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_上学记的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9-09-24   来源:读后感    
字号:

【www.jxscct.com--读后感】

上学记的读后感10篇

  《上学记》是一本由何兆武 口述 / 文靖 撰写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28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学记》读后感(一):“梨”之于“坦克”

本书是蔡定剑老师推荐,在推荐书单的第一位。
说是大时代下的历史题材,也是大时代下的那些人,书中的内容却并不让我觉得沉重,可见先生也是高人。还有一本上班记,不知道何时可以读到。
书中有很多情节,来回读过几遍,不管是对历史还是哲学抑或人生,都很有启发。不过既然作者很多地方都不说破,就只说一个情节。
“我的家在北沟沿,现在改作赵登禹路,对门有个小商店,卖油盐酱醋和青菜,一个掌柜、两个学徒,总共就三个人。因为就在我家对面,所以我时常经过那个铺子,而且常到那里买东西。当时那条路还是土路,常有赶大车的人从乡间来,就在小商店的门前停下来歇脚。那些是真正的下层劳动人民,你从他们的装束就能看出来。一进门掏出两个铜板,往柜台上一放,说:“掌柜的,来两口酒。”掌柜就用一个小瓷杯倒上白酒递给他,并拿出一些花生放在他面前,客人就一边吃着花生,一边喝酒,一边跟掌柜的聊天,一副很悠闲的样子。其实两个人并不相识,谈的都是山南海北的琐事,然而非常亲切,就像老朋友一样。东拉西扯地聊个十多二十分钟,说声“回见”,就上路了。这个场景一次次出现在我记忆里,让我感觉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现在是不可得而再了,现代化节奏的生活中再也看不到往昔的那种人情味了。”
这是一个非常清楚的回忆,内中有对脉脉温情的渴望,一如作者所言,人活着,幸福,靠的是希望。
备注:关于题目是出于文靖之言,本书是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写的。期间提到了昆德拉的作品《妈妈》中,妈妈在战乱年代里,异于众人,对梨子的关注大于坦克。我读这本书时,也一直在考虑人生意义和选择这一类话题,对这段话印象就很有感触,期间有好友提到了人生选择的意义,所以将其作为题目。

  《上学记》读后感(二):活着的追求?

