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安静五分钟读后感|安静经典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9-09-28   来源:读后感    
字号:

【www.jxscct.com--读后感】

安静经典读后感10篇

  《安静》是一本由苏珊•凯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静》读后感(一):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曾在网上看过Susan(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法学院)在TED上演讲的关于“内向性格”的视频,对此有一定的深刻影响。这本由中信出版翻译的书,文章的整体框架构造主要是还是以Susan的实证研究(书中提供了大量例子)和文献参考为主,不管您身为父母,公司管理人,学生,教师,这是一本不错的书让您能了解到这世界上那1/3-1/2内向性格的人,当您读完真本书之后会对自己有更深入的了解,说不定您或者身边的人有可能是一位伪外向的人!
节选语录:
1. 一次次登上帝国大厦的顶端可能会让这种恐惧消失,可是一旦遭遇某些压力的时候,这种恐惧便会卷土重来——当你的额叶皮层有其他事情要做时,就无暇来安抚一个兴奋的杏仁核了。
2. 内向者喜欢关上办公室的门,一头扎进工作里,因为对他们来说,安静的工作环境对智力活动而言是最好的刺激;而外向者会在一些相对活跃的活动中发挥最佳水平,例如组织团队建设讲习班或者主持会议。
3. 外向的多巴胺通路似乎要比内向者的活跃。内向者不会轻易觉得亢奋。
4. 美国是这个世界上最外向的民族之一。
5. 让你摔倒的地方就是宝藏埋藏之地。
6. 我们的文化决定了我们为了生活不得已要做一名外向者。我们压抑了我们的心路,停下了向心中探索的脚步。如此我们迷失了自我的中心,又不得不再去寻回来。

  《安静》读后感(二):理解内向


#### 内向不是害羞
如同很多其他的心理学概念一样,“内向”并没有一个广为接受的定义。苏珊·凯恩在她关于内向性格的专著《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中也并没有在开篇就给出内向的严格学术定义,相反的,她借助于各种例子,通过阐述内向的内涵而使得读者对这一概念有了较为直观的理解。事实上,这一理解跟我们日常的理解基本是一致的,也即:内向者一般是喜欢独处的、是更好的倾听者、喜欢安静,等等。
需要澄清的是,内向并不等价于害羞、腼腆、缺少社交能力等一般人会在其间划等号的人格特质。内向者仅仅是对于平和环境有更大的偏好,对于社交生活的需求较低,心理的满足更多是内省的。内向者同样可以具有很强的社交能力,能够很好的完成各种社交活动,然而他们的心理不能主要靠这些来满足,而更加依赖安静的力量。
心理学的研究称内向与高度应激心理反应相关。具有高度应激心理反应的人对于外界刺激更加敏感,因此他们偏好更加安静的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就可以给他们带来足够的心理刺激;而应激心理反应较低的人则偏好强烈的外界刺激,只有这种刺激才不致他们感觉无聊。
也就是说,从心理学的研究看,占总人口1/3 - 1/2的内向者并不是拥有了一种弱势的性格,而只是他们对于刺激的程度的偏好不同。
#### 外向者主导的世界
可惜,不幸的是,整个世界都是外向者主导的,这使得“内向”这一本来并无好坏的性格特质在现实世界中成为了一种弱势。
“外向主导”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似乎不管是在哪种文化下,热情、乐于交往等外向型特质都是值得赞赏的。而在商业文化占据了主导位置的现代社会,自我宣传、团队合作等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更加褒扬了外向的价值,而置内向者对于安静独处的心理需求于无地。
#### 内向的价值
然而,内向有其独特的价值,这些价值构成了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假如像苏珊·凯恩这本书的中文译者所认为的那样,世界无处不在竞争,因而内向外向也必须要在竞争力上比较的话(事实上,Susan Cain这本书的英文书名: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显然强调的是内向者的“力量”或“价值”,而并非功利性和容易引起争论的“竞争力”)。
内向者最为重要的竞争力可能在于,作为高度敏感人群,他们往往更加重视哲学或精神价值,而不会太多沉溺于物质世界。这种对精神世界的偏好就使得内向者成为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作家等的最佳候选人,也使得大学成为内向者的聚集地。因而,固然这个世界是外向者主导的,看起来世界发展的内在的推动者却是内向者,因为他们的思想更加深沉,他们有更多的智慧(和时间)思考这个世界,只不过他们内向的特质使得他们并不感兴趣于实际的操作过程,而乐于把改造世界的实务假手外向者。一个直接的推论是,内向者更少可能是消费主义者,因为他们对物质世界的关注没有外向者那样强烈。另外,外向者没有办法仅凭自己的内心的丰富来取悦自己,必须借助于外部世界,这在对比意义上说明内向者更加偏好于独立自主。
#### 理解内向
尽管由于历史的(传统中国文化)和现代的(欠发达的商业文化)原因,在对外向性格的推崇上,中国并没有美国那样强烈,但这种偏好和认知上的偏差还是无处不在的。比如,我们说,“脸皮厚,吃块肉,脸皮薄,摸不着”,殊不知对内向者而言,想要“脸皮厚”可能是非常困难的,他们也并非一定要做到“脸皮厚”。又比如,我们总说,做学问的人是要“耐得住寂寞的”。这个“耐得住”就有委屈的意思在里面;而事实上,做学问的安静,对内向者可能本来就是幸福而不是折磨,也就无所谓耐受了。
对内向者而言,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说最坏,是因为商业文化的侵袭大大的加强了外向性格的优势;说最好,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给了内向者一个好的栖息地,使得很多内向者可以通过网络交流(来完成工作或其他事务),而不是不喜欢的各种社交。
社会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人,重要的是对不同于自己的人和事物的宽容和理解。宽容,是给各种不同以相同的存在可能;理解,表面上是为知晓、同情那些与自己不同的,更为重要的则是拓宽自己所能看到的世界,让那些不同于自己的人的世界也成为自己的世界的一部分。希望这种基于对不同价值尊重的宽容和理解能够成为未来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

