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一天]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9-09-30   来源:读后感    
字号:

【www.jxscct.com--读后感】

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读后感10篇

  《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是一本由茅于轼著作,群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读后感(一):2013.11-2013.12,书抄

茅于轼先生的这本书是一本讲道理的书,像是他几十年观点的总结。所以各部分关联性并不算太强,并且茅先生并不以文笔显著,所以本书的可看性不算特别强,但仍不失为一部好的经济学入门读物,书抄:
1,马克思片面追求公平,对效率没有下过工夫研究。有人说马克思的公有制理想,是对效率有益的。人们不受剥削,会有更高的生产积极性。马克思一生对真正的经济学问题,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避免浪费,创造更多的财富,没有发表过有价值的意见。所以大家称马克思的经济学是革命的经济学,称主流经济学为建设的经济学。严格地讲,革命的经济学不能算是经济学,只能说是政治学。它想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提高社会的财富创造,而是如何做到人和人的经济公平。
2,要实现公平并不太难,通过暴力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因为公平的口号非常有正义性,抵抗者在道义上失去了正当性,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只好乖乖投降。然而暴力实现的公平只能消灭富人,不能使穷人变富。物质贫乏的困扰仍然存在。我们曾经发明了阶级斗争的武器,把贫穷归罪于阶级敌人,动员全国搞阶级斗争,可是这样内耗的斗争必然是越斗越穷。
3,当特权受限制时,人们开始努力创造财富,而不是追求权势,这个社会的财富创造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结果是社会中最穷的人,境况也能有所改善。所以一方面贫富差距在扩大,另一方面穷人的境况有了好转。相反,在致力于消灭财富不平等的社会中,穷人的境况越来越差,因为全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受阻。
4,收入分配不均、土地和资金市场缺乏竞争、金融市场没有更多的投资渠道。是造成房地产业扭曲的根本原因。
5,政策的好坏不在乎制定者的判断,而在乎能不能再自愿的基础上行得通。
6,人权用不着去可以追求,只要取消了特权,人权便自然来到。
7,文明社会和野蛮社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武力起多大的作用。文明社会里武力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论理;而在野蛮社会里,武力有最后的发言权。
8,一个人需要的是生存和自由,如果没有生存和自由,主权就没有意义。
9,几千年的皇权社会培养了中国人不平等的习惯,多数人反对官吏的特权,但一旦有机会自己也想搞一点。这是中国社会不平等的根本原因。
10,当强调“以国为本”时,各种事物变得越来越复杂。战士们为国捐躯,值得大家敬佩。但是捐躯的理由何在,很少人会去追究。发动战争的人一般自己是不上前线的,死人是死别人,所以叫的很响。
11,爱国主义是对的,但是这个爱国必须能够落实到具体的百姓利益上。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抵制牺牲百姓利益的爱国主义。

  《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读后感(二):中国人焦虑的来源

日前,俄罗斯宣布实行全民医疗免费制度。这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在坊间媒介引起巨大轰动,呼唤中国实行同样政策的声音不绝于耳,对现行医疗制度不满的声音一浪盖过一浪。的确,中国现行的医疗制度是存在问题,但,改革的方向绝对不是实现全民免费。全民免费我们尝试过,在人民公社时期,全国人民吃饭都不要钱,美好的共产式的想法结局是带来全民的饥荒。
在考虑免费医疗的时候,一定要先问问,免费以后医疗的钱从哪里来,毫无疑问是政府来承担这笔费用,政府本身是不创造财富的,政府的钱都是来自于我们每个人——税收。由政府来承担这笔费用从而实现了免费医疗以后,意味着政府必须征收更多的税收来填补免费医疗中产生的天价费用缺口,这也给政府扩张权利获得特权甚至腐败带来机会;免费医疗以后,意味着医生的收入将会进一步的降低或者变成相对固定的模式,降低了行业的竞争会导致积极性和进取心缺失,从而使得整个医疗水平下降,不利于医疗的长远发展。解决的办法是医疗实现充分的市场化,由市场来决定哪些医疗机构应该存在,由市场决定哪些医生应该拿更高的报酬。
有人会说,这样对穷人不利,实际上,市场化是最公平的解决方案,通过市场竞争,会产生更好的医疗机构,同时也会让医疗价格在供求关系的平衡下达到合理的位置。反观现行的医疗制度,人民抱怨看不起病,医务人员抱怨收入过少,由此产生大量的医疗纠纷,政府显得左右为难。充分市场化是经济学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经济学的普遍规律,这些观点,在茅于轼的《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一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茅于轼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经济学家,他试图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来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其中就有他知名的饱受争议的关于廉租房不应该建私人厕所观点的解释,这个观点在提出来的时候,几乎受到了所有人的批评,富人骂穷人也骂,实际上,看了他的文章,就会知道他的观点绝非头脑发热一时兴起。文章认为,廉租房是为低收入人群服务的,在现有阶段,建设更多的廉租房为更多的人服务是要务,而非高标准建设。“廉租房的建筑标准低,既是对穷人的歧视,又是对穷人的帮助和实惠。他们花很少的代价,能够住上比过去好的住房。靠的是全国纳税人出钱,帮助低收入群众改善一点生活。但是最终走出贫困,开的靠自己努力。把希望寄托在提高廉租房标准上,既不合理,也没有可能。因为我国还是一个比较穷得国家。将来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可以建高标准的廉租房”。
茅于轼反对建设经济适用房,他认为国家建设保障性住房就应该建设廉租房,而不是经济适用房,因为经济适用房不是为最低收入者服务的,而是为中产服务的,这本身就不合理。加上经济适用房建设分配过程中有复杂的审批程序,这样就给特权和腐败带来可能。现实证明茅于轼是对的,经济适用房建设超过标准甚至成为豪宅、经济适用房都被有权力有背景的人得到而没有真正达到目的、经济适用房建设过程中相关单位出现腐败……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在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过程中,极大的伤害了农民的利益,经济适用房大多依靠低价征收农民土地或者用集体进行建设,这就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失去了土地却没有得到较好的回报,建设起来的房屋也没有享受的权利。这是不断发生土地纠纷的来源之一。
茅于轼认为解决住房问题的办法依然要从市场出发,房价高是由于供给不足,解决的办法是增加土地供给,开放耕地供给,对此茅于轼认为18亿亩的耕地红线的提法存在问题并且应该改进(具体可见《粮食安全靠什么》一文),唯有这样才能实现房价的下跌。用财政收入建设廉租房给穷人,而收入较好的人应该进入商品房市场,通过市场调节来到达房价的平衡。
茅于轼的这些观点几乎都是他从经济学出发考虑问题而得到的,所以喊出“市场万岁,价格万岁”的声音。他认为中国人存在的问题是财富差距和地位差距,财富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一个人比其他人付出多自然应该得到更多享受更多,财富的差距是不可能消灭的,也正因为有财富的差距才有人类的进步。另一个差距是地位的差距,这才是社会问题的根源,这是一个我们都不太愿意承认但的确存在的差距,他认为解决的办法是实现自由民主和尊重人权,只有消灭地位的差距,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消除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
他在《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一书中用了将近十章的内容告诉我们:社会不公的现实是我们眼前必须面对的,改革才是出路;住房难的问题并非无解;穷人为何受穷,穷人的出路是更加开放的小额贷款和不断兴起的民间融资;富人之所以富是有原因的,仇富是没有出路的;消除贫富分化的手段在于更加合理的税收制度,而现行的税收制度有利于富人不利于穷人,应该改革;社会公正需要自由需要对人权的尊重;相对而言,人们更应该关注人民利益而非国家利益;充分市场化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也才能解决水价电价上涨等老大难的问题……
关于未来,茅于轼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结束,届时将会面临新的问题;他认为战争本身不能消灭战争,这从美国近期一系列的战争可以得到印证;裁军和气候变暖是全世界范围内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翻看茅于轼的微博,评论里批评甚至谩骂的人不在少数,这源于他一贯的直言不讳,源于他对问题分析的一针见血。他坚持对历史问题如文革进行批评,对现实问题进行批评,这让许多毛左暴跳如雷,甚至一度将他放在所谓“汉奸榜”的榜首。这让我想到了国庆时候央视关于爱国的采访,有人认为不会唱红歌不会说颂词就不是爱国,对着镜头没说感谢国家就是不爱国……我以为,抵制日货未必就是爱国,会唱红歌未必就是爱国,口号喊的响未必就是爱国,熟悉领导人及其历史未必就是爱国……真正的爱国者是为这个国家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断奋斗的人,是在这个国家发生危机,不管这个危机是来自外部还是内部都能勇敢捍卫自身权利捍卫他人权利的人。
央视在采访任志强什么是爱国是,任志强答:“努力批评政府的一切错误,以让这个国家中的人民生活的更好,享有更多的权利和自由。”问怎么怎么证明爱的深度,他答:“批评越重,爱的越深,放纵政府滥用权力的,恰是最不爱国的行为。”
茅于轼就是任志强所说爱国者最好的例子!