    奶奶去世后,我在老家按旧习俗守灵两天。第二天的凌晨,棚外夜凉如水,棚内的炭火也赶不走寒气,众人小心翼翼地把奶奶放人了棺材。盖棺前,我轻轻抚摸了一下奶奶的额头,那种彻骨的冰凉这一辈子也忘不了:没有一丝丝温度,冰凉得就像刚从冰水中拿出的石块。那一刻,我切身感触到:世界偌大、岁月悠悠,而生命只是一小根火柴,从燃烧到熄灭不过一瞬,在这之后,什么光亮什么色彩统统不再;与死后的时间相比,活着的时间真的是太过短促。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姚贝娜去世的消息。奶奶94岁高龄时离去,我尚痛感太过匆匆,而姚贝娜更不过才33岁……在浏览评论时看到这么一个观点:姚贝娜活该,在早就发现癌症的情况下,不及时安养,而是拼命参加比赛节目,性命都没有了,追来的那些名利又有何用?
    这些直接引发了我对一个问题的思考:既然活着的时间这么短暂,那人活着到底是要追求些什么?活着的意义何在?何兆武先生口述的《上学记》恰好给我一些答案。
    这本书从1921年讲到1950年,里面有作者对时局形势的议论、有对学术思想的见解、有对同学和老师治学态度的讲述,读来让人心境平和,又在平淡中陷入对“学习”与“人生”的深思。
    作者在战争年代的求学之难和求学之乐是我现在不能想象的:要从日本统治区辗转到大后方的昆明西南联大求学,同学们或走水路或走旱路,万里迢迢,要历时3个月甚至半年,而到了那里所面临的生活条件又是异常艰苦;同生们不仅背井离乡、不知何时能归,而且上课时还要防范着日军轰炸。可作者却在那里度过了七年最美丽的时光,他在讲述中充满无尽的快乐和怀恋。在那里,他聆听过诸多大师的课堂和讲演,他们个性鲜明、治学严谨;他见过的许多校友,日后都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学者,他们因为学术见解而相互争论、甚至与老师也互不相让。这样的大学生活和氛围又着实令我神往,不知还能否有机会亲历一番。
    书中有几句话摘录如下:
    (1)“理想好比人的健康,你要找一个完全健康的人,恐怕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人可以达到80%、90%,甚至99%的健康,仔细检查的话,总能找出点毛病来。绝对的健康是没有的,但健康总比不健康好,90%的健康总比10%的健康好,大家还要尽量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能因为实现不了就把健康的目标取消了。”这句话和古典的一个观点很像,成功的本义就是不断靠近,理想也是一个不断靠近的过程。
    (2)“那个时候食堂分为四级,大灶、中灶、小灶、特灶,国家领导吃特灶,各级领导吃小灶,政治研究院的学员可以吃中灶。我的年纪不大,但也算不得年轻,所以就进了政治研究院,享受中灶待遇。”社会存在阶级,人分三六九等,宣扬再多民主,这也是全人类逃避不了的现实,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更是被演绎到了极致,说党建国初期没腐败是忽略了特权阶级的存在。现在有人惋惜内战结局,埋怨人们的无知,可从何先生的口述中可以看到,蒋治下的民国,人们确实饱受物价上涨、贪污腐败的重重折磨,蒋自身“软弱”的缺点太过明显(与M比);而不明政治的人更衷心于诱人的许诺,急盼和平,GCD的宣传见缝插针,直击要害。怪土匪狡猾,更怪委员长无能,成王败寇自有其合理性。
    (3)“历史有两个特点,第一,所有的历史都是由胜利者写的,不是由失败者写的。第二,历史都是高雅的上层阶级写的,真正下层群众写的历史几乎没有,也不可能流传。”宣传上说历史由人民书写,这未免太过美化和笼统。历史有其残酷性,优胜劣汰,弱者是历史的一部分但绝成不了历史的主干,这提醒人们要努力做一个强者。但读历史时一定要留意弱者和失败者,否则容易被史书欺骗、产生认识上的偏颇。
    (4)“图书馆是为传播知识设立的,着眼点不应当是建多少高楼、收藏多少图书,而应当是怎么才能让这些书流通,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如果这一点不考虑的话,图书馆变成了藏珍楼,唯恐被人家摸坏了,这就失掉了它最初的意义了。”书的价值在传播知识,读的人越多它的价值就越大,而不在于将其束之高阁。我国的很多制度着眼点都在统治和管理上,只求稳定,不在乎“物尽其值、人尽其才”,这是一个严重弊端;对于个人而言,一些人爱买书、爱藏书,独独缺乏认真读书,这真是本末倒置。我也要改。
    (5)“我一生阅读,从未立过任何宗旨,不过是随自己兴之所至在琳琅满目的书海里信步漫游而已,偶然邂逅了某些格外令我深受感触的书,甚至于终生隐然地或显然地在影响着我。”何先生纯欣赏式的读书观我不能赞同。读书不能有功利心,什么黄金屋、颜如玉都失去了读书的本质;但读书要有重点,书海浩瀚,泛泛而读做不出成绩,走到24岁这个关口,更要有重点地下功夫多读书。读书的本质作用一方面有精神方面的满足,另一方面也要实践于人生事业。总的目的是要使自身价值最大化,“内圣外王”。 我不觉得有目的性就算有功利心。
    (6)“不知道人们是不是太容易受骗了,二战以后,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都让我们大失所望,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的曲折。”可以不玩政治,但在中国不能不懂政治,否则要吃大亏,会成为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陷入失望、无奈不能自拔。学者文人常有这种缺陷,书中何先生认为东北失守错在蒋介石的“命令”而不在张学良,我就很不赞成。
    何先生还提到一件事情:对人生成功的标准,当时同学间有两种看法,一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另一是追求功名;但身边一位同学辩驳道,如果没有功名,此生内心绝不能平静。活着的意义何在?睡懒觉?沉迷声色?穿戴名牌?终日苟且、得过且过?不是,那样生不如死。人生苦短,活着的意义,在于不断学习、追求知识,在于慎独进步、追求功名(自身价值最大化,而不是功利),最终经营好人生这一大事业,不枉此生。
    这就是我从这本书中读出的答案。

