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岁月 蒋勋读后感】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19-09-24   来源:读后感    
字号:

【www.jxscct.com--读后感】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精选10篇

  《手帖:南朝岁月》是一本由蒋勋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72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一):一个朝代,一段帖

知道蒋勋,是因为他的那本《蒋勋说红楼梦》。书中可以看到,蒋勋是从人的本位去解读这个世界,这个角度在对《红楼梦》的解读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也最契合。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有思维,有起伏,有前因后果。因此,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以往单一和片面的认识,而是立体的,丰富的,甚至是感同身受的。
这本《手帖:南朝岁月》,本书首次在大陆出版,题材、内容均为上乘之作;, 作者蒋勋是目前两岸最受欢迎的美学大师,这本是他的书法美学经典之作。南朝,残酷到无法想象,手帖是文人间的小纸条,亦可以洞彻生活的空灵明净,演绎最率性真实的人生。如今,大江东去,那残破漫漶的手帖纸帛上留着一点若有若无的记忆。
通过 “手帖”,洞听蒋勋老师讲最令他“迷恋”的历史,,彻古人真实、隐秘的生活,讲述魏晋时代的凄美故事;透过“手帖”,让读者知道,这简短的书信背后是惨绝人寰的时代悲剧,不能承担的生命伤痛,以及反复无尽的虚无幻灭。
“帖”是魏晋文人没有修饰过的生活日记细节,不是正襟危坐装腔作势的朝堂告令,文人从“文以载道”解脱出来,给最亲密的朋友写信自己最深的私密心事,因此,书法随意,文体也随意。这些“手帖”──文人间的书信便条,因为书法之美,流传下来,成为后世临摹写字的“帖”。然而,“帖”更是同时具有“私密”、“随性”却又极为贴近“真实”、“率性”的文体。暧昧迷离、若即若离,构成读“帖”时奇特的一种魅惑力量。
书法与人性之美。南朝文人的手帖,不只书法,更是洞澈生活的空灵明净小品。不同时空护持美之理念的宿世灵犀。贴近真实、率性,却被打动。王羲之帖,满目都是在问候平安“卿佳否?”,“久悬情” 。一字千金,明白古人给孩子念诗,首先念诵强记,不多讲解,浸润微妙意会。
记述的是奠定2000年来书法艺术框架的南朝书法史。而此书之外的那段社会史,乱,人人想超脱,但也不乏伟大的平常人:著名的“平复帖”陆机,有谁知其祖父是东吴陆逊,父亲陆抗和西晋羊祜分别是南北两国总兵,为避免生灵涂炭在战争中默契的互谅互信,成《资治通鉴》的一段佳话。
书中写王徽之 王献之兄弟深情:“徽之、献之兄弟两个性不同,感情却特别好。《世说 伤逝》讲兄弟两都病了,徽之先亡,献之奔丧,在灵堂上抚弄徽之留下的琴,琴弦老调不好,献之摔了琴,大痛叫道:“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几个月后献之也病故。读词为之动容,午后坤读给丁听。还有如寒切帖"常被认为是王羲之晚年最后的遗墨,书法无一丝锋芒,简静沉厚,雍容旷达,墨色淡漠却又丰腴,如烟如雾,寒切二字,草体流转,像雪片在飘。映在日光里,烂漫纷飞,像回荡不去的南朝记忆。"
本书的排版很舒服,正适合慢慢读,是平淡,冷峻,战火,死生,也有从容和温柔。书中的帖,都让人忍不住想临摹。除了读那段南朝岁月,还可以去学习那时的文字。
南朝毕竟过去了,美丽故事里人物的洒脱自在随大江东去,只有残破漫漶的手帖纸帛上留着一点若有若无的记忆。后代的人一次一次临摹王羲之南朝手帖,其实不完全是为了书法,而是纪念着南方岁月,纪念着一个时代曾经活出自我的人物……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二):看字识人,读帖知事

