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剧情解析】《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9-09-27   来源:读后感    
字号:

【www.jxscct.com--读后感】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10篇

  《2001太空漫游》是一本由[英] 阿瑟·克拉克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7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一):推荐先看书再看电影

这部68年成书的小说,牛逼之处在于
1. 大量的技术细节,其中不少在40几年后的现在看来竟是合理而平常的事情。这些想象甚至还对人类现实中的太空活动产生了影响,比如空间站中心不断旋转以制造引力的中轴,与后来的现实设计不谋而合;当时的宇航员深受这本书和电影荼毒,以致在后来飞到月球背面瞥见黑石时有冲下去的冲动,遇到麻烦时跟地球汇报的对话也与鲍曼类似。
2. 探讨问题的深刻。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机器的自我觉醒和思考的问题。要知道那时候计算机才刚刚被发明。
推广到宇宙文明间的伦理问题。在这里能找到《三体》里“黑暗森林”理论的雏形。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二):星空之上,尘世之中

这本书,读了两遍。
一遍是拿到书后,有点迫不及待地想要读完,由于太迫切了,感觉有些地方读得太快,而且又是晚上,有点困,感觉读得不够细致。
所以,读完一遍以后,又用较慢的速度,读了一遍。阿瑟的描写,是应该用慢速体会的,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太空的瑰丽神秘,如在眼前。
书中最触动我的,是两处。
一处是哈儿在“临终”前发出的声音,一个机器人,有了自我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对人类带来危险后,被毁灭如同宿命(说来也不算是被彻底毁灭,因为另外的介绍说后来被修复),那一大串看上去很零乱的话语,是哈儿被灌输的智慧,如同一个孩子在早期学习历程中的记忆,然后,归于虚无。
另外一处,是鲍曼穿越星门,变成了星童。婴儿,意味着新生,也是生命形式转换过程中的桥接,这个寓意自然好懂,只是,感觉上仍然震撼。
刘慈欣曾经说,他在读过《2001太空漫游》后仰望星空,深觉震撼,我也有类似的感觉,当然,读《三体》时也是这样。人,无知有无知的快乐,有知,有有知的痛苦和快乐,而我仍然渴求后者,我知道生命如此短暂,但又总觉得,如此设定恰是最好,如果生命没有尽头,时间可以任意挥霍,很多事情反而不会再觉得美好。生活于尘世之中,每天面对琐屑的烦恼,然而这也仍然是体会生命的过程,每个人都有独到体验。人莫不有生,莫不有死,然而在生与死之间的这个历程,如此多样。也许可以说,这是另一重震撼,只是因为,人们大多习以为常,所以不觉得有什么,人们即使偶尔仰望星空,也还是专注于尘世。
在我有生之前,普通人也可以自由地到太空漫游吗?也许会也许不会,但这并不是多么重要,因为在意像中,已经游过了,即使没有身临其境,也已经明白那种感觉,明白到不管是星空还是尘世,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好好活着、不断创造,是最佳的选择。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三):震撼至死

      《2001:太空漫游》是克拉克写的书,是斯坦利·库布吕克拍的电影,其实这个构想基本是两人共同完成的。你知道这两个人的分量么?我简单说一下,关于阿瑟·克拉克,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阿瑟·克拉克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幻小说家。关于斯坦利·库布里克,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在电影神殿的最高处,在上帝的下面,坐着斯坦利·库布里克。
        如果你看过电影,相信你已经感受到了,这两个人合作的东西,能凌驾于一切之上。无论有多少人重复地说过这部作品的伟大以及不可超越,我们在每次读完之后依然会发自肺腑地再说一遍,这是一部伟大的、不可超越的作品。在它面前,所有的一切黯然失色,这里的一切,包括你以人类目前的智力所能认识到的一切,包括杨树柳树,包括教皇总统,也包括地球太阳,甚至是你所了解的整个宇宙。
  这是1968年问世的作品,他们从1964年就开始筹划了。他们有了这个想法的时候,爱因斯坦刚刚死去不到十年,那离现代科技的轴心时代很近。他们大概是习惯了那个年代的感觉,所以,没有料到像是爱因斯坦这种人物一百年里只可能出一个的,所以,他们按照当时的进度预测了一下,2001年,人类将在太空漫游。
  这正如他们也没有意识到,不仅仅是爱因斯坦,包括他们两个人,也都是这样的,“一百年间,人不两见”。所以,人类无法跟得上他们的脚步,就好比爱因斯坦在世时没几个人能听得懂相对论一样,克拉克和库布里克死去多年,也没人能像他们预想的那样在太空漫游。我从书的后勒口摘了这么几句话,简单表达一下它的现实意义:
  1968年,“阿波罗8号“航天员在全体看过《2001:太空漫游》后,才出发前往月球。
  1970年,“阿波罗13号”遭遇意外,向任务中心报告的第一句话是:“休斯顿,我们出问题了。”几乎和本书所言一模一样。
  1971年,美国宇航局送给克拉克一个登月舱着陆地点模型,并铭文写道:“阿波罗15号全体成员,感谢您对太空的想象力。”
  1977年,“旅行者号”探测器应用了本书中所预言的技术,并于2013年9月13日代表全人类首次成功飞出太阳系。
  1981年,“旅行者号”探测器传回第一批土卫八图片,其景象与本书中所描述的竟然完全一致。
  ——其中,最后一条的牛逼程度,你不看看书,你无法体会。操他妈!我已被此震撼至死!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四):相知于电影,惊叹于文字!