  《安静》读后感(三):内向者的自我救赎

       内向,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评判中,基本是负面的。敏感、脆弱、孤独、不合群,这些都已成内向者的标签。内向者从小就被教育,内向是不好的,要变外向。我们知道在聚会的时候要变得健谈,我们知道在人群中要敢于展示自己——我们知道,但是却无法做得到。我们一直受到各种有型的无形的压力,明明知道一些好想法好点子却不敢大声说出来,明明发现一些不足却不能勇敢的支出。
       《安静——内向者的竞争力》向我们揭示了内向者的优势。内向者和外向者,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只是外向者的人数占优(外向者占三分之二,内向者占三分之一),导致世界变成了为外向者而设的模式。
 
       而该书最重要的是告诉读者,虽然我们是内向者,但在特定的事业、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群当中,我们可以成功”扮演“外向者。首先,我们必须找到个人核心项目。何为之个人核心项目?”我们认为有意义、可以进行管理、没有太大的压力,还会得到他人支持的事。“这是作者的定义。我的理解就是,我想做什么?我想要什么?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培育出来的所谓栋梁们,其实最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这也貌似是系内向者的通病——”我们花很多时间来适应外向规范,似乎忽略自己的真是喜好就变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作者简洁明了给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回想小时候喜欢做什么;
       第二,注意吸引我的工作;
       第三,重视让我觉得嫉妒的事情。
       而在确定了个人核心项目后,我们需要做的是”建立自由意志“。为了我们的核心项目,我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出色扮演一名外向者,而在其余时间,尽可能长时间的做回自己,尽可能创建各种各样的”恢复壁龛”。
       举两个例子,我是一名大龄单身女青年,为了解决我的个人问题,为了杜绝爸妈有完没完的旁敲侧击、长嗟短叹,我选择每个星期参加两次集体活动,形式不限,作为交换,其余的时间我都可以躲在家里,弹琴、看书、煲剧、发呆、睡觉、家务只做饭,等等;在集体活动中,我希望我是个健谈的人,特别是对男性同胞,作为交换或者说准备,我每个星期可以画5幅不同主题的思维导图,主题可以正经,但内容尽量轻松搞笑(台湾学生们的反服贸是个非常好的主题),画面尽量多姿多彩。
       《安静——内向者的竞争力》犹如当头棒喝,也让我醍醐灌顶。社会上包括我的父母,即便他们本身就是内向者,但他么也依然对内向者抱有浓重的偏见,诸如内向者不能是出色的销售;内向者无法做出色的演讲,例子繁多,数不胜数。这些偏见导致了内向者自我评价的偏差,也为我们不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留下了借口——内向者就是这样的;这是性格,无法改变的啦。的确,以往一听到“性格决定命运”,我就很自卑。既然内向是性格的一部分,估计我这辈子也无法改变我见陌生人会紧张、不敢做演讲之类的反应。但该书打破了我们内向者心灵的枷锁,也向我们提出了要求——至少,在我们愿意为之奋斗的事情上,我们一点都不比外向者差。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扮演外向角色,取得我们所期盼的成功。
  
