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效应|《路西法效应》读后感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19-10-05   来源:读后感    
字号:

【www.jxscct.com--读后感】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精选10篇

  《路西法效应》是一本由[美]菲利普·津巴多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5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一):简评

         内容太冗长,特别对斯坦福实验和几个真实案例的描写费墨颇多。只选取其中主要的分析性文字和事后评论做阅读。路西法原本是象征光明的大天使,后来反叛上帝堕落为魔鬼之王。而路西法效应在社会学中指的是良善之人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残忍的暴徒。总的来说书中对社会恶行的情景化因素的考量给我很大启发和触动,我们平时可能太过于关注一个人天性的善恶与否或程度大小,好人做好事,恶人干坏事的社会理念深入人心。但行为是人格(天性)与环境互动产生的表现,在某些极端情境下,环境对行为的影响要大于个人天性。
       作者以斯坦福试验为例分析了恶行之所以产生的几个关键因素,如匿名化、去人性化和缺乏制度规约的系统等等。匿名化会隐藏人的个人身份标识,使其成为群体中无法辨认的一员,降低了人的责任感和个人意识。去人性化使我们否定他人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剥夺他们与我们共享的人类权利。人对其他同类的行为标准来源于建立在众人平等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而一旦将其去人性化则双方的地位就产生了落差,好像我们对待动物的感情比不上对人一样,我们会认为他们是异类,遂从心理上放松了对他们的道德责任并产生诸如歧视、虐待等的不良行为。即使有些人的道德感较强,但在环境和风气以及人类普遍存在的群体归属感要求的作用下,个别的独立行为将很快被群体的狂热所吞噬。分散责任的制度设计会强化这种风气,起到助纣为虐的作用。这些因素都是由特定的情境所产生,并且潜移默化得影响着人的道德认知和理性行为。所以书中出现了大量原本善良正直的社会人在极端情境的作用下变成暴徒和恶行的参与者的例子。斯坦福实验中的狱卒都是受邀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作者说他们没有任何不良行为记录纯洁得像一张白纸,可是短短几天的模拟监狱生活就让扮演狱卒的学生真的成为了以虐待犯人为乐的酷吏。
       推人及己,我们恐怕都觉得自己是个好人,没人会说自己邪恶,但是一旦我们落入书中的环境中有谁能自信自己一定可以抵抗住环境的影响,做一个一以贯之的好人?撇开那些极端情况的例子,我们生活中的歧视和偏见不也经常存在吗?难道他们真的与我们不同,活该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吗?事实是我们对他们的印象往往不是真实的,而是一种标签化的思维。
       对个人的认识是一个长期深入的过程,但是我们对于不太熟悉的人往往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对他们的的认识常常简单得取自他人的评价,这种未识其人先立其形的做法就是所谓的标签化。后果则是对一些不利的偏激的评价我们无法辨别真假,常常全盘接受,久而久之这种印象就此固化,并且会排斥新的不同看法。纳粹通过全面的宣传手段将犹太人塑造为卑劣可恶的寄生者,这类形象逐渐深入人心并为后来的大屠杀创造了社会意识基础。历史上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标签化是思维懒惰和盲从的后果,要想抵制情境对人的腐蚀,最重要的是保持个人的独立批判性。我们也许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却可以站在局外人的角度通过观察和思考,结合这些事例的经验去解构孕育暴行的潜在因素,从而能最大限度地独善其身,避免自己成为恶魔的帮凶。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二):一点笔记

读的是mobi版,坏处是没有页码,只能汇总在此;好处是标记方便,也不用给书折角。
ch1
“社会性他者”(social other):好比食人族、魔鬼、巫师、吸血鬼,或是以上的综合体,象征对立的邪恶形象,他们作为社会边缘人的故事通常充斥着野蛮行为和淫荡习俗。我们在思考“差异性”之际的复杂心情可能影响个人层面幻想的形成。
ch9
受试者谈个人体验:“你可以保持低调,但还是逃不掉”
ch10
“习得的无助感”:由于一再遭受失败或惩罚,个人随经验学习到的消极屈从和沮丧感,esp. 失败与惩罚是武断的。
想到关于安全感形成的典型论点(婴幼儿期家长和孩子有逻辑的交流模式有利于安全感形成)。
ch10
关于正当化“邪恶”行为的原因:由于一些与个人信念不符的行为是(狱卒)承诺要做的,需要找理由解释自己为何做出违背自身信念和道德主张的事;另一动机是对社会认可的需求,即优先服从陌生人告知的正确行为,即使它们实际上极端愚蠢。
好吧…道德观念的影响其实挺明显,这可能超出本书的探讨范畴,不过和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角度相关。
ch10
去个人化
当群体中所有人都处于去个性化的状态下,他们的心智运作方式会有改变:活在一个延伸时刻中,与过去和未来都不相关,感觉支配理性,行动凌驾反思,阿波罗让位于狄奥尼索斯。
又见太阳神和酒神=。=这两位后面还会反复出现;原因分析模糊不清,没劲。
去个人化关系的特质:客体化,分析式,缺乏感情和移情作用
在斯坦福监狱中的去个人化流程:依次失去自由-隐私-个人身份的意义
群体通常不是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建立行为榜样,希望大家去模仿实行。
后面关于去个人化的分析挺不错
ch13
道德松绑
机制:核心都是通过去个人化使他者异化,讲真我觉得四种机制差不多(改变对他者的认知-改变自己行为的认知-推卸责任)
旁观者影响:分散责任,围观者越多,介入可能越小;无为之恶
ch13
国家公敌
创造去个人化的“敌人形象”以造成人民恐慌,从而主动向国家让渡自身权利(恐惧造成的自由换取安全,ch15反恐战争),并甘愿把孩子送向战场。
此处应当@奥威尔,不过作者自己在后面艾特了他
ch14-15
这两章是关于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的介绍、讨论和大量材料
关于po到社交网站的照片:权力欲(去个人化和地位象征,征服“野兽”,大卫哀悼歌利亚),暴露欲和性欲,复仇与报复,威胁被拘留者的实际手段
ch16
参与与犬儒式怀疑的二元性
对“有害影响”的抵抗力:自我觉察力、情景敏感度、街头智慧
十步骤:承认错误-警觉-负责-坚持独特性-分辨真正权威-珍视独立性(again)-警惕“架构化信息”-平衡时间观-不为安全感牺牲个人自由-反对不公正系统
讲真,感觉可操作性基本为零
ch16
英雄行为
受到文化和时间的限制
(短时的)英雄行为难以进行系统性研究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三):抗拒有害影响的十步骤

