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主义弘扬的思修论文三篇

发布时间:2020-06-18   来源:议论文    
字号:

【www.jxscct.com--议论文】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查查通作文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关于爱国主义弘扬的思修论文供大家参考选择。

  关于爱国主义弘扬的思修论文篇一

  《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新概括》

  [摘要]文章在厘清“国家”的内涵和“祖国”与“国家”关系的基础上,以全球化对国家疆域、国家公民、国家主权的影响为前提,以国家的疆域、公民、主权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为逻辑支点,概括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关键词]爱国主义;科学内涵;新概括

  目前,笔者在学习热爱祖国的内容时,觉得所看到的论文、教材和学习资料对爱国主义的概括存在理论和逻辑问题,对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的概括也不够全面。本文在重新认识“国家”的内涵、厘清“祖国”与“国家”关系的基础上,以现代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疆域、公民、主权为逻辑支点和线索,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作出新的概括。

  (一)当前爱国主义内涵存在的理论和逻辑问题

  1.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与作为社会集合体的“国家”相混淆

  19世纪,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政治统治以实现其经济利益的工具。列宁高度概括地说:“国家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后,一直用列宁关于国家的论断来表述国家的内涵。这样的国家概念只反映了国家的阶级性,忽略了国家的社会性。把国家的阶级性当作是国家的唯一属性是不科学的。

  现代国家是疆域(领土、领空、领海及其孕育的资源)、公民(国民或子民)、主权这三个要素构成的社会集合体。在国家三要素中,领土和公民是基础,主权是核心。主权是对内高于一切和对外保持独立自主的固有权力。国家的权力最终是人民赋予的。“全民公决”、“人民代表大会制”等民主制度已成为各国政治发展的一大趋势。领土、公民和主权的有机统一,表现为国家对自己疆域、边界之内的物和公民的统一管理。所以,现代国家的本质是社会的管理机关。当然,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主要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来看,也可以说国家是阶级的统治工具。

  2.把“爱祖国”与“爱国家”对立起来

  由于存在“国家”概念与只反映国家阶级统治本质的小“国家”概念常常混同,导致人们在“祖国”与“国家”、“爱祖国”和“爱国家”的认识上也出现了问题。

  “祖国”,由“祖”和“国”两个词组成。“祖”即祖先,“国”即国家,“祖国”就是祖先的国度或国家。在英文中,“祖国”用fafherland或mofherland,从词组的基本含义来看,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国家,统称“父母之邦”。在“国家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的理论前提下,一些作者指出了“爱祖国”与“爱国家”的对立:统治阶级爱“国家”,被统治阶级爱“祖国”。

  其实,“祖国”和“国家”是浑然一体的,区别表现在:“祖国”反映某一个人与祖先的国家的关系,而“国家”仅表示一个人群共同体。所以,“祖国”比“国家”多了一层“祖先”的含义。所以,从爱国主义的角度来看,“爱祖国”和“爱国家”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正因为如此,“祖国”和“国家”、“爱祖国”和“爱国家”常常在不同的场合中被交替使用。

  3.逻辑支点不科学

  爱国主义的逻辑支点,就是爱国的根基,是支撑爱国主义的现实基础。目前,学者们对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解释是国家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国土;二是人民(或国民);三是实施阶级统治的政治机构所组成的国家。从词典对国家的解释来看,“国家”已经“指一国的整个区域”,而这“整个区域”又内在地包含了国土和国民,于是国家三个方面的意义就出现了逻辑上的混乱。从这样的逻辑起点出发,热爱祖国自然是包括热爱国土、热爱人民、热爱国家。在说明“热爱国家”时,又主要从政治角度,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统一等方面来谈。这就是造成把爱“祖国”与爱“国家”对立起来的根本原因。

  既然现代国家由其存在的地理条件――疆域、公民、主权三个要素构成,那么,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就可以区分为对疆域、公民(人民)、主权三大领域热爱。其中,疆域是爱国情感的发源地、爱国主义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是国家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国家物质文明的支点;公民是现代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爱国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是国家精神文明的逻辑支点;主权是爱国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中枢,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国家政治文明的支点。疆域、公民、主权的状况决定了爱国主义的基本领域和要求,其变化发展决定了爱国主义内容的变化发展。所以,疆域、公民、主权才是科学的现代爱国主义的逻辑支点。

