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三篇】

发布时间:2019-06-15   来源:议论文    
字号:

【www.jxscct.com--议论文】

【www.wudu001.com - 范文】   欢迎来到五度学习网http://www.wudu001.com/,本文为大家整理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范文频道与你分享!

  素质教育论文

  高职素质教育全程化探索【篇一】

  一、实现内涵建设期高职素质教育全程化的制约因素

  (一)高职教育定位偏差的影响

  长久以来,我国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一致,定位模糊,导致高职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方式发生偏差,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高职教育偏差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从教育的效果来看,教育是远效的,因此对高职教育的定位短时间内很难做出正确的定位。正如汪丁丁《教育史怎样变得危险起来的》讲到“教育成功与否,只能从它所培养的学生在未来几代人的实践里逐渐表现出来的后果得到评价”。中国职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但直到1999年,才算是真正的开始时期。在这短短17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高职教育理念、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都是在摸着石头一步一步往前走的;二是对社会发展缺乏前瞻性预测。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今天教给学生的社会技能和工作技能,再过两三年说不定就过时了、用不着了。内涵建设时期的高职教育究竟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这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必须明确的。只有科学定位、找准位置、明确作用,才能避免人云亦云、扎堆而上,才能办出高职特色、办出应有水平,才能在高等教育这块领地上占有一席之地,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和发展空间。

  (二)高职课程设置的影响

  课程设置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是制约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因素。在教育领域,课程是常见术语,是构成教育的基本元素,任何教育离不开课程。高职课程设置,要具备高职的特点,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要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兼备高等性和职业性;既要注意工学结合利于学生社会和工作技能学习,也要让学生具备再学习的素质和能力。这是高职课程的特点。但是,由于中国高职教育起步晚,经验不足,因此,在课程上更多单纯依赖于普通高等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的原有的课程,而不是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来设置。再加上高职三年的学制,也使很多高职课程设置变成缩小的高等普通本科教育,或者是扩大版的中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的特色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来在中小学就已被忽视的素质教育,到了高职学习阶段,尽管已经在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确要求,但也只能是虚设,摆样子而已,而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些高职开设素质教育活动课,并设置素质教育活动成绩,但根本就未被列入毕业成绩。高职素质教育是形式重视,而不是实质执行。

  (三)高职教育者素质的影响

  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对学生是有相当大的影响。教育者包括院领导、行政人员、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教育者素质包括观念意识、专业素质、行为素养三个方面。其中,教育者的观念意识和行为素养对全程化素质教育有不良影响,表现为:一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只有院领导和学生工作人员重视素质教育,大多数行政人员和专业教师都认为素质教育与他们无关;二是有不少行政人员、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他们的开展本职工作时,因为不合时宜的仪表仪态、或消极灰暗的言行,间接影响了学生。教育者对全程化素质教育的影响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影响也可称为直接影响,是教育者直接面对学生开展工作时(包括教师上课,行政人员为学生、辅导员工作),通过语言表达和行为动作,直接给予学生在专业知识上和为人处事、人格修养、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隐性影响可称为间接影响,是教育者(不仅仅是一线授课教师)平时的风度仪表、人格魅力、举手投足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工作者流露出来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生活态度,学生就会是志存高远、乐观开朗的。相反,一个外表邋遢,不修边幅,言论悲观消极的教职员工,因“近墨者黑”,学生就可能变成消沉冷漠等。

  (四)受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影响

  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之间差距很大,具体表现在:一是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强弱不一。高职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入学分数最低的,学生成绩从200到400多不等。基础不一,接受能力有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二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之间存在的不同,社会责任感强弱不一。学生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各不相同,特别是独身子女一群,习惯被宠爱,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我意识强,社会责任感不强;三是缺乏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的分析和审视,缺少明确的长期发展战略。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大专层次的教育,很多学生是出于无奈而就读,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一旦遇到困难很容易泄气,更谈不上对自身的有长远规划。学生之间的差距,会导致他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一致,对接受素质教育训练的态度不一致,对获得素质提升需要的时间长短也不一致。四是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缺乏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能力。这些都影响高职素质教育的全程化。

  (五)校园环境的影响

  全程化的素质教育不仅在时间上,在空间上也要求有保证。校园环境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精神面貌、文明行为、思想道德无不受环境的影响。“校无小事,处处皆育人”。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指地理位置、校园建筑、设施设备、卫生条件等等。物质环境是硬环境,是校园文化最直观的、外在的反映。精神环境包括规章制度、校训校规、校园景观、校园活动等,它是软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生命所在。目前影响高职素质教育的物质环境主要有地理位置和宿舍环境。一些高职院校离市中心比较近,城市的喧嚣,不利于学生安心学习。而宿舍环境是校园环境中影响较大的因素,宿舍拥挤、热水供应不能满足需要,让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减低;而精神环境的影响主要有校园景观的结构布局不能让人产生美感,校园的人文氛围不够浓厚,不能体现出大学的文化气息。

