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史纲读后感_太平天国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9-10-01   来源:读后感    
字号:

【www.jxscct.com--读后感】

太平天国读后感10篇

  《太平天国》是一本由史景迁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4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平天国》读后感(一):上帝的中国儿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

原名:《太平天国》
英文名称:God’s Chinese Son: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of Hong Xiuquan
作者: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 朱庆葆等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书 摘
7.本书的用意在于提供一个排比有序的脉络,来了解洪秀全的内心世界,并说明当他内省的想法和外在的脉络合拍的时候,吾人便能追索他行为的逻辑。
8.那些从事这等使命的人极少计算后果,而这就是历史的一大苦痛。
24.1835年6月的一个晚上,在通往广州城的一条小巷入口处,一具死婴躺在垃圾堆中的提篮里,身体弯曲,微微浮肿的头颅挂在篮筐边上。巷口很窄,一个从乡间散步回来的洋人路过时,不得不跨过提篮,他的腿还悬在半空的当儿,看到了篮子里的东西。他又是惊讶、又是迷惘地盯着婴儿的脸孔,而一群路过的中国人也以同样迷惘的眼神看着他。
28.所谓“烧锅”的土酒,这是由酒精、烟汁、蔗糖和砒霜混合而成。
28.各色诱惑不可胜数,那些想罗列这类事情的洋人认为在广州一带至少有八千名妓女。
31.他(梁发)从新旧约《圣经》中引了许多段落,长短不一,并从音(而非从义)把《圣经》里头那些佶屈聱牙的名字转成汉字,一如教他的传教士所用的办法。
49 .他觉得北方“多疑矜持”,相较之下,他所接触的南方人“易于结交”,还有点“痞”气。
50.小册子里面有“洪水”,又有“火焰”。而“洪秀全”的名字居然这两种东西都有。
51.既然耶稣是上帝之子,也是洪秀全的兄长,那么,洪秀全自然就是上帝在中国的儿子。
96.人相信什么,就会变成什么。
97.他们潜心研读梁发的书,探究微言大义,宣讲其中内容,并试着领会哪个代称适合哪个人或神。
101.洪秀全知道,要能劝人皈依,加快宣教的速度,就需要形诸文字,描述这个独一真神之宗教——这是他从梁发身上学到的。
105.洪秀全的布道强调反对偶像崇拜,并强调耶稣是救世主。
203.人间天堂并无捷径可循,在不知这个人间天堂在何处的时候更是如此。
229.太平军对男女分营虽有严格的禁欲命令,但太平军的妇女仍喜欢穿华美衣物,喜欢浓妆艳抹。
254.有个英国富人好像当洪秀全已推翻清朝似的,把他的赛马重新命名为“匪首新皇帝”(Rebel Chief Emperor),此驹参加5月赛事还夺了冠军。
353.“••••亦必不服,实因人类虽下,而志不愿下,即或愿下,亦势迫之耳,非忠诚献曝也。如必欲他归诚献曝,非权力所能致之,必内修国政,外示信义,斯为得尔。”(洪仁玕的奏折)
354.李秀成为人直率大方,显然是唯一戴眼镜的太平军高级将领。
389.在路上遇到的村民,脸上刺着“太平天国”四个字,表明他们是从战场逃出,又被太平军军官抓到,以此方式警告他们不要再开溜。有些人脸颊下陷,上有疤痕,是因想用刀挂掉脸上的字。
389.一个小孩活活饿死,干尸撑坐在中国人给还不会走路的小孩用的那种似椅似床的东西上。
390.人调整自己以适应周遭的现实,而日子也还在这么继续下去。
421.洪秀全的天兄耶稣也是默不作声。甚至那位在生他时疼痛嚎叫并奋力保护婴儿不被九头龙吞食的天妈,此时也在天庭沉默不语。
这段时间利用睡前、饭前和开会的时间,把这本有意思的书终于看完了。过年的时候在朋友家翻了一本《王氏之死》,小人物里看大历史,颇为有趣,随把作者的名字记了下来——史景迁。一个老美,却有一个优美的中国名字,而且这个名字的含义和司马辽太郎的名字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年后,玩博客看到他的一本书,关于太平天国的,我对长毛、李鸿章、曾国藩、胡林翼、常胜军、洋枪队、华尔和戈登很感兴趣,于是买回来看看。
书一到,我浏览了一下,发现这本书与之前看过的历史书很不一样,如果以前的历史书是《宾虚》、《天国王朝》那样的大片的话,这本书则可看成是《独自等待》、《志明与春娇》这样的小清新。而且这似乎是史老爷子的看家文风,写小人物,见大历史。其实,中国历来不缺对历史上小人物和鸡毛蒜皮等事情的记载,但是正经的史书里面却很难看见。史老爷子这个老顽童在这方面还真是遥遥领先,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这本书的内容其实可以套用一个很俗的名字来概括:一本圣经引发的动乱。
在一个传统与现代相互碰撞的年代里面,一个大龄考生偶尔看见一本翻译水平有限的圣经故事集,从此迷上了圣经,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重新解释圣经,并创造出一套世界观,并运用这套世界观去影响他人,最终去改造世界。世界没有改造好,自己先走了。
这本书所反映的内涵是我能想,却不能表达的。留下书摘以为提示。
最后,看看开篇中一段话:“1835年6月的一个晚上,在通往广州城的一条小巷入口处,一具死婴躺在垃圾堆中的提篮里,身体弯曲,微微浮肿的头颅挂在篮筐边上。巷口很窄,一个从乡间散步回来的洋人路过时,不得不跨过提篮,他的腿还悬在半空的当儿,看到了篮子里的东西。他又是惊讶、又是迷惘地盯着婴儿的脸孔,而一群路过的中国人也以同样迷惘的眼神看着他。”
将近200年过去了,好像洋人和国人还是在如此对视。