  (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国家(或祖国)热爱和忠诚的情感、思想和行为,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既然疆域、公民、主权是现代爱国主义的逻辑支点,那么,我们就可以从疆域、公民、主权三大领域来概括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1.热爱祖国的疆域

  在现代国家中,各国的管辖权局限在本国的国境线范围之内,国与国之间明确的疆界是自然地理上的边界。随着信息、经济、体制、文化等多层面全球化的发展,国家的疆界明显分为多个层次。除了传统的自然地理边界以外,还有信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边界。

  (1)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现在,香港和澳门已经回归祖国,可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还没有完成,一些“台独”分子还在图谋台湾的“独立”。我们热爱祖国,就要反对任何分裂祖国的图谋,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

  (2)热爱祖国的自然环境。热爱祖国,必须热爱生养我们的这片土地及其孕育的各种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热爱祖国的疆域,就要保护自然环境,做到尊重自然,清洁生产,绿色开发,适度享受,合理消费,不乱丢废物,不乱倒污水,补偿环境,回报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3)热爱祖国的信息边疆。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国家,用其信息技术可以对他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及伪造本国信息,非法获取、改动和销毁他国信息来达到自己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等各种侵略目的。因而“信息渗透与反渗透,信息霸权与反霸权已成为新时期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重要内容”。有人扬言要“用网络撑破中国的万里长城”。所以,捍卫祖国的信息边疆成为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一。

  (4)热爱祖国的经济边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商业、生产、金融等经济手段成了一国从他国获得财富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一方面大力引进外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来发展本国经济;另一方面也积极到国外投资,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也存在着合资外企采取各种手段把利润从我国转走、独资外企千方百计避税等问题。热爱祖国,就要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保卫祖国的经济利益,避免“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现象发生在我国。

  (5)热爱祖国的政治边疆。由于跨国流动的增多,全球问题的严重化和全球意识的增强,促使国际体制和国际调节机构在地区和全球层面上扩展,大国间以条约、协议等形式寻求战略依托,构筑新型的双边、多边关系,但西方政治霸权从来没有停止过。热爱和建设祖国的政治边疆,就要拥护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我们要继续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我们不称霸,也不允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同时,还要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6)热爱祖国的文化边疆。我们热爱祖国的文化,一方面要勇于面对文化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学习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另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努力创造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争取在世界文化交流与竞争中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热爱祖国的人民

  (1)学习祖国的历史文化,弘扬祖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热爱祖国人民,就要热爱祖国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包括使用祖国的语言,继承祖国的优良传统、风俗和习惯。当然,我们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2)胸怀人民,为祖国人民服务。热爱祖国人民,就要坚持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使个人和局部的利益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对于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来说,要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倡无私奉献精神。爱人民之爱,憎人民之憎,真诚地为人民服务。对于非党员领导干部来说,热爱人民,就要贴近人民,把人民看作自己的亲人,关心人民,爱护人民。对于普通的劳动群众来说,热爱人民,首先是做好自己本职的工作,在为他人、社会服务的同时,获取个人正当利益,做到以义取利,关心他人、照顾他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

  (3)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国,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全,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各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各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热爱祖国,就要反对狭隘的小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的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

  (4)爱好和平,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当今世界,除了存在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悬而未决的问题,还有新产生的各种问题,常常引起国家间、民族间的矛盾,对世界和平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这些矛盾得不到和平解决,对各国人民都是不利的。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国际争端通过和平方式获得解决,反对以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我们热爱祖国人民,就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3.热爱祖国的主权

  (1)勇于参与国际事务,积极维护祖国的权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主权部分向国际组织让渡成为普遍的现实。发展中国家如果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很难保证国家主权的真正独立和完整。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勇于融入全球化进程,兴利除弊,不断发展与壮大自己,积极参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争取在国际上有更多的话语权,从根本上维护祖国的权威。

  (2)自觉遵守法律,维护国家的威严。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节人们关系的行为规范,是国家权力的集中表现。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治国方略。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热爱祖国的主权,就要加强法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普通公民来说,热爱祖国的主权,就要做到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维护了法律的权威,就维护了国家的权威。