  二、内涵建设期高职素质教育全程化实现的途径

  (一)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在办学方向上保证素质教育的全程化内涵建设时期,高职教育想办出特色,就要抓住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科学定位,保证素质教育的全程化,提高办学质量。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要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托,要以地方职业岗位为依据,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训、岗位对接等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一定基础文化课,以及全程化的素质教育熏陶,方能显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形成职业教育的优势,在将来的发展道路上与普通高等教育并驾齐驱,在就业竞争上优于普通高等教育。毕竟,国家发展需要最多的仍是一线岗位工作人员。脱离了这一定位,高职教育就会迷失方向,走入岔路,甚至在教育发展与改革中落伍。

  (二)课程设置专业化与多元化相结合,在学习内容上保证素质教育的全程化

  高职课程设置要有特色,符合高职的特点,应该是“知识专业化”和“操作专业化”的结合。“知识专业化”是课程设置的重要元素,指在设置课程时,要围绕专业设置相应、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构成一个体系,能满足学生在此相关知识领域中需求。“操作专业化”指学生是某一工种的操作能手,是学生获得相应专业技能证书的必需,体现的是职业性的特点。课程专业化能保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这一点,但要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还需与课程设置的“多元化”相结合。素质教育是多元化的教育。多元化包括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教育手段的多元化。在这里,课程设置多元化是与素质教育的全程化相呼应的。全程化素质教育指在时间上是连续不断,空间上是无所不在的范围和场所,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教育内容广泛。课程设置的多元化指除专业以外的任何积极健康的、具有正能量的知识和能力,教学内容可以是专业以外的人文、历史艺术等等,教学方式可以除课堂教学以外的讨论、竞赛等,教学手段可以有传统的书本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三)全面提升教职员工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质量上保证素质教育的全程化

  院领导、行政部门职员、专任教师和辅导员都是学院的教职员工,他们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教育全程化工作分量相当。院领导有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权,重视素质教育的领导,会制定相关政策保证学院有效的贯彻执行素质教育工程,保证素质教育全程化的推进;行政部门职员,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是间接的,但他们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专任教师和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紧密人员,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全面提升教职员工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学习,树立明确的素质教育全程化观念。让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铭记在每一位员工脑海中,让他们能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二是完善各项素质教育管理制度,规范教职员工的行为,保证素质教育活动实施,保障素质教育质量。

  (四)因材施教,优化素质教育模式,在教育方式上保证素质教育的全程化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让他能扬长避短,最大限度的扩展自己的能力,从中找到自信与勇气,而不是要求每一样素质能力都得到提高;重视每一位学生发展,而不是只把眼光盯住一部分“精英”,做到公平公正;允许各种兴趣爱好并存,除统一基础课程外,不强求学生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寻找尽可能多的途径和方式,让学生有发挥天赋和爱好机会,做到既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五)美化高职校园环境,在育人空间上保证素质教育的全程化

  美化物质环境,就是对校园的“硬件”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远离市区,并按照“标准化”对学生宿舍进行建设;美化精神环境,就是对校园的“软件”建设,如制度、校训、纪律,各种素质教育活动氛围,都能体现学院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对建筑的结构、布局,园林的景观、色彩,房屋内的设计、装饰,标牌的摆放和艺术处理等等,都要精心设计,给人以美的体验和感受,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教职员工的彬彬有礼,能展示出知书达理与和谐美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教育意义。美化校园环境,是在空间上无时无刻在给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熏陶,是素质教育全程化的又一准确的诠释。

  中西方教育与素质教育探析【篇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思想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形式。中华千年传统教育延展至今造就了中国当前的应试教育,西方几百年教育思想形成的是个人能力培养的教育。近年来,“素质教育”已经成了中国社会的热门话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但受教育体制的影响,真正实行的却依然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单纯的以应考为目的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中国基本无法培育出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的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而西方的获奖者层出不穷,因此,许多人对中国所谓的素质教育提出了质疑。1997年,国家教委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必将有利于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一、中西方学校教育与素质教育