  《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读后感(三):书评

1、中国人焦虑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公正的缺失,而非贫富差距和官员腐败,此两点只不过是社会矛盾的重要体现,正义无望,且国家如果习惯用谎话来维持社会秩序,则假作真时真亦假,民众会逐渐相信谣言,国家、政府则丧失公信力。
2、公平与效率是一个理想社会的两股动力,它们通常同时存在,但无论哪种社会体制却又有侧重点,比如在中国解放后的60多年里,毛重在平均,而邓则重在效率。(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出于效率的考虑,但是出现了贫富分化。世界各地都有不少反对全球一体化的人士,他们追求的主要是公平,或者至少是对公平的保护。)
3、马克思的理想与现实。马克思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典型的公平理想,由此出现了列宁、卡斯特罗、格瓦拉、查韦斯、内贾德等一系列革命家,尽管这一过程中科技水平逐步提高,但“各取所需”的理念始终实现不了,原因就在于欲望跟进的速度比马克思的理想更快,从而这种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思想,使得人类历史进入歧途。而马克思的革命经济学始终逃不开政治学的范畴,它无法创收,只能做到人和人经济公平,所以它只能成为幻想。
4、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成功的,使得3亿人脱贫,但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也在增加,似乎平等与效率永远是杆平衡不了的秤砣。如果对公平的要求太高,将会损害效率,造成经济倒退,甚至再次陷入贫困;但是忽视公平则难免社会动乱,造成重大损失。国家面对一个前进中的大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生存和死亡,这也是中国近些年政经两方面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
5、贫穷的原因。暴力革命是实现公平最快的手段,因为公平的口号具有正义性,得到大众的支持,但暴力实现的公平只能消灭富人,不能使穷人变富。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除了满足了权力欲望,在物质上依然贫困。统治者为了推脱责任,往往说贫困是帝国主义封锁造成的,是阶级敌人破坏,等等。我们曾经发明了阶级斗争的武器,把贫穷归罪于阶级敌人,动员全国搞阶级斗争,可是这样内耗的斗争必然是越斗越穷。但是,公平永远有巨大的吸引力,许多人至死不悟。
6、市场制度不会自动实现经济的平等。相反,贫富不均正好就是市场制度造成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也使得全世界财富的生产更有效率,但是贫富差距在空前扩大。然而要注意,我们追求平等,也不可放弃市场制度,因为这是保证资源配置合理的唯一方法。可以采取的办法是用政府的力量加上民间的力量,将富人的钱转移一部分给低收入者。市场对财富进行初次分配,然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做二次分配。其中政府的二次分配是强制性的,即累进式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等;非政府组织的二次分配则是自愿的,即慈善性捐款。如果中国未来能够进入这种理想状态,由市场进行初次分配,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作二次分配,我们将避免贫困,又有一个可接受的公平状态。但中国两条路都没有走好,征税对象为工薪阶层,富人逃税;政府本身公益机构扶贫款被贪污、截胡现象普遍严重,而非政府渠道的民间扶贫又多加限制。其结果很可能是市场规则被破坏,效率荡然无存,形成一个共同贫困的趋势和格局。
7、财富的不平虽然使人厌恶,但是它又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它有利有弊。特权受限制时,人们开始努力创造财富,而不是追求权势,这个社会的财富创造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结果是社会中最穷的人,境况也能有所改善。所以一方面贫富差距在扩大,另一方面穷人的境况有了好转。相反,在致力于消灭财富不平等的社会中,穷人的境况越来越差,衣食不足,连生存都困难,因为全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受阻。地位的平等比财富的平等更重要。中国 1949 年到 1978 的 30 年,走的是相反的路,消灭了地主富农和资本家,财富的不平等大大减少了,但是不但保留了地位的不平等,而且大大发展了这种不平等。农民和城市人的生存划分、人为制造阶级划分、和尚的处级科级划分、八宝山墓地的等级划分。所以改革开放前是只有地位不平等,而今又加了一项财富不平等,所以人的焦虑自然就出来了。
8、人和人不平等的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老百姓的头脑中,而且不仅仅封闭保守的农民有这种思想,连知识分子也一样,甚至连高级知识分子也难免。现在看来,在发达国家里收入差距依然存在,但是地位的不平等基本已经消除。可见收入的不平等不容易纠正,而地位的不平等是可以纠正的。我们应该对收入差距保持宽容,对地位的不平等要努力消除。可惜我们似乎正在走一条相反的路。当前大家关注我国的贫富分化,成为全社会的焦点。但是大家对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熟视无睹,任其存在,甚至还在发展。这种轻重失据的社会关注可能会严重误导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
9、我国的保障性住房过去一直以经济适用房为主,廉租房没能占有主导地位。这很值得大家深思。为什么最贫困的人口所急需的廉租房得不到发展,而不靠谱的经适房却能红红火火发展起来。其中一个原因是最贫困者没能发出他们的声音。有发言权的不是他们,而是中等收入者。中等收入者会上网,会写文章,会沟通记者。而这些都不是最贫困者的强项。他们非常缺乏代言人。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成为弱势群体。政府和大众看问题不能光听声音,要有自己的独立分析。否则很容易受蒙骗。
10、据统计,德国人中只有 22 %的住户是自己买房的,其他都靠租房解决问题。欧洲其他各国的情况大同小异。只有美国自有住房的比例特高。现在中国的住房自有率超过美国。我们选择了一个效率更低的市场来解决住房的需求。这实在是中国的不幸。不过我估计,在未来的一二十年中我国的房屋租赁市场有可能得到迅速发展。因为我国的收入差距特别大,大多数人买不起房,少数人买了许多房。这是租赁关系的基础。同时又有大批农村人口进城,解决问题的现实道路就是住房的租赁市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11、在土地面积不变时,增加经适房必定会减少商品房。同时购买商品房的人并没有减少,同样多的人竞争减少了的供应,价格自然会上升。这就是为什么经适房会推高商品房房价的道理。