如题,2001太空漫游是我近乎5年前看的一部科幻神作了。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倾心于这部由库布里克花费4年时间制作的科幻神作, 不知真正能看懂的有几位?总之我是云里雾里,尤其一开始的猩猩和最后的白色空间,巨大的婴儿等等,唯一让我感受到的就是生命、宇宙让人敬畏的力量。

本没有想过去看下原著,遇到这本书也是我朋友在看,我就顺手翻了几页,和电影开头一样,开头即描绘了猩猩——其实是人类的祖先,还有其中第一个拿起工具的“人”——望月者。突然书中的画面和多年前电影中的画面重叠在了一起,就犹如在看足球比赛,在2:0的领先优势下,落后的一方奋起追击,打进了一个漂亮的进球,让人不禁更好奇后面的发展。

所以我立刻向朋友借了这本书,如饥似渴般,花了两天的时间就看完了。

可,还是不过瘾!就借此地来疏解我心中复杂的情感吧!

作为人类,我们一直都在探索这三大问题,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哪里?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展望未来的作品,不如说是作者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因此这本书到处充满着哲理,和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一起交织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抽象画,引人深思。

让我惊喜的是这几段的设计:

1、石板引领猿人像做实验般做一些复杂的动作,但更重要的是,像打开潘多拉盒子一样,有了想象、嫉妒、渴望,正是这人类最初的心智,让他拿起工具想身边曾经不是食物链中的猪下手,正是这些复杂的情绪,刺激了人类一步步的进化。

2、在月球上,人类发现了曾经引领猿人的石板,虽然经历了万年,人类已经从猿人进化到现代人,工具从简单的石头、骨头到现在的航空飞船,先进的机器,在未知的神秘力量前,人类还是如此渺小。

3、在无垠的宇宙中, 最多的空间,最缺的生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取代了一部分人类的工作,当机器产生所谓的“意识”,开始存有感情而伤害到人类,这是无可避免,却又悲哀的事实。

4、最后也是全书的高潮,当鲍曼穿越了星际之门,来到外星文明的世界,也是人类的“终结之日”。

从科幻小说的视角,这部是我认为文学性最高的一部,作者对细节的严谨、生动的描写,都让我感概这是目前看的为数不多的佳作。

想来作者也是希望借此提醒人类,永远不要认为自己足够强大,广袤的宇宙,人类不是主宰,只是过客!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五):星之门

2014年的最后一本书,我怀着极度崇拜的心情读了这本广为流传的大作,确实是很喜欢的题材,围绕土星的一个穿越故事,我很喜欢的一点是前奏比较长,前半节奏稍缓,但在一瞬间不必要出场的人全都死光了。。。干脆利落,很有风格。
穿越的那个部分太精彩了,我就是喜欢这样的描写,华丽绚烂,刘的宇宙二向箔化也是这个风格,这就是我想看到的科幻描写,无论看多少遍都不会腻的。
阿瑟克拉克并不是那种我特别喜欢的那种科幻作家,我读过他的拉玛系列,还有一些短篇,不算最有好感度,他就是那种大师级的科幻巨头,让人完全只有瞻仰膜拜的份儿了。
科幻小说本身就不是让人能特别亲近的题材,星际,太空,时空旅行,就是有一种冰冷的距离感——对,还有冬眠,这本书又是猿人,又是程序化演算计算机的,又是土卫八,又是虫洞什么的,基本涵盖了科幻小说的全部意象,离现实生活确实是很遥远,可是完全就是吸引我,我确实不知道这本书本身有多好,因为只要这些东西全都放在一起,哪怕杂乱无章,我也觉得特别好看。。。
只要仰望星空,我就觉得幸福。
感谢这些斑斓的作品给我带来的整个绚丽宇宙。
“鲍曼不禁怀疑,这会不会就是他自己的银河系,只不过现在是在非常接近银河系灿烂而拥挤的中心来看它。他很希望就是,那么他就不算离家太远。但是,他马上就意识到,这只是一个幼稚的念头。他离太阳系现在已经远的难以想象,因此他是在自己的银河系里,还是在任何望远镜所曾见过的最遥远的其他星系里,其实没有什么差别。”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六):一切成空