  从教育观念上来说,中国教育的目的是获得知识、得到高分或优异成绩,最终能从一所优秀的大学毕业进而找到一份好工作。西方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提问,锻炼批判性的思考,从而进行高层认知能力的学习,有助于构建和挑战知识。如果说国内的教育是一口井,讲究的是深度;那么国外的教育则更像一片海,讲究的是广度。从小学到高中,中国的学生接触到的科目很多,但偏重的一直是语数英。中小学十二年,大学四年,还不算学前教育甚至胎教,如此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国的技术依然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西方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老师通过有效的方法帮助、引导、鼓励学生,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提高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西方的学校是鼓励孩子们从小就养成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感悟去获取知识,注重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从小学起就为学生设立了科学研究专案。做这样的“研究”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巩固书本知识,掌握实践知识。学生很少有家庭作业,低年级学生甚至上学不用背书包,学校生活轻松、愉快、自在,学生乐此不疲。中学课程的学习实行的是学分制,学校规定课时数,修满就可以毕业,学生没有太多考试压力,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教学方式不呆板、不枯燥、不费力,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所带来的是更广泛地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相比,多了让孩子通过自身感悟而产生的智慧和创新能力,美国的真正财富不在金钱而恰恰在这里。中国的基础教育貌似最棒,有着最好的国际中小学奥赛成绩。然而仅限于学生只会做题目,考试考高分,却缺乏想象力,缺乏主见和创造力。这也可能是中国难以推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的原因所在。这一现象在2011年高考数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高考生基本都会使用余弦定理,但考题却是要求证明余弦定理是如何得来的。90%的考生都在这道题上栽了跟头,只有那些坚持探究余弦定理的成因的学生才拿下这道题。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善于思考,探究始末,那么拿下这道题就变得轻而易举了。与中国相比,西方的教育从小重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他们认为没什么比孩子的创造力更重要了。在西方国家,老师鼓励学生勇于质疑,甚至反对老师的观点。中国的大学被许多学生视作保险箱,学生们经过重重考试,进入大学时真是长舒一口气,虽有就业压力困扰,却也算是学业有成,不少人在随随便便killtime,结果四年时间过去了,真正的知识却没来得及学到。中国的大学生活太轻松了,他们放松的四年恰好是西方大学生最勤奋地积蓄人生能量的四年。西方许多国家的大学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只有顽强拼搏,经历过一次次的优胜略汰,才能最后顺利毕业。西方大学的毕业生学会了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的能力,与中国的大学毕业生相比,西方的大学毕业生少了许多娇气,他们早已练就了长时间超负荷学习和工作的毅力。这样一来,中西方大学的毕业生所具有的能力完全不同。中西方学校在德育方面也

  存在明显的差异,国外往往很巧妙地把德育教育与智力教育融合在一起,在进行专业教育时渗透了德育教育。而在国内,教师往往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忽视了道德教育或者说是重视不够。在大学校园里,随地扔垃圾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甚至是口出脏话。公众场合仍有个别大学生不排队,或者出现抽烟等不文明现象。这些现象发生在年轻的高素质群体中,真的让人不由得想到素质教育问题。有这样一幅漫画,在国内公园里,一个人随地吐痰,路人会说看那个人;在国外的公园里,一个人随地吐痰,路人会说看中国人。关于泰国给中国游客设专门厕所的新闻真的让国人汗颜!由此可见,中国教育应该狠抓道德修养,因为个人素质不仅代表自己,还代表了所在国家形象。

  二、中西方家庭教育与素质教育

  常言所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自然是对孩子成长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国,家长和孩子对话交谈 的七到八成都是关于学习,作业和吃饭睡觉的内容,有的或许比例更多。家长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兴趣爱好等真的关心很少,有的甚至忙得没时间以至完全不顾。这样教育的孩子长大以后,情况好的可能除了学习几乎别的什么也不会,情况不理想的学习学不好,可能连自己基本的生存能力都让人忧虑。神童魏永康17岁就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3年后却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被中科院劝退回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西方,如果孩子年满18岁还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整个社会都会感到惊讶。在西方的家庭教育观念中,自从孩子有了独立思维能力,家长就会教育孩子参与劳作,从劳作中得到快乐。家长会让孩子从分担家务劳动开始,培养自理、自立的意识,学会自己生活,尽早学会做一个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人。在中国,所谓的好孩子就是听父母的话,一切以学习为重,在西方国家却截然相反。西方国家里,家长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家长相信孩子同成人一样,具有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能力。家长们会用宽容的心态尽力去营造有利于培养孩子掌握生存能力和开发创造力的氛围和

  环境。对于孩子因探索和积极主动思考而提出的任何问题都会给以积极、肯定的支持态度,他们会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有不同的见解,并鼓励孩子对发现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在中国,家长将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将孩子用作实现自己理想或为自己挣面子的工具。许多家长把孩子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为“胡闹”而严加制止,孩子们的探索萌芽往往就这样早早夭折了。这大概就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较多著名发明家的原因。