      别再将失败归咎于内向的性格了。安静,自有其力量。

  《安静》读后感(四):安静的力量

在找工作时,我们简历上描述自己的时候,往往会写上:“性格开朗、善于沟通、组织能力强”等这样的字眼,不管自己是不是这样或者喜不喜欢这样。我们认为现在商业社会的主流是需要这样的人,而不喜欢性格沉默、不善于沟通、组织能力不强的人。有人说:“从个性文化发端起,我们就出于种种自私的原因,陷入了被迫发展成外向性格的境地——为了在一个全新的带有匿名性且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但如今,我们总认为变得外向些不仅能让我们更加成功,还会让我们出类拔萃。”内向安静的人似乎在被边缘化。
这里关键的一点是内向安静到底应该如何界定。是否要根据,诸如“爱不爱说话、和不合群、在陌生人面前的表现”等等来判断。还有内向也会分很多种,外向也是一样。似乎内向只能通过描述而不是定义来表达——“这个世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内向者。相对于交谈,他们更喜欢聆听;相对于参加喧嚣的聚会,他们更倾向安静的阅读;他们致力于创造却不愿自我推销;他们宁愿一个人独立工作也不喜欢加入到小组的头脑风暴之中。”
这个话题第一次引起我的注意是看了TED的一期演讲之后,叫做“内向性格的力量”,演讲人叫做苏珊·凯恩。她说她性格很内向,有演讲恐惧症——尽管她经常在各地演讲,曾今还是华尔街的律师,后来转行研究心理学,专门从事教育咨询工作。一个一直有演讲恐惧症的人已经在美国举办过几百场公众演讲,这听起来确实很矛盾。从视频中可以看得出来,苏珊并不像那些专业的演讲家一样能侃侃而谈,有时还会感到她有些吃力,在停顿,想下面应该讲什么,但她的娓娓道来却像和煦的阳光一样,柔和、温暖而不刺眼。她还写过一本书,叫《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200多页,上周没花多少时间就读完了。这本书不是那种文字很精彩、逻辑很清晰,让人欲罢不能的感觉,而是穿插了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作者生活和工作中的事件描述、历史人物的性格分析等方面的综合叙述。
苏珊是站在美国文化主流的背景下来写这本书的。她认为美国人性格的形成是从五月花号船上就开始的——先祖都是一些具有冒险、开拓精神的清教徒,同时要对这片新大陆不断开荒,还有商业社会的发展,都要求大部分美国人不得不把自己的性格塑造成外向、向外求的。而内向的性格多少会遭到边缘化,以至于人们会说道:“那些不爱说话的人不是能力不济,就是心不在焉。”在美国有个每年产值一百多亿的产业叫做——心理自助产业,简单的说就是把内向者、对自我恐惧者、缺乏自信者培训成信心满满的外向者。这个行业的始祖就是写了《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优点》的卡耐基。当然现在很多人也认为像卡耐基这样的人也是心灵鸡汤的始祖。书中还写到了作者参加这种培训的场景,其实,和我们国内的一些潜能开发、团队训练营的形式一样。有一个所谓“人生导师”在讲台上用充满激情的话语“布道”,一群瞪大眼睛、情绪激动的学员在场下认真聆听并满怀无限崇拜的感激之情。当然,这个产业的背后是美国的内向者对自己身份的普遍焦虑、不满和缺乏信心。
苏珊在这本书中用了很多内容去批判美国文化中对外向性格过分推崇这样的现象,包括批判哈佛商学院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她描述了很多内向者的优势、他们独一无二的特质。她说到上帝为什么会选择摩西这样一个既是口吃又恐惧在众人面前演讲的人来作为他的先知——人们之所以跟随摩西,并不是因为他讲得多好,而是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深思熟虑的产物。她也引用了爱因斯坦的话:“我单枪匹马,不成群也不结对,因为我知道,要到达既定的目标,必须要有一个人来思考、来指挥”,用来反思我们对团队合作精神地过于强调。她认为对于很多工作而言,团队的绩效还没有独自工作更好。作为一个内向者,苏珊也没有一味地对内向唱赞歌。她认为内向者的性情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但是具体的个性确实可以在后天塑造。内向者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人们可以达到自由意志,超越自己原有的性情。她也注意到性格的多样性——“毫无疑问,一个含羞的人会害怕陌生人的注意,但这并不是对陌生人的恐惧。他在战场上可能会是一个无谓的英雄,但也会是在陌生人面前缺乏自信。”苏珊还对比了东方文化对内向、沉默的重视。一个是老子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和西方谚语“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一个是日本一位隐士说的“虽然我没有刻意去遵守沉默的纪律,但独居的生活却让我自然而然远离了嗔罪”和美国一个作家说的“讲话本身就是一种文明。那些文字,即使是最矛盾的文字,也依然保留着彼此之间的联系——只有沉默是被孤立的”。两相对比,文化的差异就出来了。
总体来说,这本书不能算可读性很强、书中的观点也谈不上有多么石破天惊,但是却让我们对主流对性格的评判有了反思。作为一个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太喜欢和陌生人说话、不太喜欢过于庞大的集体、不太喜欢嘈杂的坏境(摇滚除外),而喜欢安静的和一小戳朋友滔滔不绝、侃侃而谈的内向者来说,多少还是有过对自己性格的苦恼、甚至是自责。我想很多这样的内向者都有相同的感受。我苦恼过无法完全融入一个大集体,尽管认为这个集体很重要;苦恼过与一些可能成为朋友的人失之交臂,因为对友情的淡如水;苦恼过不爱言说,而被人认作腹中空空如也;也苦恼过因为困于内心的结,而错失大千世界的美。苏珊的文字倒谈不上启迪和激励了多少内向者,而是多少让这一群体有些欣慰。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群都应该发觉自身的价值,这身份可以是性格、可以是职业、可以是阶层、可以是地域、也可以是理想。任何身份的人都不能妄自尊大,但也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能有身份的暴力。所以,我跟自己说,虽然因为性格而失去了很多,但也得到了很多。我欣慰于自己能有几个交往甚密的小团体;欣慰于有几个品行和能力上都值得我学习的朋友;欣慰于在安静无言的环境中,能阅读以充饥、能花好几个小时坐在电脑前写写《老罗有话说》;也欣慰于内求于己,虽常有困惑,但也收获良多。
当然,性格的区分其实没有那么明显的界限,内向和外向也没有严格的定义。同样,任何性格的人都没有必要固守自己性格中不好的地方。其实,想得越多,越觉得内向与外向只是名称的区别而已,生活中很多本质的东西,是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的人都应该去坚持的。
所以,管他是安静的力量还是热闹的力量,力量才是重要的!