儿时也曾在大人的督促下学写过毛笔字,不过终究还是没能坚持下来写出个样来。那时就听人说“看字识人,人如其字。”这话听起来颇有道理,可是我却没有那个本事生就一双慧眼通过字来判断一个人。一直以来书法作品在我眼中看来只有工整不工整的区别。

学习书法,少不得要学习临摹各位书法名家的作品,而被用作范本的又以碑文和手帖为主。“帖”的本意是古代所写字的布帛,也指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而“手帖”的意思则是手写的书信、文章类。

书信不仅仅是人与人相互传递消息的载体,更是彼此之间情感的表达,其文字下所隐藏和延伸出来的信息绝不是表面看起来那般简单。人物经历、深处境地,都在这字里行间存有蛛丝马迹,它甚至能够透漏出一个时代的气息。

在《手帖.南朝岁月》一书中,作者台湾知名作家蒋勋将通过南朝所流传下来的几篇知名手帖通过书法之美来向你讲述其背后并不为世人所熟知的历史名人故事,将那段湮没于历史的南朝名人故事一一向读者娓娓道来。

该书的第一部分讲述的是《平复帖》的来龙去脉。《平复帖》是北京故宫的镇馆之宝,对其作者是谁虽然学术界仍有争议,但目前最普遍的说法便是其作者是西晋著名文人陆机。其判定理由则是帖中所提到的一个人的名字“彦先”,而陆机恰恰有好几位朋友名字都为“彦先”。那么究竟是其中的那位“彦先”呢?且听蒋勋先生为你慢慢分析,在这一个个的小小故事中,你能够当时南朝文人们的困顿与艰难,心痛与绝望以及不屈与抗争。

接下来的《万岁通天贴》以及《十七帖》两部分讲述的则是与知名书法家,在书法史上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以及与相关人物有关的故事。

世人大多只知《兰亭集序》为书法界之瑰宝,是王羲之等人盛游会聚兰亭之酣畅之作,那里知晓作者背后一生之所遇悲凉与苦楚。

如果看字可以知一人性格特点,那么读帖则可知道诸多关于书写者的奇闻轶事。

或喜、或怒、或悲、或哀、或乐,南朝一众文人的七情六欲都暗含在这一篇篇字数并不算太多的“手帖”之中。而蒋勋先生则用他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的清丽流畅之笔,引领你共同回味那段南朝岁月。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三):风起云岚话南朝