  (3)拥护执政党,积极参与祖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我们热爱祖国,必须拥护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在党的周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我国建立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执政的共产党与参政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协商与合作制度。热爱祖国的主权,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人翁作用,积极参与祖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献计献策。

  (4)拥护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热爱祖国的主权,必须拥护祖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应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一切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言行作斗争。热爱祖国的主权,还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

  (5)促进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国家主权表现为在国内的最高管理权和在国际上的独立权和自卫权。目前,台湾回归祖国的愿望还没有实现,我国在黄海、东海和南海大约有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

  关于爱国主义弘扬的思修论文篇二

  《国家和爱国主义新论》

  摘要:国家的产生并不完全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而是诸多条件综合的产物,“国家消亡”论有商榷的必要。马克思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立场出发,并不提倡爱国主义,他在《共产党宣言》这样的经典中说:“工人没有祖国。”列宁认为爱国主义产生于“18世纪的大革命”,十月革命后,在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时主张与爱国主义“断然分开”。这是马列主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毛泽东主张爱国主义,认为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爱国主义以不侵略他国为前提,在此前提下,爱国主义是一个普世价值观。我们爱国,也尊重外国人热爱各自的祖国。在我国,爱国主义的终极目的是爱民。离开爱民谈爱国,爱国主义就失去了根基。爱国,不能和爱某一个政权等同起来。爱国不全是唱颂歌,正确地批评自家的不足之处也是爱国,如鲁迅做的那样。

  关键词:马克思 列宁 毛泽东 爱国主义 爱民

  一

  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但是,由于教条主义的干扰非一日之寒,至今关于国家、爱国和爱国主义,还很有一些需要厘清的问题。包括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说过的一些话,都不能采取句句是真理的教条主义态度。否则,只能盲从,不能深究,而理论只有彻底才能站着脚,才能说服人,才能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如果对革命导师说的一切话都不准提出疑义,所谓实事求是就成了一个假面具。克服教条主义需要有宽松的政治环境,需要真正实行“双百”方针,更需要有言者无罪的民主权利,甚至需要有法律保障。不然的话,我们在某些问题上只能靠盲从、愚昧、或口是心非,喊喊口号混日子。鲁迅说过:上有愚民政策,下有愚君政策。上下互愚,就弄出了一部无论如何也说不清的糊涂史。本文意在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对国家和爱国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略陈己见,聊备一说,立此存照。

  有了国家,才有爱国和爱国主义,而爱国和爱国主义又不尽相同。前者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实际行动,后者不仅是感情和行动,还是理论。因此国家、爱国和爱国主义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理论体系。

  二

  人类生存的地球上怎么会出现了那么多的国家?据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然而,这个经典论断也应与时俱进了。几千年前国家是怎么产生的?对历史的追溯难免有想象的成分,总不如活生生的现实来得可靠和逼真。以印度为例,本来就是一个国家,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之后,一个印度变成了三个国家。新出现的两个国家是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这两个新国家的出现,根本不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而是不同宗教不可调和的产物,而孟加拉的出现则与地理位置直接相关。又如东欧剧变之前,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国家,后来变成捷克和斯拉伐克两个国家,这也不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而是民族问题造成的结果。再如南斯拉夫,一个国家变成了四、五个国家之多,如今还在折腾,这与民族、宗教等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不是阶级矛盾的问题。一个苏联变成了十多个国家,这些新的独立国家的产生,基本上是民族、宗教、地域诸多原因造成的结果,而不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对于这些现象,用教条主义的态度是根本不能自圆其说的。夸大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作用,导致了国家理论的片面性。

  国家和民族的关系,即不能切断也不能完全等同。有的国家是多民族组成的,有的国家是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的产生与民族的产生颇有些相似之处。按照19世纪瑞士政治学家伯伦知理的观点,民族是由8个要素构成的,即同地、同血统、同面貌、同语言、同文字、同宗教、同风俗、同生计(转引自《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二集第十三)。他说的是民族的构成,但这些因素与国家的产生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有“民族国家”一说,而没有“阶级国家”之说。所谓共和国,就是多民族共同组成一个国家,而不是指多阶级组成一个国家。