   一直以来我对人类未来的幻想是最后人类会将思想灵魂存储在电脑上,通过机器来表达自己。再通过某种未知的被破解了的超级能量来为机器提供动能,最终成为不死的金刚之身。可是我没有想到阿瑟的想象越过了我机械和电子信息时代的大脑,提出了更加深奥的观念,在他的世界里,宇宙更高级的智慧生物最终会进化成没有肉体,也不需要机械载体的虚空灵魂,就像一团气,一团云,思想和灵魂组成了全部。成为了永恒。
   什么是永恒,在人类的世界里没有定义能够清楚的表达。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在人类不断进化,不断突破人类所能想象到的极限时,人类的价值观,哲学观,和世界观都会跟着变化。我们总是在想象着以后的某个未来让人无法接受,又违背了某种社会伦理。但从永恒的高度去向下看,这些观念和底线,很容易就被突破,很快的,一个新的标杆建立起来,很快的,人类要去适应一个新的世界。如果和地球这个词比起来,世界更能表达一种带有情绪的主观意识,那么,从远古到现在,我们已经经历和见识了无数个世界的起源和消亡,不停的推翻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
   早几年,我总是担心科技发展太快,会让人类进入一种道德观价值观混乱的嘈杂世界,相比起来,没有科技没有工业革命的古代岂不是更让人心安?人类的生活岂不是更加悠哉游哉?但很快就有朋友指出了我的错误并建议我去看看《失控》这本书里怎么说的。比如我们觉得90后的孩子价值观有问题,我们觉得00后的孩子的心理更加让人不安。其实,这只是我们对我们自己坚持固守那些陈旧观念不肯接受新事物的虚伪说辞。面对强大而迅速的科技变革和扑天而来的信息化革命,谁说哲学观和价值观就应该继续遵守以前那些顽固不化的旧理念。而我们所认为的科技所带给人类的惊天变革,说不定,在主宰着宇宙的那些高级智慧生物的面前,简直幼稚的就像儿童学步。
   一部好的科幻小说让人身处其境在科学畅想中看到了未来。一部牛逼的科幻小说,让人们从哲学和思想的层面出发,去思考人生的最终意义,而科技只是其中的辅助工具。就像小说中说的,智慧之体最终进化成了不需要科技载体的一种空,就好像佛教里的那种空(虽然我对佛教里的那种空也不甚理解)。一部再牛逼一些的科幻小说,它打破了人们常规中对思想的规划和分类。比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第一章有提到,人类对此的划分分为哲学、神学和科学。可是,在这部科幻小说里,这三者合一了。当智慧之体成为了不再有肉体也没有载体的一团气(或是一种空)时,当小说里的鲍曼第一次感觉到什么是永恒时,那个上帝永恒的神学意义又会是什么意义呢?谁是上帝?什么是上帝?恐怕连这些问题都不再有实际意义了。在虚无的宇宙里,时间是永恒的,空间也是永恒的。灵魂是什么,没人说得出。当一切都成为永恒时,灵魂里的情绪,性格,这些主观意识强烈的词语或许已经不复存在,正如修炼的最高境界,一切都成空。最后,不存在千千万万的灵魂,对于个体来说,个体存在的原因是因为差异化,是因为各有各的不同。而一切都成空,一切都趋于一致后,那么是否就会像金刚葫芦娃合体那样,所有的灵魂,所有的智慧结晶,都合成了一个庞大的没有物质也无法用具体字眼来表达的空。在现阶段没有对此有更深一步定义的词汇时,也许只有空这个字能表述的相对准确一点。
   说了这么多,也没有说清这部小说究竟好在哪里。我很难用学者的语言来表达我对一本书或一部电影的喜爱。我的记性很差,也时常看完就忘了。但这些好书,好电影的精髓却从来没有被忘记,它们就像一滴滴的露水,被我这个大海绵一点点吸进我的大脑里,转化为我自己的能量,我说不准哪部电影对我的哪部分功能产生了什么影响,但看完一些好书好片后,我的思想和思辨能力,的确发生了一些很久之后才察觉到的变化。但那时候,都已经转化为我自己的思想,成为我体内的一部分。所以,我只能词贫的说,这部小说写的太牛逼了。真的。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七):2001太空漫游

  此书可说是最杰出的科幻小说之一。为四部曲之首,也是最精彩的一部。一般的科幻小说大致分两大类,一是用科幻来演绎战争历史等如《基地》,另一类则是以合理科学猜想预测为主,表现未来表现科技,此书则是后一类。但内涵要丰富得的。
  本作品开篇第一章非常有创意,作者显然力图表现“人”的由来,是由外星文明所“诱导”(有些想到《提升之战》)。
  第二章也算是铺垫,那伟大的TMA1出现在读者眼前。然后便是主线,太空漫游开始了。主要篇章非常精彩,鲍曼与哈尔的故事很扣人心弦。当我们得知哈尔开始“自主”时非常担心(原因非常合理)。介绍太空以及科技的内容也非常吸引人。而最后鲍曼的“结局”都有些神话色彩了。不过可以安心的是,他将会回来。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八):魂灵觉醒

