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信条黑旗]黑旗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9-10-06   来源:读后感    
字号:

【www.jxscct.com--读后感】

黑旗读后感10篇

  《黑旗》是一本由[美] 乔比·沃里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17-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旗》读后感(一):矛盾制造机

其实本书介绍的,是ISIS成为如今这样的前世故事。全书共为三部,前两部是关于“宗师”扎卡维的发迹覆灭史,最后一部是美国与阿拉伯其他国家,在面临叙利亚危机之后,是如何一步步纵容ISIS一家逐渐壮大的历史。很明显,作者关注的重点在于ISIS发家所支撑它成长的背后机理。

逃不过说起扎卡维。这个曾经的阿富汗老兵,在约旦的监狱里关了将近十年。他对于世俗的社会是不满的,而对于宗教世界的纯粹性,又是欣然向往的。在和监狱里的导师麦格迪西的深刻交流中,他似乎找到了一生的奋斗事业。高举着“原教旨主义”的大旗,向所有的卡菲勒和拉菲达开战。他的极致已然令人发指,超过了本拉登建基的基地组织。当基地组织只是把屠刀伸向西方世界的“宗教霸权”,扎卡维在伊拉克的边缘地带,建构了一个依托于“教法”的伊斯兰国雏型。

也就是这个雏型,让全世界为之感到恐怖与愤怒。

他们对所有的异己,进行无差别消灭。他们不仅反抗美国的侵略者,还把屠刀伸向了另一部分什叶派民众。在“安曼新娘”恐怖袭击一案,为了报复约旦王国亲美的王室,扎卡维甚至用自杀袭击的方式,屠杀了逊尼派教众。

他的生存模式,就是依靠其他力量未调和的矛盾,制造并扩大这些矛盾。伊战之后,美军与伊拉克人民的矛盾,“所谓的民主并未带来幸福”;什叶派大众与逊尼派小众的教派冲突,扎卡维不惜炸掉清真寺,让他们以后是对方所为;萨达姆嫡系伊拉克社会复兴党成员与美国的矛盾,美国强制解散所有的公务员及部队编制,对该党极大不信任,导致众多军官加入了扎卡维的队伍中;基地内部的教义冲突,扎卡维用自己的成就,换取基地老大本拉登的支持,虽然本拉登很清楚,他们会带坏整个基地在阿拉伯世界的声誉。

这股原教旨主义最邪恶的势力,产生的“动量”大过任何一个恐怖组织,却也因为过于极致,而失道寡助。但是,极致的“美”,又吸引着无数打着“理想主义”的人们前赴后继,回不到的过去,总比现实要好些。

扎卡维的极致非理性,也昭示了人类失去文明状态的真理:

如果没有文明的建构,我们或许将永远生存在屠刀的恐惧之中,而唯一值得信仰的,不是彼岸世界,不是内心的道德律,而是用拳头争斗出的权力。

而美国,一心想要做国际警察,其实就是防止人类社会,回到这样的“黑暗森林”。

ISIS在这样的极端教义之下,伪装的更为聪明,更全面的利用自己手上的资源,金钱、教义相辅相成。叙利亚的内战,给了他们再次利用矛盾的机会,这一次,哈里发国再次降临。未释明的宗教法,建立在恐惧的权威,暴虐将无所不在。

而理性力量呢?

约旦国王在04年,曾经组织发起的《安曼公报(the amman message)》,对于这几个问题作了清晰的定义:何为穆斯林?什么样的教士有权签发教令?何种情况,我们能够视同胞为叛教者?

爱兹哈尔大学的大伊玛目Ahmed el-Tayeb也呼吁教士对伊斯兰教进行一次“革命”。为何他们坚持的信仰,竟然成为ISIS杀戮的工具?而这个举动,即使艰难,但依然具有意义。

人类因文化而与众生不同,在杀戮面前,愿良知成为我们的明鉴。

  《黑旗》读后感(二):黑旗

“当时机到来,尸体将堆积如山。”“我手下求死的意志,和你们求生的欲望一样强烈。”—《黑旗ISIS的崛起》。

不知上次是谁推荐的这本书,我也买了一本。看了根本就停不下来,情节引人入胜,如同大片的感觉。

为什么ISIS让基地组织都弃而远之?为什么称ISIS能操控60亿人潜在心里恐慌的中东幽灵?看一个小人物如何一步步缔造了一个神话,看伊拉克战争是为何而战?看宗教信仰是如何恐怖。全书前半部分画面感极强,用故事解释复杂概念,叙事能力令人惊艳,堪称教科书般的非虚构写作,但后半部分却流于平庸,略显凌乱。书最后并没有结尾,因为ISIS还存在,或许有一天,当ISIS完全覆灭之时,亦是此书真正完结之日。杀人易,诛心难…

