”。

  第五,作者在前文中已设置的情景也属共有知识,在阅读时有意识训练学生对仁文情景的回忆能力。

  第六,开设有关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课程,缩小原作者和学生的文化差异。

  第七,平时的阅读理解选择题设置问题时应注意语境反应能力测试题型。

  当然,掌握理解篇章,词汇量和基础知识是必要的,对语境反应能力的训练不应冲击基础语言知识教学,具体实施办法可由教师适当掌握。应该指出,目前阅读理解考题中的问题设置,不少情况下是教师随意提出的,并无理论指导。牵涉语境能力时一定要注意学生的语言水平,有助于准确测试学生对篇章是否真的理解。

  4.结束语

  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测试要考察学生的除了语言能力之外,还有学生是否能看出文章的所指关系,理解所表达内容的联系(胡壮麟,200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应注重学生对词、句和语法结构的理解,还应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参与对篇章结构的认识,缩短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语言能力和共有知识的差异,从而快速准确地理解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目的是发现语篇的发展模式,借助对语篇表层结构特征和深层结构特征的描述和解释,寻找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内在规律性。衔接是将篇章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它帮助读者建立句子边界之间的联系,从而建构连贯的篇章。

  作为一个形式范畴,衔接与连贯为阅读者快速获取信息提供了一个具体可行而又容易把握的操作方法,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有必要将其理论渗透到外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到更广泛的语体分析中,这样,才会使它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制约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很多(如主位一述位结构、心理状态等),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并加以解决。阅读理解要以扎实的词汇和语法功底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其它的语篇手段与技巧,使学生逐步获得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Cook,G. 1989. Discours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Firth, J. 1991. Papers in 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l Grice,H.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P.Cole and J.Morgan(eds.) Syntax and Semantics,Vol.9: Pragmatic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4] Grimes,J.1975. The Thread of Discourse. The Hague: Mouton.

  [5] Halliday, M.A.K. 1962.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in Literary Studies in Gl. Duthie ed. English Studies Today 3rd Series. Edinburg University Press

  [6] Halliday,M.A.K,& Hasan,R.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7] Harris, Zellig.S.1952. Discourse analysis in LANGUAGE,28,1-30

  [8] Nattinger, J. “Some current trends in vocabulary teaching” in R.Carter and M.McCarthy (eds.) Vocabulary and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Longman, 1988.

  [9] 胡壮麟,2001,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外语教学》第1期,4-5。

  [10] 胡壮麟,199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1] 黄国文,1988,《语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

  [12] 黄国文,200la,《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3] 黄国文,2001b,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2期。

  [14] 李运兴,2003,《英汉语篇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15] 伍良胜,2008,论“标注词块”的应用,《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2008) 第19期(总第554期)第六版

  [16] 张德禄,1992,语篇连贯与语篇的信息结构,《外语研究》第3期,7-11。

  [17] 张德禄,2000,论语篇连贯,《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103-109。

  [18] 张德禄,1999,语篇连贯研究丛横谈,《外国语》第6期,2-431。

  [19] 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2001,《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

  [20] 朱永生,1995,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外国语》第3期,36-41。

  [21] 朱永生,1997,《语言·语篇·语境》,清华大学出版社

  衔接理论与大学英语语篇教学浅谈|语篇衔接理论是什么

  摘 要:英汉语篇中常用的衔接手段有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由于英语具有形合的特点,而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因此有必要探究这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篇衔接和连贯。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翻译

  一、引言

  衔接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语篇是自然语言语义上的一个统一体, 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 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 体现语篇表层的语言结构关系,表现句子之间在语言形式上的粘连性, 是语篇的谋篇机制。韩礼德等认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 指语篇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 当语篇中的某一部分的理解依赖于另一部分时, 这两部分就产生了衔接关系。因此衔接是跨越句子界限的, 其作用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 帮助实现语篇的连贯。一般地, 衔接手段有五类: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前四类为语法衔接手段, 后一种是词汇衔接方式, 各衔接手段将语义上相互依赖的语篇组成成分连为一体。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 衔接手段的使用也不尽相同, 进而对翻译产生一定影响, 翻译过程中应做适当调整。

  二、英汉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

  译者不同于一般读者,他承担着对原作进行传达的任务和义务。不同语言的衔接手段各有不同,对原文衔接手段的认识,并不必然导致译文衔接手段的得体,因此译者对原语和目的语的衔接手段都要有深入的了解。

  从语句衔接方式来说,英语多用“形合法”,即在句法形式上使用连接词语将句子(分句)衔接起来,而汉语多用“意合法”,即靠意义上的衔接而不要一定依赖连接词语。因而,英语多连接词语,而且这些连接词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汉语中虽然也有一些连接词,但在表达中,人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少用或不用连接词的趋势。在语法上,英语语法是显性的,而汉语的语法则属隐性。汉语在表达上富有弹性,许多逻辑关系靠意义来表达,语法处于次要地位。汉语的省略只求达意,不考虑语法甚至不考虑逻辑汉语最常用的省略是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较少。英语中的省略多数伴随着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可以从形式上看得出来。汉语替代的频率低于英语,汉语往往用原词复现的方式来达到语篇的衔接。英语的照应多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而汉语常用零式指代和名词的重复。