12、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和成本无关。如果价格等于成本,就永远没有利润,也永远没有亏损。大多数人往往容易误解,以为价格等于成本,或在成本的上下浮动。从长远来看,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长远是多久?1个月?1年?10年?都有可能。就每时每刻而言,价格只能由供需决定。我国的房价高,根本上是需求旺盛的缘故,或者说买房的人不怕贵,再贵照样要买。大多数人买不起房,就以为别人也买不起。这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把问题看拧了。观察经济问题可以看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片面性,就是从自己的立场看问题,不懂得事物的多面性。比如大多数人都是消费者,所以很容易从消费者的立场看问题,总是希望价格越低越好。这就是片面性。如果有人主张某种商品应该提价(比如说大学学费该涨),多半会遭到大众的反对,甚至要挨骂。政府官员应该懂经济学,避免片面性的错误,但是他们往往要讨好群众,所以也不说真话。大家就这么稀里糊涂。谁有能力避免片面性,又不被利益左右?恐怕只有学者了。可是说真话的学者往往被误解,遭人骂。最可悲的是许多人被蒙骗而不自觉,至死不悟(真的死掉了,不是形容词),他们喜欢听那些解气的话,自愿被蒙骗,因为解气是特别舒服的一件事。我们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世界。
13、造成这种扭曲现象的原因很多。有些人认为是房地产业的企业家造成的,他们追逐利润,不愿意为大众服务,见利忘义。结果他们在舆论面前有很大的压力,有口难辩,自己也说不清楚。我认为企业家的任务就是创造利润,他们没有错。微观经济学可以证明,企业家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如果想着别的,反而不是好企业家。有些国有企业领导人就是由于不关心企业利润,而把企业引导到错误的路上去了。
14、先说房价虚高。企业作为供给方,总是想方设法提高价格,这一点也不奇怪。但是买方不是傻瓜,他们会尽量压价。现在房价高,是买方愿意,而且也有钱出高价购买。是他们,而不是房地产商抬高了房价。
14、是什么原因致使这么多人不怕房价贵,再贵的房也敢买,把房价抬得高高的?他们买房不是为了自己住,也不是为了给别人住,就是为了等涨价发财。可是另一面是高房价挺住的空房子,使许多嗷嗷待哺等着要买房的蚁族被排除在住房市场之外。世界上最巨大的浪费,恐怕就是中国的房地产业了。回过头来总结,我们有三方面的问题:收入分配不均、土地和资金市场缺乏竞争、金融市场没有更多的投资渠道,是造成房地产业扭曲的根本原因。这些原因不改变,扭曲就不会得到纠正。
15、城里人不但有住房所带来的财富增加,而且在其他社会保障方面也远远超过农村人口。如最低生活保障、公费医疗、较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良好的城市服务。这一切农民是被隔离在外的。我国政府的政策设计是针对城市人口而忽略农村人口的。所以说,中国贫富差距扩大主要是政府造成的,未必是市场造成的。相反,市场还缓解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比如农民进城打工,极大地提高了农村人口的收入。现在农民的总收入中有一半来自进城打工。农民的这部分收入不是靠政府,而是靠市场。
16、为了解决和所有权相关的问题,政府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再三强调承包制不变,延长承包期,又说要加强土地的流转,又是土地入股,土地可以作抵押,土地可以置换出租,还有小产权制,花样多得眼花缭乱。但是最根本的所有权问题始终避而不谈。而恰恰所有权才是问题的根子。它是绕不过去的。
17、至于做事,为富人做事是有酬劳的,所以大多数人愿意为富人做事。而为穷人做事很难有酬劳,所以为穷人做事的人比较少。于是结果是许多人为富人做事,为穷人说话;很少人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做事。这样一个社会是很不正常的,是容易出问题的。所以我要反其道而行之,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做事。
18、国民所得是按照要素对社会的贡献来分配的。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没有任何人能够改变。换句话讲,劳动者得到工资,企业家得到利
19、?如果我们真正对贫苦人充满着同情心,我们一定会欢迎一切对穷人有益的活动。至于出钱做慈善出于什么动机,根本不是我们要关心的问题。穷人的生活能否得到改善才是我们关心的事。有些人自己不参加慈善活动,还要对别人的参与吹毛求疵,这种心理很不健康,对社会是不利的。
20、问题就出在这里。在中国做慈善并不能给富人带来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的名望,而是恰恰相反。富人露富的结果是更不安全,名声更糟。这是中国富人不愿意出钱做慈善的根本原因。中国的环境很不同于美国。在美国财富象征着个人的成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在中国则不同。中国的富人是挨骂的对象,是剥削的典型。不露富还好一点,露富是一点好结果都不会有的。拥有财产会带来剥削者的坏名声,财产的安全缺乏保障。在这样的社会中露富是最愚蠢的做法。所以富人的对策是不声不响地把财产转移去外国安全的地方,而不是捐款做慈善。这就是近年来大批富人移民西方国家的背景。
21、从这个角度看,贪污分子最倒霉。他们贪污得来的钱很多,但是不敢露富,到处装穷,一点也没享受着,天天还要担心受怕。物质享受没得到,倒是精神负担非常重。两头都没捞着,非常不合算。如果他们想通了,就不会贪污了。
22、与其研究如何筹集社保基金,还不如研究如何向高收入阶层征税,以及如何
23、为什么提倡施仁政无效?因为万一统治者不施仁政就没有办法纠正他。有人想出了民主,让老百姓选举统治者,这个想法前进了一步。但是选举有其背景。残害人民的萨达姆在伊拉克也搞选举,而且得票率接近百分之百。难道老百姓真的愿意选一个残害自己的人当总统吗?显然不是,只不过被人控制,身不由己。民主选举是不错,但是首先需要有自由,有不被人控制的权利。这就是人权。
24、。恩格斯曾经说过,当一个国家的百姓受不了统治者的压迫时,恨不得有外族的入侵,他们的日子可能还好过一些。这正好说明了人权重于主权。主权是虚的,而人权是实实在在的。尤其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侵犯主权越来越不容易,联合国在防止侵犯主权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而国内的人权问题反而成为国际间关心的重要课题。借口主权不容侵犯而在国内践踏人权,越来越受到国际间的强烈批评。一个人需要的是生存和自由,如果没有生存和自由,主权就没有意义。
25、民主这个词是翻译过来的,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从来没有民主的生长土壤,这个词翻得很不准确。民主容易误解为人民当家做主。如果这样理解民主,结果必将是内乱纷争,因为谁都是人民,都有理由当家做主。你是人民要当家做主;我也是人民,也要当家做主,岂不就争起来了吗?把民主理解为协商和宽容,和专制的一个人或一个集团说了算不同,争论就有了解决的可能。有人批评中国人民主讲得太多,宪政讲得太少。这批评是对的,就因为民主这词没有点到要害。当然呼吁民主也是有用的,对主张专制的人会有一点限制。
26、在学术问题上,在政治问题上,宽容是必需的。不论别人发表什么样的意见,哪怕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也应该抱着宽容精神。因为正确和错误往往并不容易判断。自己认为正确的未必真的正确,认为错误的未必真的错误。历史上这一类的经验教训实在太多了。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但是往往被多数人忽视。甚至有些非常有水平的学者都在这方面犯错误。写文章挖苦人,其实是损人利己,从让别人痛苦中获得自己的快感。