因着同是生于西安的缘故,我对蒋勋先生便有了更多的关注。从《孤独六讲》《美的觉醒》到各类讲座广播,听他讲文字,讲生活,讲美学,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实在是一种享受。
      魏晋时期,“手帖”是文人之间来往的书信便笺,或问候近况,或通报平安,或哀悼丧亡,或叙述天气变化,心情忧喜,因为字写得太漂亮了,遂被后人保存珍藏,装裱成册,不断临摹描写,“帖”的内涵也一步步地,从书信扩大为习字的书法范本。唐太宗时代,皇室把原来各自独立的手帖包编辑、刻石、摹拓,产生《十七帖》之类官方敕定的手帖总集版本,也促使“帖”这一词汇作为书信的特质消失殆尽,成为汉字文化圈习字的基础范本。如欧阳询的《梦奠帖》《张翰帖》等,连字体也多为楷书,逐渐端正严谨。
     《手帖.南朝岁月》(九州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中,主要分为《平复帖》《万岁通天帖》和《十七帖》三辑,以后人整理收藏的陆机、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日常书信来往为主题,配以大量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走进战乱流离的魏晋时代,剥丝抽茧,从零碎片段里拼凑出那个时代人文与历史的风神笑貌,领略不同于正史的潇洒恣意,让我们看见美的传递,美的信念。
      读帖有趣,常常在弦外之音。因为书信是有阅读对象的,并不预期被公开,因此保有一定的私密性与随意性。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无比真实。《平复帖》为纸本手卷,纵237厘米,横20.6厘米,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是汉代章草向晋代今草过渡的字体,宋代时被认定是陆机真迹,有宋徽宗朱书题签。这是写给好友彦先的一封慰问信,而信里提到的“彦先”为何人,也有好几种解释。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曾以“火箸画灰”四字来形容《平复帖》秃笔贼毫线条的苍劲枯涩之美,我们则通过这些随意的残障断句,在吴亡晋立后南朝世家文人与北方豪族新贵碰撞倾轧的那一段历史故事里,体味主人写字时的感伤、放任、苦痛,煎熬,看生命在剧痛中纠缠扭曲。
    《万岁通天帖》收录了包括王羲之《姨母帖》、王献之《廿九帖》、王徽之《新月帖》等二十八篇书帖,是最接近王氏一门的唐代书法摹本,完整呈现了王氏家族从东晋到宋、齐、梁、陈、隋,一直到入唐将近三四百年间书法风格的演变。东晋到隋唐统一,数百年间,烽烟四起,生灵涂炭,朝代兴亡,政权更迭,可以想见在那个人性被摧毁绝望的年代,信仰道德如何地被贬抑嘲笑。然而,一个家族,在那样的乱世,经历一切人性的败坏,仍然相信文化是长久可以传承的理想,相信手写的墨迹斑斑可以传递美的生命信念。
      阅读《手帖.南朝岁月》,对一部颠沛流离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刻地领悟。但,值得我们骄傲的是,那一群沉浮在苦痛挣扎里的南朝文人,仍然努力地活出自我,以手中毫,案上纸,传承着生命价值笃定的信念,传承着美,传承着生命大爱。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四):笔墨畦径,顾盼有情。

蒋勋老师的文章,大约在念大学的时候开始看的。从《孤独六讲》《生活十讲》《品味四讲》,唐诗宋词红楼梦,到《吴哥之美》《书法之美》《忘言书》《路上书》。基本在书店看到就会买。现在还会记得第一次在月时挑灯读《孤独六讲》时候的惊喜,反复翻阅,摘录整理,然后推荐朋友。
记得一次在读书群里戏言要斗书,有人用《孤独六讲》起了头,赶忙接上了《生活十讲》。前前后后大家说了有小十本,其实笑闹到后来也不知道斗书是什么意思。只是发现很多人书架上都会留几本蒋勋老师的书,供随时取下。在这个层面上讲,觉得《孤独六讲》应该算是一本读者喜欢又时常翻阅的经典。
蒋勋老师的美学理念,可以在《孤独六讲》中窥见一斑,“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想着这本《手帖》中勾起共情的,可能就是那够不到、求不得又缥缈无形的孤独吧。“不得执手,此恨何深。”于漫长的时间中。
喜欢逸少的字。念中学时,文学老师曾经要求过“临摹”。临与摹二字,“临”指将作品摆在自己面前,照着写或画。“摹”指覆一层薄纸在上面的写或画。铺好一张纸,执起笔,写下“永和九年”之后便再也进行不下去。无论怎么看,四个字都非常之别扭。只好撕掉重来。再写下“永和”二字,又是同样的感受。反反复复一张纸写满“永”字,写上几页之后,总算有勇气观察第五个字了。
看《手帖》是同样的感受。翻开附录的《快雪时晴帖》,一下就回到了多年前的那个下午,试图与一副作品对话时的感受。通读一遍文字,再迫不及待的任目光流连于每个字,每个笔划,字之间的间隔,再扫到递藏与提拔。赏心悦目间,不知更替。
这样的感受是奇妙的,像布鲁姆说阅读是“把更多的生命注入没有边界的时间”。“我们为各种理由而读,我们无法足够深刻的认识足够多的人,我们需要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且需要认识事物本来的样子。”看一幅贴也是如此。或许是为了寻找那妙不可言的美,或者需要习字作画的方法,而对我而言只是想通过一幅手帖“认识”这位前人,因为这其中浅浅深深的情义。
如是而已。
不如就用蒋勋老师在《吴歌之美》这本书中的语句作结。“美,也许总是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五):南朝一梦已千年