  《上学记》读后感(三):望来日不再悲观

       做家教带的是语文和英语,因此常常有机会和小朋友们闲扯,免不了的就是扯到关于大学里的一切。
       这就像每一次有即将要上大学的网络好友来问我一些建议一些描述时我总是不把话说得太全一样,因为我觉得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而在这些年里发生的一切也足以让我自己变得更加悲观,我还是愿这些才读初三、高一的小朋友对于未来有一份憧憬,如果大学都对他们没有想象了的话,那么他们还要靠什么来撑过这暗无天日的三年呢?当然,如果他们想象的是无拘无束的打游戏的话,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时候我总看着他们说,都并不是说希望你考个好学校来光宗耀祖,你考好不好和我也没半毛钱关系,只是我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了,我好歹还是上了一个211,我不希望你以后真的对你的生活因为环境、因为周边的人、因为学校而觉得失望和迷茫,这些我都见多了。
        我说你能想象我们老师,提到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时,PPT上面的图片是SHE的《美丽新世界》地封面吗?
        我说一个选修课150人来个70人就不错了。辅导员点完了到,就有些学生当着教授的面冲出教室逃走了。然后教授带一点苦笑地说道,现在的学生是真的很自在啊,我们当时上课,有个学生调皮,趁着教授转过身子写粉笔字时从窗户跳出去,被教授瞥见了,摔了粉笔就走了。
        我说上当代文学课,老师问看过这个没,一个人举手,看过那个没,没人举手,最后是阿城的棋王,看过这个没,两个人,老师停了一下,说,好吧,两个人也算是很多的了。
        小朋友多半是当笑话听,听完也没什么感受,只觉得惊讶。我说,所以没觉得自己会出淤泥而不染,我是已经觉得很痛苦的麻木了,我也是不太希望你要继续走这条路下去。
        所以,正如何老在书中一直提到的,“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希望,一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会越来越美好,一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当些年吃粗粮,天天躲飞机,可是为何就有人有这样的信念。如今倒是每天都活在恐惧、担忧之中,工作没落实、家庭没落实下来之前,谈不上更多对于幸福的期待。但是看《上学记》的整个过程,却又真切是幸福的。
       就像每一次看80年代的各种描述和访谈录或者看带相同内容《巨流河》一样,分明自己压根没有经历,可是看着就会从内心深处带着一种幸福感,一种期盼。这就是曾经在这片大地上发生过的事情,而且尚处不远之前。并不是盼望着能够重新回到那样的时代,只是看着,单纯地看到“自由”这样的词语,听到那些有个性的人,听到那些日常琐事,都觉得饶有趣味。
        是真正觉得幸福的阅读时光。
        
        也许还是要说回现状。那一日看去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一个人在宿舍里看了一晚上。那种幸福感和兴奋感与今日阅读无他。突然就想起小学的时候,和母亲每天早上守在电视机前看大专辩论会的转播,然后就觉得原来大学就应该长这个样子。就像高中时候窗外的那一柱高高的水塔,总觉得我把太多幻想都寄予在它身上。
        然后才发现,写作学一年就写了一篇练笔,并不教授小说的写作技巧,而只是谈所谓的“素材”“写作主体”“写作客体”“积累”“结构”“散文的特性”,以至于在那个看完大专辩论会后的夜晚,我久久不能入睡。我开始慢慢回忆当初我曾经有过的,来中文系的幻想,想认识一些巨有个性、巨牛逼的人,想颠倒三观,想好好学习写小说。
        然后我才发现,如果说有的人回忆起过去的梦想还会觉得遗憾和心痛的话,我四年后的处境,竟是麻木地再也想不起这些梦想,已经当回想起来丝毫不会觉得难过了。
        我还记得从杭州回长沙的火车上,和几个人讨论到80年代。我总是不忍表达对那个年代的喜爱之情。但是几个岁数大一点的人马上打断了我,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只看到那些年的文艺气息,没看到物质生活的贫乏,没看到如今生活的便利,你要啥有啥。我深觉得他们说的特别对,于是之后在谈及民国或者是80年代,我都会收一笔,因为我确实也会开始想象如果我生活在那些年,一定也会抱怨生活的种种不方便和丑陋。
        可是我还是在《上学记》里面看到了有人在谈论“幸福”,而且是心甘情愿从字里行间中提及到的那种幸福。即使是在承认物质条件不好、社会兵荒马乱的前提下的幸福。那种幸福真的是与现实无太多关联。
        可能我又得好好再想想这个问题了。