  《黑旗》读后感(三):当人的良心被神吃了以后

“扎卡维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内心深处潜藏着一股罪恶的欲望,让他蠢动不安,同时,一种追求伟大的超我的理想,则在和欲望反复斗争。”作者说到,扎卡维有英雄和恶棍的两面性,他做什么事情都非常投入,无论是对下属,对信仰还是对战争,都抱定一种坚韧不拔,冥顽不化的态度,而且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往往陷入到偏激的妄想中。

用一种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一个恐怖组织领袖的内心,未尝不可。恐怖分子也是人,也有兄弟姐妹,父母兄弟。比如,这本书的主角,伊斯兰国的前身——基地组织伊拉克分部领袖阿卡维,就特别依恋自己的母亲和兄弟姐妹,但是对妻儿却非常冷淡。他年轻时就是个流氓混混,吃喝嫖赌无所不做,后来被母亲带到清真寺学习,突然信仰觉悟了,改过自新,不抽烟不喝酒,但又陷入到极端主义的漩涡中,满脑子的暴力复仇的念头,同时又幻想着自己成为古代的英雄,金戈铁马,率领军队重建乌托邦。

相信每个年轻人都曾有过这么一个阶段,青春迷茫,无处安身,愤世嫉俗,求知若渴,总想着改变世界,改造自己,总不免会有一些激进的想法。但是到了一定的年纪,结婚生子,处事过多,就会发现平平淡淡才是生活,温温和和才有进步。也就是说,会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成一个审慎主义者。

但是,扎卡维没有这个转变,他继续着自己的疯狂历程,只要有野心,有能力,就可能有大作为。而他恰恰不缺这两样,关键是他还有一个放纵他的社会环境,中东这个宗教大染缸,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和平和稳定,缺法治和平静。乱世出英雄,英雄造乱世。扎卡维就是那个乱世中培育出来的魔胎。

而从宗教和现代传媒的角度,作者分析了他的恐怖策略。

他创建了一个宗教恐怖组织,一个比基地组织更激进,手段更凶残,目标更激进的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如果基地组织的目标还是有选择的话,那么他的组织则无所不用其极,但凡能够制造混乱,能够培育仇恨,能够带来影响力的行为,他都不拒绝。自杀式炸弹袭击,不但可以针对外国侵略者,也可以针对外国人,所谓的“伊奸”,叛教者,亲西方者,不同教派者,都是他们的敌人。而且,他利用了现代网络,将杀人视频上传到网上,制造一种另类好莱坞的末日奇观,恐怖景象。有趣的是,这一招成功了,虽然温和的穆斯林谴责他,连基地组织都和他划清界限,但是更多的钱,更多的投靠者向他流去,从中东,甚至从欧洲,从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地区,都有人向他走去。

信仰本来是用来约束人的,神高于人,人不可随意揣度神,但是逊尼派恰恰有一个弱点,那就是没有完整的教团组织,人人都可以直面神,都可以阐发自己对神的理解,这就给了人极大的发挥空间。东正教,天主教和什叶派穆斯林都有完善的教团组织,经过辩论,进而达到统一的教义,所以很少有异端,有激进的解释。而逊尼派则像新教一样,分散不定, 一旦有什么异端邪说,随意阐发经典的行为,很难有所约束。如此,信仰就替人开拓了罪责,反而助长了邪恶。人一旦借神的名义杀人,良心根本就没有用。

而且,恰逢中东乱局,王纲解纽,社会转型,经济凋敝,加上以色列和阿拉伯的世仇,整个社会处于乱世,道德规条会很容易涣散,人们会很容易走向丛林社会,暴力就成了唯一的解决方案了。

我想,从宗教和社会文化的角度来阐释,可能比心理分析更深入一些吧。但西方个人主义的主流下,人的选择是最被关注的。

当然中东的乱局也离不开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家:本书直言不讳情报 人员和白宫政客的冲突,前者更知道现实,而后者却怀有自己的目的。这集中体现在发动伊拉克战争上,小布什和切尼硬是要情报人员找出萨达姆和基地组织联系的证据,但是情报人员三番五次地解释说,这不可能,世俗主义的萨达姆讨厌宗教极端势力,更何况他们还是在库尔德地区。但是,后来,国防部长鲍威尔还是在国会做了报告,将扎卡维的照片展示给全世界看。