  和人聊天,被问知蒋勋者谁?摇摇头,向来只管文章是否吸引我,何曾管文章谁作。翻开蒋勋著《手帖南朝岁月》,扑面而来十张本的南朝书法作品,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便占了一大半,剩下五张便为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献之《中秋帖》所分。

  帖者何,原以为后世临摹书法之范本,至今日看蒋勋讲解,方知帖者原为文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只因了这往来书信中的字体太过漂亮,于是那些简短随意的往来书信便被后世之人拿来成了临摹的范本,“帖”便由书信之意转为了书法范本之意。

  本书所讲述的“手帖”便是过往文人间往来的书信,也即后世的书法范本。只不过其讲述的重点在距今已千年之久的南朝岁月。要说南朝岁月,但离不开一本描述南朝名士言行轶事之书《世说新语》。蒋先生便是在观摹南朝名士所写手帖时,将之与《世说新语》内他们的言行与轶事相结合,既言书法之美,又说南朝往昔岁月之事。将人与帖,帖与事,一一对应,逐个讲解,通俗地说便是了解手帖背后的故事。

  一页页翻看过去,便是让自己不小心随着蒋先生的文字,沉浸到南朝往事之中,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回到了南朝过往的岁月之中。

  跟随着蒋先生的文字,我们看到张翰“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便辞官归家的洒脱。从莼菜鲈鱼出发,我们踏上了南朝一梦千年之旅。

  书分三辑,在第一辑平复帖中,蒋先生主要带领着大家穿梭于陆机的《平复帖》中,从其书法特点入手,再到其文字内容,最后到手帖主人陆机的生平故事,步步深入,引人入胜。看完书法,听完故事,回头再看此帖,便多了一些苍苦荒凉。

  后二辑《万岁通天帖》与《十七帖》则主要围绕王家一脉及王羲之的手帖展开论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则天皇帝与唐太宗不一样的心胸。太宗皇帝是倾全力搜求王羲之真迹,并藏之于内府,则天皇帝却将王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十卷,命朝廷善书者以双勾填墨法复制摹本,收藏于内府,而真迹原件则装裱锦褙赐还王家。可惜的是历经岁月灾劫,十卷本的珍本只剩下一卷。保留了王羲之的《姨母帖》、王徽之的《新月帖》、王荟的《疖肿帖》、王献之的《廿九帖》、王志的《一日无申帖》等书帖。它们统称为《万岁通天帖》。

  《十七帖》则收入了二十八件王羲之的信。这二十八封信件中,超过二十封为王羲之写给当时在四川做益州刺史的周抚。从这些家常小事,可以看出二人友情深厚。亦能看出当时的人文风貌,非常有意思。比如在《成都城池帖》中,王羲之问周抚成都城门城墙是不是秦代古迹。

往在都,见诸葛颙,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示。为欲广异闻。

  对蜀地的文化人物历史的向往还表现在《严平君帖》中

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皆有后不?

  非常短的一封信,问起了蜀地的那些历史名人,在四川还有没有后代。

  简短的手帖,从这些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写手帖的人心里所想,跟随着蒋先生的分析,再结合手帖原稿复印件,那一段岁月仿佛历历在目。

  未曾想九州出版社也能出版如此风雅之书,书内文字与手帖编排合理,相得益彰。每每读到相关轶事,总是不自觉去翻看手帖,想千年前的时光,随风而逝的人与事,留下来的只有无声的手帖依然绽放着它的美丽。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六):《兰亭集序》们背后的南朝碎美岁月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述了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与好友在兰亭周围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山水之美,欢乐之情。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可最重要的,是写出了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文章写的好,字是更好,被宋代的米芾誉为“天下行书第一”,千古流传。