  再从另一方面讲:几十年来,我们的的哲学教材中都有“国家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这一章节,这种国家必然消亡说,大都来自恩格斯的一段话,他说:“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正如他们从前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样。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放的地方去,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转引自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第13次印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第265-266页)这太奇妙了--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造成了国家的产生,阶级一消失国家也会随之消亡了--阶级和阶级斗争成了一切事物的成因,它的作用被夸大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夸大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作用,使我们饱受了极左的折磨。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在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上,一项一项地克服教条主义的任务却做得很不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往往是一句很空洞的口号,成了党八股中的套话。

  国家是由疆土领域、种族类型、民族构成、宗教信仰、阶级政党、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和各自的历史等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领土和疆域这个核心的主权。阶级消失了,国家的领土和疆域,这个最大的主权问题也随之消失了吗?其他的多种因素也都消失了吗?阶级和阶级斗争消失了,国家的其他因素依然存在着。因此国家不会随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消失而消亡,这是可以肯定的。我们实在想不出,按照国家必然消亡的理论,全世界的二百个国家是一个一个地消亡,还是大家一起消亡?如果是一个国家率先宣布自已的国家消亡了,这块地方算是什么呢?那里的人民算怎么回事呢?只能说自己是“地球人……如果外敌入侵或多国来瓜分这个无国家的地方怎么办?一国率先宣布本国消亡等于自杀,谁干这种天下头号大傻瓜的事?全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发展极不平衡,怎么可能同时达到国家消亡的条件?再假如,全世界的国家都达到了国家消亡的水平,谁下命令同时消亡,又有谁会服从啊!如果有的服从,有的不服从,这不又打起来了吗?而打仗需要军队,军队属于国家,国家还没来得及消亡就又产生了!

  国家不仅有镇压的的职能,还有组织生产和社会管理的极其庞大而又复杂的职能,这种职能决不会随着阶级的消失而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国家的存在形式可能发生变化,而且已经发生过多次变化,但国家的基本职能不可能消失,因此”国家的必然消亡“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规律,是根本说不通和行不通的。由于夸大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作用,还有民族、宗教也因阶级消亡而消亡的所谓理论,而我们放眼世界看一下,国家、民族、宗教都在竞相拚命地强化自己,哪有一点消失的影子呢?我国的哲学教程煞有介事地宣传这种奇怪的、空想的理论,且美其名曰”宣传马克思主义“!多年前,笔者曾致函某权威单位,希望从我们的哲学教程中删除”国家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这一节,改换成爱国主义方面的内容,结果是没有结果。我认为”国家必然消亡“的理论是可笑的,而人家大概认为我提出这种建议才真正是可笑至极的,因为教条主义的冰山,岂怕一颗非教条主义的火柴!

  三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工人没有祖国。”这是《共产党宣言》中的名言。这个奇怪的论断何以成立?他们解释说“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了。”请注意,他们这里所说的“民族”和“国家”是一个意思。他们还说:“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以上引文均见《共产党宣言》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这些言论,说到底,是体现了他们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假如真的是这样,即世界大同了。那么,不但工人没有祖国了,资本家也没有祖国,一切人都不会有祖国了。我们信服的是事实而不是空想。事实是什么呢?全世界任何一个工人都有祖国,任何人都有祖国,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反抗外敌入侵,各个阶级可以组成统一战线,祖国高于一切,这是铁的事实。显然,“工人没有祖国”这个论断是不能成立的。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多年来的实践和事实也否定了这个论断。进一步说,没有祖国何谈爱国?“工人没有祖国”这个论断和爱国主义是对立的,不否定它,爱国主义就没有合理性,合法性和必要性,更不能说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了。