情报人员肯定也曾建议过不要发动伊拉克战争,因为独裁而世俗的萨达姆政权肯定比野蛮而攻击性强的政教合一的政权要更容易合作。当时的伊拉克民众一开始是欢迎美军的,但是随着美军解散军队,无法维持治安,利用什叶派压制逊尼派,导致恐怖袭击和教派冲突频发,以至于让伊拉克成为活地狱,多少无辜的生命就此陨灭。

本书最有意思的一点时塑造了约旦这个世俗主义的君主立宪国家。阿卜杜拉二世简直就是中东的和平圣手,他们的特工也是恐怖分子的克星。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约旦劝。阿拉伯之春,主动开启更宽松的政治改革,待战火燃烧到叙利亚,约旦国王劝阿萨德改革,可惜对方不听。约旦是一个历史很短的王国,是硬生生被西方殖民者制造出来的国家,而且资源贫瘠,周围又都是大国,稍有动乱都会祸及于它。它紧紧跟着美国这个大腿,也是迫不得已,况且人家还懂得平衡,在伊朗,沙特,叙利亚和伊拉克,土耳其等国家之间纵横捭阖,这种生存技术实在非常高。

看完这本书,其实最大的感受,还是破解了对伊斯兰的误解。伊斯兰并不是那种不可救药的邪教,所谓的激进,保守,中世纪风,残酷暴掠,歧视女性等,尤其是政治伊斯兰的极端主义,这些所谓伊斯兰的负面,并不能否定它作为一个宗教的存在意义,正如印度教虽然有种姓制度,但印度不也转型成功吗?阿拉伯之春虽然失败了,民主化开启了伊斯兰保守历程,世俗化往往只能靠独裁来维持,但是这不也说明,民主是可行的吗?看看现在的伊朗,虽然是政教合一的国家,虽然有诸多保守和专制,虽然还在输出意识形态,但民主制度还是在运转,社会状况也是在改善,就这一点来说,我觉得它比沙特阿拉伯这个国家还要有希望。它可以说就是一个改革开放了的共产中国罢了。

阿拉伯世界在民族主义浪潮中,没有办法达到联邦的统一,而在宗教化的浪潮中,也无法达到团结,它们还在摸索一种政治,宗教和民族和而不同的国际秩序,一种容纳了土耳其,波斯,阿拉伯,犹太人,容纳了逊尼派,什叶派,苏菲派,容纳了君主立宪,威权军政府,民主国家,政教合一国家等各种政体的环境和氛围,这非常难,中东不像拉美、东亚,东南亚那么有统一的文化和开阔的空间,它可以说比欧洲还要复杂,还要分化严重,要实现和平恐怕还需要很多年吧。

最后我还还有一个想法,和平第一,稳定第一,只要不乱,宗教极端主义就很难煽动仇恨。在和平的基础上,慢慢开始改变吧。

  《黑旗》读后感(四):文化之于国家

过年期间,读完了轮研悦读读书群早先推荐的《黑旗:ISIS的崛起》。作者乔比·沃里克对ISIS奠基者扎卡维长达数年的调查研究也采访,为本书叙述从扎卡维从军阿富汗到被美军击毙到新一代领袖巴格达迪带领ISIS的崛起这一中东恐怖组织诞生发展的全过程提供了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描写。作者的笔锋直指美国伊拉克战争的不成熟性,观点无外乎战后分崩离析的伊拉克就像无主之地,为恐怖主义提供了萌生发展的土壤和营养,而美国军队却又急于退出战场而扶植无法建立良好持续的羸弱新政府。对于扎卡维的反面宣传反而扩张了扎卡维的声誉,帮助塑造出一个恐怖主义精神领袖。
        