如《兰亭集序》这样的手书书帖,称为“手帖”,也就是文人间的书信便条,因为书法造诣极高而流传下来,被后人无数次临摹,揣测。

在那个政权更迭,纷争不断的年代,战乱,政治斗争的残酷,人性经历着一次又一次考验着。而这些手帖上的书信文字,就表达着南朝文人们在那个艰难的时代,切身的喜怒哀乐。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七):跟蒋勋读文看字

很感动,不知道自己竟然能有幸读蒋勋的南朝岁月:最荒妙绝伦的时代最率性真实的人生。

封面采用的是水墨式,仔细看的话,应该是某个字帖的放大后的一角,还有一个印章。封底大概是某个名人的字帖,而手贴不只是书法,更是洞彻生活的空灵明净小品,是往昔文人活出向往活出自我的明证,更是不同时空护持美之理念的宿世灵犀。

这本书是蒋勋对魏晋南北朝以及南朝时期的书法家的作品进行了整理,将那些书法作品里边的小故事进行了一一的解读。读起来能深刻的体会作者的情怀以及南朝文人的心境,他们在充满艰难困顿折辱剧痛磨难的生活中仍然能努力的活出自我,更相信文化是长久可以传承的理想,相信手写的墨迹斑斑,可以传递美丽的生命信念,并为美做着最后的见证。正是这一种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才让这本书的主面世变得更加的郑重、而南朝的美是通过朝代的兴亡来体现的。

这本书基本囊括了那个时代的所有的书法家。通过读这本书,我们可以知道很多的书法知识以及朝代的历史以及那些文人的情怀。比如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作品。唐太宗的年代距离王羲之有300年,写在纸上或者绢上的墨迹不容易保存,当时能够看到的王羲之的真迹也已经不多,唐太宗倾全力搜求,把搜集到的王羲之真迹收藏在了内府,命令当时的书法家临摹,因此流传至今。许多博物馆收藏的王羲之的字大多都是唐朝的摹本。王羲之的帖有书法名家临或者是摹的。临是指看着真迹,临写;摹是把纸蒙在真迹上,用淡墨细线勾出轮廓,再填上墨。

古时候有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热爱,如今也有蒋勋对所有的书法家的喜欢。我最近也在练字,虽然已经有点晚了,但随着写的字越来越多,对于书法家的喜欢以及中国文字的喜爱尊重也越来越深了。开始很佩服古代文人的一些诗句,一些情怀,一些感慨。虽然现在还不能深刻的体会和对书法以及文字内容的评析掌握,但是通过读蒋勋的这本书,能让我对这些书法家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以及当时写下这些文字的心情都能有一个特别高的理解。

我也很喜欢书中花事的一句话。作者在这本书中还写出小津安二郎。这位日本导演对绘画以及中国书法的喜欢。这就是蒋勋的书非常有境界的原因,他总是能博古通今,我很喜欢这里。花开到如此滑落到如此,使人意乱心慌,仿佛生命可以这样奢侈挥霍,令人赞叹,也令人感伤,无端想起王羲之手帖某一处有“雨快”二字,好痛快的雨好爽快的雨,生命可以有一次这样的任性放肆的挥霍吗?