最近的一个新闻——“湖南临武城管打死瓜农”,使我想起了这本书。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情了,我想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类事情的发生呢?有人会说是因为这个政府,这个社会。但总觉的会有些抽象,归根结底打死瓜农的还只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如果是的话)。这些城管和瓜农事实上并没有太大的纠纷如金钱、利益、地盘,除非城管变成了黑社会,所以城管们也决无意要置瓜农以死地。不管怎么样,在和瓜农产生纠纷的时候,这些城管确实已经变成了“魔鬼”。拿着纳税人的钱去打人。
处在一个环境中,可能有时会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不知不觉中变成了“魔鬼”。以下是书中介绍到的抗拒有害影响的十个步骤,即使社会如此,环境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抗拒这些影响的。
抗拒有害影响的十步骤:
抵抗力的关键在于以下三种能力的发展:自我觉察力、情境敏感度、街头智慧。
步骤一:“我犯错了!”
从承认自己错误开始,吸取教训,从错误中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发现错误时,当机立断,不要顽固的非要“坚持到底”不可。
步骤二:“我会很警觉。”
改变我们平常漫不经心的态度,变的更加警觉,处在新情景中尤其如此。在警觉性之外加入“批判性思考”到你的抵抗策略里,结果会更好。在做任何事情的当下,试着想象未来的后果是什么样的局面。拒绝用迅速简单的办法来解决复杂的个人或社会问题。
步骤三:“我会负责任。”
当我们拥有个人责任感,并且愿意为自己的行动负责任,就会比较有能力对抗有害的社会影响力。当我们越意识到责任分散只是种掩饰,使我们看不清自己在执行可疑行动的共谋角色,就会越不容易盲目服从权威。
步骤四:“我会坚持自己的独特性。”
不要允许其他人将你去个人化,不要让他们把你变成一个客体、一样东西。坚持你的个体性,释放关于自己的信息以强化你独一无二的个性。支持让人觉得自己特别的做法,因为人们可以从中得到个人价值感而提升自我价值。
步骤五:“我会尊重公正的权威人士,反抗不义者。”
分辨哪些人是真正拥有专业、智慧、资深资历或特殊地位并值得尊重的权威者,哪些人是只会要求别人服从却说不出像样道理的不公正权威。
步骤六:“我希望被群体接受,但也珍视我的独立性。”
通常我们的社会联结对我们有好处,而且帮助我们达成独自一人办不到的重要目标。然而有些时候,我们会遇到服从群体规则时,却伤害了社会整体利益的情形。我们必须乐意并随时准备好主张自己的独立性,而不应担忧被社会拒绝。
步骤七:“我会对架构社会化信息维持警觉心。”
架构化信息形塑我们对于它们推广的观念或议题的态度。意识到架构化信息的力量并且维持警觉心,抵消它们在不知不觉中对于我们情绪、思想和投票行为的影响。
步骤八:“我会平衡我的时间观。”
你可以对你的行动的未来结果先做个损益分析。当过去与未来结合起来时,将能移植现在的暴行,从而虚弱情境的力量。
步骤九:“我不会为了安全感的幻觉而牺牲个人或公民自由。”
当面对所谓安全威胁或是面对让我们远离危险的承诺时,我们可能会受到操纵而做出无法赞同的事情。决对不要为了安全的许诺牺牲基本的个人自由,因为你的牺牲是真实而且立即生效,但他的许诺却是个遥远的幻觉。
步骤十:“我反对不公正的系统。”
个人往往会在系统的强大力量面前退却。但如果与其他有相似想法和决心的人一起合作,将个人的抵抗能力结合起来,就有可能造成一些改变。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四):笔记

