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产业区工作会讲话三篇

发布时间:2021-05-08   来源:演讲稿    
字号:

【www.jxscct.com--演讲稿】

  产业集聚区是产业集聚的空间形态,实现产业集聚、人口集聚、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产业的集聚,有利于基础设施实现共享,从而带来规模经济效益。下面是查查通作文网为大家整理的2021产业区工作会讲话,供大家参考。

  2021产业区工作会讲话


  今天这次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家明同志传达了全省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讲的很好,大家要认真学习。民权县、柘城县、夏邑县也都做了典型发言,大家要互相借鉴交流。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差距,增强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紧迫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放在关系我市跨越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四集一转”的基本要求,科学编制规划,完善基础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制冷基地、纺织服装基地、新材料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步伐,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11个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6平方公里,比上年新增31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0亿元,比上年增长52.7%,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7%;工业项目建设完成投资400亿元,增长70%,占全市工业投资的73.8%;实现营业收入1400亿元以上,增长57.5%。实现利润8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35亿元以上,增长76.8%;累计吸纳就业人员达30万人以上,增长43%,其中20xx年新增就业9万人以上。在春节过后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全省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观摩活动中,我市夏邑县产业集聚区获得了黄淮四市第一名、商丘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第四名的好成绩,民权县产业集聚区被省表彰为产业集聚区建设先进单位,陶书记代表商丘市在会议上做了典型发言。

  (一)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突破。今年以来,各产业集聚区把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加快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推进标准化厂房、公共服务中心、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全市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完善,为产业发展和项目落地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壮大主导产业规模、培育产业集群取得了新突破。各产业集聚区积极承接集群式或链式产业转移,大力开展集群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上下游产品和配套企业,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我市的制冷产业,已先后入驻香雪海、万宝电器等上下游生产关联企业50多家,具有年产冰箱冷柜1000万台、年产压缩机1000万台的生产能力,冷藏车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我市大力培育纺织、服装加工产业,先后引进乔治白、阿玛尼、罗莱、安踏等知名品牌和华鹏纺织、大洋纱线纺纱企业等80多家,形成了从棉花加工、纺纱、织布、印染、服饰加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成为“河南省服装产业基地”。形成了全国重要的电动车生产基地,全国销量第一的天津爱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国销量第三的天津泰丰小鸟电动车业有限公司先后落户商丘,步步先、宗申集团等电动三轮车项目也相继开工建设,相关配件生产企业不断入驻,到20xx年底,我市的电动车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60万辆。新材料产业T700宇航级碳纤维填补了中国高端新材料行业的空白。金刚石微粉年产量45亿克拉,市场占有率达80%,占全国出口量的一半。

  (三)产城资源共享,产城融合发展实现了新突破。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与产业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从我市的产业集聚区发展看,各地都能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提,把城市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平台,积极建设新城区,逐步改造老城区,不断促进产业集聚区与城市功能互补,以“产”带“城”、以“城”促“产”,形成了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格局。

  (四)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新突破。一是融资平台建设方面。各聚集区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全市累计融资44.6亿元,有力地推动了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二是土地保障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方面。各产业集聚区采取农村土地整理、盘活低效用地、建设多层厂房、强化项目退出机制等措施扩大用地储量,集约节约用地,努力缓解产业集聚区用地紧张的局面。三是人力资源人才保障方面。各产业集聚区采取引进人才、免费技术培训、完善服务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和人才短缺问题。

  (五)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机制实现了新突破。一是在政策保障方面,制定了《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实施意见》,综合运用土地、财税等多种手段,建立有利于集约节约和快速发展的政策体系。根据省政府出台的产业集聚区考核办法,结合我市建设实际,制定了《商丘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采取平时考评与年终考评相结合、以平时考核为主的方法,综合评价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使考核指标更贴近建设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制定了《商丘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奖惩意见》,将年度综合考评结果与政策支持和干部使用挂钩,调动了各县(市、区)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在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推进机制方面,实行了联席会议制度、市领导联系产业集聚区制度、目标管理制度、工作督导机制、观摩点评制度等,有效的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虽然在黄淮四市走在了前列,但与其他省辖市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一是产业集聚区内入驻的大项目少,科技含量相对较低。二是壮大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力度不够。有些产业集聚区产业集中度低,主导产业不突出,招商引资针对性不强,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仍存在“散、乱”现象,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和上下游产业合作关系,不能充分发挥集群效应。三是要素保障能力和集约发展水平不够。尽管随着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用地保障难度越来越大,但是在产业集聚区内部仍存在有用地闲置、粗放浪费现象;投融资平台实力不强,融资能力较弱;部分产业集聚区企业招工难现象依然存在。四是配套服务能力滞后于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需要,还存在有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仓储物流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五是有些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功能区域与行政区域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全省各地产业集聚区不断加快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明争暗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放慢发展速度,减缓发展节奏。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真抓实干,千方百计加快发展。

  二、确定目标,明确任务,推动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

  根据省产业集聚区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实际,20xx年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要按照“把握机遇、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的要求,坚持把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中心工作和关键性举措,紧紧围绕“四集一转”,突出“四个强化、两个完善”(强化产业集群培育、强化服务功能提升、强化节约集约发展、强化统筹综合协调和完善支持政策、完善体制机制),以提升发展水平为主线,以培育产业集群为核心,以提质增效为重点,继续深化实施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年活动,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20xx年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目标是:全市产业集聚区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以上,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过60%;全市产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0亿元以上,形成一个主营业务收入超400亿元,8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50亿元、2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其中主导产业集群规模超100亿元的4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收入增长70%以上,占全市的比重超过40%;每个产业集聚区实现税收2亿元以上,从业人员39万人,新增9万人。

  (一)着力培育主导产业集群。各产业集聚区按照成长性最好、竞争力最强、关联度最高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一个20xx年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制定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培育方案,明确发展目标,提出保障措施。2月底前报市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今年的产业集聚区点评观摩活动中,要突出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情况。1~2季度观摩时,实行“1+2”工作法,即查看一个主导产业项目两个原来的项目;3~4季度观摩时,查看两个主导产业项目一个其他项目。要集中要素资源,完善支撑条件,强化针对性招商引资,突出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培育一个优势产业集群,迅速做大产业规模,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二)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按照“签约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建成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效益”的要求,把提高效益作为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点工作。一是抓项目投产达效。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对在建项目,要倒排工期,按照建设的时间节点,确保按计划竣工投产。二是抓企业生产运行。将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分别纳入市、县(市、区)重点企业服务范围,帮助企业落实优惠政策、要素资源、劳动力等生产条件,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协调,确保企业满负荷生产。三是抓统计基础工作。各产业集聚区、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使新上规模以上企业及时纳入统计范围,做到应报尽报,全面反映发展水平。

  (三)着力突出主导产业招商。围绕做大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大力开展针对性招商。以承接产业链关键环节为重点,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着力抓好一批基地型、龙头型项目的引进落地,吸引带动配套和关联企业跟进转移,扩大产业集群规模。组织专业团队,制定合作方案,加强与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对接,完善客商资源库,大力开展驻地招商、区域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专业对口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20xx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引进省外资金280亿元以上。每个产业集聚区新入驻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不少于15个,其中3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个,5亿元以上不少于2个。力争每个集聚区新引进1个行业龙头企业或10亿元以上的重大主导产业项目。