  《上学记》读后感(四):《上学记》阅读笔记

幸福是圣洁,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地拷问与扬弃。
慢慢走,欣赏啊!
历史有两个特点。所有的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历史都是高雅的上层阶级写的,真正下层群众写的历史几乎没有。
因此,如果哪个人想打动政府、组织和企业,就必须学会“用数字说话。
当我们的思想解释不通的时候,就得另换一个坐标,不能死硬地按原来的模式去套。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要想超越前人,必定先看出前人的不足。要是拜倒在前人的脚下,那就永远也超不过他。
人一生一世,意思就是把名字写在沙上。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这个世界,正因为你看不透,所以才吸引你。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俞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俞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人生一世,不过就是把名字写在水上。名字一边写,一边随流水消逝了。

  《上学记》读后感(五):大学是什么

     我已经是大二,大学已经过了一年,少了当初那份新奇,更多的是日复一日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都是食堂、宿舍、图书馆。书本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我眼前展开。犹如是在翻书而不是看书,对大学我也越来越迷茫。
    曾经以为大学就是恋爱、小说。真正到了大学一切都变样了。时间过得飞快。把一天过无数次。课程少的可怜。为了打发无聊,我把所有时间用来看书,只因为我对高考失望。这所大学不是我所想要的。于是购买了《谁的大学不迷茫》《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还有找了《上学记》。仔细一比较你就会发现大学精神之流失。
     大学精神之流失首先在大师。在《上学记》里,大师像萝卜白菜满大街都是,看着作者的描述,心神往之。钱穆、冯友兰、金岳霖之流比比皆是。好像是隔壁邻居,天天见。反观其他两本书大师基本都不存在的感觉,或者只存在在图书馆之类的荣誉墙,仿佛怕一见光就化掉,更不要说我所在的大学既不是985、211。因此我连大师是方的还是扁的都看不见。我看到更多的是上课靠点名来维持听讲人数就像小三以孩子威胁逼着离婚一样荒唐。
      大学的精神之一就是自由,这种自由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上,他更应该包括言论自由、选课自由、听课自由。《上学记》作者绘声绘色的讲西南联大老师上课自由,不点名。全靠个人真本事。有些教授旁征博引、幽默风趣就会有大批听众。有的稀稀拉拉。反观今天大学,学校不仅严格点名,有些教授深知自己水平不够、留不住人。就亲自操刀,怕有人帮忙点名。这些人真是可笑之极,误人子弟又浪费时间。大学点名毫无合理可言,不听课的照样玩手机、睡觉。想去旁听却被束缚住。
     大学精神的流失还在于扩招。扩招稀释了大学资源。当时联大很多学校一个系才不到十个,反观现在。一个小学院可以等于好几个联大。扩招的结果就是师资分散。一个老师教一两百号人,完全是照本宣科,高中那一套,缺少思考、缺少讨论。一味填鸭。学生课上神游,期末突击。老师为了期末成绩不难看,难度也就可想而知。当年联大。一位大牌教授只有一两位学生,可想而知这种类似学徒式的教学是有多麽的真材实料。
    大学分科过早。现在大学高考成绩一出来就开始选专业。寒窗十几年的学生彻底解放了,可是对五花八门的专业彻底晕了,有些甚至都没听过,你能指望他选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呢、为什么不是大一让所有学生去旁听不同的课,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大二在选择。这样在更了解的情况下的选择更理智。还有现在大学严格限制转专业人数和所转的专业,好像上了船都靠不了岸,只有让更多人虚度四年光阴,这就是我们所培养的大学生。
     