命令也是一种邪恶,这是否是说统治阶级难免会容易邪恶?太傲慢和太有权威引起的被宗教审判(巫师),我认为有可能是因为嫉妒。路西法效应是否是影射整个人类社会的社会心理规律的,好比化学周期表一样,人类是否也像物质一样聚集在一起会自动生成他们立场的规律?坏苹果这个概念很类似于对贪污犯的认识,但却忽视了贪污是官场上很普遍的现象。有可能统治他人的权力本身就是引起邪恶的,但我们还无法找到一种东西能代替它在社会中的作用。敌意想象,政客煽动群体敌意,成为战士仇恨的动机。排除对方的人性,认定他人是无价值且邪恶的。
“卢旺达屠杀,20万女性在短时间内被强暴后杀害,被尖矛、子弹、酒瓶或香蕉树的雄蕊刺入身体,性器官被砍刀切割,浇以滚水或强酸,乳房被切除。一名胡图族民兵拿着斧头抵着一名十二岁孩童的喉咙,强迫他在父亲及其他五名被强迫打开大腿的姊妹面前,强暴自己的母亲。”
“南京大屠杀,日本军人在1937年的几个月里,屠杀26万至35万中国人民,这个数字远比日本原子弹爆炸所造成死亡人数和欧洲所有国家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民死亡人数都多。中国男人被当作练习佩刀斩首的竞赛,日本军人在强暴妇女前先去除她们的内脏、切除乳房、活生生将她们钉在墙上,当着其他家庭成员的面,父亲被迫强暴她们的女儿,儿子强暴母亲。(苏维埃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1945年至1948年间,强暴了约10万柏林女性。)”
“破窗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只要由街上移走废弃的车辆、拭去墙上的涂鸦、修理破窗。。。这一类实质的混乱,就可以减少街头的犯罪和混乱。”
“十几个警察痛打一个在地上喘息爬行的学生,大多数警察都因为催泪瓦斯二难以辨识,或者干脆脱掉可以辨识身份的外套。匿名加上威权,就会导致一场灾难。路西法效应的试验,让我联想到《o娘的故事》,它们都是通过封闭的环境和新的规范来训练集体环境中的个人,使他们能“自觉的”接受正常环境下不会接受的行为。
“每个受试者都可以随时离开,但是他们都忘记了,于是在试验中越陷越深。”
看到这一句的时候,我联想到很多事情,社会生活就像很多网状交错的游戏,甚至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游戏。你随时都可以离开,这是真的。
探访夜和邮件的诱惑,变成了加强控制囚犯的工具。在第59页的报数的事件上,两个犯人不断遭遇挫败,这种行为很类似sm的心理表现。虐人的心理就是永远在挑剔中达不到满足,通过折磨他人得到一种权力的快感。同时我在想,快感之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产生,是否意味着基因记忆的经验记录了某些情况下的现象会提高生存的资源,因此才产生了这种快感。
“统治的原则:不允许异己之见。”
有人就有江湖,江湖其实就是社会,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在任何场景下都存在权力争斗问题。权力争斗是人性中的本质,权力,它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关系到生存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无论是在家庭、单位、学校,还是其他场合的社会环境里,社会性动物——人,他的权力争斗无所不在。这当然不是本书跟我说的,只是我个人的由本书联想而做的补充。
当一对一面对犯人时,维持强硬态度的狱卒角色更是不容易。黑洞只能装两名罪犯,这这个时候其他犯人的不满情绪已经在升级。这种情况很类似于。。。在一个社会里罪犯的数目是有限的,而当大多数人升级了他们的民怨的时候,统治阶级就会感到一种紧迫感。
“安分守己有奖赏,调皮捣蛋没糖吃。”
“全天下的狱卒都要像是‘强硬、不好惹’的狱卒。”
“5704很骄傲被同伴推选为代表,出席申诉委员会。这显示犯人已经失去未来的展望,开始着重活在“当下每一分钟”。”
这段话我要把它摘录出来,是想提醒一下,活在当下,而缺乏一种全景的人生观,实际上会导致一种看似务实的自我迷失。
“在监狱里,告密人是最低微的阶层,常被当局隔离到禁闭室,因为他的同伴知道他告密后,有可能谋杀他。”
“下次你想要做些什么的时候,也许你应该事先考虑清楚,以免又进了黑洞,8612!”
这段话让我联想到很多事情,如果你不好好看书,你下次考试肯定完蛋。如果你不听话,你就会接受处罚。如果你晚上不睡觉,明天一天你都不会好过。如果你知道现在做这些或不做这些有什么代价,但却不注意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那么你就要承担后果。我经常听见一句话:“你不要报着侥幸的心理”,索洛古勃说世界犹如一座大牢狱,我觉得这话一点也不假。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五):Lucifer effect 读后感

耐心读完整本书。或许昨天,或许更早之前,我肯定自认为我是善良的,永远不可能犯罪,对他人造成伤害。可是看完之后,我几乎可以确认,在特定情境下,比如监狱狱卒,或者参与战争,或者文革时期,我最大的可能就是参与犯罪。因为我一直在做自认为,但其实是大部分都认为是对的事情。我所接纳的是群众性主流观点。就算在极少数个人主张与主流不符时,由于倾向于避免冲突,结果都是沉默。可是沉默:却是对恶行的另外一种参与形式。或许在现代性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不会遇到过于极端的情景,去做损害人性的行为。但是,在一些现代暴力现象,比如城管暴力执法。是否,如果我是城管,可以更文明,更尊重摊主呢。还是不堪摊主对秩序扰乱的愤怒,而使用暴力方式解决。比如:初中上学期间,老师要求班长掌管班级秩序。对于自习时间说话同学,给予记名及罚款处罚。作为班长,你是会劝导同学并要求改正,还是记名次并对其进行罚款呢。
正常制度性要求,有利于现代文明。但怎样区分,哪些制度是人性的,哪些制度是非人性的呢。当处于当下时,是否会迷失呢。我想我一直在迷失中,却不能自省。但是,看完这本书,以后我会更慎重的看待我自认为对的事情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六):我爱心理学,无非是爱某种残酷的真实