  (四)着力推进产城互动发展。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统筹推动集聚区建设、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加快集聚区内村庄搬迁步伐,优先规划建设为产业集聚区服务的公租房,鼓励搬迁村民和务工人员进城落户,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20xx年完成全市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迁并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要优先在城区与产业集聚区结合部,规划建设学校、医院、商业服务等城市功能设施;把服务集聚区发展需求作为公租房建设的重点,优先纳入全市年度保障房融资计划;鼓励用工集中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公租房。

  (五)着力加强平台要素建设。一是加强土地整治、节约集约、监督管理三项机制的贯彻落实,不断通过挖潜、节约和指标倾斜,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二是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投融资平台壮大资本实力,提升运作水平,增强融资能力,充分发挥其资金保障作用。三是加强人力资源保障平台建设,搞好技能培训机构建设和劳动技能培训,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四是加强技术创新孵化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发展创业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各种创新载体,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六)着力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对已经列入省示范集聚区重点培育范围的民权县、柘城县、虞城县、开发区等4个产业集聚区,要对照创建标准,加快发展,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积极与省直相关部门进行衔接协调,争取早日通过省有关部门的认定挂牌。对没有列入示范聚区重点培育范围的产业集聚区,要对照创建标准,结合实际,明确创建目标,制定措施,积极申请,确保每个产业集聚区今年都要列入省示范集聚区重点培育范围。

  三、加强领导,完善措施,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完成

  (一)注重理顺管理体制。今年市政府要根据省政府的部署,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加大指导力度,强化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统筹推动能力。各产业集聚区要选配专业水平高、作风过得硬的干部充实管委会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市直有关部门要制定工作方案,加大支持力度,年底对市直部门的考核重点考核工作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实施上。

  (二)注重调整规划布局。按照省产业集聚区“增、调、降、退”动态调整机制,在严格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各产业集聚区要抓着这次难得的机遇,根据发展实际,按照“三规合一”、产城互动、集约节约、扶优扶快的原则,对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进行调整。3月底前要完成与市直、省直有关部门的对接;发改、国土、规划、环保等部门要搞好服务,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协调,及时申请上报,6月份前要完成规划调整。

  (三)注重强化推进机制。坚持实行月督查、月通报、季观摩、年总评等工作推进机制。由市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组织一次督导检查并通报各产业集聚区建设进展情况;由市委、市政府每季度组织一次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点评活动,观摩评价结果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公布,并作为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年终要根据制定的考核方案进行综合考评排序;统计部门要加强产业集聚区发展数据的监测、统计和分析,及时掌握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数据以及在全省位次。

  (四)注重完善考评机制。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突出体现“四集一转”、主导产业和集群集聚发展等方面考核内容。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区发展奖惩机制,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评价和干部实绩挂起钩来,对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干部给予提拔重用。根据全省、全市产业集聚区年度综合考评结果和先后次序,按市委、市政府有关规定加大奖惩力度。同时,将市直有关部门支持服务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纳入综合目标考评体系,根据年终考评结果进行奖惩。在全市形成加压驱动、争先晋位、竞相发展的激励机制,促进全市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2021产业区工作会讲话

  同志们:

  非常高兴来到信阳,与大家共同探讨产业集聚区发展问题。昨天,我们先后到工业城、平桥、上天梯、潢川、息县等5个产业集聚区进行了实地调研,目睹了信阳城市建设和产业集聚区的可喜变化,深受启发,深受鼓舞。今年新春伊始,省委、省政府就利用3天时间对全省产业集聚区进行了集中观摩,并召开了全省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充分表明产业集聚区建设在全省经济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会后,各市都迅速行动,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采取不同形式,推动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按照郭市长的要求,结合信阳市发展实际,下面,我重点汇报三个方面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我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总体情况

  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是省委、省政府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对未来发展战略和实现途径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当前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里,我重点讲四个方面情况。

  (一)为什么要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

  第一、什么是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是当代产业发展的

  一大趋势,具体表现为产业进一步呈现在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各类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

  以工业园区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这一现象最早于19世纪出现在工业化国家,作为促进、规划和管理工业管理的手段。主要有英国的曼彻斯特工业中心和美国的斯坦福工业园。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达国家为了发展经济、改善城市布局,制定各种工业区域开发政策,建立了各种类型的特殊经济区域,如免税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企业区、保税区、工业区、科学园、技术园等,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区域发展政策工具。20世纪80年代,通过特有形势形成的产业集聚,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为发展经济、增强区域乃至国家竞争优势提供了全新思路。

  由于产业集聚区类型多样,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讲,产业集聚区具有几个特征:一是经济功能区;二是有一定的地域界限;三是制定有发展规划和特殊优惠政策;四是有适合企业进驻和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我省在规划产业集聚区时,明确提出产业集聚区是指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加工贸易园区等在内的各类开发区和园区。基本定位是:先进产业集聚区、改革创新试验区、科学发展示范区。

  第二、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有什么好处

  一是产业集聚区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客服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国内企业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用地布局以及城镇化建设的综合影响,外资企业受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特殊政策的吸引,纷纷进入产业集聚区,实现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优势互补,形成集聚发展优势。

  二是产业集聚区有利于提升产业能级,通过集中布局,促进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等要素向节点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形成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产业链条,成为区域增长极。如广东东莞80年代,一批香港台湾地区的纺织服装和电子企业率先到东莞产业园区投资办厂,9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的电子电器、通信设备企业开始投资办厂,其后,台湾地区的计算机零部件企业也纷纷向东莞集聚,形成了一个集聚2万家企业、世界性的电脑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三是以产业集聚促进以外引外。产业集聚区能够以投资引来新的投资,一个龙头企业落户催生众多关联企业落户,显示聚集效应,对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融合发挥强大作用。如昆山率先引进了微盟电子这一世界最大的电脑主板生产厂商,集中了宏基等六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商,产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

  第三、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有什么机遇和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中国大陆的区域性产业调整,这是最大的机遇。利用这个机遇,大规模地承接产业转移,可以使有基础的产业迅速做大,有短板的借机弥补,没有基础的可以“无中生有”。这个机遇我们看高潮也就三五年,所以,一定要抓住。

  二是我们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中期阶段,处于消费

  升级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可以支撑保持较长一个时期的快速增长。道理很简单,因为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有能力没需求,没有大的需求热点;多数发展中国家则是有需求没能力;唯独中国既有巨大的需求潜力,自身又具备了发展的条件。这个机遇时间会长一点,可能会持续十几年时间甚至更长时间。

  三是国家新一轮土地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契机,为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提供了基础条件和重要契机。从20xx年开始,国家陆续启动了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到2020年,国家分配我省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87.9万亩;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优化调整。土地利用规模和城市建设空间的扩大,为我省规划建设集聚区创造了良好条件。就我省而言,受传统园区发展模式影响以及认识上的局限性,还存在“散、乱、少、弱”等突出问题,多数园区的产业布局散乱,企业缺乏关联,整体竞争力不强。据对全省312个各类开发区和园区调查,20xx年单个园区的工业产值仅为33.8亿元,单位面积投资强度仅为20.5万元/亩;省级以上开发区仅有27个,居中部六省第5位。