这就是读书人的意境,总是能这样的情感与那样的情感联系起来,能够想到古人的思绪如我们现代人的思想是相通的。喜欢书法的人,可以拿来拜读。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八):一个人生活需要多少空间

当年读蒋勋的《细说红楼梦》喜欢的要命,但蒋勋肯定算不得红学家,他讲红楼梦的法子是给普通读者听的,放弃学术的考究,而是回归到文本本身,毕竟对于一个读者而言,搞清楚曹雪芹究竟什么身份,某一句是否有错愕,实在是无关紧要的,所以读的人开心。

蒋勋的书便多是这样,纵然有一些专业知识有备受诟病的史实的错误,但蒋勋意不在此,而是借自己的生命体验从文学、美术中发掘出美来,让人去感受其中的美。学术搞有学术的价值,但这种美的启蒙,是让艺术品真正贴近读者的法子。

《南朝岁月》这本书,便是借助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手帖”,发掘出背后的日常,做贴人的心灵世界,以及从后人的对待方式中寻出一种东方人对世界的普遍向往。

像手帖这种文体,本只是书法家的信札便条,帖中的内容都非常日常,像描述“疖肿”、“姨母”;因为书法的价值被很多人慕仿,赋予了名字;现在这些日常的随笔寥寥几字被当成国宝一样被放置在博物馆,让人膜拜,膜拜的却仍是日常的味道而已,这样说来,生活总是被放到最高的,这个玩笑很有意思。

蒋勋提到托尔斯泰笔下的一则故事,一个人骑马圈地,圈到的便全归他,一个人便用马跑到死方休止,如此便提出了“一个人需要多少空间的问题”,或者说一个人需要从这世界索取才算合适。

书开篇即提到欧阳询的《张翰贴》,说张翰这个官在历史上留名竟是因为想念家乡的美食便弃官回家而已,张翰给万千心灵尚未枯竭的文人给出了另一把尺子,自己的尺子,用自己的标准衡量所做的事,不开心,也便放弃走上明道。

又有乾隆帝,生活在一棵绿树都没有的宫廷里,也借助这些日常的书帖给自己营造了一个逼仄却温暖的三希堂,做偌大宫廷中的南柯一梦;乾隆帝想真正的占有,便在贴上写上自己的批注,这样一来其实是并没有领略南朝生活的真谛:那些洒脱的文人正是因为舍弃,贬低了一些占有的欲望,才洒脱纵情。可怜乾隆生在帝王家,便也只能生活在这种矛盾之中。

蒋勋不仅借这些书帖来体悟文人逸事,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书中写道同样志趣的友人,过着大卫梭罗般隐居的日子,全书的末尾又以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纵情地抽烟饮酒生活做点睛之笔,对日常的崇高完成了轮回般的歌颂。

书的印刷非常不错,可反复观摩,对书法也能有入门的认识,可惜我全无观赏书法的经验,便只是试着去体悟那南朝山水的生活韵味罢了。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九):卿佳否?此恨何深