心灵拥有其自我栖息之地,在其中可能创造出地狱中的天堂,也可能创造出天堂中的地狱。
                                 ——约翰•弥尔顿《失乐园》
在社会心理学试验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例,其中之一即是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研究者为了研究民众对权威、专家的服从程度,请来几位被试。被试们被告知要担任老师教学生们学习单词,以研究惩罚在学生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后的考查中出现遗忘,可以电击作为惩罚。由工作人员假扮的学生们成绩不理想时,老师就在专家即实验者的授意之下开始电击,并且按专家指示不断加大电压(当然是没有通电流的)。尽管隔壁房间的学生们尖叫着哀号着,甚至说自己心脏病复发,希望停止。老师们也紧张难过地向专家询问是否还要继续,但在接收专家指令之后,他们仍旧颤抖着把电压加到了最大的450伏。而只有很少有人能抵抗专家的命令。这是权威在特定情境中对个人的力量。
另一个实验则是本书作者津巴多教授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与传统定义下将罪恶归因为“性本恶”的方式不同,津巴多教授通过实验的方式,证明了情境、系统的力量。
正如路西法本是光之天使,直至他挑战上帝的权威,成为堕天使,成为整个圣经世界中,恶的君王。人类又是如何由善而为恶呢?
津巴多及其助手们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请24个大学男学生作为被试(无入监经历,不吸毒,身体以及心理健康),随机分配狱警或犯人的角色。“犯人”由警察逮捕,并押至实验地点。犯人们身上撒除虱粉,穿“正面和背面都有识别号码的棕褐色棉质衣服”,不穿内衣裤,剃光头,头戴丝袜作为制服帽。穿塑胶拖鞋,在脚踝上串着锁链。而狱警则穿制服,有警棍,带不反光的墨镜来防止目光接触。由于没有钟表也没有窗户,所以囚犯们并不知道时间。实验预计进行两个星期。却以狱警们随意惩罚、心理层面虐待犯人,犯人反抗、宁愿为自己放弃报酬、迫切申请假释、无助至逐渐崩溃,甚至组织者也入戏太深的六天后终止。
整本书梳理了实验中的所有细节、所有时刻、所有对话。有进行自己心理测试的邪恶狱卒赫尔曼,有服从所有指令却仍有自己原则底线的犯人2093“中士”,有沉默的好狱卒兰德里,也有简直抵抗绝不服从宁肯绝食的416,包括在实验中渐渐失去中立成为“警务长”的津巴多教授,等等。每一个人物,都为我们呈现了模拟情境中每一面真实的可能的自己;为我们呈现了“路西法效应”——在情境及系统的力量下,人们如何有从善转为邪恶;更带着我们以慎重而近乎冷酷的态度,剖析自己内心所有的光明或阴暗角落,不断追问每一个我们不愿直面的选择。而这正是我爱心理学的全部原因,不断探索不断剖析,即使最终换来近乎残酷的真实。而只要它是真的。因为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才能接受,才能改正,才能有意识避免更多的错误。
在介绍梳理过实验之后,作者首先探讨了情境、系统的对个体的影i响:
(1)匿名化&去个性化
 无论是实验中为犯人剃去头发、戴丝袜、以编号称呼彼此,还是狱警们穿制服、佩戴警棍、戴墨镜,都是“匿名化”、“去个性化”的关键步骤。在这一过程后,犯人们所有的情绪,不再被狱警们所感受。不,甚至生命,也不再是生命。仿佛是沉寂深海浩瀚宇宙中,不再属于同一族群的,随时能传递危险讯号的编码。只是编码,只是符号。
(2)姑息之恶
     邪恶的凯旋唯一需要的只是善良人的袖手旁观。
                                             ——英国政治家 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
(我们)必须认识到,被动接受不公正的体制也就是和这个体制合作,并因而成为它的恶性参与者。
                                             ——马丁•路德•金
在阅读本书之前的很多次,我曾假设处在相似情境中时,自己会作何反应?以前的自己会非常坚决回一句:我拒绝。但现在的自己意识到,拒绝并不是最优甚至是有些傲慢的答案。也许参考这些语句中,我们会明白,即使是转身离开,沉默姑息,也是在某种意义上的为恶。
(3)善恶间的摇摆——认知失调
在心理学解释中,有个术语是“认知失调”。在面对纷繁杂芜的事件时,我们随时会体会到冲突。解决之道无外乎改变外部条件,或者改变自己内心观点态度。而在无法或很难改变外部条件时(比如军队系统中来自上级长官的“不合理”的规则与命令),我们是否只能服从,进而为了说服自己的良知而认同这些规则和命令?又或者,我们是否能坚持对抗?像拒绝游戏规则一样,拒绝整个系统?这是情境及系统带给我们的选择题,是在善与恶之间摇摆后,最终的抉择。
进而,如果我们选择拒绝,那么本书后半部分讨论的部分,则尤为重要。即:如何反抗、跳脱出系统、情境、权威们的压迫?
承认个人情感上被他人认同的需要,同时承认盲目追求他人认同的可怕之处;并时刻秉持质疑与批判的意识;不轻易相信为了虚幻的安全感而牺牲个人或公民自由的交易;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反抗;你,是否有了做一个怪咖的觉悟?(更多指导请参照P.501学会抗拒有害的影响)
最后,在看似绝望的观点之下,作者带我们领略了英雄&邪恶的平庸性。
所谓“邪恶的平庸性”,汉娜• 阿伦特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中,有这样的描述:
“艾希曼的问题正是在于他跟太多人其实没什么两样,他们都不是变态也不是虐待狂,而且惊人的是他们极度正常。从法律制度及道德判断标准而言,这种正常性比所有暴行的总和都还要令人震惊,因为这意味着……此一新类型的犯罪者……是在他几乎不可能知道或觉得自己做错的环境下犯下罪行。”
“仿佛在(艾希曼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他用他的一生总结了人性之恶这门漫长课程给我们的教训——邪恶那令人丧胆的、蔑视一切言语和思想的平庸性。”
面对邪恶的平庸性,让我们不至绝望的是,英雄也具有平凡、平庸或者说普遍性。如同篇末提到的:“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某种程度上的英雄。有时候你可能不了解。对某个人来说,一个英雄之举可能只是把门敞开然后跟他打声招呼。我们所有有人都是某个人的英雄。”
合上书,如果说在意识到情境、系统的力量以及邪恶普遍性的同时,我的想法,大概是希望自己能坚持保有良善、正义和勇气,也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跟我观点一致。原谅我真的很难抗拒群体归属感,也原谅我对更好的群体仍抱有期望。
延伸事件:法国大革命、纳粹、卢旺达大屠杀、南京大屠杀、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案
延伸阅读:《蝇王》、《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P.S.讲个小八卦,津巴多教授写过一本非常出名的再版无数遍的所有心理学入门者必读的书籍,叫《心理学与生活》。我对他的全部印象,也来自这本畅销专业书,直到入手这本《路西法效应》。一看封面,大拍桌子,原来,这个非常吸引我的监狱实验,居然是这个老头写的呀!
P.P.S.在看注释的过程中发现,津巴多跟米尔格拉姆原来是高中同学!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七):一种问题分析方式