  《安静》读后感(五):安静的力量

引言 南北性格
关键词:估量自己 做你自己
整理:
对于内向的人来说,估量自己是件困难的事情,但是当他们去做的时候却又是很强大的。
内向性格是自己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接纳自我也意味着没有必要排斥这种性格,性格是“我是谁”的重要基础。学会欣然接受这种本能的反应。像书中写的律师劳拉的例子一样:劳拉坚持自己温和的处事方式……提高嗓门和敲桌子这样的行为(像我们通常觉得的强势外向律师一样)在她身上变得完全没有必要……在劳拉身上,那个一直回荡在她脑海里责备自己太过沉闷的声音渐远减弱,劳拉知道在她需要的时候她是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所以,坚持自己,内向者也是很有力量的。
荣格说,
内向者往往是被内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
外向者倾向于关注人们外部的生活及活动
内向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他们之于身边事物的意义上
外向者则会投身到事件中
内向者会在他们独处的时候为自己充电
外向者则会在社交活动满足不了自身需求的时候为自己充电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内向者,也不存在绝对的外向者。
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那你是打算顺其自然,还是像劳拉在谈判席上那样给自己展示的机会呢?
tips:
我选择后者。先了解自己的主性格,然后欣然接纳它,再然后不断完善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优势。
我相信安静的力量。生活中就遇到过这种安静但自我意识很强的朋友。她从不违背自己而刻意表现“夸张”(我如果是刻意的表现外向,自己就会感到有种夸张的感觉)。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曾经也想变成自己佷欣赏的一个很活泼外向的人,结果只能是让自己感到很难受,不能做到真诚的面对自己,也让她难以了解我,我自己都不了解接纳自己,怎么能真诚自然地敞开自己,让别人了解我呢。
————————————
第一部分 外向理想型
第一章 外向性格如何成为文化崇尚的准则
第二章 魅力领导的迷思
一些内向型领导者:
从容
温和
自谦
高度内省
谦逊的人格
热情的专业意志
他温润如玉的风度下却隐藏着雷厉风行的态度。他不为他人的意见所动,坚持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不仅能建构自我,还能建构所运营的机构。
经常空出一些时间来思考和充电。他对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收集信息更感兴趣。
人们之所以跟随摩西,并不是因为他讲得多好,而是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深思熟虑的产物。
他的领导方式:通过鼓励下属努力来获得主动。他给予下属参与重要决策的机会,采纳合理的意见,自然,他会明确地告诉他的手下,最终的决定权还在他。他并不担心陷入信用危机甚至要为此负责,他只是简单地把工作非配给他认为能够出色完成的人。这就意味着他将一些最有趣、最有意义甚至是最重要的任务分配了下去,而其他的领导者或许会把这些任务留给自己处理。
外向型领导者可以在员工情绪消极时改善团队的表现,而内向型领导者则对那些积极的员工更有效。
               ↓
内向型人才在领导原创性的工作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有着【倾听】他人意见的偏好以及缺乏对于主导社交情境的兴趣,因而更乐于倾听并执行他人的意见。从追随者的才能中获益后,他们就更愿意激发对方,使其在工作中更加主动。内向型领导者创造了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
              ↓
结论:至少有一项重要的发现要引起重视——
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这是内向型领导者始终要坚持去做的。
对于外向型领导者,”应试着采取一种更为持重从容的领导方式“。他们或许应该学着坐下来聆听,这样其他人才才有可能站起来发言。
第三章 当合作扼杀了创造力(新群体思维的兴起和独行侠力量)
关键词 创造力 刻意练习
【to me】 虽然外向者通常会在公共领域获得领导权,但内向者则会在理论和美学领域获得话语权……领导力并不只诞生于社交情境下,同样会产生于更多的孤独情境,比如在艺术中发展新技术、创造新哲学、撰写深刻的书籍以及在科学领域有所突破。
在许多领域中,只有当你是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真正投入到所谓的“刻意练习”中,埃里克森认为这正是取得杰出成就的关键。当你刻意去练习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知识或者任务是超出你能力所及的,因此你要努力去提升你的表现,监督你的进程,并且随时作出修正。练习部分如果未能按照以上的标准进行,那么不仅效用不大,甚至适得其反。它们会加强现有的认知机制,而不会对此作出改善。
【一万小时定律】想要在某个领域成为真正的专家,就要花近一万小时的时间来进行刻意练习,因此,如果从小就进行这种训练,就会比较受用。
对于今后的工作方式,作者的建议:不是停止面对面的合作,而是改善我们现行的工作模式。首先,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出内向者——外向者【共生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工作任务的分配【应该根据个人的天生优势和脾气】。研究表明,那些效率最高的团队,都是由内向者和外向者恰当组合而成的,而领导结构也是如此。
tip 正如书中所说,有的公司已经开始认识到安静和孤独的价值。现在在一些用人要求中,也可以看到“拥有独立承担完成工作的能力”类似这样的要求表述,面对社会分工的多元化,已经不必以一种一元化的思维来要求工作者,内向型工作者也不必再妄自菲薄,把自己的内向优势刻意隐藏在外向优势之下。我们需要外向者,但也需要内向者。世界是多元化共生以达致平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你的生理学倾向是真实的自己吗?
第四章 先天、后天以及新基因假说
警觉、细微之处的敏感、复杂的情绪等,这一切都可能成为被我们低估的力量。
高度应激儿童(内向型)最理想的父母类型(这些对于培养一个高度应激的儿童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读懂孩子的暗示并且尊重孩子的个性(tip 顺应孩子本来的性情本性的基础上教育型塑孩子,成人对于自己的自我教育也是一样的,接纳自己即是意味着在原本自己是什么样什么性情的基础上去完善去雕琢自己吧);
对孩子的要求是温和而坚定的,绝对不会给孩子下苛刻或者敌对的要求;
鼓励求知欲、提高学习成绩、延迟满足和自我控制;
不苛刻,不忽视,不会出尔反尔。
第五章 自由意志的角色和内向者公开演讲的秘密
本章喜欢的名言:去享受无聊和焦虑之间的每一刻,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会在你的行动中迎刃而解。
我们的性格可以延伸,但是非常有限。
一方面,我们与生俱来的性情深深影响着我们,
另一方面,我们也拥有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恰恰可以塑造我们的个性。
                       ↓
自由意志可以带我们带我们走得更远,
却无法超越我们的基因所划定的框架。
                        ↓
虽然我们可以超越性情的限制,但最好的选择还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正视那片【最合适自己】的领域。
so tip:透视自身性格,在天性的基础上去发展,而不是让自己完全变成另一个人
【甜蜜点】:
内外向者之间的一个差异是,对于刺激的偏好
意识到这点,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选择适合自身性格的环境】——不会过度刺激,也不会刺激不足,不会感到无聊,也不会感觉焦虑。这样我们能够处于“最佳唤起水平”(optimal levels of arousal)的状态,这种状态作者称之为“甜蜜点”,这样我们会觉得生活更加有能量,也比以前有活力。
我们可以调整工作、爱好以及社交生活,这样我们就可以尽可能长时间地待在自己的甜蜜点上。那些认识到自己甜蜜点的人,总会有勇气辞掉让他们精疲力竭的工作,开始一段崭新而自我满足的事业。他们可以根据家人的性格来选择房子:带有舒适的靠窗座位和多角落、小空间的房型适合内向者,宽敞的、带开放式餐厅的房子则是为外向者准备的。
有时候发言人需要讲一些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特别是在工作上。我相信这种情况对于那些很难激发热情的内向者而言尤其困难。但是这样的僵局确隐藏着一个好处: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总是不得不就很多调动不起热情的话题来发言,这倒会激励我们跳槽。
【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信念所驱使的行为更勇敢的了。】
第六章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政治家。而埃莉诺却道出了良知”
关键词:
创造力 直觉 深度 思想者 良知 仔细
深思熟虑 理智坚持 谨慎思考
内心行为也是行为的一种
像埃莉诺这样(内向)的人,会情不自禁地去体会他人的感受
“内疚”也可能是搭建良知的一块积木。【适度的】内疚可能会促成日后的利他主义、个人责任感、在学校的适应行为、和谐、能力,以及与父母、朋友、老师之间亲社会的关系。
我以为aokexi牧场会让我渴望一个高度敏感的世界,在那里所有的人都轻言细语,没有人会随身携带大棍子。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它让我更加渴望达到一个【平衡】。
第七章 外向者与内向者有何差异
本章喜欢的名言:托克维尔注意到,总是疲于奔命和做决策的身后过是由美国生活中民主而务实的特点造成的,包括过分嘉奖粗陋的思维习惯、迅速决策以及及时把握机会——而这一切都不利于思想的沉着行、详尽性或精确性的养成。
内向者不会轻易觉得亢奋
内向者似乎在延迟满足方面优于外向者
内向者的耐力要比外向者的冲动更占优势
【心流】
心流是一种让你感觉完全投入到某项活动中的极佳状态。进入心流这种状态的关键在于:追求某种事物本身,而非将目光锁定在其带来的回报上。心流并不取决于你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心流时常会出现,只要人们“变得独立于社交环境之外,到达不再只在意奖赏和惩罚的程度。想要达到这样的自觉性,你要学会为自己提供奖赏。”