  《太平天国》读后感(二):历史在唏嘘

这本书写得真好,兹举一段为例:

太平军虽采疑兵之计,但仍有近两千名将士抵挡清军主力,在撤离途中陷入重围而全军覆没。太平军主力为了给死难的弟兄报仇雪恨,后军作前军,又从山区掉头,冒着暴雨,在官军必经的松软土路埋下更多的地雷,并将大石块装进竹笼里,挂在陡峭山坡的树梢上。官军大队人马挤在那条泥泞的山道,太平军拉响地雷,扯破挂在树上的竹笼,数百名官军或死或伤。太平军于是开火猛打,彻底击溃了官军,留下了近五千具死尸。幸存的太平军将士趁机喘息,往深山老林行去,在一片风雨泥泞之中,也不知那片福地究竟是在东南西北。(第十一章,永安,页199)

除了语言精彩,此书力求客观还原太平天国的历史。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政权日益腐朽,蕃国的轮船大炮就在家门口。太平天国以广东花县官布禄村为起点,以摧枯拉朽之势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占领了南京,建立了政权。不论是当时的百姓,还是正在读史的我们,都希望太平天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甚至万恶的封建制度,改变人吃人的社会,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作者在书中也有类似的暗示,借苏格兰人理雅各所言:这就是清朝的丧钟。

纵观太平天国的成败可以看到,凝聚人心是其成功所在,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不能审时度势,以及外界的因素。作者单用了一个章节说明这个外界的因素,就是第二十一章,雪降。

“1862年1月26日下起大雪,历五十八个小时方止,积雪达七十六厘米厚,经过风吹,有些地方的积雪更厚。……”“这场大雪对太平军乃是一大灾难,他们没有足够的冬衣御寒,既不能突破郊区防线,也不能打碎堵塞河道的冰块。”李秀成的不幸遭遇还有,“1863年初,李秀成打算在皖北发动攻击,以转移包围天京的曾国藩兄弟的注意力。几周之后,果敢出击的忠王所部便陷在泥沼和滂沱大雨中。”

额尔金和戈登这两个英国人,以强硬的政策拒绝与太平天国合作,或者可以说,这使太平天国失去了一种成功的可能。历史留给了后人太多的唏嘘。容许做个假设:太平天国如果推翻了清朝,又会怎样呢?以其杀人不眨眼的凶暴野蛮和乱糟糟的上层建筑,大概也会被百姓推翻吧。

太平天国中前期,冯云山和萧朝贵死于战场,杨秀清被韦昌辉所杀,韦昌辉和秦日纲被洪秀全所杀,林凤翔和李开芳死于北伐。后期石达开带走了精锐部队,主要将领只剩下陈玉成和李秀成。独木难成林,李秀成一个人难以撑起行将垮塌的太平天国。书中并没有正面写清廷及太平天国的强劲对手曾国藩,却较多的写了太平天国与番国(英、法、美)的交往。

1864年11月,幼主洪天贵福被处死,太平天国结束。太平天国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根基,从此清政府再也没有强大起来。57年后,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灭亡。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成为了历史。本书结尾引起人无限唏嘘:

