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范文六篇

发布时间:2024-01-10   来源:优秀作文    
字号:

【www.jxscct.com--优秀作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以中国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主要包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范文六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1

 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要为处理好差异性和共同性的思想基础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民族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一大特色,我们的思想基础建设应落实在坚持尊重民族差异,但不强化差异;保持民族特性,但不强化特性的基础上,在思想意识上进一步明确各民族是中华民族之一员,只有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前提下,各民族才能不断发展。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在社会制度上“一步千年”的跨越史、改革开放以来几百万少数民族同胞离开原生社区到大中城市发展等等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事实、实践、逻辑进行理论分析,为处理好差异性和共同性的思想基础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

 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过程中,应建立正确引导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显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形成今天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应遵循民族发展的规律,进行正确引导。

三、加强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认识的思想建设。

在自治地方,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四、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广泛运用在民族工作的各个领域。

如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等从中华民族整体性视野出发的发展理论的运用;推动制定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工作;聚焦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大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精神等。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应充分把握文化强国的机遇,利用自身良好的基础,深刻认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在保护、传承中既要对外显的表层文化,如建筑、生产习俗、节庆等,内层的动态文化,如仪礼、手工技艺等方面加大保护力度;更应对如语言文字、价值观念等深层理念和认识系统方面的文化加强保护传承。深层理念和认知系统的保护,关键在于文化持有人,即文化主体自身的内醒和自觉。各民族作为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传统文化的主体,他们应当成为传统文化保护的主体,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开展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是以某种产业为依托的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最重要的是文化持有人,让他们把日常生活的文化精髓挖掘出来、重视起来,真正认识到这些文化的社会价值,从而不断还原到新的日常生活中。让文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持续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在整体性、真实性上进行保护与活态传承,合理调整和寻求其发展路径。本着“保护文化遗产、延续传统文脉、永续合理利用”的原则,让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既有活态传承的空间,又能在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中得到不断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2

一、必须深刻认识学习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学习的目的,提高自身理论水平,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注重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水平和思想觉悟,从大局出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自觉地遵守政治纪律,从讲政治的高度,深入开展反分裂教育,防范和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对学校的侵蚀和渗透,预防和纠正党内团结和民族团结方面存在的问题,扶正祛邪,讲团结,反分裂。

二、深入开展反分裂教育,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克服模糊认识,筑牢反分裂防渗透的思想防线

1、牢固树立 “ 稳定压倒一切 ” 的思想,不断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不断把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教育引向深入。

2、提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家庭美德,加大学生德育建设力度,每学期结合总结进行一次德育工作考核,并及时将德育考核结果公布与众。

3、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举办各种形式的联谊活动,促进民、汉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民族团结。

三、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

1、依法治教,积极防范和抵制民旅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以及宗教对教学,教材和讲台的侵蚀和渗透,强化对教材,教学辅导材料和教案的审查。对自己教案、讲稿的正确性、科学性负责,不传播宗教、传播暴力恐怖、传播不利于民族团结等的内容。

2、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学习党的宗教政策,牢固树立 “ 稳定压倒一切 ” 的思想,担负起维护 x 和地区稳定的责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牢记教书育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使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政治业务素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3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比找到路的方向和归属,更能给大家带来希望和幸福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良好发展即是如此,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识自觉、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这离不开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支撑。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有助于明确政治方向、汇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归宿、巩固国家善治、捍卫民族尊严。

有助于明确政治定位,指明行动方向。“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作为党和国家在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政治定位、点亮行动的明灯。在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更有助于确立民族共识、巩固集体认同、铸牢整体意识,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

有助于汇聚集体智慧,凝聚发展力量。谚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努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量凝聚的过程。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能”。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中,我们党和国家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跃。因此,新时代仍需努力铸牢这种意识,以充分凝聚人心、汇集有效资源、整合进步力量。

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归宿。现代社会在带来丰饶物质的同时,也裹挟了浮躁、焦虑与不安,而后者的凸显即是共同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精神空虚的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创新性地构筑安宁真诚的精神家园,形成一个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养并慰藉共通性的内在心灵,形成精神上的共有归宿。

有助于维系良好秩序,巩固国家善治。有情有义,方能行稳致远,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义,同铸共同体意识,才能开展有效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与治理格局。共同体意识的存在与铸牢,是善治形成并巩固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其蕴含的权威理念、规范意义,是成员形成正当性、有序性观念和行为的重要依托和体现。与此同时,共同体意识还蕴含着一种对未来的积极期待,从而对秩序的未来延续与创新提供良好的保障。这些都将有助于促进成员主体的多元合作与共治,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福祉。

有助于促进民族振兴,捍卫集体尊严。集体尊严是一种不可冒犯的独立自主状态,但更是一个赢得尊重的担当贡献过程,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大家共建共有的价值感。这种尊严状态既建立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础之上,又依赖于每一个国人的付出、担当与贡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在近代蒙受外来侵略、内部衰败苦难的民族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与否,直接关联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兴衰和尊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4