看完此书,简直就可以确认天朝虐囚什么的绝对不会是无中生有。以安全为理由,划分敌我界限,去人性化,贴标签,天朝的一切简直都可以在这书里找到分析了。文革,城管,火车站售票员的恶劣态度;所有临时工替罪羊,匿名化社会环境下的冷漠,那些认为贪官只是“个别”的天真想法。
这也是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论吧,你要针对得是个体因素,还是系统。而后者那种“公共卫生模式”往往是更为重要的。那些“寻常的社会过程,而不是异常的个人邪恶特质”。这一本质上病态的情境,我只想到高尔泰所说那血迹斑斑的960万平方公里土地,那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监狱。说到这又想到高的办案警察,愿意尽所能的照顾,在本书的论点里,是不够有意义吧,因为没有反抗不公义,然而对于从中哪怕有一点受惠的人,总还是意义重大。
总体说来是不错的书,除了太啰嗦。也总有点象牙塔里学者的天真。按天朝的标准,算是很有政治倾向的吧。对布什政府的指控,想到《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中相关的判决,会觉得没那么简单,当然还是要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八):书骨头来了

- [ ] 邪恶的来源
    - [ ] 特质论:确定个体的问题。认为性本善和性本恶,天性如此,比如希特勒等等
    - [ ] 渐进论:确定系统的问题。认为邪恶的演化是由于系统和情景的影响
    - [ ] 举例:一个学习障碍的儿童,按照特质论,医疗模式上会给出很多药物和行为上的处方来克服,渐进论则认为从情景趋向来看,可能低经济水
          平是根本问题,导致孩子误食家中墙壁剥落的油漆造成铅中毒。
    - [ ] 只是无意中听到一个人的评语,一个没有见过面的权威者告诉你的评语,就可以改变你对这些人的心理架构
- [ ] 斯坦福监狱实验
    - [ ] 1972年8月,将2组完全差不多的大学生,一组作为狱卒,一组作为囚犯,进行实验,发现他们完全将自己代入角色
    - [ ] 人在强大的社会情景中的时候,本性发生戏剧性变化
    - [ ] 实验中的规定都是假设的,但是一旦穿上制服,有人对你说:你的工作就是管好这些犯人,你就开始按照剧本演了,这个,就是“如果你不喜
          欢一个工作,你就假装喜欢它”的心理学基础
    - [ ] 匿名行和去个性化,比如穿着制服,“警察先生”这样的称号,助长了暴力行为
    - [ ] 情景时系统创造的,系统提供制度性支持、威权和资源,让系统可以运作
    - [ ] 羞怯是一种社会恐惧症的病理学,它让我们看待他人为有恶意的人而不是善类,从而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和关系。
- [ ] 其他实验和案例
    - [ ] 精神病房模拟实验:把工作人员监禁在一间精神病房3天,结果这些人真的也具有精神病患的类似症状。
    - [ ] 社会学家阿施的顺从研究,从众的需求:一起看一张卡片上三个长度不等的线段,找出和另一张卡片上的一个长度不等的片段,在没有人影响
          的时候,出错的几率不到1%,但是如果有7个其他的面试者串通出错,从众的力量会让出错几率提高到70%,解法有一个:只要有一个参
          与者和实验者立场一致,从众的力量就会大幅度降低。
    - [ ] 米尔格伦的盲目服从权威研究,她是阿施的助手,这个实验更加经典:让你使用电击的方式,帮助实验人员惩罚学生,电压从15v到400
          v分为30个等级。实验过程中随着电流增大,学生会痛苦的说受不了了,但是实验者会要求你继续,虽然参与者过程中不断对实验人员提出
          疑虑和反对和想要离开,实验者不断给出他们必须留下的理由,结果65%的人把电压加到了最高!
    - [ ] 护士研究:从没见过面的医生打电话给护士要求护士必须给某个患者吃某个药,到时候他会来医院在处方上签名,医生故意把剂量说得超过最
          大用量,22个护士只有1个没有奉命行事。
    - [ ] 性的服从:冒充警察给餐馆经理打电话,说新来的姑娘偷了餐馆的东西,要求经理在自己到现场之前,把姑娘单独关在房间里面,然后要求姑
          娘选择是去警察局还是现场由同事搜身,然后这家伙冒充警察让姑娘自慰甚至给男员工口交。这个案例在美国32个洲的68个快餐馆中得逞
          。
    - [ ] 模拟纳粹实验:罗恩琼斯在高中,模仿纳粹的方式建立严格的课堂规矩,学生只能服从不能怀疑,且叫他琼斯大人,成立“第三波行动者”团
          体,直到最后他进行收场,播放纽伦堡大审判。
    - [ ] 小学生实验:一个班上,有棕色眼珠和蓝色眼珠的孩子,老师第一天说,蓝眼珠的小孩更聪明,于是两拨人开始分化,而且棕色眼珠的孩子学
          业比较差,第二天,老师又说,昨天弄错了,棕色眼珠的小孩比较聪明,蓝眼珠的孩子也开始给自己贴上标签,开始敌意。
    - [ ] 灭绝不适合生存的人的实验:老师对大学生说人口爆炸威胁到国家安全,科学家认为应该对不聪明,没有教育和道德标准较低的族群进行灭绝
          ,然后对这帮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0%的同意有些人就是比另外的人适合生存,关于灭绝这些人,79%希望有人负起责任,另一个
          人来执行,64%的希望执行的时候保持匿名,89%的认为不会造成痛苦的药物死亡比较科学,91%的同意当情况极端,灭绝这些人是正
          当做法,29%的人甚至支持用于对付自己的家人。
    - [ ] 人民圣殿教集体自杀:琼斯甚至让母亲药死自己的孩子
    - [ ] 匿名女性实验:一群女大学生作为受试者,一半的女生可以维持匿名,用袍子和帽子掩盖自己的外表,甚至实验时候也只有代号,另外一半必
          须清楚暴露自己的身份,挂上自己的姓名牌。她们被要求对于2个女孩进行电击,了解2个女孩的压力下的创意行为,她们可以通过一个单面
