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简短的医疗感人小故事

发布时间:2020-03-11   来源:党团相关    
字号:

【www.jxscct.com--党团相关】

  疫情让人们在空间上保持距离,却让我们在心灵上贴得更近。春天已至,回暖可期。 让我们守望相助,关心爱护每一个人。查查通作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新型冠状病毒简短的医疗感人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型冠状病毒简短的医疗感人小故事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有多少有担当有热血的军人、医务工作者战斗在疫情最严峻的前线,不顾个人安危,忘我守护生命安全,值得我们敬仰;可是你知道吗,在这场战“疫”的大军中,还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战士”,值得我们点赞。他们既是医生也是“返乡排查员”、“健康管理员”、“防疫宣传员”,每天走家串户用脚步丈量村民的“生命防线”,他们的名字叫“村医”。

  村医冯巍:冲锋在前 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

  冯巍是高官庄镇卫生院的院长,担任卫生院传染病防控小组组长,他每天穿梭于发热筛查门诊、预检分诊、镇政府、廊涿高速高官庄下口卡点等处,做好湖北武汉返乡人员体温监测、居家隔离等调查安排工作。

  自从接到防控疫情的通知后,他几乎没有回过家,同为医生的妻子也工作在其他乡镇卫生院,只能将孩子托付给老人照顾。他常说:“看看武汉忘我的医生和护士,大部分都是党员,还有我身边的人,很多也是党员,我要学习他们钢铁般的意志,永远把祖国和人民的安危放在首位。虽说我只是一名积极分子但是我要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时时刻刻要求自己,始终坚守在第一线,冲锋在前,争取尽早加入党组织。”

  预备党员李倩:第一时间加入志愿者队伍

  李倩是上胡良村村医,身为预备党员的她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职责,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的时候,她第一时间赶赴党支部,加入志愿者队伍。她说:“我是一名预备党员,现在正是组织考验我的时刻,我必须以一个合格的党员标准要求自己。”

  李倩积极为村民宣讲疫情防控知识,每天入户为返乡隔离的67户、318人测量体温并进行心理疏导,为他们采买生活必需品,不漏一户,不少一人,严格做好返乡人员排查工作。作为一名年轻妈妈,每次回家孩子已经睡熟,她也默默掉过眼泪,但是她擦掉泪痕,转身又义无反顾奔赴防疫一线。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李倩把党组织交给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党员华学刚:共产党员,就要吃苦在前!

  “共产党员,吃苦在前!我是党员,这个危急的时候我不上,什么时候上?”随着这声坚定的话语,华学刚毅然在义和庄镇镇直支部“抗击疫情,党员先行”的倡议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指印。新冠疫情爆发后,华学刚立即投入到了紧张的抗疫工作中,主动向卫生院领导请缨到陶营检查站进行体温监测工作。陶营检查站是进京的要塞路口,华学刚无论白天黑夜,雨雪寒风,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为了保证过往人员体温测量准确,他把体温枪捂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保证体温枪正常工作。

  除此之外,他还为群众宣讲新冠肺炎的防控知识,发放宣传材料,指导乡亲们消毒,配合村委会对外地(含武汉)返乡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发热病人排查,并在村口设卡处执勤,对过往人员测量体温、详细登记。村口的监测卡点,跟他家只隔了一条马路,可他却忙的连一口热饭都来不及吃,有人问他累不累,他也只是摆摆手,笑着说:“我是党员,带头为群众们干好事、干实事,是我的担当,再苦再累都值得。”

  “全国最美村医”周松勃:每天处理100多个远程问诊

  “全国最美村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刁四村范阳医院的村医周松勃在这一特殊时期依然坚守岗位,创新工作方法和诊治手段,通过“网上医院”,一如既往地做好村民身边的“120”。

  新冠肺炎的特殊时期,病人遇上了“不愿出村看病”“不能出村看病”等诸多问题,村级私人医疗机构全部停止接诊以后,周松勃和他的医疗队转变工作方式,通过电脑视频来询问患者症状,给患者进行一些日常调养指导和心理疏导。周松勃每天24小时随时接电话,对患者和群众进行诊断和心理疏导,他和他的医疗团队每天要处理100个电话或视频连线,接诊百余例,却不收一分钱。除此之外,疫情发生后,周松勃第一时间带领全院医护人员组建“涿州范阳医院志愿医疗队”,每天三次定时对本院及刁窝镇商业街进行喷洒消毒。同时,周松勃紧急采购各类防疫物资及保障用品,捐赠给刁窝镇16个村的一线执勤人员,先后捐款捐物累计近4万元。