一、关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条件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

现有研究表明,中国地理条件的特点及其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二是地理条件与历史上政治格局的关系;三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的影响。早在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中已明确指出中国境内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各有差别,而唐代史学家杜佑在其所著《通典》一书中,便试图从地理条件的差别来说明“中华”与“夷狄”文明进程不同的原因,这一认识在当时(9世纪初)是最高明、最进步的见解。

从今天的认识来看,关于地理条件与中国历史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点:

一方面是黄河流域中下游和长江流域中下游,因自然条件适合于农耕,成为中国历史上文明起源最早、经济社会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因而在长时期内成为经济、政治、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客观上形成一种民族的自然凝聚力;

另一方面是东、南滨海,北有沙漠,西和西南有高山阻隔,因而在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的演进中形成一种民族的自然内向性(参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第二章第二节)。这种自然的凝聚力和自然的内向性的形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发展过程,是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得以凝聚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基本的物质因素。

在中国广袤、富饶的大地上,诸多古代民族在频繁的交往交流中不断走向交融、融合,而这种民族交融、融合的趋势,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基础。同时,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壮大,是和中国历史上政治大一统格局相一致的,即与秦汉、隋唐、元明清几个统一王朝的历史相结合,反映了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的演进推动了政治格局的变化,而政治统一格局又巩固了民族交融、融合的成果。这种民族交融与政治统一格局的积极互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中一个基本规律。

近代以来,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由自在阶段走向自觉阶段,是这一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反映。

 二、关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和精神品质

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民族风格。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是“刻苦耐劳”“酷爱自由”的民族,是“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

中华民族在其发展史上,其凝聚力越来越大,包容性越来越强,如“胡越一家”“蕃汉通好”“胡汉通婚”“华夷同风”“华夷一家”“满汉一体”“万邦述职,无隔华夷”“天下一家,与我同轨”等,都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的存在及其作用:民族间有和好,也有冲突,但总的趋势是关系越来越密切,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而在近代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民族发出“怒吼”,决心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去,彰显了内讲团结、外抗强敌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优秀精神品质:有尊重历史、重视史学、崇尚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有自强不息的革新进取精神,有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勇气。

中华民族为此感到自豪!

三、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

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重大的历史价值。

中华文化倡导的“民惟邦本”“仁者爱人”“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强不息”“有容乃大”等思想传统和民族精神,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所倡导和践行,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在增强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成为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新时代对中华民族国家观和历史观的精辟概括。

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对世界文明都作出了伟大贡献。这方面的事实可以举出很多。这里,我想引用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的几句话以明此意。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导论》中指出,关于中国和中国文化在古代和中世纪科学、技术和医学史上的作用,

“对中国人来说,这确实应该是一个理所当然值得自豪的巨大泉源,因为中国人在研究大自然并用以造福人类方面,很早就跻身于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了”。

外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评论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其实,从根本上看,中华文明作为一个不曾中断的古代文明而延续至今,并正在不断创造新的历史,造福于世界人民,就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彰往而察来”,这是古代先贤的教导。中华民族拥有辉煌的历史,也有美好的未来:一是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二是中华民族秉持并努力践行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各种国际事务中,正在为并将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5

习总书记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比脱离共同体更具杀伤力的事情,离群索居或遭到抛弃的恐惧孤单和坐立不安,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意识上出现障碍和紊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生存与价值呈现,只有在具备共同体意识的海面上才能生发并荡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涉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价值,有助于形塑一个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价值的个体。

有助于培育公共精神,形成个体理性品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空间中共营美好生活的过程。依托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与规范,成员们在努力营造共善生活中发觉并形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包括公正、平等、参与、法治、互助、宽容、合作、信任、廉洁、分享、责任等。这些公共精神的形成,既得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也会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最终还会落脚到公民个体成员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质和健康人格为基本的风范体现。

有助于生发同胞情感,给予个体心灵归属。任何成员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冷漠疏远的社会中,而理性又无法完全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础上,成员相互间才会有亲和力,才更愿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为情同手足的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不仅会形成理性的公共精神,还会生发友爱、关心、同情等同胞情感,这些情感在给予个体精神慰藉和心灵归属的同时,也提供了长远乐观的前景预期与归宿。

有助于提供道德规范,提升个体生活体验。共同体意识可以提供成员彼此间相处的良善秩序,也为个体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无论是理性的公共精神,还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为大家所接纳和偏爱。就如白居易所言,“以心度心,以身观身”,共同体意识可以促成共鸣性的良知和善意动机,进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些道德规范对丑恶能够形成一定的约束与规制,消解歧视、偏见等不愉快的生活体验,进而提升个体生活的品质。

有助于形成自信心理,促进个体积极行动。作为一个成员,当其所处的共同体在灿烂悠久的文明基础上能够团结凝聚、能够富强独立时,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并不等同于盲目自负,而在于寻求积极的自强行动,努力学习并进步。正是源于各族同胞的进步努力和能动维护意愿,才形成了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为个体提供自信行动的根基。