          镜子看到2个女孩,也能听见两名被惩罚女孩的声音。结果显示:在匿名状态下的女性对2个受害人的电击次数时个性状态下的两倍。
    - [ ] 如何让战士上了战场杀敌,回家还是好人?改变外表,比如脸上涂上妆容,穿上制服,戴上面具等等。这样会形成一种仪式感,穿上和脱下的
          仪式感。
    - [ ] 凯蒂
          吉诺维斯事件:纽约皇后区的这个姑娘被凶手追杀三次,有38个旁观者,却无人援手,邪恶最关键的促成银素时背后沉默的大多数,目睹一
          切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人。当越多人目睹,这些人就越不可能介入协助,因为其他人在场分担了采取行动的压力。
- [ ] 说服别人顺从的方法
          主要通过米尔格伦的实验
    - [ ] 1、预先用书面或者口头方式约定执行契约性义务,创造出类似法律的情景,借以控制别人
    - [ ] 2、让受试者伴有有意义的角色,比如学生,老师,这样受试者自觉有正面价值,并自动以符合角色内涵的方式回应
    - [ ] 3、要求受试者遵守看起来有道理,实际使用中缺乏人性的基本规则,达到控制别人的目的
    - [ ] 4、改变行为、行动者和行动的语意内涵,例如,把“伤害他人”的行为说成是“帮老师一个忙”
    - [ ] 5、替受试者创造出分散责任或时推卸负面责任的机会,例如,权威人士告诉受试者:学生出任何问题他会负责。
    - [ ] 6、极端的恶行从不起眼的小举动开始,比如一开始电击时15v,后面增加到400v!吸毒的先吸一口也是这样的
    - [ ] 7、小步伐循序渐进,让人民很难注意到前一个行动跟现在正在做的有何不同,比如电击15v一个阶梯的递增,受试者根本分不清伤害有多
          大。
    - [ ] 8、逐渐改变权威人士的形象性质,例如从开始的公正讲理,变成不公正苛求,这样会让受试者对前后不一致的预期落空而困惑。
    - [ ] 9、让离开一切的代价变得高昂,提高受试者离开过程的难度。
    - [ ] 10、用意识形态或者美好的空话捏造一个看似令人憧憬的目标,以正当化邪恶的手段,比如,实现共产主义这样的意识形态。
- [ ] 抵抗情景力量的步骤
    - [ ] 抵抗力关键来自:自我觉察力,情景敏感度,街头智慧。
    - [ ] 1、承认自己犯错,这样不会正当化和合理化自己的错误
    - [ ] 2、警觉情景,加入批判性思考,推断行为之后的后果
    - [ ] 3、我会负责任。不要在事后说;我只是奉命行事,每个人都这样做。
    - [ ] 4、坚持自己的独特性。不要允许别人将你去个人化,或者放入某个分类,或者把你当作一个客体,一样东西。匿名性会掩盖罪行,不要让人
          对你产生负面的刻板印象,嘲笑别人的字眼、标签、玩笑都具有破坏性。
    - [ ] 5、尊敬公正的权威者,反抗不义者,减少盲从性
    - [ ] 6、渴望被群体接受,也要珍视自己的独立性
    - [ ] 7、对于架构化信息维持警觉心,抵消她们在不知不觉对我们情绪、思想的影响
    - [ ] 8、平衡自己的时间观,比如协助犹太人的那些非犹太人,她们依靠的是过去生活中建立的道德结构,他直到从未来回顾的时候,自己做了正
          确的事情
    - [ ] 9、不为了安全感的幻觉牺牲自我或者公民自由。这是法西斯领袖采取的第一步
    - [ ] 10、我会反对不公正的系统。号召他人一起行动,这样才能让系统理解你是一种力量而不是个体的疯子
- [ ] 英雄
    - [ ] 定义英雄
        - [ ] 1、必须自愿
        - [ ] 2、必须设计冒险和牺牲或者长期危害火鹤个人生活品质严重下降
        - [ ] 3、必须服务于某个或者其他人或者一个社群
        - [ ] 4、行动当下必须不预期有附带性和外在性的收获
    - [ ] 英雄行为分类
        - [ ] 军事英雄:因为军职,出入高风险清静,有超出职责所需的作为。传说中的董存瑞
        - [ ] 平民式英雄:明知生命危险下试图拯救他人免于伤害或者死亡的平民。跳水救人的
        - [ ] 宗教人物:终身风险体现最高原则的宗教性服务,或者开辟新境界,具有导师地位。特蕾莎修女
        - [ ] 政治人物:转而从事政治事业以推动更大规模变革的宗教领袖或者时拥有推动政治改革的深刻精神信念体系的政治人物。甘地
        - [ ] 异议人士:明知危险而不顾生命安慰致力于实践某个目标的政治或宗教人物。耶稣
        - [ ] 政治或军事领袖:领导一个国家或人群渡过困难时期,致力于统一国家,提出共同远景,可以体现出族群存续不可或缺的特质。林肯
        - [ ] 冒险者,探险家。地理上未知世界的探索者,运用创新、违背证实为可行的交通方式的人。奥德赛
        - [ ] 科学英雄:科学上未知世界的探索者,运用创新、未被证实可行的研究方法的人,对人类具价值的新科学信息的发现者。爱因斯坦
        - [ ] 救人为难的行善者:设计强烈抑制利他行为发生的情境,不一定有立即的身体风险。辛德勒
        - [ ] 生命斗士:克服残障或逆境的个人,无论环境和条件如何都获得成功,为他人提供示范榜样。张海迪
        - [ ] 体制内英雄:任职于体制内,在强烈压力下坚守原则。窃听风暴
        - [ ] 检举内部不法者:意识到组织内部不法和不道德的个人,在不预期得到奖赏下将这些作为报道出来。郭美美
- [ ] 平庸性
    - [ ] 邪恶具有平庸性,任何人都能够训练和在情境下变成邪恶
    - [ ] 英雄具有平庸性,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英雄,主要看我们如何受到情境的力量而定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九):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简评