如果你是内向者,那就用你的天赋来发现你的心流吧。
你有很好的毅力,有解决复杂问题的顽强,还有敏锐的目光可以躲避会羁绊他人的陷阱。
★【没错 to me 】【事实上,你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如何充分运用你自身的优势。】
                                                    ↓
你或许一天到晚忙着让自己表现得像个热情而奖赏敏感的外向者,而低估了你自身的天赋,或者感觉被周围的人看轻。
当你专注于某个你所在意的项目时,你会发现其实你的能量是无限的。(没错,深有体会啊,所以不必低估自己,不必过于妄自菲薄)
                                                   ↓
★ ★ ★ 所以,请保持自己的本性。
如果你喜欢一步一步稳扎稳打,那就不要受别人的影响而迫使自己加速。如果你喜欢深度的探索,那就不必苛求自己去追求广度。如果你喜欢单项任务而不是头疼的多重任务,那就坚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为获得回报所动,坚持走自己的路才能给你带来无限的力量。正是你的选择决定了这种独立于世的结果。
                                                   ↓
★ ★【没错 to me 】内向者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并且【!!尽可能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并不意味着要刻意模仿外向者】;意见也可以通过安静的方式传达,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传达,可以被包装成高度商品化的讲座,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得以提升。
                                                  ↓
【对于内向者而言,其诀窍便是要发扬自身风格,而不是让自我在普遍规范下随波逐流。】
————————————
第三部分 外向理想型充斥于所有文化传统中吗?
第八章 软实力
关键词:
软实力(是沉默的坚持、沉默的毅力,这种特征深深根植于【学术成就】之中,其作用就像在甘地政治胜利中一样重要。沉默的毅力需要持久的注意力——要能有效克制人们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
耐性
举了甘地的例子:
甘地,有他独有的品牌力量。甘地的【被动丝毫不软弱】,他的被动意味着专注于一个终极目标,并不会为了沿途中不必要的小冲突而消耗自己的能量。甘地坚信,克己,是他最大的资产之一。
不必强硬,亦无须暴力,你也可以撼动世界。——甘地
信念就是信念,无论你以多大的分贝来表达。
————————————————
❤第四部分 如何去爱,如何工作
(这是我最喜欢的书中的一部分)
第九章 何时你该戴上外向的面具
❤ ★【自由特质理论】【个人核心项目】
混合型特征和自由特质是共存的。自由特质理论认为我们天生的因素与文化赋予了我们某些性格特征,比如内向,但是我们可以在某些“个人核心项目”中超越自己的性格限制。即内向者可以为了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他们爱的人,或者任何他们重视的事情而表现出外向者的一面。当我们参与到那些个人核心项目中时,我们的生活质量会有大幅度提升。当我们对自由特质运用自如时,很难相信我们所做的是超越自身性格特征的事情。
                                                   ↓
例子:艾莉森把超越性格方面的努力用在了一项她并不关注的事情上,她并不热爱自己从事的行业,他的内心深处并不支持她这种伪外向行为。她并没有告诉自己,她这样做是为了推进一项自己所钟爱的工作,当工作完成后她就可以回归真实的自我了。相反,她的内心独白却是:成功的方法就是做一个不像我的人(确实,以前自己也是那么想的,认为根本问题源自性格,所以才会想把自己塑造成另一个人)。这不是自我监控,而是自我否定。
                                                   ↓
启示:了解自己,确定并从事自己的个人核心项目(认同、热爱)。其实就是兴趣、发自内心热爱的事情,就能佷好地激发自己,也能很好地在一些需要的时候做暂时的伪外向者(为了一项值得的任务而作出的暂时性改变)。
                                                 ↓
确定个人核心项目的三个关键步骤:
(1)回想孩提时代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那时想长大后做什么。其背后隐藏的渴望是真实的。
(2)注意吸引你的工作。
(3)重视让你觉得嫉妒的事情。背后能说明真实情况,说明你可望而缺失的东西,能够更加让你了解自己。
❤ 【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者在不同社交需要的情境下调整自己的行为方面很有技巧,会寻找一切的线索来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
高度自我监控与 低度自我监控(to me)
这里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例子。(和身边一样内向型的亲密朋友比,他们多为高自我监控者,而我目前倾向于低度自我监控,但是互补的相处感觉很契合,但有时也有下面这样的想法,不过他们让自我去迁就情境规范的行为,而不是“一切服务于个人需求和所关注事物”的行为,在某些需要的时候是大有裨益的)
一对高自我监控与低自我监控“混搭”的情侣为此分手了:
高自我监控者认为低自我监控者不够灵活,在社交上也太无能。
而低自我监控者觉得高自我监控者太过圆滑,也太带有欺骗性,“太过务实而缺乏原则”
                                                       ↓
所以,还是平衡(不可能绝对的保持外向或者内向,毕竟生活在有着不同情境的世界):如果能够恰当运用,自由特质策略就会变得很有效(本质上讲,我还是我),如果用过头了,那就会适得其反(让自己觉得不开心不舒服)
❤ 在惊恐的情况下,让自己感知到平静和安全的心理技巧。
如注意自己在自信的情境下,脸和身体的姿态和姿势,在需要伪装自信的时候,就试着去保持这些姿势。某些简单的姿势,如微笑,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更加强大、更加幸福,而皱眉则会让我们觉得糟糕。
(这里提到的就是一种觉知能力,一种自我观察,跳出来看自己的能力)
❤ (一定程度上恰当的伪装外向会消耗我们的能量),所以需要“
【恢复璧龛】(restorative niches):当我们想要回归真实的自我时要去的地方
在工作方面:
将工作在自己的性格之内重塑。
自我拷问——这份工作能否允许我花一些时间在我本身的性格内的活动上,比如阅读、制定策略、写作以及调研?我会有一个私人的工作空间还是会被安排到一个开放的工作环境中?如果这份工作不能够给我足够的恢复璧龛,我晚上或者周末会不会有足够的时间留给真实的自己呢?
在生活方面:
与他人的自由特质协议,是一种【交换】:每一个人都会在某些时间里扮演超乎自己性格的角色——以换得在其他时间做自己的权利。
例子:
假如你现在单身。你不喜欢酒吧,但是你又渴望亲密行为,你希望谈一场长久的恋爱,在这种恋爱关系中,你可以同你的恋人和几个亲密的朋友分享温馨的夜晚,促膝长谈。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你跟自己做了笔交易,你强迫自己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有希望遇见一个伴侣,以此来减少日后参加各种聚会场合的次数。而当你达到这个目标的时候,你只需要参加你可以接受范围内的社交场合。你要提前决定这个数量是多少——一周一次、一月一次还是一个季度一次。而且一旦你遇到了你的另一半,你就可能赢得了可以安心待在家中的权利。
他同自己的自由特质协议却让他知道即使“学术和专业行为带着绝对的魅力”,也“没必要无限流连下去。”因为有限度,当你的自觉性促使你去做超负荷的工作时,你就会慢慢失去兴趣,即使从事那些平时很吸引你的事情。你还会对你的身体健康发起挑战。
第十章 沟通障碍
讲了外向与内向混搭的伴侣之间的沟通问题。
内向者强烈渴望下班后的休整时间,并且希望从另一半身上得到理解;而外向者则渴望陪伴,并且对其他人从自己另一半的最佳自我状态(工作时)中受益深感不满。
内向者和外向者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前者是冲突逃避型(to me),后者是“对抗者”,他们对于面前的分歧,甚至是争论都会泰然自若。
如果人们面对冲突问题时能用兼容性方式的话,分歧就有可能成为彼此确认对方观点(了解对方)的机会。
【to me 冲突逃避型】
在对方不讲理的时候需要进行反击,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冲突,陷入自我内疚中。需要适应自己吐芯子的声音。内向者的犹豫不决可能会引发不和谐的争端,但是就像那条被动的眼镜蛇一样,他们同样担心对方会不会反过来伤害自己。当然,反击可能并不会像艾丽担心的那样会招致报复;相反,反击可能让格雷做出让步(得寸进尺,适时摆态度原则反击的道理)。她其实根本不需要做什么大的改变,一般那些“这对我来说不行”之类的回击就能起作用了。(要学会拒绝与回击,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冲突)
两性之间:“试着去让自己包容,不把她(例子中是一个性格火爆的妻子)的口气当真。我忽略掉我感觉到的攻击性,试着去【领悟她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在她机关枪一样的抱怨下,她真心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尊重我、关心我、爱我。”
内向者喜欢问问题并认真听取解答,懂得倾听。当内向者能够同他人以自己的方式交谈时,他们完全可以同他人建立起深厚而愉悦的关系。
第十一章 鞋匠与将军
关注身边内向的孩子。讲了父母如何更好地教育内向型孩子的问题。为人父母等教育者值得一读。
理解内向型孩子,在教育中顺应他们的性情,看到他们的优势,不要认为他们是“有问题的”。
父母的意见对于孩子来说弥足珍贵。在孩子对新鲜事物作出反应时,陪在他身边给予指导。
适时给孩子一些前进的推力,但不可强迫,比如强迫推力后仍然不愿意的孩子公开演讲。
每一小步在孩子的世界里都是巨大的进步。
终章
对于有的人来说,适合自己的灯光是百老汇的聚光灯;对另一些人来说,一盏青灯便足矣。有效利用你的禀赋——比如坚韧、专一、洞察力以及敏感——去做自己喜欢或者有意义的事情。破解问题,潜心艺术,深沉思考。
生活的秘诀就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灯光之下。
与君共勉。