他们在此手端着冰凉的酒杯,凝望天兵营寨闪烁不定的篝火,耳边不时传来锣鼓号角声,逐渐沉醉于遗忘之中。

  《太平天国》读后感(三):上帝的中国儿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

原名:《太平天国》
英文名称:God’s Chinese Son: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of Hong Xiuquan
作者: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 朱庆葆等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书 摘
7.本书的用意在于提供一个排比有序的脉络,来了解洪秀全的内心世界,并说明当他内省的想法和外在的脉络合拍的时候,吾人便能追索他行为的逻辑。
8.那些从事这等使命的人极少计算后果,而这就是历史的一大苦痛。
24.1835年6月的一个晚上,在通往广州城的一条小巷入口处,一具死婴躺在垃圾堆中的提篮里,身体弯曲,微微浮肿的头颅挂在篮筐边上。巷口很窄,一个从乡间散步回来的洋人路过时,不得不跨过提篮,他的腿还悬在半空的当儿,看到了篮子里的东西。他又是惊讶、又是迷惘地盯着婴儿的脸孔,而一群路过的中国人也以同样迷惘的眼神看着他。
28.所谓“烧锅”的土酒,这是由酒精、烟汁、蔗糖和砒霜混合而成。
28.各色诱惑不可胜数,那些想罗列这类事情的洋人认为在广州一带至少有八千名妓女。
31.他(梁发)从新旧约《圣经》中引了许多段落,长短不一,并从音(而非从义)把《圣经》里头那些佶屈聱牙的名字转成汉字,一如教他的传教士所用的办法。
49 .他觉得北方“多疑矜持”,相较之下,他所接触的南方人“易于结交”,还有点“痞”气。
50.小册子里面有“洪水”,又有“火焰”。而“洪秀全”的名字居然这两种东西都有。
51.既然耶稣是上帝之子,也是洪秀全的兄长,那么,洪秀全自然就是上帝在中国的儿子。
96.人相信什么,就会变成什么。
97.他们潜心研读梁发的书,探究微言大义,宣讲其中内容,并试着领会哪个代称适合哪个人或神。
101.洪秀全知道,要能劝人皈依,加快宣教的速度,就需要形诸文字,描述这个独一真神之宗教——这是他从梁发身上学到的。
105.洪秀全的布道强调反对偶像崇拜,并强调耶稣是救世主。
203.人间天堂并无捷径可循,在不知这个人间天堂在何处的时候更是如此。
229.太平军对男女分营虽有严格的禁欲命令,但太平军的妇女仍喜欢穿华美衣物,喜欢浓妆艳抹。
254.有个英国富人好像当洪秀全已推翻清朝似的,把他的赛马重新命名为“匪首新皇帝”(Rebel Chief Emperor),此驹参加5月赛事还夺了冠军。
353.“••••亦必不服,实因人类虽下,而志不愿下,即或愿下,亦势迫之耳,非忠诚献曝也。如必欲他归诚献曝,非权力所能致之,必内修国政,外示信义,斯为得尔。”(洪仁玕的奏折)
354.李秀成为人直率大方,显然是唯一戴眼镜的太平军高级将领。
389.在路上遇到的村民,脸上刺着“太平天国”四个字,表明他们是从战场逃出,又被太平军军官抓到,以此方式警告他们不要再开溜。有些人脸颊下陷,上有疤痕,是因想用刀挂掉脸上的字。
389.一个小孩活活饿死,干尸撑坐在中国人给还不会走路的小孩用的那种似椅似床的东西上。
390.人调整自己以适应周遭的现实,而日子也还在这么继续下去。
421.洪秀全的天兄耶稣也是默不作声。甚至那位在生他时疼痛嚎叫并奋力保护婴儿不被九头龙吞食的天妈,此时也在天庭沉默不语。
这段时间利用睡前、饭前和开会的时间,把这本有意思的书终于看完了。过年的时候在朋友家翻了一本《王氏之死》,小人物里看大历史,颇为有趣,随把作者的名字记了下来——史景迁。一个老美,却有一个优美的中国名字,而且这个名字的含义和司马辽太郎的名字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年后,玩博客看到他的一本书,关于太平天国的,我对长毛、李鸿章、曾国藩、胡林翼、常胜军、洋枪队、华尔和戈登很感兴趣,于是买回来看看。
书一到,我浏览了一下,发现这本书与之前看过的历史书很不一样,如果以前的历史书是《宾虚》、《天国王朝》那样的大片的话,这本书则可看成是《独自等待》、《志明与春娇》这样的小清新。而且这似乎是史老爷子的看家文风,写小人物,见大历史。其实,中国历来不缺对历史上小人物和鸡毛蒜皮等事情的记载,但是正经的史书里面却很难看见。史老爷子这个老顽童在这方面还真是遥遥领先,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这本书的内容其实可以套用一个很俗的名字来概括:一本圣经引发的动乱。
在一个传统与现代相互碰撞的年代里面,一个大龄考生偶尔看见一本翻译水平有限的圣经故事集,从此迷上了圣经,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重新解释圣经,并创造出一套世界观,并运用这套世界观去影响他人,最终去改造世界。世界没有改造好,自己先走了。
这本书所反映的内涵是我能想,却不能表达的。留下书摘以为提示。
最后,看看开篇中一段话:“1835年6月的一个晚上,在通往广州城的一条小巷入口处,一具死婴躺在垃圾堆中的提篮里,身体弯曲,微微浮肿的头颅挂在篮筐边上。巷口很窄,一个从乡间散步回来的洋人路过时,不得不跨过提篮,他的腿还悬在半空的当儿,看到了篮子里的东西。他又是惊讶、又是迷惘地盯着婴儿的脸孔,而一群路过的中国人也以同样迷惘的眼神看着他。”
将近200年过去了,好像洋人和国人还是在如此对视。