菲利普 津巴多教授设计了斯坦福监狱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以监狱为情境观察生活情境对人的影响,实验的主体主要是大学生,实验前测试的人格状态均为稳定。观察人是怎么一步步被系统的力量带走的。

善恶是怎么划分的?人们通常把对自己有好处的,让自己舒服的事情称作善。让自己不适的称作不善,让自己厌恶的称作恶。那么,针对整个群体而言,有利于人类群体的称为善,不利于人类群体的是为恶。如果仅仅以自己个人的主观臆想去判断,去批判,这种行为是一种耍流氓的行为。这本书对系统力量的展示,不应该扩大化成为人们在各行各业批判别人的武器和犯错之后自我辩解的工具,而应该精细化甚至量化将来进一步展示一下社会这个大系统的精细的运作方式。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看法,也是我对社会科学的展望。

系统力量展示:个体和总体

每一个人只要静下心来,循着足迹回望,就会看到影响自己的事物和人,这些事物事件和人,造就了现在的自己,而你和这些人群事件不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沧海一粟。一些模糊的定性的判断在许多观点中隐藏着——原生家庭的概念,童年对人生的影响,缺爱的遭遇过痛苦的犯罪分子......

一个极具震撼的例子来自《铁流》,一个农奴杀害了富贵人家的女儿,然后贵人痛哭。这个农奴很惊讶?鲁迅引用过这个例子,目的是告诉大家——阶级与阶级之间的道德并不相同,那么用这本书的观点来解释和解读更为直观——两人生活的情境不同,道德(对善恶的判断)不同,阶级(利益)不同。鲁迅是一个观点鲜明的思想家,或许已经光鲜亮丽的世界不会有人刻意提起他,但一旦提起挫折和苦难,鲁迅是不得不提起的一位思想家。正如毛所评价的——鲁迅的骨头是硬的,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宝贵的品质。

关于对别人的对其他种族的去人性化这也是系统力量的又一展示。书中所援引的图西族和胡图族之间的事件,历史上的战争和屠杀,中国近代史上的鲜血,人类砍头史中对头颅的猎取和贩卖。无一不是人类文明系统建立过程中,会经历的一个角落。然而,事情未完。总会有新的问题。