27、为什么得理还要让人?因为在现实世界中,能被双方同时接受的客观的理是不存在的。各人立场不同、经验不同、教育和家庭背景不同,判断是非的标准也不同。岂止抽象的“理”不同,连对客观事实也会因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认定。例如美国的辛普森案,民事判决和刑事判决截然相反。他或者杀了人,或者没杀人,二者必居其一,这是事实。但是判决根据不同的物证推导出不同的结论。刑事审判认定他没杀人,无罪释放;而民事审判认定他杀了人,要赔偿损失。连事实都不能有一个统一的认定,何况“理”呢。既然没有一个绝对的是非标准,如果大家都坚持按自己的“理”办事,冲突就不可避免。
28、全世界反对恐怖主义,能不能见效,就看是否有宽容精神。或者说,现在反恐怖之无效,正因为缺乏宽容的反省精神。以德报怨看似不合理,但它是许多宗教能够存在几百几千年的原因。基督教主张别人打你的左脸,你再把右脸给他打,普通人难以理解,但这个主张持续了几千年,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有内在的合理性。
29、大规模罪行的主要责任者都是显赫的政治家,对他们起诉,与其说是为了报复,不如说是为了教训后人。社会要达到的目的,是他(们)个人真诚地承认错误,作出最能表示改悔的行动。这样的要求虽然不高,但是对于过去万人之上的领导人来讲,绝不是容易的事;必须经过内心的激烈斗争,才能放下架子,当着大众的面忏悔。这样的事只有在原来的政权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倒不是说这些人不可能良心发现,而是说良心只有在巨大压力之下才能被唤起。
30、这确实是非常奇怪的事。当强调“以国为本”时,各种事务变得越来越复杂。本来是极简单的事,或者连简单都谈不上,完全是无中生有的事,也会吵得轰轰烈烈,酿成激烈的冲突。
31、如果是因为“以人为本”而为国捐躯,那是完全应该的。比如日本人侵略中国,要把中国人当亡国奴,我们坚决不干。因为我们的人受到了伤害,我们要誓死捍卫祖国。这不是国家的尊严,而是百姓的死活。如果只是国家的尊严,与百姓的利益无关,我们要不要关心就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了。这样的看法恐怕很难为大多数人接受,因为“以国为本”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很难扭转。这个思想已经贯彻了几千年,谁也不会去想一想这里有什么问题。由于以国为本的误导,枉死了不计其数的人。可是因为国家的观念太强烈,以至于连性命都显得不重要。其实这完全是本末倒置。人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以人为本是对的。今天是我们重新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32、举例讲,大家都关心国家安全,但是所谓的国家安全到底是谁的安全,往往非常模糊。是老百姓个人的安全?是国家哪部分人的安全?还是政治家或领导人的安全?对老百姓而言,最重要的安全是和平,不要战争;还有人身不受侵犯,遇到纠纷能够有人主持正义;以及财产有保障,行动有自由。但是我们经常谈的国家安全主要不是这些问题,而往往是对国家的颠覆,其实颠覆是对领导人的安全形成威胁,对老百姓不存在所谓的颠覆。老百姓已经在最底层,还能被颠覆到哪儿去?只有执政者才有被颠覆的危险。
33、如果我们同意人民是爱好和平,不愿意打仗的,那么不难得出结论,国家利益服从人民利益的政体是爱好和平的政体,因而不可能违背人民的利益去为国家利益作战;反过来,人民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的政体就不是爱好和平的政体,因为它可能为了国家(实际上是为了该国的政治家)的利益叫人民去“送死”。所以今后世界和平要得到保障,唯一的途径就是把国家利益超越人民利益的那些国家,改造成为以人民利益为重的政体。
34、爱因斯坦在 1931 年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主权的限制”。他写道:“国家是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2005年,德国政府决定把这个信条刻在德国政府大楼上,作为爱因斯坦逝世 50 周年的纪念。 1933 年 1 月,纳粹头目希特勒上台,身在美国的爱因斯坦发表了不回德国的声明。声称他“只想生活在实行公民自由,宽容,以及在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的国家”,而这些条件,德国都不具备。从国家的立场看,爱因斯坦不爱国,叛逃去了美国。但是从人民的利益看,他完全正确。
35、。改革开放 30 年中最主要的劳动力是进城打工的农民。他们为中国建造了无数的高楼大厦、道路桥梁,在出口行业为中国积累了 2 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挖了上百亿吨煤,一切最苦最累的活都是他们干的,不但流汗而且流血。他们所得是极低的工资,但是比在农村吃不饱的情况有了根本的改善,所以没有发出任何抱怨,只有工资被克扣时会提出微弱的抗议。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这样数量几乎无限的,勤劳温顺的劳动力。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别的国家无法模仿的。但是 30 年后的今天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进城打工的农民已经不是吃不饱的农民,而是有着更高要求,权利意识觉醒的、“80后”的一群人。如果不认识到这一逐渐发生的变化,仍然用老的劳动政策,肯定会碰壁的。
36、以人民利益为导向的专政能够防止经济的动荡,过去的30年只有极少数的过热和过冷。相对平稳的经济环境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新生的小企业都很脆弱,经不起宏观环境的大起大落。中国政府还能有效地稳定币值,只有少数几次明显的通货膨胀。人民币在国际上的稳定甚至比美元都好。这些条件保证了众多小企业的成长。更有一点,政府兴建了巨大的基础设施,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地铁、电站、通信网络等,这对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这方面的业绩中国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在一个自然生长的经济体内,没有政府的主导作用全靠经济自发的力量,如此规模的基础设施恐怕要100年才能搞得起来。像印度、菲律宾连续几十年电力供应不足,极大地拖累了经济的发展。中国没有发生这样的事。
37、以后人类社会将进入缓慢发展期,人口和寿命只有缓慢的变化。以后的人类社会必须继续依靠人权和市场,因为这能够解决资源稀缺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要求。所以说:市场万岁,价格万岁。
38、经济学不研究通过改进技术的致富,只研究如何改进资源的配置来致富。人力、土地、资金、电力等一切资源都有多种用途,如何改进其分配,使浪费减少,人们得到的满足为极大,这是经济学的任务。
39、财富和幸福是有联系的。一个人连饭也吃不饱,饿着肚皮,他怎么幸福得起来。一个失业的人,为生活挣扎的人,也很难有幸福感。所以首先要有钱,就国家来讲,就是要有GDP。但是财富和幸福终究不完全一致。幸福感除了物质享受之外,还包括更多的内容。比如对美的欣赏,包括对自然界的美,对艺术和音乐的美,对数学的美,等等。幸福感也包括对好奇心的满足,追求知识,探索未知,追问宇宙。还有健康的增进,对友谊的享受,从同情心得到的安慰,特别是对自身的陶冶,认识人生,享受人生。这些都不需要花很多钱,和财富的关系不大,都是在财富之外的东西。