  (二)我省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理念

  一是“三规合一”,解决合法合规建设问题。就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严密套合,这是产业集聚区合法合规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二是“四集一转”,解决发展基本内涵要求问题。就是“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这是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其中,空间集聚是集聚区的基本表现形式,通过同类和相关联企业、项目的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为发展循环经济、污染集中治理、社会服务共享创造前提条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区内企业关联、企业集群是集聚区的核心特征,集聚区是更高层次的园区,不仅要求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发展,而且要求企业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集群协同效应,实现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有机联系、有机组合的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促进集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集聚区的本质要求,集聚区在建设中要按照“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通过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提供示范;功能集合构建,就是要推动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化,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生产生活服务功能的完善,不断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聚集能力;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就是要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产城互动,解决发展模式问题。就是依城促产、以产兴城。依城促产,就是依托城市功能的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条件,促进产业升级;以产兴城,通过产业集聚创造就业岗位,以就业岗位的增加促进人口集聚,推动城市规模扩大。

  (三)我省产业集聚区总体进展情况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产业集聚区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载体功能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已经成为我省科学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和市县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对保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形势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20xx年完成投资突破70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45%以上,均占全省的40%以上,已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一是集群发展态势更趋明显。各地结合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确定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去年全省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达到85个,主导产业规模超50亿元的达到64个;初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94个,集群规模超30亿元的达到42个。

  二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作用更加突出。各地抢抓产业转移新机遇,采取驻地招商、区域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专业对口招商等多种方式,推动一批基地型、龙头型项目成功落户集聚区。去年全省集聚区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246.8亿元,占全省的55.9%,新入驻海尔集团、百威啤酒等87家行业龙头企业。

  三是综合配套能力持续完善。各地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组织实施了一大批道路、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垃圾处理和多层标准厂房等项目,完成投资突破1000亿元,全省95%以上的集聚区发展区路网框架基本形成。一些发展较快的集聚区积极推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公共服务功能集合构建得到加强。

  四是产城互动格局初步形成。各地把集聚区建设与新城区开发、老城区改造紧密结合起来,以产业集聚增加就业岗位,以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提升承载能力,依城促产、以产兴城,着力增强县城对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20xx年全省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突破240万人,占全省比重达到40%以上。

  五是竞相发展的态势全面形成。各市县都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举措,破解发展难题,增创发展优势,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各部门都把集聚区建设作为创新工作的重要平台,重点支持、先行先试,深入开展各类专业示范创建活动,形成了群策群力、齐抓共建的强大工作合力。

  (四)信阳产业集聚区发展势头良好

  信阳市有省级产业集聚区15个,数量上与郑州市并列全省第二位,与全省一样,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成效,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从我们看的5个产业集聚区来讲,信阳工业城异军突起,是全省“无中生有”发展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上天梯集聚区依靠独特的矿产资源优势,积极吸引精深加工企业集聚,延伸了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平桥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整合教育、人力资源职业教育职能,搭建了职业教育培训公共平台,吸引了省内外职业学校和外来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形成了职教产业发展新模式;潢川县和息县产业集聚区,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积极培育并加快引进全产业链企业,带动了规模化种植养殖、集中化加工。据介绍,其他产业集聚区也都在产业发展上,形成了一批新的亮点。

  总体看,信阳市产业集聚区进入了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主导产业加快成长,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效果持续显现的新阶段。在基本格局上,有两个基本判断:一是市属产业集聚区发展态势好于县域产业集聚区;二是县域产业集聚区正处于蓄势突破、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相信在信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的不懈努力下,信阳市产业集聚区建设一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关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问题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是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这里,我主要讲四个方面问题。

  (一)为什么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第一,什么是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就是具有高成长作用,有效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在一个地区产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支柱性、战略性特征,一般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产业总量具有优势地位;二是空间布局上达到集聚效果。

  第二,为什么要明确一到二个主导产业。在产业集聚区发展上,省里明确提出要培育百亿元的主导产业,并率先选择一到两个细分产业进行突破。主要考虑:

  一是从竞争力来看,产业集群、特色产业由于上下游链接可以形成市场供需关系,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彰显成本优势。如电解铝、钢铁等原材料行业,就是通过许多深加工企业围绕上游骨干企业,形成了集聚效应。我省新安、伊川、巩义、沁北等集聚区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铝加工企业,主要是可以通过直接利用电解铝液为原料,每吨减低成本500—800元。

  二是从发展阶段看,产业发展的过程不是所有产业并行发展的过程,也不是不同产业直线交替的过程,而是最具有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的产业率先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关联跟进、共同推进整个经济超前发展的过程。如富士康进驻郑州后,带动了周边零部件和航空物流业等配套产业快速发展。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汽车发展整车,带动了零部件、发动机以及汽车物流、会展、后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

  三是从要素保障条件看,一个地区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是有限的,只有聚焦到主导产业发展上,才能发挥集合效应,迅速做大产业规模,形成支柱产业。实践证明,凡是一个地方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中,多头出击、患得患失,明确不了发展重点,难以形成产业支撑配套体系,既没有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也很难在产业发展上实现突破。我们省排名靠后的产业集聚区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情况。

  (二)如何选择主导产业

  第一,选择主导产业的基本标准。即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竞争力最强。

  成长性最好,就是指增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大的产业。从我省情况看,装备、食品、纺织服装、轻工、汽车零部件、铝加工等产业转移趋势明显,也是我省发展最快的产业。

  关联性最高,就是指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突出的产业。要大力发展高加工度产业,如装备、家电、电子信息、服装家具等。

  竞争性最强,就是能够形成产业集群,在生产成本和工艺技术上形成优势的产业。

  第二,选择主导产业的主要途径。主要有三个:

  一是产业基础薄弱的集聚区,要突出“无中生有”。通过定向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如工业城,郏县集聚区围绕平煤机的龙头带动,引进了煤神机械、艾通机械等8家煤矿机械关联配套企业,目前总投资11.2亿元的平煤机年产1万架高端液压支架和8个总投资15.2亿元的配套机械加工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年内6个项目有望投产,可新增产值32.9亿元,初步形成了煤矿机械集群;临颍县集聚区引进福建亲亲、盼盼、喜盈盈等30多家闽商食品企业,已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休闲食品基地之一;夏邑县集聚区引进罗莱家纺等8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形成了涵盖化纤、纺纱、织布、针织、服装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内黄县集聚区引进日日升、新明珠等10多家国内知名陶瓷企业,已有20条生产线建成投产,陶瓷集群初具规模;信阳市集聚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成功引进泛蓝科技、香港天扬、天盈科技等一批电子项目,形成了集群化发展态势。

  二是拥有资源型产业优势的集聚区,要突出龙头带动。通过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引进下游企业,延伸加工链条,做大产业规模。如上天梯,新安县集聚区依托新安万基,发挥电解铝产业优势,引进台湾源恒、博然铝业等企业,实施了总投资5亿元年产240万只汽车轮毂、总投资10亿元年产5万吨无缝工业铝管等一批铝精深加工项目,实现了电解铝的就地加工转化;义马市集聚区围绕发展煤化工产业,依托河南煤化、义煤集团两大骨干企业,实施了30万吨醋酸、9万吨1-4丁二醇等深加工项目,初步形成了甲醇下游深加工产业链;舞钢市集聚区依托舞钢公司宽厚钢板生产基础,引进了诚祥机制公司、舞钢冶金公司铁前、中铝六冶装备制造及不锈钢复合板化工容器等精深加工项目,钢铁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郑州经济技术集聚区引进培育了东风日产、海马汽车、宇通客车、恒天重卡等骨干整车生产企业,配套发展汽车电子、内饰件生产等3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及零部件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南阳高新依托南阳防爆、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等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吸引30多家防爆装备及相关企业入驻,构建了具有优势竞争力的防爆装备产业链条。