权威和去人性化的体验

是在初中一起校园暴力中,女神总是全年级第一,且把全年级第二甩开50分。 成绩并不是我崇拜她的唯一理由。少年热血,校园暴力盛行,常常有人打架,要想不被人欺负,就要有朋友,要看起来凶。我自己长得不好看不足以威胁到某些大姐大,长得也不丑不足以成为大家的笑柄。但又这样一个同学,有可爱的小虎牙,值日的时候和她聊过,她总是被人欺负。我说:你至少要摆出防御的姿态,大家才会帮你。直到有一次——看到她被欺负又逆来顺受的时候,女神走了过去说“你们不能这样,她也是人啊。”故事在我这里的结局不像小说那样和谐,这个女孩子成绩差,被众人欺负,那所初中当时有劝退机制,这个机制由学校一方引导,教师做出一些批评的话语,学生的排挤共同完成的。小姑娘未成年就结婚了。后来的事情我就不了解了。或许就在万千灯火中的一间过平凡的有笑有泪的生活。

或许这种去人性化的体验相对于战争和屠杀微不足道。但,这种案例离生活很近。我思考过为什么,什么样的人会被人欺负?因为我的朋友中有欺负人的,有被欺负的,我自身也很有危机感,总害怕,某一天我会被大家选中作为一起欺负的对象。要避免被欺负的很惨,你首先要让大家意识到你是一个人。要完全避免被欺负,你要让大家能够感受到你是一个有苦有泪的和他一样的,可以沟通的人。这里的人是什么?是有力量可沟通的代表。你可以输,但是不要总躲避。躲避到最后的结果就是避无可避。劳伦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有内心作为人的一部分,你只能用自己的那一部分去打动他/她”

如果让我现在去看,我觉得那些凶残的落后小县城的大姐大们也很不可理喻,但是倘若我把记忆探回到过去,我也有朋友一不小心就走偏到这里。我可以保证,在某些情境下,她们是可沟通的,富有同情心的,弱点十分明显,一戳就爆。然而,我不能够以现在的眼光看待过去。这对过去的惶惶不可终日的我并不公平,我只知道,我下定的决心就是倘若我被人那样欺负,我就杀了他们。盯着一个人,目露凶光,心里默念我要杀了你。如果你足够凶,看起来像个神经病,无论男女,这个人就会躲远,这属于虚张声势了。别人的拳头举起来的时候,无论你之后要做什么,当下要做的就是反击,这就是防御的姿态了。

系统的力量:警惕和期待

路西法效应不能作为工具来进行罪犯的辩解和一些人左摇右摆的思想武器。与善恶的分界线的解读一样,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基石之一,也是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一旦法律得不到贯彻,这种恶比其他的恶更恶。特质论也不一定是完全错误的,或许某种人格的人确实更容易犯罪(违反规则),但系统的力量仍旧比你我想象的要强。它塑造你,改变你,你适应它,服从它,离不开它。前几天在豆瓣上看到一个关于制服和女性的系列图片短片。有这样一句话模模糊糊被我记住了——制服给了我力量,当我穿上它的时候,就不仅仅是个女性了。这也是系统力量的又一展示,系统并不仅仅是坏的,所以研究系统的力量是相当重要的学科。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十):社会心理学的经典案例

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撒旦因为拒绝臣服于圣子亚当,率领三分之一的天使在天界北境举起反旗,激战三天之后,被圣子击败,永坠无底洞。而在堕落成众人皆知的撒旦之前,这个炽天使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名字“路西法”。
借由神话传说,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把自己在斯坦福县监狱的社会学实验内容整理成书,以《路西法效应》为名推出,时至今日,这项颇具争议的实验已然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经典案例。
在传统意识中,一个人在社会大环境的教育和成长之后,会完善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但是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往往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来解释那些看起来难以理解的群体想象,概括来说就是个体高度理性,而群体非理性。而身份、社会地位、乃至职业的改变,都会影响人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
中国有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自身的迷局之中,人往往会做出反常的举动。而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所揭示的,是人的内心同时存在着天使和恶魔。在高度社会化的今天,是非善恶的标准从来都不是心理学要揭示的命题,心理学解决很小的事物,这些事物提高我们对自身的认知,让我们时刻保持警惕。无论是狱警、医生、律师还是公务员,人在认同自己身份的同时,过度遵从全力意志的结果就产生了纳粹,产生了法西斯,产生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非洲之父史怀哲说过,善就是保护和促进生命的发展,恶就是遏制和破坏生命的发展,这是善恶的基本分界,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底线。通过这样一本书,也许你会对自身,有不一样的看法和深度。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xxs/36549/


《路西法效应|《路西法效应》读后感精选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防性防侵害安全教育活动总结五篇

防性防侵害安全教育活动总结五篇

教育(Education)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教育(Education)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024-04-20
法治进校园宣传活动总结范文(精选五篇)

法治进校园宣传活动总结范文(精选五篇)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治进校园宣传活动总结范文(精选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0
数学竞赛活动总结精选四篇

数学竞赛活动总结精选四篇

活动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活动所指定的书面计划,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对具体将要进行的活动进行书面的计划,对每个步骤的详细分析,研究,以确定活动的顺利,圆满进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竞赛活动总结精选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4-20
班级民族团结月活动总结集合3篇

班级民族团结月活动总结集合3篇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到国家统一、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以及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班级民族团结月活动总结集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2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精选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2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