  《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读后感(四):。

我给的三星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新思想,新看法的三星。我全给了。这是满分。书中说到的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想法其实完全可以有全新的看法。比如,作者主张廉租房应该配置低,不应该有私人厕所。这与大家的想法相反(大家都觉得廉租房应该提高条件,善待有困难的人)。可作者认为廉租房是给进城务工人员住的。主要基本生活设施保障了就行。条件不应该更好。因为,廉租房条件好了。住在里面的人不肯搬出去,这会影响别的新进入的农民工的搬入。他们才是最需要廉租房的。他们赚了钱,就应该找更好的房子,搬出去。离开廉租房,把房子让给更需要的人。 还有一些这样的事例。比如,作者反对经济适用房。还有,人民利益大于国家利益。这些都很启发人的思维。 但是这本书本来应该打四星的。那第四星,我没有给是因为,书里面有些结论根本没有通过严谨的论证而得出。有些话也挺矛盾。所以,我不敢同意。因为看的是电子书,又不能做笔记。又很难再找到。有机会再补充。 总之,值得一看。

  《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读后感(五):一本通俗的大众读物—献给那些需要被唤醒的人

作为一个学过经济学与公共管理的人,对待这本书的可能稍有不同。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不错的大众读物,深入浅出地解决了一些人心中的疑惑。
书中的某些观点,我是赞同的。某些观点的推导与论证,窃以为存在一些问题,且某些论证存在着自我矛盾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与主流经济学有冲突之处,而是确实存在漏洞。
仅举本书中的一个观点,“经适房推高商品房价格”,本书给定的前提是两者之间是完全不同的市场。 奇怪之处在于本书前半段告诉我们中产阶级可以搞到经适房,如果中产阶级可以搞到经适房那么显然,经适房市场与商品房市场是可以相互渗透的,那么经适房推高商品房价格显然是有待商榷的。
书中一些观点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可操作性,但这并不是一篇挑刺数落的评论,对于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唤醒某些人无疑是有巨大作用的,从这个层面上说,值得我们去阅读。

  《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读后感(六):一部低水平的著作

首先,从题目看“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题目宏大,必然反映出本书的内容应该是相当宏观宽广的。在开篇中作者通过对比大陆与香港的基尼系数【1】和国外政治更腐败,得出了中国人的焦虑主要来自社会不公,而非收入差距和政治腐败,感觉这样的分析还行,毕竟社会不公确实是国民关心的大问题,并且社会不公也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进而作者在第一章中,由社会不公这一点引入到经济不平等上,而经济的不平等主要反映在住房上【2】(我个人认为经济不平等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居高不下的CPI,住房只是其中一方面,且并非主要方面,因为人们买不起房还可以租房住,但日用百货却是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且离不开的)。说回房价高这个话题,作者并没有展开说房价高的原因何在,反倒抓住经适房这点反复抨击【3】,最后这章整个成了经适房存在不合理性的答疑篇,想必这才是作者的初衷。他想说经适房,就从公平说起,再到住房,再到经适房,可谓用心良苦。
在第二章中作者开始说收入差距了,又是以基尼系数为证据引到城乡差距大是引发整体社会收入差距大的原因【4】,这个我不否定,农村人口生存条件和赚钱能力确实和城市有很大差距,但城市人口也存在着收入差距大的现象,作者却只字未提,因为作者要引述到下一个要点:小额贷款【5】,和第一章一样,又是大篇幅的叙述,论述有理,却没提增加农村建设的其他细节,例如农民增产增收,农村社会保障,保护农村的相关法制建设等。和上一章一样,作者仍旧就其单一方面细抠,严重的虎头蛇尾,与章节“穷人为何受穷”主题严重偏离。
第三章,作者提到了企业家为国家发展献出重大贡献,他们极尽劳苦,受尽委屈却还要被许多人批评有“原罪”。【6】并提出“进一步改革还要靠企业家的作用....没有企业家的作用就很难实现,认为企业家有原罪,以后叫他们怎么办,缺少了他们的作用,国家是祸是福。”我想说的是,企业家确实在改革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们的“原罪”,按照上述作者的话,似乎因为企业家地位作用重大,反而免除了他们的原罪了(至少我个人认为你可以不追究企业家的原罪,但有问题就是有问题,承认了并改正过来为社会做贡献,没人会追究你的原罪,原谅你是人民的选择,没必要因为不可或缺的地位就逼迫我们闭嘴吧)。这一章作者还提到了企业家慈善,他说企业家慈善并非出自为保护自身稳定和获得荣誉,因而并非是一种交易(这点我不认同,企业家通过社会慈善显然是可以获得广告宣传,社会形象,税收优惠等好处,甚至还有当地官商交易,官创造了业绩,商有了被给予的绿卡,这如何不是一种交易)。这一章的内容与“富人为何为富”似乎也不是很切入。
第四章作者提到人们获得财富的方式:一是通过正当的市场交易。二是非市场原因(包括合法的彩票、遗产等方式获得财富,另外就是非法收入),作者针对了市场因素,讨论了“社保基金不能增加社会的公平性”【7】和“我国税制不利于穷人”【8】,正当我期待作者会接下来论述我们最关注的非法敛财时,我等到的却是本章的结尾(我想说的是我们不仇视依靠公平交易、个人奋斗而来的财富,我们不仇视姚明和马云,相反我们仇视的是那些非法敛财和嚣张跋扈的“二代”们,这才是我们真正焦虑和愤恨的,结果作者避开不谈此处)
第五、六章“走向社会公正”和“反思人民利益”。这两章内容比较接近,先讨论人权的重要意义,然后提出国权应为人权服务,应低于人权。这两章内容还算与主题贴近,可惜的是大量的篇幅就围绕上述两点绕圈子了,车轱辘话反复唠叨,基本上就是一个内容展开-总结-再展开-在总结,反反复复都是那些内容,就连阐述用的事例也是一用再用,什么美苏冷战、二战、抗战等等不停的重复出现(例如冲绳岛之战,日本失败逼迫岛民集体自杀就出现了三次,说战争双方都有家人、都互不相识,因为互为敌人的缘故而残杀也出现了三次,还多次提出了政治家发动战争却不上前线,这类例子比比皆是)。浪费了大好篇幅,几句话的内容却用了几章,让我们感叹,作者毕竟不是政治学和哲学家,能提出的干货实在不多。(而且国权低于人权也是完全不且实际的,中国不同于欧美国家,中国本就是家天下的国家,是非常崇尚集体主义的,是有集体精神和对组织的归属感的,这就是中国人自古流传下来的文化,作者想改变这种现状无异于要颠覆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习惯,说起来在理,看起来容易,实际上是根本难以实现的)
相对全书来说第七章“重申市场理念”是比较不错的章节,也符合作者经济学家的专业范畴,其中提出“耕地红线”和“水价上涨”我还是比较认同的,只是后来“耕地红线”和“水价上涨”问题又被反复拿来提到,避免不了啰嗦。
第八章“未来的世界”也是不错的,先是提倡放开“生育政策”【9】,然后说要从GDP追求到人民幸福的追求,最后说要裁减战争支出来保护环境(关于最后一点,作者提到战争对双方都无益,裁军并不难,我想指出战争军备本就是一个大国博弈的过程,看似你减少了我就跟着减少,实际上却是没有人愿意率先裁军,这其中的利益和目的复杂,仅仅把军事博弈简单归因未免儿戏)。
附记中也有许多令人吐槽之处,第一篇“如何提高你的经济学水平”,前面经适房、小额贷款、水价上涨又一次出现,而如何提高经济学水平这一主题也没有具体体现。第三篇“为什么要保护耕地”看题目就不用我再说什么了吧。
其实如果作者单独拿经适房、小额贷款、人权、耕地红线来阐述,本是不错的选择,这些方面也比较热点,作者说理也不错,可是放在过于广泛的主题中就显得以偏概全,不切题目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资历如此深的老学者会犯这种错误。而整本书的反复说理、事例的反复运用、语言的极尽啰嗦又不免我们想到作者是否是因为年龄原因而养成啰嗦的习惯。看在老一辈经济学家的情面上我从一星增加到亮星,而这两星差评在豆瓣上又没被体现出来,不知是什么缘故。
【1】香港的基尼系数比内地高,但未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和大的民怨。香港面积小,没有地区间的差别。不像内地,东西之间自然条件有非常大的不同。说明香港的收入不公完全是人为的。而内地的分配不公部分是自然造成,基尼系数大事可以理解的。
【2】房价之所以高是因为有人不怕贵。开发商为了利益希望房价高;高收入人群无适当投资机会于是购置房产。因此解决住房问题面临三大难题:(1)收入分配不均。(2)土地和资金市场缺乏竞争。(3)金融市场没有更多投资渠道。
【3】作者赞成建设廉租房,反对经适房。原因如下:(1)经适房针对中等收入者,并非社会最下层。(2)浪费了纳税人的钱,低价征地损害了农民利益。(3)滋生腐败。(4)买卖市场不如租赁市场效率高。
【4】我国收入差距主要发生在城乡之间。从基尼系数来看,城市是0.32;农村是0.37;城乡相结合是0.45。这其中主要原因是:(1)公房私有化使城市家庭受益。(2)城市人口社保政策优越。(3)政府重城市轻农村政策。
【5】农村小额贷款的体会:(1)小额贷款要靠市场拉动。(2)应了解农民对资金的需求。(3)高利息是小额贷款的必要。(4)小额贷款需要商业化。(5)小额贷款机构需要独立经营。(6)又存又贷必定是发展方向。(7)小额贷款机构应更多地吸纳私人资本进入。
【6】认为企业家是剥削者,是非常陈旧的观点。按照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并经过计量经济学对事实的客观检验,证明了在一个平等竞争和自由选择的市场上,各个参与者从市场所获得的报酬等于他为社会创造的财富,或者说,是按照要素对社会的贡献来分配的。劳动者得到工资、企业家得到利润、出资者得到利息、自然资源所有者得到租金。
【7】社保基金不能增加分配的公平性。(1)穷人存储有限,依然受穷。(2)损害效率,造成浪费。为了充盈社保基金就需要向富人多征税。
【8】我国税制不利于穷人。穷人交的税从占收入比例比富人多。因为我国税收收入主要与商品流转有关,即消费。富人消费占总收入比例低,穷人则相反。个人收入调节税本是用于缓解贫富差距的,但我国未达到这一目标,因为富人多数都逃税,事实上的税收主要是从工薪阶层征得的,它起了反调节的作用。
【9】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每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降低了家庭的负担。从全社会来看,人口结构中婴幼儿的比例在减少,劳动人口的比例在上升,于是出现了所谓的“人口红利”。劳动力年龄(15-6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从1964年的56%,上升到1982年、1990年、2000年的62%、67%、70%。2008年达到了73%。.....婴幼儿和老人是没有生产能力,只有消费需要的一个群体,这部分人口减少,就是降低了社会的人口负担。全社会劳动者比重提高,无劳动力的人口比重降低,全社会感觉轻松,这就是“人口红利”的来源。
......实行了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产生了“人口红利”,但当这个阶段过去以后就变成了人口还债,这笔债务主要是要由我们的子孙后代常还的。如果限制生育的政策长期不改变,社会将面临人口收缩和急速的老龄化。我国在改革开始时小学生人数是1.5亿,现在降低到1亿,在这期间人口增加了一半。可见年轻人占人口中的比例收缩的非常显著,他们长大后将表现为劳动力的不足。这样的局面是没有办法应对的。这将是一个严重缺乏劳动力的社会,人民的生活将极大的降低。所以我们应该及早回到一个正常的人口状态,既没有“人口红利”也没有“人口负债”的状态。这就是妇女的生育率大体上保持可持续的状态,平均每个妇女生2.1个孩子,而不是只生1个。这是当前我国人口政策最紧迫的问题。从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这将是一个极度困难的任务。因为富起来的百姓都不愿意多生小孩,妇女的生育率都低于2.1,人口都在缓慢下降。像日本、中国台湾等人口密度很高的地方,都采取了鼓励生育的政策,更不用说澳大利亚那些人口密度低的国家。可是并不见效,百姓还是不愿意多生孩子。我国的上海同样出现了这种趋势。这一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注意。