  周松勃表示,“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他愿意做党委政府在基层的听诊器,传话筒,不仅为老百姓诊病,还把老百姓的声音传递给党中央,把党中央的好政策传递到百姓中间,最大化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周松勃把做人和行医治病用良心统一了起来,走一条仁爱之路,走一条科学之路。

  编后话:在防疫一线,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乡村医生,他们是战“疫”火线上的中流砥柱,是乡村挺起健康的脊梁,疫情没能阻拦住他们走家串户的脚步,反而激起了他们逆行而上的勇气。他们扎根基层,默默付出,以血肉身躯构筑起农村疫情防护的坚实屏障。

  新型冠状病毒简短的医疗感人小故事

  17年前,非典肆虐时,她舍下6岁的孩子,主动请缨一线工作;11年前,在抗击甲流的战役当中,她的身影再次出现;今天,作为**区人民医院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副组长,她再次站到了抗击新冠疫情的最前线。她就是九届区政协常委、济南市十佳医师、区三八红旗手、**区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

  同病毒较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艰苦战斗;与疫情赛跑,是一场刻不容缓的生死竞速。新冠肺炎救治组成立后,她迅速从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心内科、内分泌科、综合内科、急诊科、检验科、放射科、儿科等相关科室抽调精兵强组建医疗梯队,开展业务培训,组织建设改造发热门诊和留观室。抓好发热门诊、留观室医疗人员调配、业务培训管理、发热病人救治等。她4天3夜不合眼,带领她的团队对确诊病例进行诊断治疗直至转送到定点救治医院。救治患者的同时作为医务科主任需要学懂吃透上级文件精神,第一时间培训落实到位;她组织落实发热患者和密切接触者集中医学观察,安排对患者及时进行核酸检测。每天都在满负荷的工作着,同志们给她取了一个雅号"钢铁侠"。“这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战斗,我要对患者负责,更要对组织负责”**这样说。

  这场战斗没有硝烟,每个人都在前线,每个人都是战士。组织落实发热患者和密切接触者集中医学观察,对疑似病例亲自进行会诊,确诊病例联系转运,安排核酸检测等,是疫情此次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自1月23日至今,**基本没回过家,对每一个确诊病例、集中医学观察对象的情况,她烂熟于心。2月12日,是王大爷入院集中观察的第八天,已经不发烧了,老人有些急躁,摘下口罩,摔到地上,纷纷地说“这是让我坐监狱吗?还不让人感冒了?现在也好了,我要回家看孙子”**赶忙上去,掏出随时备用的口罩给老人带上,柔声给老人讲道理,“孙子多大了?万一没好彻底孩子不也得遭遍罪?”说的老人心服口服。同事们批评她太冲动了,万一传染了怎么办?她笑笑说,从组建发热门诊第一天起,她就认真做好了自我防护,随时准备应对出现各种情况,在这场战斗没有硝烟中,每个人都在前线,每个人都是战士。她还说,情况紧急,所做的都是职业本能反应,顾不得多想。

  温暖的注视,就是无言的动力,那是家的港湾。从年二十八到现在,她基本都靠在医院,回家成了一种奢望。夫妻俩的聊天也逐渐变成了四个字“好吗”“平安”。丈夫说,一天24小时只要有紧急发热病人需要处理,她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往医院发热门诊,有时从凌晨一直忙到下午一两点还吃不上饭,有时刚端起饭碗,一个电话就又要赶去医院会诊,还有几次处理转运病人忙到凌晨5点多,结束工作后,随便吃一口,就又继续开始新的紧张忙碌。“我很担心,但实在不忍心耽误她可怜的休息时间,知道她好,就够了”丈夫的话透着心疼和最淳朴的善良。“我愧对丈夫,愧对孩子,但现在有几个一线医务人员不是这样。”**泪光点点。

  **,一袭白衣,巾帼不让须眉。她犹如盛开在疫情最前沿的一朵铿锵玫瑰,不惧生死,以生命赴使命,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新型冠状病毒简短的医疗感人小故事

  3月2日,长葛市董村镇新王庄村卫生室,一张破旧的接诊桌上,摆放着武汉返乡人员居家隔离家庭消毒记录表和体温记录表;桌子后边的墙上挂着白大褂、听诊器和出诊包,一旁的柜子内装着全村居民的健康档案。而在这里,再也看不到乡村医生王土成忙碌的身影了。