  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一些说法影响更大,但只要我们稍微认真一些,就会弄清列宁是把爱国主义思想排除在无产阶级革命之外的。爱国主义的定义是什么?我们的辞典和大量的文章都引用过列宁的一段话作为经典定义,如1980年出版的《辞海》合订本第1494页的“爱国主义”条目中写道列宁说:“千百的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的这段话作为爱国主义的经典定义被广泛应用了几十年。到了1983年10月13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署名“中央编译局”的长篇文章《对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一处论述的译文的订正》,这篇文章详细地说明了上述列宁那段话翻译错了,正确的译文应当是”爱国主义就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从此,没有看到过这篇订正文章的人,继续引用错译的那段话,看到了这篇订正文章的人则按新的译文引用这段话作为爱国主义的定义,反正都是列宁说的,准没错。岂料,过去错误的译文不能作为爱国主义的定义,现在更正后的译文更不能作为爱国主义的定义了。只要我们少一点点浅薄,多一点点认真,就会轻而易举地发现,列宁是要无产阶级政权和”爱国主义“”断然分开的“。列宁这段话出自”皮梯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列宁全集》第28卷,第168-169页)一文,他的原文是这样写的:“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遭到的特别巨大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困难,它不得不经过一个同爱国主义断然分开的时期,即布列斯特和约时期。”首先要说明,在列宁看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是指资本主义产生前的各国闭关自守的状况,由于各国不相往来,才产生了这种爱国的深厚感情,而这种感情自然是落后于资本主义的狭隘情绪。十月革命发生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列宁为了维护新政权,力主与德国休战,因而签订了苏俄委屈求全的“布列斯特和约”。此时,以社会革命党人普罗相为代表的反对派以“爱国主义”之名反对列宁,所以列宁指明要和“爱国主义断然分开”。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必须弄明白:列宁对于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过于乐观。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世界大同,因此非旦不需要爱国主义,而坚持爱国主义反倒和共产主义相抵触了。且看一下列宁对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一系列预言:

  1918年6月列宁说:“只有闭着眼睛不看和堵上耳朵不听的人,才察觉不到在世界上孕育着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旧社会已经开始分娩的阵痛了。”(《列宁全集》第27卷第467页。)

  1918年8月列宁说:“英法帝国主义亦即世界帝国主义就要断气了。”(《列宁全集》第28卷第68页);

  1918年11月列宁说:“普天同庆世界革命的这个日子快要到来了。”(《列宁全集》第28卷第114页);

  1919年3月列宁说:“国际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已经为期不远了。”(《列宁全集》第28卷第452页);

  1919年3月列宁说:“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已为期不远。”(《列宁全集》第29卷第169页);

  1920年10月列宁说:“现在还是十四、五岁,再过一二十年就会生活要共产主义社会里。”(《列宁全集》第31卷第266页)列宁在1920年作出这样的预言,说明他认为在1940年左右全世界就会实现共产主义了。

  ……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人没有祖国”,列宁认为共产主义就要实现了,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立场出发,从全世界都实现共产主义的迫切愿望出发,他们必然都是不赞同爱国主义的。与马、恩、列不同,毛泽东是赞同爱国主义的,并认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这显然是正确的。

  四

  爱国和爱国主义,不是指人民群众必须热爱某一个国家政权。有国家就有政权存在,我们说的爱国,是指热爱自己的祖国。祖国,包括我们的历史、我们的领土、国家主权、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我们的同胞等等。爱国,不一定是指热爱某一时代的政权及其统治者,有时推翻他们才是真正的爱国。比如,“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政策,因此我们就绝不能热爱以蒋介石为头目的那个国民党政权,而且还要反对那个黑暗、腐败的政权才是真正的爱国。这一点不搞清楚,不说明白,就有可能出现阴险的统治者假爱国和爱国主义之名愚弄、欺骗人民,在爱国主义的晃子下,给他们当炮灰、当奴隶、当阿斗。二战中的法西斯德国、日本、意大利,都是通过狂热地宣传所谓的爱国主义、沙文主义、民族主义犯下滔天罪行的。爱国主义是一种非常重要又非常理性的观念,它不认同任何狭隘的私利或某一社会集团的强权或甜言蜜语。爱国主义的旗帜上只写着五个字:祖国和人民!