  《太平天国》读后感(四):他和他的天国——从社会心理学看太平天国

最近对太平天国比较感兴趣,便集中搜集了几本市面上推荐的关于太平天国的书籍一一拜读,但越是深入了解,自己却越是显得糊涂,各家意见不一,似乎都有理,每个人的解读都带上了所处时代和价值观的深刻烙印。但都未解答我内心一直存在的问题:为何洪秀全以一落魄老童生的身份能掀起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作为一位老童生,典型的科场失意者,肯定算不上社会智识之士,何以能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几十乃至上百万太平军将士为何又能俯首听命,牺牲自己在所不惜?直到我读了勒庞的经典之作《乌合之众》,似乎有些恍然大悟。
      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地让自己处在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就人类的群体而言,所谓的头领,有时不过是个小头目或煽风点火的人,但即使如此,他的作用也相当重要。他的意志是群体形成意见并取得一致的核心。
      勒庞所提到领袖这样说到,“更有可能是个实干家而非思想家。他们没有头脑敏锐深谋远虑的天赋,他们也不可能如此,因为这种品质一般会让人犹疑不决。在那些神经有毛病的、好兴奋的、半癫狂的即处在疯子边缘的人中间,尤其容易产生这种人物。”“他们强烈的信仰使他们的话具有极大的说服力。芸芸众生总是愿意听从意志坚强的人,而他也知道如何迫使他们接受自己的看法。聚集成群的人会完全丧失自己的意志,本能地转向一个具备他们所没有的品质的人。”
      原来是我对所谓“头领”或者“领袖”看得过为高大上,在外界机缘下,一个深信自己看法的偏执狂往往能够成事。洪秀全科考后的一场幻梦加上梁阿发写的基督教普及小册子《劝世良言》怎么也不可能让洪秀全具备多么深刻的基督教义的理解,但就是凭着这种对一知半解的深信让他显得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似乎知识越多,反而会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这是有道理的。
      但这种一知半解,或者说毫无逻辑地教义为何让那么多人深信不疑?我以往习惯于把群体行为看成是有理性的,因为每个人似乎都是理性的。但群体心理跟个人所在的时候的心理完全是两码事。
      群体心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存在,受群体精神统一定律的支配。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转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为的倾向,是组成群体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外在表现就是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暴躁,易受暗示和轻信,情绪的夸张和单纯,偏执、专横和保守。
      作为群体,基本没有思考和推理的能力,群体行为往往是朝着有损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给群体提供的无论是什么观念,只有当它们具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和简单明了的形式时(尤其是形象化的方式),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条的创立者之所以能够立住脚,皆因为他们成功地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他们使群众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随时准备为自己的偶像赴汤蹈火。这在任何时代概无例外。
      这样看来,洪秀全自身打造的“权威”魅力,群体心理自身的幼稚性,加入人群的多为不识字的客家农民,加上杨秀清、萧朝贵一再表演的天父天兄下凡昭示的形象化影响方式,以及晚清政治腐败以及越发难以生存的外界逼迫,太平天国的发生也似乎自然而然了。没有人会去查《圣经》里到底天父耶火华有几个儿子,他们只认眼前的这位天父的二儿子能够带领他们逃脱苦难,去往太平安乐的天国。尤其是勒庞在书中一再提到“种族禀赋”对于群体性格的影响巨大。我的理解是传统文化更能代表这种禀赋,传统“均贫富”思想深入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所以历来造反起义者无不打着“平等”或者“太平”作为一个口号。
      群体狂热只能让太平天国如其他造反或者暴动一样快速发生。但狂热会因为时间的拉长逐步消退,消退之后以何支撑内心?太平天国的失败除了人们常说的王杀王的“天京之乱”、后期军事失败、政治腐败、人才匮乏以外,根本上在于起义之初的宗教狂热在东王被杀后开始受到质疑,为何连天父代言人都会被杀?尽管洪秀全后续做了种种解释予以弥补,群体信仰一旦动摇乃至幻灭,这已经提前给太平天国敲响丧钟。
      另一方面,太平天国以宗教狂热起家,在中后期尽快恢复了科举制度,但始终争取不到读书人的支持,同是对抗异族统治,这是与朱元璋在起义中后期尽力摒除明教的影响,转而大力延揽读书人的做法完全不一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起家时横扫一切宗法传统的口号,这直接站在了所有读书人的对立面,没有读书人支持的政权往往走不远,乌合之众如何能成大事?曾国藩领着一帮书生建立的湘军为何越打仗越有精神,跟维护千百年来伦常礼仪的精神动力很有关系,当然这用群体心理也解释得通,因为伦常礼仪本是读书人的信仰。
      在近年来的一些最新的天平天国研究中,更加强调外国势力对这场持久内战的影响,比如裴士锋的《天国之秋》。但他只谈到华尔和戈登的常胜军以及上海租界的自保对形势的影响,全然不提太平天国禁止鸦片,极大影响英国的商业利益,而满清政府在19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迫放开这一封禁的影响,这也许是立场有所决定。
      关于天平天国的功过是非已有各种权威评价,我无意在此赘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价还会不断变化。与其说这场本该是反对满清统治的民族战争,不如说是一场信仰之战。这场内战带来的是几千万生灵涂炭,带来的是国家发展倒退几十年,让一个行将就木的腐败王朝再苟延残喘几十年,让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延迟几十年。这场内战,没有赢家。
      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的理性永远是稀缺的,但人性深处却是排斥理性的,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的惨剧和闹剧层出不穷的原因,这是历史的吊诡之处。这也许是上帝的旨意,不能让人太过聪明,于是乎,留了些动物本能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中。
      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幽灵存在。