卿佳否?此恨何深
——读蒋勋《手帖·南朝岁月》
文/张素闻
南朝岁月,在很多人印象中,是魏晋风度,是竹林七贤,是阮哭路穷,是嵇康的广陵名曲,是谢安的磕破屐齿,是王羲之和他的兰亭雅集,是王徽之的“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王谢堂前,文人雅事仿佛把南北朝战争的现实隐藏得消无声息,把世事艰辛,政事凶险,人事无奈,情事冷暖,身心仓惶都付诸数行书法数篇文章,在偏安的岁月里,曲水流觞,谈玄说妙,慨当以慷,逍遥于水边林下,杜牧所见江南春风烟雨中的四百八十寺,与蒋勋先生所凝视的那些手帖却完全展现出不同的兴味与心得,这本《手帖·南朝岁月》较接近于墨迹之后可以想见的真实生活,而非审美化的艺术化的南朝岁月魏晋风骨。
真实的生活里,名士也有尴尬,才女诸多不幸,它和《世说新语》与《晋书》一样,有其精致优雅又耸人耳目的八卦,更有其耐人寻味的巨大的解读空间。因《平复帖》而言及二陆——陆机与陆云,武将出身的他们,以诗赋著名于天下,却因复杂的政治纷争而被举家诛杀,暴虐的场景如王羲之的《姨母帖》一般催人心肝,贺循好几次“辞疾去职”,顾荣更是战战兢兢,那其实是个残酷到无法想象的时代,从手帖里才能想见那些艰难和困顿,张翰的秋风莼菜羹,原本也是数千年来文人士大夫们在官宦职场跌打滚爬时候最温情的向往,如今日的我们,在繁忙的都市,在逼人心智的职场,心底那一点念想:“农夫、山泉、有点田。”才女谢道韫回娘家说:“天下竟然有王郎这样的人。”那一定是极为复杂,极为难以为言的婚姻吧?郗道茂被离婚的时候有何感慨?
抵面相逢,历史的意义就在于它照见了我们自己。世事的淘洗与分岔的路途上的他们,与现在我们这一代,又有什么差别?永和九年,王羲之与殷浩,一个走向山林,在山阴的兰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那时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一群好友列坐其次。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畅叙幽情。那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殷浩也在其中,他本来隐居十年,辩才无碍,若继续做一位山林高士,概是一世清名享誉不绝,而他骑上战马,率领七万大军,奉命北伐,王羲之就当时政局诚意告之,谓为不可,殷浩果败,再败于政敌,待政敌桓温不计前嫌,想请他再度为仕,他感激异常,竟然把一封写好的信打开读一遍,又一遍,如是往复几十次,以至于只寄了一个空白信函,这一次桓温彻底恼怒……殷浩在日常生活中究竟如何行事?以至于辩才无碍的他竟至于如此患得患失?以至于要在虚空中写“咄咄怪事”?“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到底他要做的是哪个我?而当我们处于此种死生存亡之际,是走向山林?还是奔赴战场和职场?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手帖的深情,恰在“此恨何深”中得以更加全面的目睹耳闻,蒋勋的解读常常令人痛感人世之苦,他觉得《奉对帖》的王献之像“一个撒赖的弟弟,失去了姊姊,悲哀到不想活下去了。”王献之跟郗道茂结婚多年,幸福欢乐,自以为可以白头偕老:“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匹,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唯当绝气耳。”他临终之前,最忏悔的事情,还是与前妻郗道茂的被迫离异,爱别离,求不得。那个嫁过来的新安公主,倘若知道自己的丈夫曾经这样怀念前妻,她还会听从皇室的安排,服从这桩政治婚姻么?她又如何念想自己的前任丈夫桓济?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蒋勋先生能从色中看到光的无常,从光的无常中也极容易看到时间的无常,看到世事的无常,而在无常动荡的岁月中,也许那纸《奉橘帖》《柏酒帖》透出的人情味儿,恰是“卿佳否?此恨何深”的最佳诠释吧?折柳为赠,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原本也是情到深处的自然表达,千万年来,我们都喜欢流连于此,沉溺于此。可是,无常原本也就是这世上最平常的事,在战争纷扰的年代,各自相安,又何尝不是最好的爱?相逢一笑,莫逆于心,甚好;相忘于江湖,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又何尝不好?原本,你与明月,与青山,我与湖水,与大地,何曾有别?何尝有恨?花事,书事,世间事,原本也不过只是一事,那时盛放,恰好看见,而已,后来凋落,也恰好,看见,而已。
一千六七百年前的人事,在蒋勋展示手帖的同时,相逢于纸上。所有与文化的相遇,最后都是心与心的震动,行与行的默契,千万年来其实也都极其相似,那份对于文化的敬重与自觉,总是令人潸然泪下。那年在湖北黄梅四祖寺见到王维的画——《伏生授经图》,认识伏生授经这件事,懂得它对于文化与文明的意义,很多人通过史,也有人通过经,目睹耳闻的符号或许不一样,其本质的意义却完全一样。永嘉之乱国破家亡,王氏家族从北方向南逃难,房屋、田产、甚至连亲人、一切贵重之物都带不走,而王导渡江时,袖子中放了一卷钟繇的《宣示帖》,“王导珍藏在袖子中的,或许并不只是一卷书法名作,而是大难来时胸怀着自己心中笃定的文化自信吧。”蒋勋先生此语不独是一个士大夫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归属,更有文化自觉。王羲之是智永禅师俗世中的七世祖,翻开智永禅师的《千字文》,一个个王羲之写过的字竟然因为智永和尚,变成“智永体”的王羲之,且深入当时的儿童基础教育,这也是一份永禅师的文化自觉吧。
“在偏安的岁月,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吟诵诗书,可以走在云淡风轻的山水中,可以与亲友徜徉周旋,可以书信往返,可以写出优雅安静的心事,可以相信文化的力量更大过于政治,可以通过一次一次朝代兴亡,相信有更长久的东西,因此传承着没有中断的文化理想,传承着生命价值笃定的信念,传承着美,传承着生命之爱。”大概这就是蒋勋《手帖·南朝岁月》的文眼,也是千万年来万千生命相遇的核心意义吧?!在巨大的无常的时空里,懂得有常的存养,笃定的方向,何尝不是人生之万幸!何尝不是充沛的自信与承当!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十):看手帖品味南朝岁月