  三是一些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集聚区,要突出拓展提升。通过引进行业优势品牌和企业,壮大产业规模。如潢川集聚区,民权县集聚区依托“冰熊”冷柜产业基础,新引进香雪海、万宝等行业龙头企业,累计入驻制冷企业20多家,形成了以制冷家电为特色的产业集群;长垣县集聚区发挥起重机械产业优势,引进了上海振华、德国德马克等起重行业知名企业,实施了程普机械300台抛雪车、瑞歌传动10万台汽车变速箱等一批重大项目,全年集群规模将突破百亿元;中原电气谷围绕拉长电力电气产业链条,完善配套,先后开工建设了河南森尼瑞节能产业园、许继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等主导产业项目,建成投产许继风电整机、许继风电电控和河南瑞尔电气一期工程等项目;郑州高新技术集聚区在软件、动漫创意产业聚集了全省70%以上的企业,形成了新兴主导产业;开封汴西集聚区以永煤开封空分、开元空分、黄河空分、东京空分四大龙头企业为支撑,已成为国内三大空分研发制造基地之一,并在此基础上以奇瑞汽车及零部件、平原非标、海马汽车及零部件等为支撑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方面形成了集群优势。

  (三)如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第一,研究制定主导产业链图谱,增强发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主要解决向什么方向发展和依托什么样的企业发展问题。要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按照纵向链接、横向配套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确定主导产业链,理清上下游关键环节和配套关联产业支撑重点,形成主导产业发展的路线图;着眼于路线图的关键环节和支撑重点,瞄准行业龙头企业和技术优势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制定行动方案。这次到工业城,围绕电子信息主导产业,制定了智能显示终端、智能通讯终端、数码影音终端三个产业链,明确了图谱招商企业名录,并在重点招商区域和招商队伍进行了系统安排。

  第二,着眼发展重点,推行有效的招商方式。从实践看,比较有效的有三种做法:

  一是以商招商。依托已经落地的企业,吸引同类或配套企业进入。如临颍县集聚区,形成了闽商扎堆效应;夏邑县集聚区,组织浙江、福建产业链关联企业投资建厂,同时开工20多个亿元以上纺织项目。

  二是协会招商。通过行业协会,与目标企业紧密对接。如漯河与中国食品协会建立了委托招商关系。

  三是上门招商。瞄准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驻地上门招商。如郑州盾构、焦作厦工和奇瑞、商丘中国医药、三门峡黄金、民权广东万宝等。

  第三,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形成综合带动效应。实践证明,发展快、变化大的集聚区都是通过抓重大项目,促进了投资快速增长,主导产业快速形成,关联企业快速跟进,形成了集群发展态势。因此,从去年开始,省里将集聚区5亿元以上的项目全部纳入省重点项目管理,鼓励各地多上带动性强的大项目。今年,产业集聚区观摩中,综合打分靠前的集聚区,主要得益于有一批投资规模大的项目。从信阳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看,重大项目引进是一个突出短板,需要狠下功夫,带动产业集聚区实现新的跃质。

  第四,培育主导产业需要处理好几个认识问题。

  一是招商成本问题。当前,各地竞相发展态势已经形成,招商竞争日趋激烈,在优惠政策上相互攀比。大家在招商中,要善于算总帐、算大帐,特别是对主导产业发展支撑作用大的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要着眼长远和综合效益,舍得花本钱,争取起到“一举求多效”的作用。如富士康项目,引进了很多关联项目,由一点到多点,由一个行业到多个行业;焦作奇瑞发动机,新乡中航光电园,商丘引进万宝,洛阳引进鼎盛等。

  二是引进企业与本土企业公平待遇问题。一些地方担心对引进外来企业给予了优惠政策,将会挫伤本地企业的发展积极性,从而引发“招来女婿气走儿”问题。这一问题需要从发展增量支撑上来权衡,对本土企业新建重大项目也可以实行同样的优惠政策,鼓励多投资。同时,要更多地借助外力发展,积极引进外来企业,才能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这个方面,一些工业基础较好的豫北地区产业集聚区发展不快,就是这个原因。

  三是如何看待项目质量问题。要克服三个误区:一个是突出一两个重点主导产业发展,既不是排斥其他产业发展。也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剜到篮里就是菜,有啥抓啥;第二个是好高骛远,脱离实际,以招大引强困难为借口,无所作为,错失发展机遇。第三个是不顾发展条件,盲目追求所谓的高新技术产业,不切实际,发展国家严格准入限制的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项目,造成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的浪费。

  (四)省里支持主导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主要是:

  在资金支持上,省有关部门争取国家的产业发展资金和省工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项目。

  在集群培育上,围绕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四大战略先导产业发展重点,优先支持80个产业集聚区加快提升集群规模和水平。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装备制造、食品、轻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转移趋势明显领域,重点支持60个产业集聚区大力引进行业优势品牌和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品牌。在有色、化工、钢铁等资源优势突出的领域,重点支持10个产业集聚区依托骨干企业,积极引进下游加工和关联配套企业,弥补“短板”、完善“链条”,推动产业向精深化发展。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选择10个左右产业基础较好、研发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集聚区,以“区中园”模式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加快产业化步伐,促进先导产业规模化发展。

  在招商重点上,将产业集聚区投资10亿元以上或重大行业龙头企业的签约项目作为省重大招商项目管理,实行“一对一”工作机制,组成专门工作小组,建立专业招商团队,明确责任目标,确保项目顺利落地。

  在“以商招商”上,对集聚区内现有企业当年引进境外、省外资金实际到位在3000万美元以上(含3000万美元)或等值人民币的主导产业项目,省、市招商引资专项资金分别对入驻企业和引资企业给予奖励。

  三、关于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其他几个问题

  (一)调整完善规划布局问题

  随着集聚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些集聚区提出调整规划布局问题。这里面既有发展快、空间不足需要增加面积的,也有远离县城难以发展或受新区规划和重大线性工程影响需要调整的。对此,省里将建立集聚区“增、调、降、退”的动态调整机制,对于发展快、空间受限的集聚区,根据需要进行扩区,为其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远离县城、确实难以发展的集聚区和受新区规划、重大线性工程布局影响的集聚区,适当调整空间位置,优化规划布局;对于中心城区不再适合发展工业的集聚区,调整产业功能定位,重点发展服务业;年底达不到考核晋级标准的集聚区降为专业园区,不具备发展前景的要从集聚区退出。

  总的考虑是,决不让规划不合理制约集聚区的发展。一是按照“三规合一”、联审联批的原则,严格规划调整程序,对提出规划调整的,由省发改、国土、环保、住建等相关部门集中会商,成熟一个、调整一个;二是支持利用土地规划完善后续工作机会,适当集中建设用地规划指标,解决发展空间问题,扩区所需的土地指标,由各地在自身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调剂解决。三是在规划调整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有序稳妥,防止盲目跟风,上半年先将具备条件的全部调整到位,对于土地节约集约达标考核排名落后的,要严格控制扩区。