        一个组织的发展壮大是有一股本质推动力的,而这股推动力就是文化内涵。ISIS打的是伊斯兰原教旨的旗号,恰恰说明这些恐怖主义组织心目中的国家应当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内核——伊斯兰教义。恐怖主义能够教唆其成员,也往往需要宗教学家在作为文化根基的《古兰经》中找到称心如意的解读——当然大多数时候是歪曲的、有目的性的。纵观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也很容易看出一个国家的文化作为凝聚力的核心作用:一国两制使得国家已经不单纯是意识形态的现象和产物,而是一个文化的土壤和根基。所以当你生于一片土地,这片土地的文化便会根植在你的心中。文化使你获得归属和认同,也使你能够自发地抵御其他文化的侵略。所以强调民族团结看起来是那么可笑,却又那么重要。
        
        作为一个生于新疆长于新疆的人,我其实对于身边的同胞了解甚少——从文化层面。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昌吉并不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但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我们对于他们的文化缺乏包容。一个由汉文化统一的国家,从方言之争中就可以窥见文化内部的差异和冲突。这些本身有着强烈文化归属感的人们,当他们自己的文化未能被包容和接受的时候,当他们觉得自己是局外人的时候,可能就是他们离家出走开始流浪的时候。恐怖主义就是在这个时候煽动和拐走这些思想上流浪的年青人,向他们灌输恐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儒家文化的兼容并包,是中国成为中华的根基。封闭和侵略让我们落后于欧美国家数十年,但我们有领先他们几千年的文化啊!

  《黑旗》读后感(五):一个人的平庸之恶

在《黑旗:ISIS的崛起》的结尾,约旦飞行员惨遭“伊斯兰国”杀害巧妙呼应了本书开头女恐怖分子里莎维的死。完成了一个生与死,救赎与挣扎,狂热与邪恶的故事。 本书的作者围绕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领导人扎卡维的生平过往,性格成因生动描摹了在他的狂热行动力的影响下怎样一步步塑造出了“伊斯兰国”这个给全世界带来无数恐怖和震撼的恐怖组织。 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过犹不及”。凡事都有它的极限。“恐惧”是把双人剑,残暴的杀戮,极端的憎恨,无边的野心能使人短暂屈服在他们的淫贼之下,但却绝不能产生永久性的作用,因为“恐惧”的反面就是“愤怒”和“无畏”,被迫害的善良的人们终究会克服恐惧,教派等方面的分歧,团结起来殊死抵抗,书中后半段各国的坚决反击就生动的反映了“邪不压正”这个恒古不变的道理。 不过另一方面,现实也总是很让人沮丧:百年来的大国干涉,地区间的频繁战争,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分配的不平等,严重撕裂了国与国,教派与教派,部落与部落间的关系和情感,让“伊斯兰国”有了利用这种复杂仇恨情绪的机会。正如书中一位官员所说,扎卡维的后继者们就像种子一样散播在伊拉克各地,教派的仇恨就是沃土,美军的不作为就是阳光雨露,使得这个恐怖组织得以在短时间内发展壮大,攻占了伊拉克,叙利亚的大片领土,最终酿成了塌天大患。 对于个人来说,阅读距离如此遥远地方的历史总给我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因为在科技昌明的21世纪居然发生着公元七世纪的故事,实在太过超现实了。书中的扎卡维形象非常复杂,有着成为古代英雄的妄想情结,他残忍成性,极具煽动力和蛊惑力,具有典型的邪教教主气质,他的一句“阿拉伯的激情将从伊拉克点燃”不知让多少不明真相的年轻人成为他可怕思想的牺牲品。他从普通人一点一点变成恐怖分子的过程非常典型:被不加区分的将恐怖分子与普通囚犯关到一处,后者被持续灌输宗教极端思想,在心中种下偏执,嗜杀的种子,并在出狱后将学到的极端思想付诸实践。他的所作所为,他思想的蜕变让人不禁想起“平庸之恶”这四个字。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在七十年代有个有名的实验。心理学家通过专门测试征募了一些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他们被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种角色,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角色的影响,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到了第六天,情况演变得过度逼真,原本普通的实验对象已经变成了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终止。所以当一个人心中的恶被巨大的外力影响激发时将会迸发出难以估计量的恐怖力量,并做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比如他认为为了实现哈里发国的“理想”可以不择手段,可以肆意妄为,甚至可以草菅人命。不过欲叫其灭亡必使其疯狂,当他被他癫狂的行为所陶醉时也为自己,也为“伊斯兰国”的最终覆灭埋下了伏笔。