  《上学记》读后感(六):摘录

   关于张学良私生活颓废堕落的传说很多,说他吸毒,说他“918”当晚日本人攻进大营时,他在看梅兰芳的戏。国民党右派元老马君武还写了一首当时脍炙人口的绝句:“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将军本事多情种,哪管东师入沈阳。”
   蒋介石在江西庐山举行会议,请来全国著名的人物,讨论对日本作战的问题,庐山对于中国近代的历史影响太大了,过去蒋介石在那里办军官训练团,而且基本上每年都把各界的名人请到庐山开谈话会,交流意见,其中包括了北大、清华的知名人物。
   蒋介石的谈话表现出一种民族复兴的姿态,曾有两句非常有名:“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
    以前北京有一种说法,叫作“东富西贵,南贱北贫”,东城有钱人较多,你看那胡同就能看出来。当年的东总布胡同、无量大人胡同,现在已改叫东单几条、东四几条,那些胡同比较整齐,房子好。另外,洋人来了以后大部分都住东城东交民巷一代,洋人带动那片的商业、文化、像平安电影院、光陆电影院都在东城。
   西城王府多,所以叫“西贵”,恭王府现在还在,还有端王府,就是后来江青修的那片房子,现在教育部的那个地方原来也是个很大的王府,叫郑王府。郑王是清初时期的“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远不降级,所以原来的郑王府非常高级,大概现在只留下一间房了。
    南城是明朝中叶以后扩充的,原来南面到正阳门为止,后来向南推荐,又筑起一道外墙,可以中国历来重农轻商,所有“士农工商”,商人等级最贱,所以旧北京的商人最和气,对你殷勤极了。南城是商业区,还有饮食、娱乐这些相应的行业随在一起,这些人住在南城,“南贱”指的就是这些行业。
   民朝旅行家徐霞客的游记里面写过贵州,后来丁文江,他是我们老一辈的地质学家,也写过贵州游记,非常逼真而生动。他说,贵州的穷你想象不到,贵州人和一个小饭馆只有两种东西可以下饭:一碟盐巴,一碟干辣椒,真是穷得要命。
   记得刚入学时,有个同学跟我讲:“今年来了三个青年教授,才二十八岁,都是正教授。”不要说当时,就是今天怕是也很少,哪有二十几岁就做正教授的?一个是钱钟书,一个华罗庚,还有一个徐宝騄,都是刚回国。徐宝騄搞统计学,非常了不起,属于世界级权威,后来在北大经济系,但是我不懂统计学,不知其详。我还记得有人问:“华罗庚是谁?”有得同学就说:“就是那个瘸子。”华罗庚那时候瘸的厉害,抗战后他到伊利诺伊大学教书,在美国治好了一次才好一些。
   有些老师喜欢在课堂上胡扯,甚至骂人,但我是非常喜欢听,因为那里有他的风格、他的兴趣,有他真正的思想。比如冯友兰在课堂上骂胡适,说:“胡适到二七年就完了,以后再也没有东西了,也没起多大作用。”这是教科书里看不来的。
    亚里士多德说过:“诗人可能比历史学家真实,因为他们能够看到普遍人性的深处。”所以有时我想,或许艺术家、文学家对于历史的理解要比历史学家深刻得多。古人说:“人之相知,贵乎知心。”如果你不理解忍心,而只是知道一个人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并不等於了解他。
    沈从文非常推崇《金瓶梅》,我现在印象还深刻。《金瓶梅》过去被当做淫书,不是正经的小说,一直到民国以后都被禁止,可是沈先生非常欣赏这本书,认为对人情世态写得非常深刻,《红楼梦》很多地方都继承了《金瓶梅》的传统。沈从文在学校时往往受到学院派的白眼,从刘文典到钱钟书都是这样。记得刘文典在课堂上公开说:“沈从文居然也评教授了,要说教授嘛,陈寅格可以一块钱,我刘文典一毛钱,沈从文那教授只能值一分钱。”可惜我们现在看过去的人总是带着谅解的眼光,只看到融洽的一面,没有看到他们彼此之间互相看不顺眼的一面,没有能把握人与人之间的一些矛盾真正揭发出来。
   幸福最重要的就是在于对于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会越来越美好,一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那时候也挺有意思,日本飞机经常来轰炸,生活非常之艰苦,可是士气没有受影响,并没有失败主义的情绪流行,总是乐观的、天真地认为战争一定会胜利,而且胜利以后会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一个民主的、和平的、自由的世界,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的青年最幸福之所在。
   大凡在危机的情况下,很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如梅校长,那时候五十好几,可是极有绅士风度,平时总是穿戴整齐,甚至与跑警报的时候,周围人乱哄哄的,他还是不失仪容,安步当车地慢慢走,同时疏导学生。可是吴晗就不这样,有一次拉警报,我看见他连滚带爬地在山坡上跑,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面色都变了,我觉得太有失一个学者风度。
   我去美国的时候曾听一位台湾学者说,台湾四大无耻文人,第一是钱穆,大陆也有四大无耻文人,郭沫若,冯友兰,老舍,臧克家。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这种说法,起初以为是台湾的说法,后来看到徐铸成先生的回忆录,说他在解放之初来清华大学曾见过冯先生,想不到后来冯先生竟名列“四大”。可见“四大”之说大陆亦有之。
   1941年底的倒孔运动是由孔二小结的洋狗引起的,那只不过是个诱因,真正的原因对国民党政府的激烈不满。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接着打下新加坡、香港、菲律宾、印尼,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横扫东太平洋,真是大出人们的意料。国民党一点准备都没有,赶紧飞机到香港,把一些重要的人物运回来。那天飞机回到重庆,孔二小姐带着他的洋狗下来,被报纸曝光了。因为那时候很多在香港的中国人都没出来,包括陈寅格这种国宝级的大师,消息一传出,大家义愤填膺。
    当我们对一切人和事都以宽厚的眼光来看待,整个世界便以另一种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个温情脉脉,处处值得我们怜悯和同情的世界。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实的人生是多元的,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脸谱化。
    《社会契约论》里面开篇第一句话:“人是生而自由的。”美《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和《联合国宪章》都是这样讲。但是同样可以说:从来都没有什么自由平等,不是这个阶级压迫那个阶级,就是那个阶级压迫这个阶级。听起来好像很矛盾,不过我想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因为它们是在两个不同层面谈自由。一个人从“当然”或“法理”的层面讲,人当然应该是自由的;但是从“实然”或者“事实”层面上讲,人确实从来没有自由过。
    《浮士德》里有个魔鬼,它的原型是歌德的朋友Merck。Merck非常之聪明,可是一个人太聪明,以至于一切事情看透了,也就做什么都没有趣味了。我觉得王浩说得很有道理,这个世界正是因为你看不透,所以才吸引你,要是你知道一切,把一切都看透了,人的一生无所追求,那就太没意思了。
    幸福是圣洁,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地拷问与扬弃,是一种通过苦恼的欢欣。
 