  (二)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问题

  随着集聚区框架的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正在由满足项目落地需要向满足配套服务需求转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环保设施建设问题。目前,全省集聚区平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3.5%,其中64个集聚区的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39个集聚区实现集中供热,占集聚区总数的21.6%;重点排污企业已全部纳入自动监测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目前,需单独新建污水处理厂的60个集聚区中,尚有30个未开工建设,其中14个以化工为主导产业。由于管网建设滞后,部分可以依托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集聚区还不能实现污水集中处理。二是集中供热问题尚未破解。目前,只有40个集聚区依托电厂、城市供热公司或水泥、钢铁、化工企业大型锅炉,实现了集中供热;16个集聚区热源或管网正在建设;其余124个集聚区尚未确定建设方案。三是污染治理压力加大。随着集聚区内企业投产项目的快速增加,排污量迅速增大,区内热力与能源管网、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等无法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对此,一是集中省财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产业集聚区建设项目,加快完善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集中供热设施;建立环评审批与环保设施建设挂钩机制。二是因地制宜推进集中供热设施建设,采取增加发电计划、争取国家燃煤电厂综合技术改造资金等措施,鼓励距离产业集聚区较近的电厂进行热电联产改造;支持热负荷达到130吨/小时、年利用超过4000小时的产业集聚区新建背压机组,推动热负荷不足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型集中供热锅炉;三是在年终考核时,对不符合主导产业的引进项目,不予考核加分,对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造成环境污染的项目,予以考核扣分。

  第二,完善服务功能问题。目前,集聚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能够满足发展需要。从道路情况看,95%以上的集聚区发展区路网框架基本形成,178个集聚区均沿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布设,已实现对外快捷联通。各地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将集聚区内务工人员住房需求与公租房建设结合起来。一些集聚区采取政府建设、社会资金建设和区内骨干企业自建等多种模式,重点支持为集聚区服务的公租房建设,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去年115个集聚区新开工建设公租房7.91万套,占全省的81.3%。二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民权、长垣、郑州航空港、内黄等主导产业突出的集聚区,积极建设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为主导产业的配套服务能力。目前全省集聚区已建成国家级质检中心12个、省级质检中心30个,在建检验检测平台55个。三是集中建设综合服务中心。部分集聚区正在加快建设集办公、住宿、餐饮、医疗、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积极推进功能集合构建。如淮阳县集聚区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区,可解决6500人的食宿问题;汤阴县集聚区建设了集展览交易、检验检测、技术研发、职工培训、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较好地满足了区内企业配套服务需求;民权县产业集聚区将行政服务中心、生活服务中心、制冷检测中心、工业展览馆、博物馆、规划展览馆、体育中心等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城区与产业集聚区结合部,充分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吸引力。四是积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一些集聚区依托集聚区骨干企业,通过研发中心建设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今年全省集聚区共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1家,占全省的71%。其中,郑州高新技术集聚区144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已有112家建有研发中心,其中省级以上研发中心38个,动漫公共技术平台和软件公共技术平台(与IBM合作建设)已投入使用,生物工程中试平台基本建成;洛阳高新技术集聚区高新技术企业55家,拥有国家级研发中心2个,省级研发中心23个。全省集聚区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稳步发展,总体规模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了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包括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软件产业园)为主体,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如南阳高新技术集聚区加大“政产学研资介用”合作力度,引导成立了行业协会,并依托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孵化标准厂房40多万平方米,利用率达到95%以上;长垣县集聚区建设了国内第一个B2B的“起重机械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商丘市梁园集聚区投资6000万元建成了占地130亩的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园,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便捷服务。

  但总的来看,基础设施配套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职工住宿、餐饮等生活设施主要靠企业在厂区内自建解决,公交、邮政等市政服务向集聚区延伸不够。需要指出的是,公租房选址要在城市规划区建设,不能在集聚区大规模展开,只能建设少量的倒班宿舍。二是仓储物流设施不配套。围绕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仓储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缺乏,产业发展与配套服务脱节。针对上述突出问题,今年重点是完善促进集群发展的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运用省相关专项资金,重点推进50个检验检测中心、60个仓储物流项目建设。积极引进民营资本,新建60个综合服务中心,为区内企业就近提供金融、会计、法律、咨询、设计等中介服务和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等后勤服务。

  (三)投融资平台建设问题

  目前,180个集聚区中,78个集聚区成立了隶属于管委会的投融资平台,其余102个主要依托县(市、区)原有的政府性投融资平台。投融资平台运作比较好的经验主要包括:一是对投融资平台进行整合。一些集聚区将原有多个政府性投融资平台进行整合,组建新的投融资平台,迅速扩大注册资本,融资能力明显增强。如,修武县将县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县产业集聚区投资公司、水务公司、县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等整合,成立修武县投资集团,注册资本达到10亿元;渑池县将县城投公司、县财旺投资公司、涧河投资公司、金鑫担保公司等优良资产进行整合,组建了资产达16亿元的县融资集团公司;沁阳市依托市投资集团,重组沁北建设投资公司、诚信担保公司和沁阳山水水务公司等,搭建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资产规模达到20亿元。二是注入有效优质资产。一些县(市)通过划拨、股权收购等方式,将土地、县属政府优质资产等注入平台,有效增强了平台实力。如林州市将城区内的12宗土地出让金作为资本金注入投融资平台,为集聚区一次性融资6.2亿元;宜阳县将集聚区内变电站、道路、供排水等公共设施全部划入投融资平台,支持其参与旧城改造及土地整理开发,土地出让金收入全部注入投融资平台;原阳县通过划拨将原政协大院、一中校区及黄河大厦等优质资产注入投融资平台,通过股权收购将两家县属企业成为投融资平台的子公司,使投融资平台总资产达到5亿元以上。三是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长葛市、中原电气谷等集聚区依托政府投融资公司,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平台股份制改造,对平台进行增资扩股,今年累计为集聚区融资分别达到6.8亿元和5亿元,在壮大平台实力的同时,也提高了经营运作水平。

  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投融资平台实力不强。72个集聚区投融资平台资产规模不足1亿元,一些投融资平台资产规模虽然较大,但银行认可的有效经营性资产较少,投融资平台实际主要以BT模式融资,成本偏高,在融资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二是经营运作能力较弱。目前,集聚区投融资平台管理人员大多是从行政事业单位调入,普遍缺乏资本运营、资产经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融资手段上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只有少部分集聚区利用企业债券、金融租赁、信托等融资模式,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省财政奖励、补助的资金注入投融资平台后,有些集聚区直接用在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没有收到预期的放大效果。

  对此,一是要增强平台实力。通过整合注入优质资产、持续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补偿机制等多种方式,有效扩大集聚区资金融通平台资本规模。支持各县(市、区)整合现有政府性投融资平台,重点打造1个注册资本金超5亿元的投融资平台。推动各地通过划拨、股权收购等方式,向投融资平台注入土地、公用设施等经营性优质资产,积极引入民间资本进行增资扩股。鼓励投融资平台进入土地一级开发市场,适当提高开发收益比例。改进省财政支持投融资平台的资金分配办法,实行财政资金与投融资平台注入经营性优质资产相挂钩的激励机制。二是要提高运作水平。积极采用市场化选聘、加强专业培训等方式,提高集聚区投融资平台人员业务素质,建设熟悉资本运作的专业人才队伍。支持集聚区投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政策性担保机构合作,引进专业顾问机构,提升运作能力和水平。强化集聚区投融资平台、省级平台和金融机构三方合作的运作模式,加快实施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化建设百亿筹资计划,积极为集聚区基础设施融资提供担保服务。开展投融资平台培育示范工程,选择一批县域集聚区投融资平台,进行针对性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市场化融资能力。支持集聚区规范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为集聚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支持。三是要扩大融资规模。建立省财政专项资金与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实际融资规模相挂钩的奖补机制,推动投融资平台积极争取间接融资,努力扩大直接融资。20xx-20xx年,省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对集聚区内用于基础设施的各类银行提供的基本建设项目贷款给予贴息;对投融资平台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短期融资券、集合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费用,由同级财政给予补贴。