  《太平天国》读后感(五):平淡之中见张力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国内的读者一定要先树立这样的认识:这本书是写给对这段历史几乎没有认知的外国人的,因此,里面有些可能会被国内读者认为是常识的内容,作者也会做详细介绍;同样地,作者也要把其他相关政治文化背景,用开篇不短的篇幅,给给读者留下诸多印象。不过毋庸置疑,史景迁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本书中他用娓娓道来的口吻,来讲述这个百年前曾经深刻影响了中国政治格局的这场运动;而作者的其他著作如《胡若望的疑问》中,他采用了诸多孤悬海外的史料,在纸上让“胡若望”这个古老中国土地上的天主教徒在欧洲大陆上复活,他用冷眼旁观的视角,冷静描述出了一个与现代文明处处扞格的古旧中国人的形象;而在《王氏之死》中,他反复穿插了在山东土地上出生的《聊斋志异》片段,用他的如椽妙笔,灵活运用郯城当地不多的史料,为我们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一次次饥荒与灾害的威力……他让很多其他历史类书籍上原本冷冰冰的文字和人名堆积变得生动了起来,也许读他的历史学著作,也是给原本在书斋里高高在上故作高深的历史学一次祛魅的过程。 我这个年纪在大陆长大的中国人,对“洪秀全”这个名字,小时大抵会对他有一种固有的认知,比如他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以及在他下辖下曾经编撰了具有社会主义雏形的《天朝田亩制度》等等… 然而等到我们真的认真翻阅多种国内外的资料(此时由于外国传教士的大量活动,留给了我们多种难得的第一手与太平天国将领的直接对话内容),我们就会发现,真实的洪秀全,有着深刻影响着他自己性格和行事作风的社会背景和诸多事件,比如一次次的科考失利,让他对传统儒学开始有了逆反心理;此时的广州由于十三行的开埠,在传教士带来的基督教下,大量反应基督教的书籍开始流传,洪秀全此时便开始对《圣经》等产生了兴趣,同时对科举考试念兹在兹,让他出现了疑似幻想症,这最终也成为了他成立太平天国的关键。 与国内学者不同的是,作者为了叙述太平天国的诞生背景,开篇用大量笔墨介绍了在十三行的背景下,广州的诸多市井生活:人们生活颇多苦厄,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想与其他文明交流的冲动,同时国外许多传教士的多年活动,已经让这里的人们开始对创造西方文明的基石《圣经》开始逐渐熟悉起来。 史景迁的外国人身份,使得他能够轻易地去掉国内学者很难不会被影响到的感情色彩,国内学者往往不自觉地对太平天国相关人物和内容采取褒贬,甚至痛心疾首状,而作者却在平淡中多了一份儿冷静客观。 在讲到太平天国打下南京之后的故事中,作者显然并不太关注很多国内学者挖掘史料想要证明此时的洪秀全已经是一个精神病患,或者他诸多乖张的行为(比如疯狂收集黄金等),而只是通过严谨的史料,通过叙述太平天国的发展兴起覆灭,来让读者做出自己的思考。 在我看来通过这本书中描绘的太平天国,至少揭示了两个结论:一,传统中国那种帮派式的结社方式已经难以呈现出具有扭转乾坤的行动力;以及此时的国外支持,对双方的实力对比能产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这可以从后来共产党的发展过程得到一定的印证。 倘若一个想对历史感兴趣的孩子想了解太平天国相关内容,我会推荐ta读这本书,因为这不仅能够很容易理清太平天国的大致发展脉络,更难得的是,不用站在某一特定的阶级立场来看问题,不会让阶级这顶万花筒,让本来就模糊不清的面目更加难以捉摸。