  《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读后感(七):些许感想

       经济学自有其独特的逻辑与思维,因此,有些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论证推理得出的结论难免会让人不是很满意,比如限制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提高水价、增加道路使用费等,然而这些听起来让人难以接受的结论却自有其一套背后的经济学理论支撑,如价格理论、供求理论等。所以,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有很多种角度,从经济学出发进行解释剖析只是其中一种路径而已,其得出的结论自有其道理在其中,不能仅仅盯住最后的结论不放,应该将着眼点放在论证的过程,关注背后的理论,也许这样仍然无法认同,但终究会从中发现一些新知,也算一种收获,最起码也多了一个角度认识问题。并且对于社会学问题的研究,本就不应局限于单纯的一种思路,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合理。
       言论的自由不仅仅在于说出意见,更应说出不同的意见,可以不认同某一种观点,但是绝不能禁止不同的观点。书中对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政治家的利益虽没有绝对的明确区分,但是无疑提供了判断的标准,揭示了本质,能够引人去思考,去评判。
      事物的好坏,不仅可以通过其产生的结果来评判,也可以在对比之中进行区分孰优孰劣。如果一个事物没有绝对的优势,也没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就不应该被重视,应该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淘汰旧的,欢迎新的。
       思维很容易形成定式,改变起来确非易事,但是如果固守是很容易重蹈覆辙的。而改善的方式无疑需要多反思,多对比,敢于创新,善于吸收新事物、新思想,在新旧思维的验证中择优选择。
       妥协一词是否含有失败的意思?如果一方对另一方妥协,是否就意味着妥协的一方失败而另一方胜利呢?因此,书中选择用宽容一词。实际上,宽容中应包含着妥协的意思。有些事情的解决,绝不是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而应该是照顾到所有人的利益,其中有大多数人的利益,也有少数人的利益,最后的结果不仅汇聚的是多数人的思想,也不能缺少少数人的见解。这其中需要妥协的精神,宽容的胸襟,不仅是对少数人的要求,也是多数人应当具备的。

  《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读后感(八):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

豆瓣这个写笔记还是这个样子啊,太生硬了,不方便用。
1 新知: 实现市场经济分析到最后竟然是人权的平等。
2茅老说 买件衣服,一万块跟一百块的差距,除了品质外,剩下的没有那么大差距。感觉像是老一辈想法呢。 至少服饰方面,只谈品质 价钱,不谈审美设计。
3关于爱国主义的理论,恐怕是茅老遭受攻击的很重要的一个点吧。需要继续思考,关于国家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
4到最后谈到关于消除战争,人类和平这种宏大的话题,茅老也用经济学思路去分析,视野够开阔的,嗯,经济学帝国。
5自己对于经济学的认识和学习, 仍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啊,不成体系,逻辑思考太粗糙。一方面是自己水平太浅,另外一方面是经济问题往往比较复杂,如果需要理清需花专门的时间和精力,或许自己应该从抓主脉开始。