  (四)加强用地保障问题

  目前,全省产业集聚区共批准建设用地49.2万亩,占全省批准用地总量的37.1%,其中通过批次用地批准35万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排6.3万亩,违法用地完善手续解决用地7.9万亩;已完成土地供应38.1万亩,供地率达到77.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0多个百分点。一些集聚区通过挖潜、节约,较好地保障了项目用地需要,其主要做法有:一是优先保障集聚区用地。通过“批而未征”用地区位调整,调出的指标优先用于保障产业集聚区工业项目用地需求。据国土部门统计,20xx年以来,通过区位调整为集聚区供地1.28万亩,保障了一批急需落地项目的用地需求。一些集聚区把收购储备土地作为保障项目及时用地的重要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项目用地难的问题。如三门峡市7个集聚区共收储土地4000多亩,其中渑池县收储1000余亩,保障了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和重点工业项目及时开工建设。二是加大土地整治力度。一些集聚区采取乡镇分包、指标分成、财政补助等多种方式,有效调动乡镇力量进行土地“三项整治”,并集中将挂钩指标用于集聚区建设。如内黄县利用增减挂钩政策,解决产业集聚区用地1456亩;孟州市通过开展“三项整治”,储备建设用地7000多亩。一些有条件的集聚区充分利用荒山、荒坡,推进“工业出城、项目上山”,既满足了项目落地,又减少了耕地占用。如鹤壁宝山集聚区通过引导项目上山上坡,充分利用未利用地资源,少占耕地1200余亩。三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一些集聚区采取无偿收回、限期开发、异地置换、协议收购等措施,加大闲置、低效土地的清理。如长垣县利用财税政策,建立土地使用税奖励机制,引导企业集约利用存量土地,取得了良好效果。一些集聚区加快村庄搬迁,为集聚区置换出建设用地。如舞钢市把集聚区内5个村6594人全部搬迁到新型农村社区,节约村庄用地2700余亩,挂钩用于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有力推动了集聚区的发展。鹤壁金山、武陟、扶沟、平舆、滑县、固始等集聚区大力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部分集聚区没有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据国土厅初步统计,全省104个集聚区利用增减挂钩指标为零,除少数集聚区属于没有土地整治空间外,多数集聚区没有在挖潜上下功夫或是没有充分利用该项政策。二是部分集聚区用地比较粗放。全省51个集聚区供地率低于40%,大量土地批而未供,占用了宝贵的土地指标;一些项目存在夸大投资,圈占土地现象,造成土地闲置;集聚区标准厂房建筑容积率总体较低,绝大多数为一层或二层,3层及以上标准厂房所占比例低,电子电器等十类企业必须进入标准厂房的政策措施没有得到较好落实。三是部分集聚区用地不规范。一些地方在完成土地征收审批和补偿后,未供即用或没有补办供地手续,少数集聚区还存在违法用地问题。

  对此,一是要健全农村土地整治机制。集聚区外土地整治形成的占补平衡指标重点用于集聚区项目建设。充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土地整治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县域产业集聚区建设,以缓解集聚区用地供需矛盾。二是要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对行业无特殊要求的新建工业项目不得建造单层厂房;适合入驻多层标准厂房的项目不得单独供地。加大闲置建设用地清理处置力度,推动各地依法依规将集聚区外“批而未征”的土地调整用于集聚区建设;对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机关同意,超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等约定的动工建设日期1年以上、2年以下,未动工建设的闲置土地,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满2年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全面开展集聚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排名后三分之一的集聚区不得实施扩区;各市、县财政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1.5%,与土地闲置费一并建立节约集约用地专项奖励资金,用于奖励节约集约用地先进企业和单位。三是要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土地阶梯供应机制,对以区中园、分期实施等形式建设的项目实行一次规划、分期分批供地。严格限制集聚区内工业用地变更为商业用地。强化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管控,对供地率低、违法违规用地严重的集聚区,将暂停建设用地审批和计划指标配备。

  (五)关于产城互动发展问题

  各地在产城联动开发、村庄迁并等方面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一是统筹推动集聚区建设与新城区开发、老城区改造。目前,大多数依托县城规划的集聚区,把集聚区建设与城区建设相衔接,统筹推进城市功能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通过集聚区和城区之间的联动发展,拉大城市框架,完善服务功能,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形成了产业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相互依托、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特别是商丘的民权、柘城、夏邑,新乡的长垣、原阳,驻马店的平舆,安阳的滑县、汤阴,周口的鹿邑、淮阳,许昌的长葛、漯河的临颍等,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清丰县集聚区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充分考虑集聚区与县城区的共建衔接,统筹道路、电力、供排水、医疗、教育等基础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二是积极推进村庄迁并。一些县(市)按照“科学规划、政策跟进、重点突出、稳步推进”原则,在切实保障搬迁村民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村庄搬迁工作,利用腾出来的土地满足集聚区项目落地需要。目前,全省集聚区共启动村庄搬迁改造648个。舞钢市加大政府投入,将多个村庄搬迁合并至集中安置社区,统筹考虑搬迁村民就业和集聚区企业用工,确保每户至少有1人在集聚区就业,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解除搬迁农民的后顾之忧;滑县累计投资13亿元进行示范村建设试点,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通过对原城关镇和小铺乡的18个行政村进行土地、村庄整合,统一规划,集中建设锦和新城新农村社区,根据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差距,规划设计了多层、高层住宅、廉租房等不同样式、面积的居住用房,进行集中搬迁安置;永城市坚持“规划在先、安置在先、依法在先、让利在先”的原则,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劳动就业保障和群众就医保障”四条保障线,群众可通过“房产收益、务工收益、经营收益、资本收益”等多种收入渠道增加收入,确保群众在村庄迁并过程中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收入水平不降低,为顺利推进村庄迁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各地从实际出发,在吸引就业、推动农村人口转移方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如光山县集聚区全面推进村庄改社区,统一将村民身份转换为了市民身份;平舆县集聚区放宽区内就业农民工落户条件,可享受县城居民的一切待遇;虎岭产业集聚区从提高搬迁农民保障水平入手,设置了3年过渡期,过渡期结束后,为农民统一办理农转非迁移手续,由村民转换为市民。自搬迁之日起,搬迁农民可享受城镇养老保险,由拆迁安置指挥部统一缴纳15年内的个人缴费部分,使搬迁农民老有所养。在建设安置小区时同步规划部分门面房,统一归村集体所有,收入由村集体统一分配。

  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对产城互动的理解存在偏差。一些地方在集聚区内规划建设了医院、学校、酒店、商品房、行政机关办公楼等城市功能,挤占了产业发展空间。二是村庄迁并工作整体滞后。按照先安置后拆迁的要求,前期安置房建设投资大,由于地方和产业集聚区财力有限,加之群众补偿条件很难达成一致,工作推进难度大,影响村庄拆迁安置进度。到去年底仅560个村庄完成搬迁,占集聚区村庄总量的20%。在推进方式上存在就地拆迁安置现象,难以为产业发展腾出用地。目前,信阳产业集聚区迁村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强。