  三、衔接的手段

  汉语篇章中的连贯关系大多依赖于隐性的衔接手段。相比之下, 英语却在很大程度上运用显性的衔接手段来创造语篇的连贯。现代汉语源自于宋、元以来的白话文, 其句法以“散”著称 。不过汉语“形散神不散”, 句子结构虽灵活、松散、短小, 句子与句子间的语义关系却仍然明了, 但不是凭借形式或逻辑上的用语, 而是凭借作者或主体的意念、意识流。英语却是讲求“形合”的语言, 其段落篇章的连贯和流畅都依赖于显性的衔接手段。英语注意结构的严谨, 不论是句子还是语词都要求体现清楚的逻辑关系。

  3.1、照应

  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 它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 也就是说, 语篇中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由于照应与语言的语法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照应衔接手段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运用。汉语是语义型语言, 重语篇的内在逻辑关系, 而不重表层形式的连接,所以, 汉语中各种照应衔接手段常常呈隐性状态。相比之下, 英语是语法型语言, 各种句式有其严谨的表现形式, 注重用表层语言形式传达句子的语义内容。因此, 英语的照应衔接手段在汉语中常表示为零式照应或其他衔接手段翻译时, 应理清原语语篇的指称关系, 并根据汉英不同的指称衔接特点, 在译文中合理构建衔接框架, 重现原文的照应关系。

  3.2、省略和替代

  省略指篇章句子中一些基本结构成分的缺省, 但这些缺省成分通常可以在语境中找到。于是, 省略便利用词项空缺的方式达到了上下文衔接的目的。替代指的是用替代形式取代上下文所出现的词语, 以简约达意, 避免重复。省略和替代都是为了更好地衔接上下文。从英汉对比来看, 汉语中常省略主语, 英译时需添加主语; 英语却常省略动词, 留下主语与助动词, 汉译时, 需要把英语中省略的动词复现出来, 或用替代的方式表现出来。

  3.3、连接

  连接是表示各种逻辑意义的连句手段, 又称 逻辑联系语 (黄国文, 1988)。通过使用各种连接词语, 句子间的语义逻辑关系可以明确表示出来。连接词语既可以是连词, 或是具有连接意义的副词或介词及其短语, 也可以是分句。由于英汉语言体系的差异, 英语中使用连接词语的情况有时多于汉语, 汉语小句之间的关系并不全通过连接词语向读者表示, 因此, 翻译时译者应根据不同语言的特点,注意运用逻辑联系语加强句子之间的衔接, 显现各种语义关系。

  3.4、词汇衔接

  语篇中的一些词语相互之间存在着语义上的联系, 词汇衔接就是通过词语选择在语篇中建立一个语义链, 从而建立篇章的连续性。同现关系是指词汇在某一语篇中共同出现的语言现象, 在一定语境中意义上有联系的词会出现在同一语义场, 语篇中各句子通过这些关系词汇相互联系起来, 使得对一个句义的解读必须依赖其他句子, 从而构成衔接。复现关系是

  指通过词语的重复、同义、近义、上下义和广义等关系使语篇粘连。比较起来, 汉语倾向于多用重复手段, 而英语则较多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及其他衔接手段体现衔接关系。

  四、总结

  综上所述,语篇的衔接手段对于翻译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两种语言在构建语篇连贯上的差异, 尽量摆脱源语在结构和用语上的限制。译者如果囿于源语的束缚, 就会使译出的文字带上源语的语法和语义结构, 使读者产生误差, 致使语句不畅、意义令人费解。源语对译者能进行干扰, 是因为其汉语水平一般高于英语水平, 使汉语的表层结构先入为主而给读者带来束缚。在汉译英的过程中, 唯有充分了解和熟悉目的语的形式特征,方能摆脱这一拘囿, 译出好的文字。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and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Longman, 1976.

  【2】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M ]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fw/55295/


《衔接理论与大学英语语篇教学浅谈|语篇衔接理论是什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班主任工作漫谈》读书笔记三篇

《班主任工作漫谈》读书笔记三篇

《班主任工作漫谈》是漓江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图书,由魏书生编著。 本书以大量实例,叙说了作者独具一格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搞好班级管理的具体措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读书笔记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5-10
关于《教师的20项修炼》教师读书笔记【三篇】

关于《教师的20项修炼》教师读书笔记【三篇】

读书笔记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是训练阅读能力和积累知识的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教师的20项修炼》教师读书笔记【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5-10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书笔记(通用3篇)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书笔记(通用3篇)

 笔记的意思:听讲、参加会议或读书时所做的记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书笔记(通用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5-10
关于教育名著读书笔记【三篇】

关于教育名著读书笔记【三篇】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教育名著读书笔记【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5-10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书笔记精选5篇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书笔记精选5篇

 笔记的意思:听讲、参加会议或读书时所做的记录。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书笔记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5-1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