  2月10日早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前线连续奋战多日的王土成,因突发心肌梗死,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生命永远定格在37岁。这位平凡普通的乡村医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筑牢乡村疫情防控的“堡垒”,书写了最朴实而不凡的篇章。

  新王庄村是董村镇一个普通的乡村,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该村共排查出3名途经武汉返乡的村民,对3户家庭实行“三包一”机制(一名乡镇干部、一名村干部、一名村医包一名隔离人员),坚持24小时严格管控,进行居家医学隔离。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及时检测和排查疫情是我应尽的职责。”王土成深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了全天候保持“战斗”状态,他主动和家人隔离,将“卧室”设在了村卫生室。每天简单洗漱、吃过早饭后,“全副武装”的王土成背着随访包就走出了诊室,上门宣讲防护知识,跟踪隔离人员情况,奔波在乡村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刚开始,村民们都觉得武汉离得远,病毒来不到,部分人便放松警惕,防护意识不强,乡里乡亲的来回串门拜年。王土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村民的观念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改变的。”他戴着口罩走到村民家门口,不厌其烦地叮嘱各种注意事项;他利用村里的微信群,一遍遍向大家讲解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他还绞尽脑汁把疫情防控知识编成了顺口溜讲给大家。即便村民谁有点不舒服半夜打电话咨询,王土成也从不抱怨,耐心为村民答疑解惑,但最后总是不忘多啰唆一句“近期要在家好好待着,做好防护,可千万别聚堆、别串门啊”。

  “土成是我们的好村医,每天都要到隔离人员家庭帮助测量体温,并指导他们进行家庭消毒,时刻都在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增加大家的信心。”新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资涵说,“村里返乡人员都知道怎么做,在家人员知道怎么防,发现疫情知道怎么报,这都是土成的功劳。”

  为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新王庄村成立了由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组成的防控小分队,轮流在村里的卡点执勤。王土成经常主动到卡点跟他们交流,讲解疫情防护知识,查看流动人员体温登记。该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建停告诉记者,村里的卡点就设在王土成工作的村卫生室门口,他有时间就上前协助大家执勤,帮忙给进出人员测量体温。为了方便大家晚上执勤,他还专门腾出一间带空调的房子,让大家夜里进去休息。“实干、心细,哪里有需要,他就往哪里冲。”这是大家伙儿对王土成评价最多的话。

  近一个月来,王土成每天休息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成了他生活的常态。2月10日清晨6时许,疲惫的他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抛下妻子和13岁的儿子、4岁的女儿,永远地“休息”了。

  得知王土成离世的消息,新王庄村陷入无尽的悲伤。这位10多年来跑遍了全村家家户户,对每一户村民身体状况都记得一清二楚的“健康守门人”,静静地走了。村民多么想再看他一眼,可他们记得王土成“不聚集、不出门”的生前叮嘱,忍住送行的脚步,选择在网上、微信朋友圈里发声悼念,决心用抗击疫情的胜利告慰这名牺牲的“白衣战士”。

  “年仅37岁的王土成,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村医的责任和担当。他救人不为名,治病不为利,关键时候冲锋在前、敢打硬仗的精神,值得全村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新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资涵说,王土成的生命,定格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路上,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和与疫情抗击到底的无穷力量。

  如今,这力量已经传到新王庄村每个党员的心中,传到每位村民的心中。他们相信,点点滴滴的努力,每一份微薄的力量,都将汇聚成抗击疫情的洪流。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fw/52086/


《新型冠状病毒简短的医疗感人小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汇总六篇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汇总六篇

当你仔细阅读一部作品时,你理解了什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汇总六篇,欢迎品鉴!
2024-05-12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五篇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五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十大关系读后感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5-12
琐记读后感200字左右四篇

琐记读后感200字左右四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琐记读后感200字左右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5-12
格局读后感1500字(合集3篇)

格局读后感1500字(合集3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格局读后感1500字(合集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5-12
乡土中国每章读后感锦集四篇

乡土中国每章读后感锦集四篇

乡土中国形象原生于乡土文学,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乡土中国形象的构建实现了从文学到影像的转变。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土中国每章读后感锦集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5-12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