  《安静》读后感(六):接纳比改变更重要

       我们从出生那一刻,就不可以避免的面对一个已经有价值倾向性的家庭和社会。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秉性做一些调整。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教育的语境下,长辈更乐于把晚辈培养成他们认为更适合生存的性格:以前推崇的是“敏于行讷于言”的温润君子;现在理想的形象是自信、活力、激情。无论是哪种取向,都过于迷恋所谓的理想人格,都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个体不同的特性。
    然而,对于个人成长来讲,或许接纳比改变更重要。人生太短,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成为一个满足公众价值要求的人,而且改变很痛苦,即使我们能成功地伪装自己,也绝对难以媲美那些本来就具有天赋的人。
   《安静》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内向和外向人格不同的价值、缺憾。由此,我们更相信造物主的公平。很多时候,我们的挫败并不是因为自己天生有缺失,而是我们粗暴地对待上天赐予的禀赋,简单地接受他人的价值观,放弃了自我的探索。
   《安静》在说服读者接纳自我的同时,也教给不同性格的人不同的生存策略。这些生存策略是基于接纳、肯定本我的前提下的变通,绝不是改变自己的天性。
    对于一个社会来讲,对个体最好的尊重是,让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而对于每一个体来讲,做好自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安静》读后感(七):外向虽然是目前社会理想性格,但是一定是好的吗?