  对此,一是要准确把握产城互动的内涵。不能“混沌发展”,产业集聚区内就是要强化产业功能,统筹推动集聚区建设、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优先在城市规划区布局建设学校、医院、商业服务等城市功能设施,推动公交、邮政等市政服务加快向集聚区延伸覆盖。二是要加快新型社区建设。加强规划引导,严格按照集聚区规划布局,在集聚区之外的城市规划区选址建设安置社区,力争20xx年底前全部完成集聚区内村庄迁并工作。按照集中安置、功能配套的原则,安置社区人口规模应在10000人左右,配套建设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各地整合各项涉农资金,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加快推进村庄迁并。三是要切实保障搬迁村民权益。统筹考虑失地农民就业和集聚区企业用工,优先安置搬迁村民在集聚区就业,凡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可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费优惠政策。对自愿转户进城的,实行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保障一步到位,确保转户居民与市民享有同等待遇。鼓励采取留地安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征地安置模式,保障搬迁农民长期获得收益。

  (六)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问题

  主要包括四个主要方面。一是强化主要领导直接推动。在现阶段,主要领导亲自抓,便于快速有效调动各种要素资源和各方面力量,超常规地推进各项工作,特别是目前进度滞后的产业集聚区更需要进一步增强领导力量,建立有利于集聚区加快发展的管理机制。全省集聚区工作会议之后,焦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集聚区建设年度目标责任书,安阳出台了书记、县长任集聚区第一书记、第一主任的政策。建议县(市、区)书记、县(市、区)长要真正做到直接领导协调、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建立四大班子领导分包招商,乡镇与部门责任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督促检查,及时解决难点问题,尽快形成齐心协力、加快推进的工作态势。二是进一步充实管委会力量。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必须高度重视优秀干部选派。要充分认识到产业集聚区是科学发展的试验区,是打造区域竞争优势的主战场,是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是一般的职位,一定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考验干部、发现人才的竞技场,让最优秀的干部去接受锻炼和考验,要选派责任心强、业务能力高的优秀人才到集聚区工作,打造一支高效稳定的人才队伍,以适应集聚区创新性开展工作的要求。三是要强化市级统筹。四是理顺集聚区与乡镇的管理体制。五是通过派驻制实现“直通车”。

  (七)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载体体系问题

  国务院《指导意见》和省第九次党代会,分别对实施中原经济区这一总体战略,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这一路子,实现富民强省这一目标作了全面安排部署,绘制了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路线图和美好愿景。要把这一蓝图变成现实,关键在做,前提是必须找准载体,找准工作着力点和抓手。为此,从20xx年起,我省在全省启动规划建设的180个产业集聚区,打造了带动全省发展的最重要载体;从20xx年起,我省在17个省辖市启动规划建设复合型城市新区,目前大部分省辖市的城市新区总体建设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复,城市新区建设加快推进,成为拉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载体;去年以来,省政府出台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意见,支持地区性中心城市将周边符合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城市组团,将其作为推动全省发展的又一重要载体;当前省政府正在研究支持市县和市区建设商务中心区、特色商务区的意见,力求将其打造为城区经济的新引擎和服务业发展的新载体;研究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将其作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载体。整体上看,由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城市组团、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务区、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构成的载体体系,既涵盖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也涵盖了新型农业现代化;既涵盖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也涵盖了第三产业;既涵盖了城市,也涵盖了农村。构建这一载体体系对于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载体体系中,产业集聚区为县域提供了工作抓手,城市新区为省辖市发展中心城市提供了抓手,城市组团为县城发展提供了抓手,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务区为城区经济、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抓手,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为农业提供了抓手。这些载体的发展都要和产业集聚区一样,有标准、有考核、有激励,并根据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和调整。这样就能够充分调动省市县各级、各条战线的积极性,形成齐心协力、共同拼搏,奋力实现富民强省的强大合力。

  2021产业区工作会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大家知道,省委、省政府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一个载体”、培育“三个体系”的跨越式发展思路,并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构建“一个载体”就是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并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事关中原崛起的战略性举措和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增长的当务之急。因此,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推进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必须“达成一个共识、突出四个关键、明确五项要求”。

  达成一个共识--坚持方向,抓紧推进。

  就是要准确把握产业集聚区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产业集聚区和过去的工业园、开发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最主要的就是内涵不同、定位不同。产业集聚区的最本质含义就是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链接,要求项目要集中布局、产业要集群发展、资源要集约利用、功能要集合构建,其中项目要有关联性是最核心的问题。因此,建设产业集聚区,首先要按照竞争力最强、关联度最高、成长性最好的要求,搞好产业的战略定位,选择好主导产业。

  产业集聚区作为当代产业生存与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态,在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制度创新、营造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竞争力强的产业都采取这一发展模式。如美国旧金山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西雅图飞行器产业集群等。我国的广东、江苏、上海等地以优势或特色产业为支柱,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集聚创新要素,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如广州东部(增城)汽车产业基地,形成了以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产品生产制造为龙头,集汽车及零部件生产、汽车贸易、物流配送功能、汽车科技与售后服务、技术培训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化国际性汽车产业集群区;江苏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已吸引38家企业注册,注册资金超过2亿元。我们前一段去参观考察的新乡市长垣县起重机及配件生产产业基地,中小吨位起重机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安阳市滑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服装加工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目前入驻服装加工企业14家。实践证明,大力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以说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部内容,是推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建设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培育战略支撑产业。通过产业集聚形成优势产业,增加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带动产业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产业集聚区,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产业集聚区不是简单的集中,而是产业的链接,通过生产要素的聚集,推动技术交流和技术进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产业集聚区,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发展产业集聚区能够促进就业、带动人口集中,创造出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增强以城带乡的能力。建设产业集聚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集聚区可以实现土地和其它资源的集约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污染的集中治理,可以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建设产业集聚区,理论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践上也切合商丘的实际。从目前我市的情况看,产业集聚区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我市于去年12月和今年6月两次召开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发展工作会议,还先后两次组织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赴新乡、焦作、安阳、河北省廊坊等地市学习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先进经验,大家感到明确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受到了启发,找到了差距,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市上下推进产业集聚区健康发展的氛围初步形成。目前,全市有11个产业集聚区纳入省重点支持范围,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41亿元,累计建成标准厂房306.4万平方米,建成投产企业348家,年产值345.5亿元,其中在建企业151家,总投资99.42亿元、拟入园企业220家,总投资169.9亿元。同时也要看到,我市产业集聚区起步晚、基础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对其功能定位认识有偏差。有些地方仍把产业集聚区建设等同于传统的工业园区建设,只是关注企业的集中发展,忽视了企业的相互关联、有机组合。二是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进展滞后。有的规划编制起点不高,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不够紧密,产城融合、城乡统筹体现不够。三是主导产业定位不明确。在特色主导产业选择方面,产业选择标准不高,存在盲目性,多乱杂,没有突出特色,没有体现自身优势。四是产业集聚区投融资机制不完善。全市还有4个集聚区没有组建投融资平台,有些虽然已经组建完成,但融资渠道较少、手段单一,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五是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方面,部分集聚区为加快发展,对一些项目不计成本的供地,造成项目投资强度过低,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一些产业集聚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滞后,不能满足企业集中治污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把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集中精力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务求抓出成效。