  《黑旗》读后感(六):由“黑旗”所引起的一点思考

《黑旗ISIS的崛起》一书是由中东问题资深记者乔比·沃里克所写的一本新闻纪实,主要介绍ISIS的发展历史。作者认为ISIS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伊拉克战争,其主要创始人是一个名为扎卡维的约旦人。扎卡维年轻时候只是一个生活在扎卡小镇的普通的市井流氓,但是在从阿富汗战争的战场回来之后他变成了宗教极端分子,再后来就成了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的主要创始人。在世人眼中,他比本·拉登更凶残、更嗜血。他有个“屠场主人”的外号,这是别人送他的,他认为这是对他的赞扬,于是后来他也会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扎卡维的采取的一些行动有时甚至会让基地组织都会无法接受,怕他的做法会损坏到基地组织的形象,故而出来指责他的做法。扎卡维虽然在2006年被击毙,但是他的阴魂却不曾散去。之后他的继承者们趁着叙利亚的混乱局势又再次壮大起来,恐怖主义之花再次绽放,于是“伊斯兰国”出现了。
沃里克认为正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错误决策使得ISIS得以生根发芽以及迅速坐大。这也是他在本书中论述的一个重要主题。其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扎卡维能够完成从无名小卒到世界名人的转变,美国应当是功不可没的。2003年2月3日,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的演讲让扎卡维一举成名。这场演说是要阐释美国出兵伊拉克的合理性,之所以要将扎卡维列进演说中,是因为扎卡维此时就在伊拉克打着基地组织的旗号进行活动,然后美国政府认为萨达姆政府向他提供帮助。据一些军官回忆,在演说之前一段时间可以将其扎卡维所在的“伊斯兰护卫军”一举消灭,但为了让这篇演讲有所依据,所以迟迟未采取行动,最终失去了铲除扎卡维的机会。这篇演讲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其中一项就是帮助了扎卡维壮大了起来,让他拥有了更多的追随者和资金。他成为了极端宗教分子眼中的英雄,不少青年都要到伊拉克去投奔他,还有很多阿拉伯的富人愿意给他提供资金。
其二,作者指出扎卡维能够在伊拉克进一步壮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美军击垮了萨达姆的军队之后并没有为社会提供足够的稳定,并且解除了伊拉克政府里所有复兴党人的职务,导致了伊拉克出现了无政府、无管制的状态。这一状态的出现损害了许多人的利益,很多之前感谢美国帮他们赶走暴君的人开始后悔了,认为这时候还不如暴君在位的时刻,于是不少人开始反过来支持宗教极端主义。那些失去了职务的复兴党人后来有不少加入了扎卡维的队伍。之前复兴党是伊拉克的执政党,许多军政职位只对党员开放,因此也就没有了可替代的选择,一旦受到外力的冲击,并且不再依靠原来的模式,那么国家陷入混乱就不可避免。这样的模式或许有助于一个党的延续,但不会利于整个国家。一旦这类政党模式受到大规模冲击,那么崩溃也是会很迅速的,毕竟没有了多少条路可以选择。美国在伊拉克国内新势力还未成型,就急于消解旧势力,于是把很大一部分精英都逼到了对立面,最终也让自己陷入了泥潭。要消解之前的旧势力不仅要看己方之实力,更要看对方之处境。若是为社会环境所不容,则其将会于某一刻被淘汰;若是因为外力所冲击,又想凭借强力将其一举消灭,那么所付出的代价将是沉重的。另外美国所采取的措施导致了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很多逊尼派的部落的反抗,于是不论在世俗方面还是在宗教方面国家都被撕裂了。
2011年叙利亚的内战爆发,曾经扎卡维领导下的组织的继承者阿布·巴克尔·布格达迪抓住了这个机会,把组织势力从伊拉克延伸到了叙利亚,并且迅速壮大。一开始他们打的旗号是与反政府军站在一起的,但在掌控足够的资源后就慢慢露出了本来的面貌。作者指出出现这样的局面在于美国政府的不作为,奥巴马政府一直想要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然而手中并没有什么可以胁迫叙利亚总统主动退位的筹码。另外还有叙利亚政府得到了一些相关利益国家的帮忙,所以内战一时无法结束,所谓的“叙利亚之春”也就无法获得成功。作者在字里行间总是体现出对美国的中东地区的一些政策的不满,认为正是美国的两届总统的作为与不作为最终促成了当下的危机。
我之前对于ISIS的了解并不多,就算平时关注新闻也仅是关注当下的事件,并不清楚来龙去脉,这本书可以算是给我提供了一定视角去重新认识ISIS。在此之前我所阅读的与中东地区有关的书只有两本,《阿拉伯的劳伦斯》和《巨塔杀机》,所以对于这样的底子,看这么一本基础的入门书也是很受用了。
阅完此书,我脑海里还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除却作者所分析的原因外,出现这样的局面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我有一段时间总会在想某些地区总会出现一些民族与宗教的冲突,那么到底是解决宗教问题还是民族问题比较迫切一点呢?这一问题我到现在还未曾想明白,或许是因为这二者在某些地区已经难以分辨了,民族依靠宗教来团结,而宗教通过民族来巩固。不过这一问题转换到了中东的一些国家,就应当变成了是要先解决宗教问题还是先解决政府改革的问题了。或许二者可以同时进行,但是风险很大,现在的叙利亚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就以我目前的观点来说应当先解决的是宗教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那么政府改革的道路总会受到阻碍。当初的西方国家也是先通过宗教改革解决了宗教的问题后,才逐步走到了现在。当然,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要向西方学习,全盘西化也未必走得通。但是关于宗教的问题,我倒是觉得西方的历史已经提供了借鉴。一个宗教如果不够包容,陷入了一种拜物的形式中,那么对于社会的发展将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我对于宗教并不感兴趣,在有生之年应当也不会有所信仰。不过从某些方面来讲,我还是能感触到宗教存在的一些意义。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是在大一的某一深夜,从梦中醒来后突然感觉到心中好似存在着一处世间之物无法填补的空间,而由此带来了恐惧,那是我第一次认真的去思考宗教的存在,之前都是年少轻狂的一笑而过。再到后来,当思考一些超出我能力范围之事,尤其是要做出一些两难选择时,我或许也又明白了一点宗教的意义所在,其还能够给人一定束缚,而不至于无所依,也能在坚持自我的选择中从宗教处获得力量而后不畏惧外界的强大力量。我到现在感知到宗教的力量也就这两点,都是与个人内心相关的。而一旦宗教越过了这一界限,比如想用宗教来治理一个国家,我觉得这可能是并不是一件好事。