相信很多内向的人都被别人说过自己太过腼腆,同时自己心里也有些渴望改变,希望能够做到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是外向虽然是主流性格,但一定是最好的吗?不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内向有自己的竞争方式。
前三章是外向型人格的阐述。MBA乐此不疲地传授外向人格的培训课程,强调合作,但是其实合作并不一定是效率最高的方式,反而是独立时效率更高,因为类似小组组会,头脑风暴不可避免会出现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产生式阻碍(production blocking),尤其是评价焦虑(evaluation apprehension)。我相信这对内向者而言评价焦虑更加严重,本身的沟通方式就不会像外向者一样如鱼得水,所以对自己的观点会尤其斟酌。
Part 2则是关于性情与个性的讨论。性情植根于基因,基因注定了你会是兰花少年(高应激型)还是蒲公英少年(低应激型),也会与环境,经历以及自我改变共同构成个性。“橡皮筋理论”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个比喻,我们能够通过大脑控制外向的程度,但却有个极限值。同时书中也对内外向有了另一种定义,那就是内向者对外界刺激会产生过度唤醒,而外向者会产生唤醒不足,因此外向者比内向者更能面对激烈变化的环境。针对这些,内向者可以找到自己的甜蜜点,抑或是通过脱敏训练克服。

  《安静》读后感(八):宽容

    这本书刚开始吸引到我的地方是它的标题,内向者,我自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内向者,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学会在某些场合“伪装外向”,刻意表现得很合群,在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不想让别人扫兴,但是我的内心深知自己内心深处还是渴望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和孤独的,当然这并不是孤僻,只是想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一段时间,也就是作者在书里所说的“恢复壁龛”。譬如,大学的每学期结束放假回家,我越来越倾向于远离所有社交网络,越来越觉得我们之所以那么频繁地使用扣扣、微信、微博是不是恰恰是我们内心深处感到孤独的一种表现呢?当然就在看这本书之前的一段时间我还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在这个主导和推崇外向性格的世界里存在一定的性格上的“缺陷”,我是不是应该再尽力去改变一下自己?看了这本书以后我释然了许多,首先我发现我这种性格的人真的也不在少数;其次,内向者也有他的竞争力所在,关键是你要知道怎么去挖掘和恰到好处地运用自己的这一部分潜力;再次,人性真的太复杂了,不是简单地内向和外向可以区别开来的,也不是这本书可以囊括的,比如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有时候也不完全表现得像一个所谓的“内向者”;最后,这本书教会我一个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道理,就是,这个世界存在着很多各种各样性格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这种性格的形成并不是他们自身能够选择的,有的人可能也很想改变觉得自己的性格不好怎么的,但是殊不知基因和文化这些因素早就决定了他们的性格主基调,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外向为主流的世界里更多的去理解和宽容那些与自己性格不同的人,同时,也更多地了解自己。宽容待己,宽容待人。
    下面想mark一下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觉得比较好的标注:
     “内向的人不一定是羞涩的。羞涩是对于社会中出现的反对言论或者羞辱而感知的恐惧心理,而内向是一种对于平和环境的偏好。羞涩是一个天生棘手的问题,而内向则不是。”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内向者,也不存在绝对的外向者。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人,那他必然是个疯子。”
    “我们都是伟大而复杂的个体。”
    “个人观点往往是文化偏见的简单反映。”
    “人们之所以跟随摩西,并不是因为他讲得多好,而是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深思熟虑的产物。”
    “最早的开放式源代码的创作者并不在共享式的办公区域工作,她们甚至都不在同一个国家生活。他们的合作都发生在互联网中,这一点值得注意。”
    “你曾经说你想在我写作的时候坐在我旁边。听着,那样的话,我一个字也写不了。写作意味着自我剖析,最大限度的自我启发和服膺,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一个人来说,一旦被牵引到别人的世界里,就会深感自我迷失,因此,只要他还沉浸在思想中,他就会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写作的时候,会觉得孤单永远不能填满自己的心,身旁的静谧永远不能满足自己的灵魂,连夜都不再是夜。”
    ”如果你的员工才华横溢并且积极进取,那你就应该在创造性和效率为上的任务中,鼓励他们独立工作。“
    ”同侪压力,话句话说,并不只是会让人觉得不愉快,而且会真切地改变你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千百万年的进化让我们本能地远离伤害,而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错把观众的目光当成捕食者眼中明显的欲望。“
    ”性格的橡皮筋理论。我们就如同一根根橡皮筋,富有弹性且可以随时拉长,但这种拉伸是有限度的。“
    ””投资的成功与否同你的智商高低无关。”他说道,”你只要有普通的智商,你所需要的就是能控制让别人陷入投资困境的那种冲动的性情。““
    “不必强硬,亦无须暴力,你也可以撼动世界。——圣雄甘地”
    “重视让你嫉妒的事情。嫉妒是一种邪恶的情绪,但是却能说明真实情况。你通常会嫉妒那些拥有你所渴望的一切的人。”
    “扮演超性格角色的最好方式是尽可能地对自己保持真实——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创建尽可能多的“恢复壁龛”。”
    “我们的文化决定了我们为了生活不得已要做一名外向者。我们压抑了我们的心路,停下了向中心探索的脚步。如此我们迷失了自我的中心,又不得不再去寻回来。”
    “生活的秘诀就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灯光之下。对于有的人来说,适合自己的灯光是百老汇的聚光灯;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一盏青灯便足矣。有效利用你的禀赋——比如坚韧、转移、洞察力以及敏感——去做自己喜欢或有意义的事情。破解问题,潜心艺术,深沉思考。”
     好的书摘其实还有很多没有列出来,很多地方都值得细细咀嚼。

  《安静》读后感(九):安静也有力量——《安静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内容很好。
  用故事开头的方式,不错。每一章开头都能让人精神一振。
  有点厚,字数(262千字)于我而言太多了,显得累赘。阅读到中段有时昏昏欲睡。
  书中内容,值得吸收的,大概占八分之一。
  还是只会从头看到尾,不敢跳跃着看,怕漏掉重要内容。
  如何有效阅读,还需要探索。
  