  爱国主义是一个普世价值。我查阅过150个国家国歌的歌词,除少数国歌只有旋律没有歌词外(如蒙古),其他歌词都充满了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激情。爱国,是以不侵略他国为前提的,是以人道主义为重要标志的,只要友好地对待他国,不搞民族利己主义,不搞沙文主义,自己的祖国自己爱,都是正当的,我们都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所以,爱国主义是一个典型的普世价值观。那些否认普世价值的理论家们,实质上还是死抱着“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放,发出了开历史倒车的几声梦呓罢了。

  五

  我们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力主人人爱国,就必须回答爱国的目的是什么?正确回答只有一个:爱国和爱国主义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爱民,是为了实现“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对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不能只看做是统治和驾驭人民的权术,而应当看做是中国人最高政治智慧的结晶。如何理解“以人为本”?自从党中央提出这个理念以后,注家蜂起,其中有些文章否定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的宝贵价值,事实上是搞割断历史的形而上学。这些同志应当认真学习一下胡锦涛同志2006年4月21日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他说:“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说明人的价值重于一切、高于一切、大于一切。人是目的,绝不是手段。

  在人民和国家和关系上,王安石说得很精辟,他说:“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也。”林则徐说得更清楚:“朝廷的一切度支,无一不出自于民,只有下恤民生才能上筹国计,民惟邦本也。”(见林则徐1833年10月的奏折“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欠收情形片”)。先有人民,后有国家,国家与人民应有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国家处处关爱人民,人民则事事支持国家。人民得到的幸福愈多,对国家的支持愈真诚有力。因此,爱国和爱民是一个统一体。我们的爱国主义也可以称之为“爱国爱民主义”。如果只讲爱国不讲爱民这个终极目的,那就不是真诚的、以人为本的爱国主义。多讲求爱民,爱国主义也就在其中了。为了爱民,才要有强大的国防;为了爱民,才必须维护国家主权;为了爱民,才必需搞好经济建设,这里要特别注意,批评自家的缺点毛病,有正当的忧患意识,也是爱国。如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总之,一切为了人民,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才是真正的爱国和爱国主义。

  关于爱国主义弘扬的思修论文篇三

  《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表现的研究》

  摘要:21世纪是中国全面走向复兴的世纪。国家振兴需要方方面面的青年才俊。“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觉悟则国家觉悟”。青年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否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否自觉地把人生价值的实现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行动中去,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败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关系到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核心问题。本文就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表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集体讨论等形式得出一系列结论,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思想态度,重视爱国主义情怀在当代的重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表现

  为了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表现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广泛收集有关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表现》项目调查问卷”,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分发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8份,回收有效率为89%。在认真梳理、分析调研材料的基础上,作出以下调研报告。

  调查情况简介

  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方面的总体状况是良好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时刻关注国家动态

  据统计,87%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通过阅读网站新闻,搜索相关论坛,观看电视新闻报道等方式了解国家时事,关注国家动态。

  尽管寝室没有电视,学生在了解外界信息方面主要依靠网络和报纸书刊,信息量有限,但在这种情况下,仍有绝大多数同学了解和关心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说明多数的学生是时刻关心国家时事的,从而反映出多数学生是爱国的。

  从实际出发,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

  调查显示,93%的学生愿意加入志愿者行列,为国家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纵观近几年中国发生的一系列大事,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志愿者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救助受灾群众。同样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更有大批志愿者出现在大街小巷,向国内外友人提供帮助。这些行为都在无形中感染着人民群众,唤醒着更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理性表达爱国主义情怀

  据了解,81%的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方面偏向理性化,反对用暴力或更激进的方式解决问题。

  大部分学生对在抵制日货方面的打砸抢行为表示反对,认为应该用理性的方式解决为题,如参加由合法的签名游行示威活动、在外国餐厅就餐时索要发票等。

  提升自身修养,展现爱国主义精神

  调查中发现,有68%的学生愿意在毕业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中去,成为国家的后备力量,在国家为难之时挺身而出。75%的学生有意向继续相关专业的深造,希望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以现代化非武力的专业化技能解决国际争端。

  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的过程中虽然反映出了很多主流的问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人们的期望相比,有些学生还是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的。根据调研情况所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有:

  一些大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成度还不够

  调查数据显示,12%的学生对国家大事一点也不了解,同时,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还有一小部分对国家的事的了解基本源于听周围人的讨论,甚至根本不知道。

  就此我们认为,对待时事的关注程度很大程度上能显示出一个人对国家的热爱程度。由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时事的关注程度还不够,这就显示出了大学生对国家现状和前途的不关心。