  《黑旗》读后感(七):别人家的事,让别人处理吧

黑旗看完了,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别的国家的事,宗教与政治问题,书中写的那些美国犯得问题,不简单是美国真的是傻,都是当时的局面掌握资料有限又不知道以后的发展基于自身利益做的决定,看看中国历史这些问题都是小问题。
辩证的来看话,抛开恐怖分子的残忍,会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情,ISIS是谁在支持武器,为什么ISIS物资匮乏还那么能打?当地的势力都是吃屎的?老想着美国爸爸来救?这个问题联想到中国,当年为什么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那么弱?共产党为什么这么能打?这不是简单的谁有金主爸爸支持的问题,对别人宗教政治都不了解,只看本太片面的书,没卵用。
唯一看到有意思点是,说叙利亚危机的时候,刚开始民众都是和平抗议的,但是恐怖分子介入后,发威胁传单,搞恐怖活动,很快民众情绪变化,就带来国家动乱了,看到别人写的感想说想到六四,屁民被煽动,可能影响国家稳定,不知道六四具体的情况,但是这种解释看到叙利亚的情况还是可以同理推断的,包括现在中国新闻的控制,其实从这方面来看的话,用这个出发点就能看到执政者为什么这么做,文字对民众的煽动太容易了,乌合之众,群体的不理性,而且肯定有敌对分子利用这些来煽动中国的,虽然一党独裁也不知道是不是真腐败,但是现在有时候能感受到这么大国家,南北东南文化差异之巨大,真的随便随便煽动一下就能引起巨动,还是稳定点好,虽然对我没任何好处,但是如果真的混乱了,对我,对我的环境来说肯定会更不好。
整体来说这本书就是伊斯兰的那些事,尾声里面就说了伊斯兰的核心价值被丢失,而意识形态的几百年的思想和观点被穆斯林奉为圣训,忘了核心价值。看我们自身,孔孟之道,上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很多都忘掉了孔子的核心价值,还是自己寻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就好,不去管别人的破事。