  突出四个关键--规划、平台、产业、保障。

  一是科学规划。科学规划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基础,规划的质量事关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优劣和成败。要用系统的观点,把产业布局与城镇布局结合起来,把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同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与能源、交通、水、电、通讯等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结合起来,与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结合起来,做到功能互补,同步推进,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在规划编制中,要合理确定规模,围绕全市城镇化水平2020年不低于50%的发展目标,各县按20万~30万、永城市按8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规模规划,做好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年底前完成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土地节约、资源集约、功能复合、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要求,强化城镇现有设施与集聚区的衔接和共享,充分发挥城市现有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与产业集聚区的有机衔接,实现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化,特别要完善交通网络,提升交通枢纽地位,着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把规划的目标定准、任务定实、要求定细。要认真落实规划,确保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实施一个调,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打造平台。就是要打造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建设平台和发展平台。建设平台,就是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用好省里10亿元专项资金。发展平台,就是建设投融资平台,通过完善担保体系,创造融资条件,加强银企合作,省里拿出8亿元,支持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我们要落实好这一政策。

  三是培育产业。就是要按照“竞争性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选准主导产业。在选择主导产业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主导产业发展作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成败的标准,大力培育主导产业。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把主导产业发展作为考核重点,必须论证选少、选好、选准。选少就是市产业集聚区确定的主导产业不超过5个,每个县产业集聚区确定的支柱产业不超过3个。选好就是各县确定主导产业时要做好与市里支柱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选好主导产业不在大小,关键是关联,着眼于延伸产业链,搞好产业论证培育。选准就是突现特色,各县要突现特色,优势互补,造就较强竞争力,体现差异化,实行错位发展,尽量避免产业雷同,体现协调有序。

  四是提供保障。就是要破解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土地保障,从挖潜整治入手,严格产业集聚区土地使用管理,提高入驻项目的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容积率等指标。省拿出1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挖潜、整治,国土资源部门也要大力开展批而未用土地的整治工作,我们要抢抓机遇,积极争取,结合县城及新农村建设搞好土地整治和村庄合并,为集聚区发展创造空间。要积极借鉴平舆县经验,注重规划调整及农用地转用,把位置比较偏僻的县国有农场土地置换到产业集聚区所在地(驻新公路两侧),并进行了土地权属变更,既保证了耕地总量占补平衡,又保证了产业集聚区发展用地。资金保障,省里拿出8亿元支持各县(市、区)融资平台建设,财政金融部门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建立投资、融资平台,充实有效资产,支持产业集聚区投资建设。平舆县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标准化厂房建设,对社会资金建成的标准化厂房可以自用、出租、出售、也可由县工管委包租20年,年租金为总投资的5%,解除了标准化厂房投资者的后顾之忧的办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环保保障,要解决好环境保护问题,加快建设污水、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治污,综合治理,降低成本。服务保障,各有关部门对产业集聚区重大项目的核准、备案、规划、土地、环评手续,要强化服务,提高效率,限期办结。行政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程序,对依法保留的收费项目要向社会公开,严格收费标准。

  明确五项要求--责任、创新、扶持、速度、奖惩。

  一是摆上位置。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最核心、最基础的工作,切实加强对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和完善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领导组,统一协调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大事项,研究制定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实行产业集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定期分析形势,研究推进措施。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一步明确目标,细化责任,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二是探索创新。探索项目集聚机制,建立完善异地投资、财税共享机制,实行飞地政策,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对经济资源合理流动的制约,消除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使项目向集聚区集中,人员向集聚区流动。可以考虑区与区之间搬迁流动的企业,原则上以该企业前三年税收入库平均数为基数,自正式生产经营起,由企业落户地政府向迁出地政府支付收入基数,超基数部分共同分享。创新融资机制,把政府的主导性和市场的多样性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路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省里给每个产业集聚区拿出600万~800万元的支持,用于搭建投融资平台,我们一定要用足、用好、用活。扶沟县采取的“管委会+投资公司”运作模式,成立了综合投资公司,投资公司通过争取黄淮四市项目资金、开发银行贷款等形式,用于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投资公司建设的标准化厂房和创业园服务中心等设施年租金540万元,初步实现了滚动发展。再如河北省固安县,吸纳清华大学的个人投资,较好地破解了资金瓶颈制约,加快了产业集聚区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级管理,科学设置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建立精干高效、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新型管理体系,防止管理机构机关化,把产业集聚区变成锻炼干部的场所,而不是安排职务、解决待遇的场所。创新招商机制,坚持向开放要资源、要市场、要动力,加强对外开放、对内协作,创新招商方式,推进战略合作,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对外开放的主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导区。滑县商务局专门成立招商办公室,专门负责外出招商,为确保规模企业集中入驻产业集聚区,要求各乡镇、县直各部门招商引资项目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优先安排在产业集聚区。

  三是政策支持。在财政、土地、金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对产业集聚区发展给予支持,设立产业集聚区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各县(市、区)、各企业发展产业集聚区的积极性。在不违背国家现有土地政策的前提下,实行灵活多样的供地办法,加大用地支持,对优势产业集群及配套企业建设用地给予优先保证。围绕“大”和“特”,出台鼓励产业集聚区建设政策,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管理工作在全省综合排序前20名的产业集聚区,市财政给予100万元的物质奖励,用于基础设施或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年终目标考评位于全市前三名的,并在土地使用指标、环境容量、政府支持性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对有基础、有特色的地方,如会亭镇的铸造业、稍岗镇的钢卷尺业、王公庄的画虎业等,积极争取特色产业集聚区,申报成功的将给予重奖。

  四是加快推进。加快推进规划编制进度,各级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协调,把编制规划作为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好。各县(市、区)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明确时间节点,确保7月底前全部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发改委部门要加强督促协调,将编制好的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及时上报,9月底前全市11个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要通过省有关部门的论证和审批。加快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建设,没有建立投融资平台的要加快组建,确保7月底前全部组建完成;已经建立的要抓紧启动投融资业务。要加快项目建设,全力大上项目,积极向上争项目、招商引资引项目、鼓励企业扩项目、激活民资建项目。要结合国家和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积极谋划建设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以项目建设来迅速壮大产业集聚区的实力。

  五是严格奖惩。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列入目标考评体系,考核结果与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领导班子评价和干部使用挂钩。建立产业集聚区发展指标体系,并纳入统计部门统计范围,对产业集聚区发展进行监测。对各个产业集聚区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科技创新、集约程度、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建立导向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管理工作年终目标考评连续两年综合排序第一名的,根据《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优先提拔该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对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市委、市政府向上级申报升格为正县级单位;对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实现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市委、市政府向上级申报升格为副县级单位,并由受益财政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确保政治上获荣誉,经济上得实惠;对发展速度慢,考核达不到要求的产业集聚区,给予通报批评直至取消相应优惠待遇,并对有关责任人给予处分。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fw/94849/


《2021产业区工作会讲话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智慧助老公益活动总结汇编4篇

智慧助老公益活动总结汇编4篇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智慧助老公益活动总结汇编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2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结汇报(合集六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结汇报(合集六篇)

汇报是向上级机关报告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使用的公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月活动总结汇报(合集六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8
小学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总结集合5篇

小学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总结集合5篇

活动总结,顾名思义,就是对所做活动进行总体归纳和全面概括的具体结论,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经验。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总结集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28
护士节活动总结精选三篇

护士节活动总结精选三篇

活动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活动所指定的书面计划,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对具体将要进行的活动进行书面的计划,对每个步骤的详细分析,研究,以确定活动的顺利,圆满进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护士节活动总结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28
劳动心得体会1000字大学生范文(精选三篇)

劳动心得体会1000字大学生范文(精选三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劳动心得体会1000字大学生范文(精选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4-28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