  《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读后感(九):要革命还是要建设(转)

对公平与效率的历史归纳
(注:在本书中,作者对公平、平等、平均的概念没有严格区公。基于日常表达习惯,三者经常互相代用。关于什么是“公平”,作者在“温和的剥夺”一节(见077页)中作了详细论述。敬请读者留意。)
如果说社会科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的话,它的实际用途就是追求一个理想的社会。什么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按照对现实社会的追求来分类,有的注重公平,有的注重效率。或者说,有的学者希望社会是平等的,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现象。一个社会不平等,将永远不得安宁,所以平等是最终的追求目标。但是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公平很难实现,而提高效率、扩大财富的创造是可能的。只要社会越来越富足,公平的问题就不那么紧迫了。
当然,这种区分是概括性的,是过分粗糙的。事实上大部分学者都兼顾公平和效率,谁也不会说只顾一头,完全不要另一头。但是确实兼顾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拿具体的人来划分,马克思就是以追求公平为主的,而斯密、马歇尔则以效率为目标。这两派领军人物的后面各有一大批追随者,各自强调自己的目标,形成两军对垒的阵局。经济学如此,社会学、政治学等也莫不如此,也是以公平和效率作为分野的。在哲学上,注重理想和注重现实的两派,也形成对垒阵局,实际上也是在公平和效率上分野。
社会科学的分道扬镳,是社会思潮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两种不同的追求一直在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自古以来的无数英雄豪杰,有的追求平等,有的追求效率。前者就是革命家,后者就是建设家。有人说,历史是由革命推动的,认为人类就是在不断革命中前进的。另外一批人认为革命只是破坏,它没有推动历史前进,只有建设才是真正的历史前进的动力。拿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来看,似乎也能纳入公平和效率之争,比较注重公平的是民主党,比较注重效率的是共和党。中国解放后的60年中,毛泽东重在平均,邓小平重在效率。他们追求的目标不同,所得的效果也很不同。
现在到了21世纪,社会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学的发展应该能够给予我们答案,如何看待效率和公平,或者如何看待建设和革命。这里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公平,以及什么是剥削。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在他的墓碑上写的就是这一功绩。根据他的这个理论,出现了列宁、卡斯特罗、格瓦拉、查韦斯、内贾德等一系列革命家。虽然他们的业绩都不算成功,但是后继有人。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出于效率的考虑,但是出现了贫富分化。世界各地都有不少反对全球一体化的人士,他们追求的主要是公平,或者至少是对公平的保护。
追求公平要算马克思最为典型。他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就是一个典型的公平理想。他提出“各取所需”的分配方案。他认为只要“各尽所能”就能做到“各取所需”。从马克思时代的现实出发,他也承认当时做不到,但是科学无限发展,最后就能够各取所需。马克思死后的100多年里,科学确实得到空前的巨大发展,可是人们的欲望发展得更快,不满足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这一事实至少可以说明,在可见的将来“各取所需”是做不到的。遗憾的是,确有一批追求公平的热心人士不遗余力地追求共产主义“各取所需”的理想,还突发奇想,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种对幻想的迷恋造成人类历史走入歧途,差不多有100年之久。可怕的是至今还有人执迷不悟,梦想一个完全公平的社会。尽管马克思的理想已经有事实证明其不可行,仍然有无数人对此充满着希望。计划经济是追求公平的,尽管没有成功,但是照样有许多人至今还在追随。这证明对公平的追求永远有无限吸引力。
马克思片面追求公平,对效率没有下过工夫研究。有人说马克思的公有制理想,是对效率有益的。人们不受剥削,会有更高的生产积极性。马克思一生对真正的经济学问题,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避免浪费,创造更多的财富,没有发表过有价值的意见。所以大家称马克思的经济学是革命的经济学,称主流经济学为建设的经济学。严格地讲,革命的经济学不能算是经济学,应该说是政治学,它想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提高社会的财富创造,而是如何做到人和人的经济公平。马克思提出的办法,是取消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行共产主义,最后做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应该承认,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确实导致社会的经济不公平,公有制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难免又发生权力的不公平)。可是公有制极其缺乏效率,它自然会转变成吃大锅饭的制度,社会的经济效率越来越差,社会越来越穷,最后搞得大家连饭都吃不上,更谈不上各取所需了。实行公有制实验的国家无一例外地走上这条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不得不改弦更张,重新走上了私有制和市场经济。转轨后的国家有的搞得好,有的差一点,但是或多或少都有较高的经济增长。其中中国是最出色的,不但帮助三亿人摆脱了贫困,而且创造了几千年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
尽管改制取得了成功,公平的减少也造成许多问题。由于市场和非市场因素所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越来越显著,于是追求公平的呼声变得更强烈。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可说是未来中国前进中最重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会影响到一切方面的决策,如所有制的发展方向、税制的改革、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差距的处理、对待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态度,甚至关系到政府的功能、政治制度的选择,等等。如果对公平的要求太高,将会损害效率,造成经济倒退,甚至再次陷入贫困;但是忽视公平则难免社会动乱,造成重大损失。
要实现公平并不太难,通过暴力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我国的土改,城市里对资本主义的改造,都不超过一年,而且没有遭遇强有力的抵抗。因为公平的口号非常有正义性,抵抗者在道义上失去了正当性,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只好乖乖投降。然而暴力实现的公平只能消灭富人,不能使穷人变富。物质贫乏的困扰仍然存在。初步实现了公平以后,摆在大家面前的还是老问题:怎么使穷人致富?社会财富不增加,大多数穷人还是穷人。这是暴力革命之后普遍存在的问题。苏联革命如此,中国革命如此,古巴革命如此,尼泊尔的“毛派”革命同样如此。现在全世界最大的追求公平的组织是印度的印共(毛),拥有1.8亿人口,近5年来的武装斗争导致2 500人死亡。印度的中央政府对其毫无办法,因为没有什么政策能让这1.8亿人获得收入的改善,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这1.8亿穷人追求公平的强烈愿望。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除了满足了权力欲望,在物质上依然贫困。统治者为了推脱责任,往往说贫困是帝国主义封锁造成的,是阶级敌人破坏,等等。我们曾经发明了阶级斗争的武器,把贫穷归罪于阶级敌人,动员全国搞阶级斗争,可是这样内耗的斗争必然是越斗越穷。改革开放之后,放松了对公平的追求,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而提高了效率。在这方面有的国家走得远一点,有的走得近一点。像古巴,就没有走多远,至今保有很好的公平,全民享受免费教育和医疗,但是在解决贫困方面,非但没有进展,而且今不如昔。与中国相比较,朝鲜的贫困相对突出,现在也不得不开放一点自由市场,建立经济开发区,等等,但是能走多远?将来朝什么方向发展?大家都在拭目以待。可以预计,每个国家的前途会怎样就看它如何平衡公平和效率。中国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也取决于这个平衡点如何选择。
2010年年初,朝鲜和津巴布韦分别发生了两件事。朝鲜实施了货币改革,把旧币换成新币,规定最高兑换限额为10万朝币。超过此数的储蓄不允许兑换,实际上就成了一钱不值的废物。此举得到大部分穷人的拥护。但是立刻导致经济生活的巨大混乱,大部分交易都停下了,社会损失巨量财富,国家变得更穷了,因此又饿死了许多人。在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宣布把白人在企业里所拥有的股份分给当地人。前10年左右,穆加贝宣布剥夺白人农场的土地分给老战士,造成巨大混乱,经济倒退,失业增加,民不聊生。公平永远有巨大的吸引力,许多人至死不悟。
之所以要选择,不是一边倒,因为光靠公平是没有饭吃的,一个社会的基础还是财富的生产。但是光有财富的生产而缺乏公平,社会又稳定不了。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已经说明二者必须兼顾。然而历史远不是理性选择的结果。是谁在选择?又是谁能够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在高度集权的国家里,领导者的意志决定了二者的选择。像现在的朝鲜,也有类似的状况。金正日的健康出问题,改变选择的可能性变得现实。中国已经走出高度集权的状态,未来的方向固然领导者的观念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民众的态度已越来越有影响力。在民众的舆论起重要作用的时候,选择更容易偏向公平,在极端的时候可能完全放弃效率,最后走上贫困化的道路。这不但是一个逻辑的推论,也为许多历史经验所证实。中国的未来需要防止这种倾向的出现。
回答公平与效率的均衡点在哪里,必须从经济学最基本的知识出发。我们必须承认,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的欲望的无限性,高效地利用一切资源是一个社会能够存在的根本要求。即使主张公平至上的人也不会同意社会贫困,让穷人之间互相争夺。讲究公平的社会也需要一个起码的效率。现在需要回答的是效率靠什么得到。
这里要用到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推导,即均衡价格是资源配置的必要信号。这是从非线性规划推导得出的,是一个基于数学的结果,它只加上极少几个假定,所以非常可靠。这三个假定是:第一,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服从收益递减(或收益函数的二阶导数为负);第二,人是关心自己利益的,即希望从一定的投入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第三,生产者、消费者和一切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之间信息是沟通的,相当于有一个拍卖市场。这三条假定只有第三条似乎有点勉强。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一个市场参与者的立场上看问题,我们都会主动去寻找相关的信息,主要是价格。想隔绝信息的传播是非常困难的,价格信息有自动传播的功能。
看起来这三条假定都能成立。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类社会都没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更深入地研究后发现,还有隐含的制度假定,即个人的财产权得到保护,有公正的司法系统,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而且自由的。简单地说,就是人权的确立。经验也说明,凡是人权得到尊重的国家都能享受繁荣;或者说,凡是人权被忽视的国家不但民不聊生,而且百姓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社会结构摇摇欲坠。
从财富生产的必要条件看,自然的市场安排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它的隐含前提是一个有秩序的市场制度,需要基本的人权来保证。可以说,人权是财富生产的保证,但是人权只能保护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并不能保证经济上的公平。市场制度不会自动实现经济的平等。相反,贫富不均正好就是市场制度造成的。像比尔·盖茨这样的超级豪富,就是在市场制度下产生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也使得全世界财富的生产更有效率,但是贫富差距在空前扩大。然而要注意,我们追求平等,也不可放弃市场制度,因为这是保证资源配置合理的唯一方法。可以采取的办法是用政府的力量加上民间的力量,将富人的钱转移一部分给低收入者。市场对财富进行初次分配,然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做二次分配。其中政府的二次分配是强制性的,即累进式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等;非政府组织的二次分配则是自愿的,即慈善性捐款。如果中国未来能够进入这种理想状态,由市场进行初次分配,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作二次分配,我们将避免贫困,又有一个可接受的公平状态。
可是中国的现实情况远非如此。我国的个人收入调节税不但没有起到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反而起了逆调节作用。因为征收的对象主要是工薪阶层,富人都逃税,税务局对此毫无办法。我国的公共政策以城市人口为服务对象,最贫困的农民享受不到政府的服务(最近略有改变)。所以,正规的政府功能在缓解贫富差距方面所起的作用如果不是负的,也是极其有限的。再看非政府渠道,民间的扶贫近年来有很大进步,可是政府对此不鼓励,甚至进行限制。政府的态度是民间慈善可以做,但是由大家出钱,由政府来操作,其实还是政府一家独办。如果政府能够办好倒也罢了,偏偏扶贫款被贪污、被挪用的事层出不穷。两条路都不通畅的结果,就是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走向危险的境地。其结果很可能是市场规则被破坏,效率荡然无存,形成一个共同贫困的社会。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讨论这些问题。
新删
<图片1>