  三、结语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两大重要阵地,虽因不同时期其重要性凸显不同,但于人才培养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素质教育不是脱离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教育,而是时刻融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的教育内容。素质教育不仅是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中国的教育重视基础课,要求严格,学生对书本上的东西记得快、记得牢,他们在课堂上专心,注意力集中,课后相当努力用功。而西方教育的优点是重视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独立顽强地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接受的习惯和方法,对他人和社会形成合理的给予与索取的思想[6]P119-120。对比中西方教育,学习西方教育中人本主义的因素,取其精华,以彼之长补己之短,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努力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从而为实现中国梦,为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篇三】

  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属于重头戏,发挥着带头育人的作用。因此,大力创建符合小学特点的校园文化,既可促进学校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也让身心正处在启蒙阶段的小学生在充满文化底蕴的氛围下,受到德智体美素质教育的熏陶,身心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成长为国家未来合格的接班人。但目前许多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并未取得理想的成效。一边是“高高悬挂”的校园文化基调,一边是收效不大的学生素质教育,这给我们的校园管理者留下了有待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学校管理经验,就如何在新时期,将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背景融会贯通,保持步调一致的协同发展,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谈谈看法。但个人观点肤浅,有不妥之处,还请行内同事多多指正。

  一、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背景的关联影响

  (一)存在共同的教育目标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建设,主要包括物质建设(如环境、设施)、活动建设(各种体育文艺活动)、制度建设、精神建设(如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通过上述四个方向的建设,形成动态发展的校园文化,小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传递、多样化知识传授,开发创造性思维,陶冶情操,从而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产生在国家对教育事业重大变革的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不可能产生的。其背景所倡导的教育内容,也包括德、智、体多个方面,比如,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等等素质教育。最终要培养小生拥有良好的心理道德素质,以及扎实的文化素质。

  (二)相辅相成与相互作用

  一方面,丰富多彩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小学生个人兴趣和潜能开发。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搭建的各种文化活动平台,成为素质教育实施实实在在的载体,比如,标语文化、口号文化,举办的各类讲座,各项文娱活动等,不但拓展了学生知识面,还有助于学生特长发挥、兴趣爱好培养和行为习惯规范,对提升综合素质是非常有益的。反过来,实施素质教育,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同时素质教育的纵深推进,无形中使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更加丰富,建设层次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氛围更加浓郁,校园文化建设条件越发成熟。

  二、如何实施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协同发展要推进小学素质教育,还需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具体操作方法:

  (一)提高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

  现有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高、认知理解不到位、发展内涵不深厚等现象。校园管理者需在后期建设中,加以克服和改进,应当改变过去那种认为现代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小学的主要任务还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观念。应将其列入学校管理工作中心,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校园管理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组织、同实施、同检查、同督导。

  (二)改变在建设资金投入上的不舍得

  要解决因建设资金短缺,小学校园育人环境不够优美等问题,需拨发专项资金,加大投放力度。不过分追求奢华的校园硬件设施,要与小学特点与优势相结合。破除文化建设硬件设施好,校园文化就浓厚的错误观点。这在现实中,有事实证明,那些所谓的建设一流的贵族学校,校园文化,是无法与百年老校相比的。

  (三)强化文化建设软件

  要紧跟时代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指导理念,丰富建设内容,创新有效载体,扎实推动建设进程,在实践中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为素质教育创造条件。综上所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强调的是一种氛围和条件的创建。素质教育,倡导的是素质教育内容的实施。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以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深化校园文化建设,二者共同发展,形成强大合力,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wudu001.com/fanwen/343890/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xxs/28920/


《[信息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总结【三篇】

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总结【三篇】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总结【三篇】,欢迎品鉴!
2024-04-2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结【汇编三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结【汇编三篇】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经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结【汇编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4-26
见义勇为宣传月活动总结汇编3篇

见义勇为宣传月活动总结汇编3篇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即在案前得出的方法,将方法呈于案前,即为“方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见义勇为宣传月活动总结汇编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26
学校防性防侵害活动总结(锦集5篇)

学校防性防侵害活动总结(锦集5篇)

幼儿园(英文 德文:kindergarten),原称勘儿园,是几百年前从普鲁士引进的体制。旧称蒙养园、幼稚园。它是进行学前教育的学校。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是对3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幼儿园适龄幼儿一般为3岁至6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校防性防侵害活动总结(锦集5篇),仅供
2024-04-26
普通党员主题教育心得体会精选三篇

普通党员主题教育心得体会精选三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新一届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征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必将产生重大和深远影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普通党员主题教育心得体会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
2024-04-26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