  《黑旗》读后感(八):燎原的烈火

“人弹”、爆炸案、暗杀等一系列的恐怖事件将中东这片“燎原”烧起了熊熊烈火。《黑旗:ISIS的崛起》将走进扎卡维、伊斯兰国的世界。

作者乔比•沃里克,美国作家,中东问题资深记者,本书曾获得普利策奖非虚构类作品奖。《黑旗:ISIS的崛起》主要讲述了扎卡维的“成长”,一步步成为极端宗教主义的领导者,奠基了伊斯兰国。在内容上,作者不仅写出个人的经历,还站在整个中东全局的角度看伊斯国的产生。在风格上,本书属于纪实类,但笔者却把真实写出了一种丝丝入心、扣人心弦的精彩小说感。

俗话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更何况是烈火,扎卡维就是那点燃的烈火,把中东地区烧得透红。他是极端宗教主义的头目,恐怖主义活动的策划者,为何有如此多人追随,他的王国如何建立,答案都在本书中。

从主观上,一方面是扎卡维的个人魅力。书中是从狱中描述着扎卡维,在萨卜哈医生的眼中,他对狱友有着亲人般的待遇,如贾哈里尼,贴身保姆地照顾;对待精神导师麦格迪西毕恭毕敬,虽然扎卡维的学历有限,但他还是研究教义,只不过一知半解让他加速成为了极端宗教主义者;他的本性就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易做坏事,可能在“江湖”中有情有义,贾尤西拆弹家在阿富汗西部赫拉特省接受武装训练时结下了友情。另一方面,扎卡维的宣传与联系。他宣称,穆斯林世界的解放是他的目标,这样的宣传也是宗教极端分子愿意追求他的原因之一。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他派出信使前往中东和欧洲各地,招兵买马、联络盟友,他的人脉已经拓展到了30多个国家。

从客观上,美国也是成就扎卡维的主要助手。第一,约旦在阿卜杜拉二世时,政治失策、反恐不力,曾想求援于美国,但却没有回应,助长了扎卡维之类的气焰。第二,本是小人物的扎卡维却被美国国务卿科林•鲍威尔的力捧,名声大噪。第三,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在动机上不纯,甚至把萨达姆政权盖上了恐怖分子相关的帽子,子虚乌有。伊拉克内部混乱,美国更是把萨达姆政权下的失意复兴党人推向扎卡维一方,与之联盟。第四,美国的虐囚等系列丑闻,造成了伊拉克内战宗教人士的失望,更多的穆斯林走向极端主义一方,队伍更加壮大。而这一切也成为建立伊斯兰国的有利条件。另一位领导巴格达迪又把伊斯兰国的结构做得更像一个政权。

《黑旗:ISIS的崛起》让我们更真实的认识了这些极端宗教分子,同时也展示了一个不争的现实,燎原的烈火依然在燃烧着!

  《黑旗》读后感(九):4.7

4.7

看这本书之前对什么中东局势一无所知,作者从头至尾梳理了恐怖主义头目扎卡维的发迹史,叙述流畅。有关中东政治部分的,因为不了解,所以也不能轻信作者一面之词。(至少在书中,他对一些政治人物的处理很刻板化,显得没有说服力,这显然和作者的政治取向有关,这也是我不愿意给五分的原因。)

但看完这本书同样有很多问题,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那就是“虚构”为什么难以满足现代人?非虚构的文学生命有多久?因为题材的限制,很多文学的技巧和思考不能增加到文本中,非虚构作品如何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呢?(当十年后,倘若恐怖主义离我们渐渐远了,我们还会读黑旗吗?)

正好最近看到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首席作者角谷美智子前两天退休了,据说她抛弃了奋战几十年的书评领域要转战政治文化领域,她写的一些文字也许能够给我们一点启发。

“We live in a relativistic culture where television ‘reality shows’ are staged or stage-managed, where spin sessions and spin doctors are an accepted part of politics,” she wrote. “This relativistic mindset compounds the public cynicism that has hardened in recent years, in the wake of corporate scandals, political corruption scandals and the selling of the war against Iraq on the discredited premise of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And it creates a climate in which concepts like ‘credibility’ and ‘perception’ replace the old ideas of objective truth—a climate in which the efforts of nonfiction writers to be as truthful and accurate as possible give way to shrugs about percentage points of accountability.”