  《太平天国》读后感(六):太平天国——史景迁

本书主题是天平天国运动的兴衰,以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太平天国起以前、上升时期、天京事变后的衰败,此乃本文的逻辑框架。重点章节是第十章到结尾,重点叙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衰败。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衰败的重要有二:1)上层领导集团的分裂;2)错误的宗教政策,不伦不类,既得不到西方国家的认可,也得不到中国传统精英的认可,实乃异教。可能由于作者是西方人士的原因,作者侧重论述了宗教问题。同时,太平天国没有务实的政策,战略也存在一定问题。太平天国运动的经济基础是农村经济,依赖农民百姓,虽然赶走了地主,但是其宗教政策使农民反对太平天国运动。宗教与政策的矛盾十分严重。本书的内容细节如下,作者基于史料进行论述,文笔和小说类似。
1. P113,拜上帝会初期主要成员为社会底层人士。清末民生艰难。
2. P121,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人开始打击广东海盗,海盗内迁,与天地会等组织导致广西匪患严重,社会秩序动荡导致汉族、客家人、土著壮族和瑶族矛盾严重。客家人因此加入由客家人冯云山宣传的拜上帝会。
3. P127,书中描述匪患严重,此情况不知道是各代都存在还是因为清末衰败而导致的?
4. P128,本书认为洪秀全从开始边有帝王之志,而黑尔在1926年出版的《曾国藩传》中认为洪只热衷并沉迷于宗教活动,实质的政治性工作的领导人另有其人,是以冯云山、韦昌辉和石达开为主,洪大全(天德王)为主的集团,天京事变就是两个集团斗争的结果。在P201,本书提出,关于洪大全的身份在史学界存在争议。
5. P140,洪主张反对孔子和地方迷信,触怒地方利益既得集团。地方利益既得集团因客家人户籍在旧省而可在本省为官,导致视力遍布官商两届,且控制了地方武装力量——团练。
6. P155,地方士绅反对拜上帝会,促使清政府对拜上帝会进行打击,导致洪视政府为清妖,决定反清。在拜上帝会建立初期,缺少稳定的经济来源,因此加入拜上帝会的富家很重要,后来有不少成为了拜上帝会的高层,如石达开、韦昌辉。正如马克思所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运动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命运和运动方向。
7. P167,拜上帝会中,杨秀清可以代天父发言,萧朝贵可以代天兄耶稣发言,在西方基督教严重,实乃冠以,且洪杨借助儒家介绍圣经并自封为神,实乃不伦不类的异教。洪杨行事充满狂热色彩,野蛮且愚昧,使运动难以成事。
8. P183,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军纪严明,战力优于清军。
9. P197,太平天国有很严格的道德戒律,但是洪却享有特权,常常纵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0. P212,太平军和湘军的战斗就像儒家和拜上帝会的斗争。
11. P230,拜上帝会也攻击基督教。
12. P267,西方并不认可太平天国。
13. P287,拜上帝会虚构了上帝呵斥孔子的场景,实在荒谬。
14. 天京事变后,洪任人唯亲,石达开出走,造成上层分裂,实力大减。
15. 洪仁玕有务实的政策但是难以落实。
16. 罗孝全无法改变拜上帝会不伦不类的宗教思想,西方国家也不认可太平天国。
17. 二十一章(雪降),不只是天气上的雪降,太平天国运动也遇到寒冬,即将迈入寒冬,丢失安庆、九江,李秀成进攻上海、苏州不利,危在旦夕。
18. 时间,事件
a) 1850.12,清军首次攻击拜上帝会。
b) 1851.01,桂林总部主导的更大规模攻击被挫败。
c) 1851.02,突破向荣包围。
d) 1851.09,金田突围,攻占永安。
e) 1851.12,乌兰泰进攻永安。
f) 1852.04,永安突围,攻桂林。
g) 1852.06,攻全州、长沙、道州。
h) 1852.10,攻长沙不克。
i) 1853.01,攻克武昌。
j) 1853.02,撤离武昌。
k) 1853.03,攻克南京。
l) 1853.04,攻克扬州。
m) 1853,太平天国达到鼎盛时期,东王和天王矛盾激化。
n) 1854,杨秀清专横到极致,开始处罚广西旧部,质疑洪秀全在宗教方面的权威。
o) 1855,杨秀清权达顶峰。
p) 1856.09,天京事变,书中强调洪秀全也参与决定处决东王府余党(见P308),在其他书中则认为这是由韦昌辉和秦日纲二人决定的。
鉴于本人引用了大量史料,我认为真实度较高。但是存在两个问题:1)洪大全的身份问题?2)洪秀全是否参与决定处决东王府余党?
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机很好,清廷腐败,内忧外患,无暇顾及。民生艰难为运动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其失败之处在人。上层缺乏务实的战略,偏安南京却不一鼓作气北伐;权力斗争激烈;不能争取西方国家和中国传统精英的支持,树敌过多。从组织层面而言,缺少系统有效的行政机构负责组织运营,无法有效协同军队和后勤工作。热衷于宗教也是不务实的体现,宗教起煽动鼓舞作用,但是长期运动必须要有冷静务实的组织工作。越到后期,太平军越发无组织性,与流寇无异。
运动或事业的成功一定需要有务实的态度和做事方式,也就是做事的落地性。组织要有系统性、组织性;战略上要集中,不要过于分散力量。