有助于自我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人生价值。个体的人生价值虽由自己能动创造,但最终还是由共同体提供机会、由对他者和社会的贡献来获得评判。也就是说,自我人生的价值意义构建,是由整个共同体作为参考系并由共同体意识加以支撑。宽泛地说,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成员间相互接触联系、创造机会与价值意义的过程,也就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同时,个体获得的各种知识经验、秉持的各种共善性的价值信念、创造的各种价值贡献,都需要在共同体中才能完成和体现。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既与整体的规范尊严相关,又与个体的德性修养相连;既关乎整体的命运走向,也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结果。唯有参与铸牢过程、巩固铸牢效果,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觉自立、自爱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强自信,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6

通过“维护民族团结抵御宗教渗透”的学习教育活动,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实改进思想,现将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如下:

一、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1、同非法宗教和暴力恐怖活动的斗争的意识和决心不够坚定

作为一名人名教师,做任何事情都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然而,我却与非法宗教和暴力恐怖活动的斗争中表现出意志不坚定,有时会产生恐惧心理。思想认识有时较为模糊,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信念不牢固,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学习,我懂得了教师在关键时期的先进性和模范作用,而不能有所畏惧,要有着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2、对“三股的势力”的反动本质认识不够深刻

在此之前,我总是认为只要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三股的势力”的本质,与他们划清界限,不同流合污就行。但是,学习了“三股的势力”的各种分裂活动之后,我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自己,辛勤劳作,勇于创新,让学生学好各门科学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我们既要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追去真理的感情,又要指导他们自觉地“调节”、克服脆弱的感情,真正做到思想行动上筑造xxx反渗透的钢铁长城。

3、对学生的爱心没有很好的培养和树立

爱心的激发不够而出现敷衍塞责现象;对事业的感情、对学生的热情、对生活和工作的激情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平时没有更多的教育学生学习本次教育活动的内容,个人修养方面有待提高,思想行动上有从众心理,没有严格要求自己,身教注重不够,律己不够严格,语言规范性有优待加强,缺乏对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的理解。

4、民族团结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疆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自治区。新疆各族人民在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方面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人民在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方面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为此,要不断加强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克服各种不利于民族团结的错误思想。在新疆,民族团结是大局,是各族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没有民族团结,就不会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进行经济建设和其他事业的建设。作为一名教师,我要配合班主任开展好民族团结活动,还要教育好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懂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5、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要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上班期间不要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进一步提高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关心学生。

二、原因分析

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够,一直以来,我认为我只是一个普通教师,只要教好书,上好课,管好学生,对得起学生和家长,完成领导分配的工作,就算是尽职尽责了。国家大事是领导们关心的事,少我一个人关心,地球照样转,除了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外,平时在这方面学习较少,认为国家大事与我无关,学校大事虽有心而力不足,心想领导也不会听我的。

二是学习知识不够全面,总喜欢看自己有关教学业务方面的书籍,其它书看得较少,特别是一些理论性的看得较少。认为那些理论书籍看起来枯躁无味,看了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此,就存在着一种不着急的心态。

三、改进方法

1、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和宗旨观念,增强个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严格按照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统一思想、规范行为,发挥教师的带头和纽带作用。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坚持做到每天工作有计划,每周工作有重点,分清轻重缓急,内外兼顾,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2、提高政治理论学习,促进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克服厌学思想,坚持集中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提高综合素质。

3、从思想行动上筑造xxx的钢铁长城,旗帜鲜明的和“三股的势力”斗争到底,严格要求自己,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坚守自己的政治思想立场,做到了言传身教,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深入细致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青少年把爱国主义思想和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意识扎根于青少年心中,教育学生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永远跟党走!

总之,我们要进一步高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旗帜,按照新疆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自觉抵御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暴恐活动,烧毁公共财产,危害群众生命财产,严重破坏老百姓的生活,我们一定在思想行动上筑造xxx的钢铁长城,敢于亮剑,敢于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xxs/18659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范文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500字(合集四篇)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500字(合集四篇)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500字(合集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5-11
读书心得体会《十日谈》读书笔记精选三篇

读书心得体会《十日谈》读书笔记精选三篇

《边城》讲述了湘西镇一对依附的祖父母和孙子的平凡而宁静的生活,以及在这平凡而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孤独和淡淡的凄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书心得体会《十日谈》读书笔记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5-11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3篇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3篇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或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而做的笔记,是训练阅读能力和积累知识的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5-11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读书笔记(锦集4篇)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读书笔记(锦集4篇)

“笔记”是中国古代记录史学的一种文体。意谓随笔记录之言,属野史类史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读书笔记(锦集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5-11
马克思读书笔记精选三篇

马克思读书笔记精选三篇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马克思读书笔记精选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5-1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