  《上学记》读后感(七):好好看

就像何兆武先生在开篇中所写,访谈录就是唠家常语录,没有什么对与错。编者只需要将受访者的谈话全部录下即可。不存在什么可书不可书的问题。因为这是访谈录 不是教材
感觉何兆武先生在文中的这样一些资料令人影响深刻
1.大概是说 一个人的世界观 人生观大概在25-26岁左右就成熟并且定型了,需要在30多岁的时候给扭转过来实在太难过。我非常同意这一观点。我的世界观就是25岁左右确定下来的,到现在基本没有变化。
2.对某一些人物的评价。比如说冯友兰和艾思奇。就凸显了受访人本人的态度,不有避讳之说
但是感觉在评价某一些人的时候,他还是做了一些保留的。

  《上学记》读后感(八):旧社会里的上学记

作为大学时候就听说过的书,终于在上个周末里读完了,也是kindle买了之后的补偿购买金的又一大进步。总算心理上,还愿式阅读满足了文科生的骄矜,总觉得我该是看过这类闲书的人。对买了kindle的钱也觉得又赚到了,话说这本书也就花了两个上班往返的路程时间,和周末闲暇时光。啰嗦了一大堆无关于书中内容的闲言琐语,只能表明那可怜的精神生活中的自信,在于对自己阅读史的补偿和自我满足。
书中关于西南联大当年名师云集,学术自由的篇段,读起来让人轻松。对照自己的求学经历也算是发现一大段的光阴在浪费在当年兴起的博客、QQ、盘、晚起等等事情上。只有那些投入到图书馆的岁月倒能勾起类似的感悟。这本书另外一个作用在于让我了解到,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人,在生活经历战乱中个体历史的感悟,对政局空气的体察,尤其对照解放后的新社会形成类比。刚看了下出版于2006年,对民国热的估计也是种助燃的作用。书中对日军轰炸,穿越大半个中国往西南求学,在师友间的互动,还有49年前在台湾的教书等细节让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书中的各种坦诚,对生命哲学的感悟,尤其令人深思。写着发现自己又突然陷入了高中文笔都不如的境地,这么多年的虚掷让大脑和文笔同时停滞不前。晚上有局,搁笔至此。