  《太平天国》读后感(七):亲爱的鱼王

这些血光的人的轻轻,一方面告示了,西方质量并未足以灌进最深的内部,另外就是,蒙古的大血征伐和我们自己的坚硬的水,最终还是后者在彻底的挣扎和保留,我们怎么面临这一千年的质量和甚至两千五百年的内部凝聚,决绝的洁净的心和世界彻底的分离,加强前者,后者要向蒙古服输,要学习基督教的身体和语法,加重我们自己的身体,另外就是借着土地的死亡,彻底进行搬运和抬升;
这种内部的手术洁净,是有父性的原谅保持在这个民族的内部,夫子的承前启后也是应该开花的时候了,若有洁净便可痛苦
由此才来面临世界史和现代的重新动荡,私以为,禅门情教开丰,野礼光地,是可以让语法自由的
不是一个思想的流淌
是征伐的队伍,献祭而成的强度
我们依旧是这群人保持的一个底色,建立的组织世界,他们即将反抗蒙古成功
也马上要投入到现代图景的巨水中,期间动荡美好,不可言说,不如大笑吧
弑父娶母的基督,和在女儿原谅中见父的河北
一切圣洁的河与深渊的风,今夜父都笔直穿过,为青年歌唱,为痛苦舞蹈

  《太平天国》读后感(八):写历史与写故事

我想说,这本书的开篇确实很惊艳。通过勾勒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广州一代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的生活图景,向读者,特别是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个以前很难想象的外国人眼里看待近代中国的视角。
我读了一百页左右,就很兴奋地向同学朋友推荐这本书,说史景迁善于从不经意处搜集史料,剪裁组织别具匠心,历史故事讲得既有依据,又很生动。特别是以外国人的视角审视近代的清朝中国,对我来说确实很新奇(说明我也是孤陋寡闻)。
不过就刚刚读完这本书的切身感受而言,我似乎稍有些失望。
史景迁的学生在总序中说,老师的特长就在于讲历史故事,而不是专门的历史考据,所以不应以学究之见过分指责。我本来也很认同这种评价,因为既有史学功底,又能将历史故事讲得活灵活现,这是难得的奇才,对业余读者来说当然是个福音。不过通篇读完,掩卷而思,却又感到史景迁的笔法确乎有些偏颇和不足(仅就这本书而言,别的作品我还没读过。)
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在于“历史故事”这个概念本身。既要把历史讲清楚,又要保留故事性,实则有一定的冲突的。至少就这本书而言是如此。
史景迁偏好的视角就是以底层社会的人间百态为切入点,再现历史上社会与人物的原貌(据说他写的《王氏之死》更是如此)。所以他着墨最深的地方在于西方传教士的生活点滴与记录,在于西方商人在中国的通商经历和见闻,在于中国底层社会人民在传统封建政府和外国势力的夹缝下千姿百态的求生之道,在于兵燹之下社会的惨状。这种写法和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历史观大相径庭,而带有现代民主时代的趣味。要旨就是引起普通读者的共鸣,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历史时代,感受当时和我们一样的普通百姓的生活辛酸。
但就最后的效果来看,过分执着这种视角也有自己的毛病。和帝王将相史学一样,就是历史图景铺展得不完全,甚至比后一种视角更缺陷严重。
史家写历史总是涉及主观的视角和取舍问题。所以任何一种历史陈述都是一种历史叙事,都有笔者自己的观点偏好的影响,所以才有春秋笔法、马克思主义史观等历史哲学的问题。
史景迁写太平天国,实际上应该叫“太平天国与西方人的关系”或者“西方人眼中的太平天国”更恰当。他引用的大量材料都是西方报纸资料的记录,以及来华外国人的见闻,然后才是太平天国自身和中国历史的文献资料。这种写法在视角上固然新颖,但在历史叙述的构建上却容易显得不完善,不中要害。他把太平天国时期中国社会的面貌写的很仔细,大量铺排历史细节(根据当时外国人的记录,衣食住行记录得很细致生动),不过过分注重这方面的描写却显得有些琐碎,不知道其用意所在。有些地方显得为了写细节而写细节,变成有点炫耀自己搜集材料之广泛,知识之渊博。如果明白他写本书的第一受众是西方读者的话,他的有些铺垫解释还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不能因此而遗漏对历史主线的介绍。
《太平天国》(英文名叫“上帝的中国儿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一书有两条主线。一是围绕着洪秀全个人的生活、革命和思想轨迹而写。另一个是当时的外国人在这次革命中活动和影响。着力写前者,可以像小说一样突出主人公的形象;着力写后者,对西方读者来说有独特的吸引力(特别是他写美国人,比如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和美国外交官员、商人和军队在此次革命中的种种故事)。也就是说,史景迁是从故事性和可读性上来用力的。
但是呢?介绍太平天国的历史,总应该介绍它作为一个地方政权的政治特性吧,也应该把整个革命运动的兴衰线索讲清楚,特别是与清廷的战事发展介绍一番,然后在比较清楚的历史背景下介绍天京里的人与事。本书在这方面却有意淡化,居于次要地位,以至于有时候让我搞不清在一段故事发生时,当时的历史局面是怎样的。特别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大背景没有清楚地叙述。
在本书前半部分,洪秀全起事的过程,历史线索和背景相对简单,介绍起来相对容易,然后辅之以旁枝细节的描写就显得很生动有趣。但到天国建立,太平天国与清廷的政治斗争与军事较量成为主要矛盾时,史景迁仍然着力于写天京的社会面貌,写高层的个人生活方式和思想,写洋人的造访,就显得血肉过于丰满,而历史骨架却隐没不现了。其实这也像所有小说家面临的困难一样,当情节处于前期酝酿时,往往比较容易掌控,可以精细打磨,但当故事情节充分展开时,怎样组织语言叙述,突出重点,就成了一个考验功力的难题了。史景迁为了写故事、写细节和情节,却忽略了对历史本身的发展进程的介绍,使得行文往往有断裂的感觉。(所以我现在怀疑,是不是中译本有删节)。
不过就史料的丰富性上来说,这本书确实是上乘佳作,给个三星比较委屈。