  《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读后感(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

本书的名字有点哗众取宠,有人说是文不符实。其实这本书真的不能解释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抛开题目,单看内容,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前半部分主要讲的是社会热点经济问题,围绕经济学的公平和效率,来分析中国当下的热点经济问题。我还是很喜欢作者的观点的。我一直觉得共产主义是不能实现的,共产主义要消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与人懒惰和贪婪的本性是相矛盾的。如果生产资料是大家的,所有权不明确,那谁会对它负责人呢?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那为什么还要去干呢?看看大跃进时期,再看看眼下的国企,便知道产权不明确带来的是责权的不明确,进而效率低下。所以我觉得共产主义只是个空洞的口号,而且永远不可能实现。作者在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效率第一,公平第二。我们要提倡效率,当然也要兼顾公平。经济上的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但要把贫富差距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要尽量争取地位上的平等,消除特权。
作者认为住房差异是人们贫富差距的最集中表现。作者支持廉租房,而反对经济适用房。他认为廉租房是政府拿着纳税人的钱去帮助社会上最贫困的人,这是可以理解的;而经济适用房则是政府送给夹心层的一个顺水人情,这样做其实是损害了某些人的利益,而且在经济适用房审批过程中给官员提供了腐败的可能。作为一个在北京工作而买不起房子的人,情感上我期望着政府能为我们做些事,而理性则告诉我天上不会掉馅饼,即使会掉,也不会砸到我头上。对于当下很热的自住商品房,我持观望态度。房价确实低一些,但是位置偏远,周围配套较差,中签几率低。我最担心的是房价低了,房子的质量有保证吗?
书的后半部分主要讲的是民权。民权是什么,就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并且不会妨碍到其他人的权利。没有特权,也就实现了民权。个人对这些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没有细看。
我个人还是比较信奉市场主义的,所以书中的大部分观点我都认同。如果想对社会热点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而且信奉市场主义,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通俗易懂,不管你有没有经济学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xxs/36010/


《[中国人的一天]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读后感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制止餐饮浪费活动总结(通用5篇)

制止餐饮浪费活动总结(通用5篇)

粮食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耕作得来的,每一粒粮食都是他们的心血。粮食跟水一样,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我们工作和学习的动力之源。珍爱粮食,节约粮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制止餐饮浪费活动总结(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5-03
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总结【四篇】

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总结【四篇】

垃圾分类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投放和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总结【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5-03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汇报材料(合集五篇)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汇报材料(合集五篇)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一项准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汇报材料(合集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5-03
反餐饮浪费宣传活动总结汇编5篇

反餐饮浪费宣传活动总结汇编5篇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反餐饮浪费宣传活动总结汇编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5-03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通用3篇)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通用3篇)

  心得体会,贵在写出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流露着诚恳、谦虚的交流态度,真诚的东西才能打动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通用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5-03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