  这本书对我的作用,最大的,该是对内外向性格有更从容的态度。不由就想到“安静的力量”。没有雷霆之势,却是柔软但坚韧。
  外柔内刚,或者内外皆柔软。但始终有自己的坚持。
  
  “中间性格”(荣格)的提出,让人不再纠结于绝对的内向和外向。而是要达到自己内外的平衡。
  
  如今的我,内向居多,但也不像儿时那么自闭,青少年时那般不知所措。在内向和外向间寻找到一个平衡,既有舒适安心,也有外在接触,一定挑战。在此基础上成长。
  
  最有收获的,是第四部分“如何去爱,如何工作”。为了心中的目标。
  
笔记:
1/3~1/2的人可能是内向者
(引言)
pXIV 有的人并非一受到外界刺激就匆忙反应,而是先有定力地细察一番。
pXIII 荣格《心理类型学》(psychological types):内向者往往是被内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而外向者则倾向于关注人们外部的生活与活动。
pXV 思想者
迈尔斯-布里格斯人格测试
pXXIV “做你自己”的权利
P199 自由特质理论(Free Traits Theory) 利特尔相信混合性格特征和自由特质是共存的。自由特质理论认为,我们天生的因素和文化赋予了我们某种性格特征,比如内向,但是我们可以在某些“个人核心项目”中超越自己的性格限制。
换言之,内向者可以为了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他们爱的人,或者任何他们重视的事情而表现出外向者的一面。
个人核心项目:我们认为有意义、可以吃进行管理、没有太大的压力、还会得到他人支持的事
P204 “自我监控” 高度自我监控者(外向型) 低度自我监控者(内向型)
P208 确定个人核心项目的三个关键步骤:
    首先,回想一下你孩提时代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可能那时你给出的明确答案是不着边际的,但那背后隐藏俺的渴望却是真实的。
  其次,注意哪些吸引你的工作。
  最后,重视让你觉得嫉妒的事情。
  
P246 外向者喜欢运动、刺激和协作工作,而内向者则喜欢听课、休息和独立作业。合理地将这两点融合起来。
P257 对于很多内向者而言,青春期是他们一生中最黑暗,纠结的时光,他们往往深陷在自卑和社交困境中难以自拔。(的确。如今才能坦然正视。吸取教训作为今后生活经验。)
        
P259 生活的秘诀就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灯光之下。对有些人来说,适合自己的灯光是百老汇的聚光灯;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一盏青灯便足矣。有效利用你的禀赋——比如坚韧、专一、洞察力以及敏感——去做自己喜欢或有意义的事。破解问题,潜心艺术,深沉思考。
P260 思考你对这个世界的意义,确保自己能为其作出贡献。
  一种地地道道的关系,远比手中攥着10把名片有价值得多。
  “恢复壁龛”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发空余时间,不用强迫自己做你觉得该做的事情。
  读书,烹饪,跑步,写个故事。别忘了跟自己做个交易——你要参加一定数量的社交活动,以此换得临阵脱逃时的安心。
  
良知和对友谊的忠诚
  
P261 群体互动中囊括了对创造性思维不可避免的桎梏
     沉默的力量
     不可以以貌取人(伪装外向)
     用好你身上的禀赋
     打开满园芬芳的私家花园的钥匙
P264 他(作者的祖父)生而安静,同样生而伟大。
     
P265 “行动者”与“思想者”之间彼此的对立关系。

  《安静》读后感(十):内向者的时代到了?

作为一个内向者,在这个外向者主导的商业社会,往往感到自卑。书的标题很吸引人,迎合了内向者亟需被认同的心,社会的风潮是不是要开始吹向内向者的一边呢?好让我们内向者不用再披着面具去扮演外向。书的篇幅很长,引用的历史、人物、例子非常多,内容并不如标题这么吸引人。但作者表明了,内向者也有自己的优势,同时没有否定,目前的社会依然更偏好外向者,外向者往往能比内向者拥有更多优势。
从小被归类为自卑内向型性格,踏入社会后更显著和更不安,由于不健谈和不自信,在社交中常常是被忽略的一个,不被重视。曾就此跟我所羡慕的外向者诉苦,她却告诉我,内向者有自己的优势,即便不善言谈不善制造活泼的气氛,但是却能给人沉稳,干练,有备而来之感。而外向者虽然人来疯,却也极容易给人留下不稳重和玩世不恭的形象,所以外向内向各有利弊,仅仅是人的不同性格而已,不必感到自卑,也不必强迫自己变成别人,没什么比做好自己来的更真实了。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是外向者或者全扮演着外向者,那生活该有多无趣。
内向者往往善于倾听,做事深思熟虑,这也是优点。但是,肯定了内向得优势不代表就一条路走到黑,偶尔也需要扮演外向型,保持一定量的社交而又不至于使自己心力交瘁,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以便更好地把自己内心的观点传达出来。不必感到自卑,因为外向者也会因为自己的外向性格带来的负面影响而烦恼。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啊哈哈哈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xxs/35765/


《让我安静五分钟读后感|安静经典读后感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毛概读书笔记2000字范文汇总三篇

毛概读书笔记2000字范文汇总三篇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200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毛概读书笔记2000字范文汇总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5-04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合集3篇)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合集3篇)

意义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yìyì,一指人或事物所包含的思想和道理;二指内容,三指美名、声誉;四指作用;五指价值。事物存在的原因、作用及其价值。出自《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殆其往而喜其反,此致君之意义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合集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5-04
邓小平读书笔记【三篇】

邓小平读书笔记【三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邓小平读书笔记【三篇】,欢迎品鉴!
2024-05-04
成本会计读书笔记锦集四篇

成本会计读书笔记锦集四篇

读书笔记怎么写呢?写读书笔记通常会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作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成本会计读书笔记锦集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5-04
习近平讲故事读书笔记精选四篇

习近平讲故事读书笔记精选四篇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习近平讲故事读书笔记精选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5-04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