  《太平天国》读后感(九):对于史景迁《太平天国》的一点感想

首先,我相信洪秀全的梦是真的。可怕的是他竟然把一个毫无疑义的梦境当成了某种启示,而这直接开启了清末一场大浩劫。
第二,洪秀全的梦,如果没有基督教传教士印发的宣传资料的影响(梁发《劝世良言》),也依旧是一个让他迷惑的梦而已。可以洪却把宗教的狂热、诡谲的梦境、民间的迷信互相揉在一起,把这个西方宗教用中国民间迷信的方式进行了阐述,最后在信息最闭塞的山区建立了基地。
第三,关于信众,或是信息闭塞地区的愚民,或是一直处于弱势地位、郁郁不得志的客家人,或是对怀有仇恨的反社会者,太平天国哪怕最后南京定都,高层次人才的匮乏,依旧是一大特征,太平天国渴望有学识的人才,却又在教义和政策上否定儒教,这种做法导致其大部分组成者为底层人民以及各类帮派,建国后无法形成有效的政府。
第四,权斗。鼎盛时期,东王杨秀清想要掌控天王洪秀全,杨又排挤以及夺权韦秦石三王,最终天京大乱,互相残杀。
第五,洪秀全有心理疾病是无可非议的。而其他人则大概可以用传销心理去分析。洪有虐待症,虐待妻子,被杨秀清谏阻过。这样一个有着心理疾病的人,狂热地相信自己是耶稣之弟,代表父亲耶和华解民于倒悬。其他人在这种狂热气氛下,也陷入了集体性迷狂,在这种集体无意识中,各种附身纷纷出现,耶稣附身萧朝贵,耶和华附身杨秀清,不断带来天国的纶音,可是从自走下坡路后,天国的信息越来越少,终至于无。
第六,洪仁玕是太平天国少有的颇具现代思维的人才,可惜他的政治改革都没有时间去推进,内忧外患,军情紧急,只能花最多的精力放在外在对抗上,一大遗憾。
太平天国不是一场具有现代意义的起义,只是披上了基督教外衣的又一场农民贼乱而已,可怜满清政府腐败无能之极,竟能令其坐大,成为一大浩劫。

  《太平天国》读后感(十):太平天国的历史其实是一部屌丝的创业史


   买这本书其实上有点偶然,在京东买《甲骨文丛书》为凑单而选了这本。老实来讲,他更像我们的毕业论文,把所有的材料都堆在一起,不管有用没用,不是为了突出哪个重点而却选择材料。所以看起来觉得特别零散。但另一面,给了我们对太平天国崭新的认识。这个认识不是中学课本里的农民起义,而更像是一部创业公司的创业史。
   其实直到金田起兵开始,我都没看到洪秀全在筹划起义也罢,造反也成,好像就开始了。其实挺同意罗胖子的一个观点,历史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发展到那步了。这又回到中学里的历史造就英雄,还是英雄推进历史的讨论。
   洪秀全自称是上帝的二儿子,杨秀清和萧朝贵的天父和天兄附体,是自己为之还是和洪秀全商量的?也许洪秀全需要这二位来配合,可到最后,天父的频频下凡,又影响可天王的权威。
   洪秀全就是在被历史裹挟下,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完成了历史舞台的演出。有偶然也有必然。很奇怪,太平天国存活了14年,天京事变之后,就也走下坡路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回到现实,每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其实都是历史选择了你,想创业,在你是猪的同时,让上帝保佑你站的是风口,有时的确是风口,可能风刚过去或者还没来。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xxs/36061/


《太平天国史纲读后感_太平天国读后感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500字(合集四篇)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500字(合集四篇)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500字(合集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5-11
读书心得体会《十日谈》读书笔记精选三篇

读书心得体会《十日谈》读书笔记精选三篇

《边城》讲述了湘西镇一对依附的祖父母和孙子的平凡而宁静的生活,以及在这平凡而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孤独和淡淡的凄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书心得体会《十日谈》读书笔记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5-11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3篇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3篇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或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而做的笔记,是训练阅读能力和积累知识的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5-11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读书笔记(锦集4篇)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读书笔记(锦集4篇)

“笔记”是中国古代记录史学的一种文体。意谓随笔记录之言,属野史类史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读书笔记(锦集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5-11
马克思读书笔记精选三篇

马克思读书笔记精选三篇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马克思读书笔记精选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5-1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