  《上学记》读后感(九):历史和幸福

这本书还没有看完,但是对于我深有感触。何兆武老师所处的年代是中国最痛苦的时代,“五四”退潮之后的中国是一连串的战争,军阀互打,国共也在打,日本人打进来,把中国变成一个杀戮的战场。不过,这个烽火岁月知识我们历史记忆和历史叙述筛选后的简明大纲,可是历史不仅仅是大纲,历史有的时候写得就像是“注册组的报告”,让我们看不到真的生活,其实在生活的世界里不仅仅有杀戮和烽火,所以当我们随着这些亲历历史的长者进入细节,历史便变得陌生起来,仿佛另有一个我们没有见过的世界。很多已经走入历史的人物,随着何先生的叙述又走了出来。
贺先生说,人是为幸福而生的,而不是为不幸而生的,幸福归根到底还包括精神上的,或者思想意识上的一种状态。幸福是圣洁,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拷问与扬起。
幸福有两个条件,一是你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这是一个追求理性和光明的知识分子一生的信念。这种信念就是支持他一生乐观对己和善意待人的基础。
以上摘自书本

  《上学记》读后感(十):自由和幸福,读《上学记》

三联出的《上学记》,是何兆武口述的回忆录,讲了他年轻时求学时的生活经历。以前这类书读的不多,对近代史相关的内容了解很少,读这些内容算是补课和了解。书读的多了,感触也就多了。
本书给我第一感觉是沧桑,因为是暮年之人回首往事,总不免忆起周围人的大起大落。何先生多次提到,人生的观念在十几、二十岁就定型了,年龄再大也只是修正一些,根子不好改变。确实,正是在国难、战事中漂泊的年代,虽然物质匮乏精神却丰富,造就了一批人才。客观的看,那时候能上大学的也是优选之后的,再能坚持读下去,从北京到昆明读西南联大,显然不止是智商的问题,还要有坚韧的信念。这种信念,无论左派右派,都倾向于选择自由,这种普天下人们的愿望归结在一小部分学者和学生身上,就绽放出那个时代辈出的专家和学者。
何先生觉得在西南联大的七年,是值得怀念的好时光。在云南的特殊地理和政治环境下,小范围的安定可能是挽救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延续。
读下来,看到何先生提及的很多人,经历了旧社会和新社会,结局很凄惨,包括他的家人。而他自己能“独善其身”,也许是找到了自己对“自由”的理解。比如提及吴晗的经历,在任何时代文人都可能屈身逢迎,下场一般都不怎么样。这么看,何先生是个聪明人。
何先生说,幸福感有两个前提,一是觉得整个社会会越来越好,二是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好。这一点,又是那个时代造就的,在困苦的时候人们总有无限的盼望,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幸福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延迟满足”这件事上,有时候是主动的,比如著名的心理实验,如果主动控制自己的欲望就能获取远期的效益。这一点更适合当下,就是平和安定的时期。而战争困苦的年代和地区,人们其实是迫于现实限制,只能在期盼中度日。这倒不是说这种生活更幸福,而是这种生活会让人明白什么是幸福。
往往经历了风风雨雨,也就淡泊名利了,何先生在老年推辞颂寿会、不参与分房等等,更多的是追随内心而不是外物。何先生在书里屡次提到自己读书不专注,但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那个时候图书馆里很多都是原版书。我想那时虽然匮乏,但能读到的多是基础著述和典籍精品,而且在十几岁就开始这种阅读和理解,能自然而然的浸润自己。反观当下,过多的信息涌入大脑,底子上却没有扎实的知识和观念,更不要说去读几本原文著作,也是可悲。
在困苦中渴望自由和幸福,这种感受,可能必须通过他人的回忆才能体会到吧。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xxs/35399/


《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_上学记的读后感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智慧助老公益活动总结汇编4篇

智慧助老公益活动总结汇编4篇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智慧助老公益活动总结汇编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2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结汇报(合集六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结汇报(合集六篇)

汇报是向上级机关报告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使用的公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结汇报(合集六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8
小学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总结集合5篇

小学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总结集合5篇

活动总结,顾名思义,就是对所做活动进行总体归纳和全面概括的具体结论,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经验。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总结集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28
护士节活动总结精选三篇

护士节活动总结精选三篇

活动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活动所指定的书面计划,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对具体将要进行的活动进行书面的计划,对每个步骤的详细分析,研究,以确定活动的顺利,圆满进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护士节活动总结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28
劳动心得体会1000字大学生范文(精选三篇)

劳动心得体会1000字大学生范文(精选三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劳动心得体会1000字大学生范文(精选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4-28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