第一次读蒋勋的书,是从《手帖:南朝岁月》这本开始的,偶然的机会,我收到了这本书,静静地阅读,思绪已经飘到了晋末南朝历史长河中去,细细品味古人的政治、生活、文化、思想,我也慢慢得喜欢上了国学的美。
       
       蒋勋是台湾家喻户晓的美学家、文学家和画家,他对国学的研究很广泛,对红楼梦、唐诗宋词、书法绘画等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机会多看看他的书。
      
       手帖,是魏晋时期,文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最初并没有一定具备作为书法范本的功能。因为王羲之手帖书信里的字体的漂亮,在他去世后三百年间,这些简陋随意的手帖逐渐被保存珍藏,装裱成册,转变成习字、欣赏书法的范本。“贴”的内涵也从原来的书信扩大到学习书法的范本。
      
      南朝手帖到唐代更是广为流传,王羲之、欧阳询的《张翰帖》,具有代表性,它们不单单是记载文字的手帖,更是南朝后文人墨客对南朝手帖时代风流人物的崇敬和向往。手帖常常让人联想到乱世中的一段段美丽的或者忧伤的故事,风花雪月、朝代变更,最终只剩下留在斑驳绢纸上的记忆。
       
      全书分三部分讲述,第一部分《平复帖》 。《平复贴》的名气比不上王羲之的《兰亭序》大,但是它的年代比《兰亭序》早,如果是陆机真迹的话,就更显珍贵,它被推崇为:“墨皇”或“帖祖”,也就是最早的真迹法帖。
平复帖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xxs/35352/


《【南朝岁月 蒋勋读后感】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精选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防汛抗旱应急演练活动总结锦集三篇

防汛抗旱应急演练活动总结锦集三篇

应急(yìngjí),应对突然发生的需要紧急处理的事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防汛抗旱应急演练活动总结锦集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5-07
2023年新版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总结(合集6篇)

2023年新版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总结(合集6篇)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一项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新版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总结(合集6篇),欢迎
2024-05-07
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活动总结(合集三篇)

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活动总结(合集三篇)

反腐败斗争,出自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郑重向全党、全社会宣布这一重大成果,并提出“取得全面从严治党更大战略性成果,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新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活动总结(合集三篇),欢迎大家借
2024-05-07
网格大走访活动总结六篇

网格大走访活动总结六篇

通过对实践过程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下一步将怎样纠正错误,发扬成绩,准备取得什么样的新成就,不必像计划那样具体,但一般不能少了这些计划。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网格大走访活动总结六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5-07
党风廉政心得体会【汇编四篇】

党风廉政心得体会【汇编四篇】

党的作风即党风,是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世界观在党的工作与活动中的表现,是全党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政治、思想、组织、工作、生活等方面体现党性原则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党风廉政心得体会【汇编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5-07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