  《黑旗》读后感(十):《黑旗》:一场远未终结的战争

文/吴情
近些年来,恐怖主义势力似乎甚嚣尘上,尽管西方多国的打击丝毫不曾懈怠。从美国“9·11”事件到巴黎恐怖袭击案,十几年中,一个又一个普通民众丧生于恐怖组织的非法活动之中。相对应地,各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彼此协商合作。二零一一年,美国特种部队队员深入巴勒斯坦境内,成功击毙了“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这常常被政治评论员视为反恐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殊不知,“基地”之后,又有了“ISIS”。
《黑旗:ISIS的崛起》,美国著名作家、中东问题资深记者乔比•沃里克(Joby Warrick)著,一本关于恐怖组织ISIS崛起的非虚构作品,获第100届普利策奖非虚构类作品奖。沃里克曾于一九九六年获普利策公共服务奖,同年加入《华盛顿邮报》,多年来,沃里克始终关注中东、美国外交政策及国家安全议题。除《黑旗》之外,沃里克还著有作品《三面间谍》。在《黑旗》一书中,沃里克融合了平实叙事和尖锐评论,对时事政治亦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黑旗:ISIS的崛起》一书分为“扎卡维的崛起”、“伊拉克往事”以及“伊斯兰国”三卷,依次讲述、分析了ISIS崛起过程中一个重要人物、策划人扎卡维的部分生平经历,美国与伊拉克之间的利益纠葛和摩擦冲突,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的龃龉。透过扎卡维的经历,可以管窥ISIS的组织结构和信念。
扎卡维全名阿布•穆萨卜•扎卡维,原本是一个被关押在约旦国监狱中的臭名昭著的政治犯,因为一九九年国王的大赦得以出狱。大赦后的扎卡维,早不是当初入狱荷尔蒙过剩的小子,而是掌握着一大批危险人物关系网的中枢,一个在压抑、殴打、刑罚下走向疯狂的极端分子。其实,扎卡维的变化或许早有迹可循。八十年代中期,年轻的他奔赴阿富汗与苏联军作战,精神上接受了“洗礼”。他无视基本的人权,也不热衷正义(也可以理解成他只追求自己眼中的正义),追求一种近乎变态的荣誉观念,释放弗洛伊德所谓“死本能”,肆意破坏毁灭。
现代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化的过程。而在现代化过程中,后发现代性国家,往往会处于不利状态,经济、外交、文化艺术上受制于人。而伊斯兰世界国家的受挫,尤其突出。西方世界觊觎中东地区的石油等战略资源,或扶植亲美、亲欧政府,或摧毁政府军的武装,而中东多国,为寻求发展,不得不暂时妥协。后殖民国家的人民中的某些群体,多少会生出被剥削、被压抑的心理,而极端分子的出现,当然有其自身思想历程因素,但何尝不是受挫的伊斯兰世界的一个象征?!
二零零六年,扎卡维,这个极端分子在美军的一次空袭当中被炸身亡。然而,ISIS的崛起,似乎丝毫不曾因为这位“领袖人物”的逝去而减缓步伐。世界多地,都有其“信徒”加入。这个现实让人震惊的同时,也让人深思:是什么使得恐怖主义(思想或具体实践)可以扎根?是什么使得某些激进的青年人对其顶礼膜拜?爱好和平、尊重自由、拥抱多元的大部分人,面对恐怖主义能够做些什么?沃里克没有对此多加评论,但仍希冀憧憬着一个美丽的未来。毕竟,ISIS自诩为“伊斯兰国”,可理智的、正直的伊斯兰教徒,对ISIS亦持强烈反对态度,恐怖主义,终究是不得人心的。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xxs/36573/


《[刺客信条黑旗]黑旗读后感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2023年社区普法活动总结报告精选五篇

2023年社区普法活动总结报告精选五篇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社区普法活动总结报告精选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18
班级民族团结月活动总结范文(通用5篇)

班级民族团结月活动总结范文(通用5篇)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环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心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班级民族团结月活动总结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18
英语教研组教研活动总结【四篇】

英语教研组教研活动总结【四篇】

教研即教育研究。是指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方法。教研公理有先有钻研而后有教研和教研促进钻研。教研可以从三个角度探索,分别是知识管理、社会学、心理学。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英语教研组教研活动总结【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18
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总结精选四篇

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总结精选四篇

“廉政”一词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现在所说的“廉政”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总结精选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4-18
反腐倡廉教育月活动总结锦集四篇

反腐倡廉教育月活动总结锦集四篇

反腐倡廉,亦称“惩腐倡廉”。即反对腐败,倡导廉政。政治伦理学术语,属政治道德范畴。廉政建设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要廉政就必须反腐,而反腐才能廉政,古今中西概莫能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反腐倡廉教育月活动总结锦集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4-18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