  一些大学生的爱国行动的参与热情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14%的学生表示不会参加合法的爱国游行等活动。与此同时,8%的大学生认为当中国遭到外来侵袭的时候,个人权利至高无上,他们表示不会去参军。

  我们认为,大学生缺乏参加爱国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来,大学生对爱国行为的认同度和参与程度还不够的,有8%的学生认为个人权利至高无上,换句话来讲,也就是这些学生认为个人权利高于国家,在国家主权遭到侵略的时候也不会挺身而出,为国献身。

  一些大学生对爱国主义行动过于偏激

  据调查分析,一部分学生认为对于达赖集团策划暴力犯罪事件、破坏奥运圣火传递、西方反华势力恶毒攻击中国等事件,应动用武力来解决。这种激进行为过于偏激,更多是寻找娱乐趣味,我们应该客观看待事件,不应采取不理智的行动。

  一定比例的学生对祖国的认同率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32%的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有可能将会移居海外,不打算移居海外的只有26%,另外还有18%的人犹豫不决。

  打算移居海外的学生认为,国外的经济较比国内发达,国民素质较高,教育体系发达,生活条件好,政治制度完善,生活环境优美等。他们认为国内各方面较比国外都相对落后。我们认为崇洋媚外的心理,已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较低。

  解决办法

  (一)增强集体荣辱感

  参加座谈会的同学纷纷表示要做好分内工作,多参加校园活动,增强集体荣辱感,作为表达爱国热情的最好方式。只有集体观念强,才能形成强烈的爱国情。

  (二)不断推陈出新

  爱国主义教育不一定要惊天动地,应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滋润我们的心田,让人们在感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也不一定要铺天盖地,也许一部电影,一卷著述,一则故事,一首歌曲,一个游戏,一个活动都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祖国的可爱之处,让人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由此看来,形式的创新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同样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确保与时俱进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媒体在宣传爱国主义的时候,引用的还是很久以前的例子,虽然很有代表性,但对于大学生来说符合时代特征的人物事迹会有更好地宣传效果。

  (四)正确引导,注重实践

  大学生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段,做事容易激进,易被眼前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理性思考问题,因此需要大学生用一种理性的思维指导自己的爱国行为,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大这一方面的教育,学校方面可以举办相关社会实践,如体验贫苦生活,让大学生亲身去体验,去了解,使感性思维方式上升到理性高度。

  参考文献:

  【1】陈海青.钱伟长爱国主义教育思想[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2】朱桂莲.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梁衡.爱国的理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让高尚成为自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xxs/59812/


《关于爱国主义弘扬的思修论文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35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总结范文(精选5篇)

35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总结范文(精选5篇)

通过这次爱国卫生宣传月活动,不仅增强了全校师生的卫生健康意识,也为国家卫生区、文明城区的复检工作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35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总结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5-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结集合4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结集合4篇

通过总结,人们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多出成果。它还可以作为先进经验而被上级推广,为其他单位所汲取、借鉴,从而推动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
2024-05-01
护苗行动活动总结(合集四篇)

护苗行动活动总结(合集四篇)

“护苗”行动聚焦育新人使命任务。一方面,组织执法力量定期检查校园周边重点市场点位,集中清理夹杂“黄暴毒”、宣扬邪教迷信等有害内容的少儿出版物;深层清理网上对未成年人具有诱导性的不良内容;督促网络平台实施“青少年模式”并切实发挥作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护苗行动活动总结(合集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
2024-05-01
街道第35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总结范文汇总四篇

街道第35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总结范文汇总四篇

活动,汉语词汇。拼音:huó dòng :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活动由目的、动机、动作和共同性构成,具有完整的结构系统。苏联心理学家从20年代起就对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Α Н 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对苏联心。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街道第35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总结范文汇总
2024-05-01
部队安全大讨论心得体会精选4篇

部队安全大讨论心得体会精选4篇

部队(army)是指军队中团及团以上建制单位的通称。授予番号、代号、军旗,设有领导指挥机关,编有作战和战斗、勤务保障单位。也泛指军队。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队安全大讨论心得体会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5-0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