之前看完宝树的《时间之墟》,对于现实世界的时间循环现象做了一个可能的推断——循环时空下的生命体其实只是宇宙高维文明为了研究宇宙文明演进而复制的意识,也就是说人类本体已经消亡,但是其意识却被外星文明保存下来放进培养皿中(相当于人类社会的电脑)继续培养。当时困惑我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意识体究竟还能否称之为生命?因为对于意识体而言,他们是真切活着的,只是躯壳与人类或者任何一种已知的生物不一样而已。
最近看了阿瑟·拉克尔的《2001太空漫游》,里面关于宇宙文明进化的概念设计非常有意思,虽然可能还局限于三位空间内。在拉克尔架构的世界里,高级智慧生物为了寻求永生,开始尝试各种实验,“尝试在空间本身结构里储存知识,将思想永恒地储存在凝冻的光之点阵中”,从血肉躯体进化到机械躯体再到最后的辐射能生物,最终摆脱物质束缚。这种生命形态感觉非常近似于《时间之墟》中被复制的意识体,区别可能仅仅在于是否被高维生命控制。
从生命形态这一层上进一步延伸,忽然有了一个感觉有点不找边际的设想——关于人类魂灵。宇宙生命形态的原初究竟是什么?会不会就是高维生命终极进化后所剥离出的那一层不可捉摸的意识? 人类之所以能拥有智慧是不是仅仅是因为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可以装载混沌意识体的生命结构?那么魂灵,实际上说的就是这层意识吧。人类的死亡以及其他物种的衰亡,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躯壳在时间的流逝中已经不足以抵挡意识能量的侵蚀,最终出现的机器损坏。
《2001太空漫游》里面提到了那个高维生命的存在地,那里的天空犹如南极的“乳白天空”一样,让人完全无法辨别远近与方向,这也许就是《时间之墟》里所说的那片意识之海吧?混沌的意识体一个又一个的从这里出发,附着在被激活的生命结构里,经过成千上万年的演变进化,最终再次摆脱躯壳回归原初的形态,只不过到最后,混沌消散,智识降临!
那么,下一站呢?觉醒的魂灵将在哪一个躯壳中迎来新生?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九):书评《2001太空漫游》

近日,拜读了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有所感想,先行记载,以便日后继续思索。
      1964年,斯坦利.库布里克与阿瑟.克拉克共同构思了《2001太空漫游》的小说和电影剧本。1968年电影上映,小说也于同年出版。本人是在2010年左右(大学期间)看的电影,当时就对电影里的外太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6年11月,网上买书有折扣活动,恰巧看到了这本《2001太空漫游》,鉴于对电影强烈的好感。当即买下,近日的阅读,对小说中描写的太空场景心驰神往程度不减当年。
      电影和小说大体上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远古时代,猿人受到黑石的启示,开始了从动物向智能生物的进化;现代社会,科学家们在月球上发现了一块黑石,经过检测,黑石的年代有三百万年之久,远超过人类文明的历史,并且根据分散于太阳系内几个监测点的监测,黑石向土星的一颗卫星发送了信号。后科学家向信号源出发,进行探测。在土星的卫星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块大的黑石,男主人公在向黑石接触的过程中,经过种种奇妙的感受(超过了人类目前的感知),成为了另一种形态的智慧体,重新对宇宙有了认识。
      我是个粗人,但偶尔看到夜空或是电影里的太空镜头时,总会有不同程度的想象。我们看到的星空里一颗小小的星星,可能实际上是远超地球若干的数量级;几年、几十年对人来说是“长时间”的概念,但人的几年、几十年对宇宙来说,根本无法进行对比性的思考......,如此种种类似的对比,会让我偶尔脱离现实,觉得比思考日常琐细有意思。
      我在看着四十多年之前的电影特技时,看着画面上的外太空、地球、太阳、月亮、宇宙飞船时等时,仍然不觉得过时,只觉得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宇宙之美,与这种美相伴的,是一种庄严,一种无情,偶然觉得这种庄严与无情离死亡并不太远。
      我对科幻片有兴趣,是因为我有时会在思考一个关于宇宙的概念。
      我对宇宙这个词最深的印象就是“无限”,我记得小学书本里对宇宙的一个描述就是无限。那时的我就曾经想过,无限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概念。无限是没有边界的,但是如何理解没有边界对我而言是件困难的事。我们所认识的任何事物,无论如何总是有限的,再大的东西总有个边,没有边界到底是个怎样的一种存在,这个问题我偶尔会思考,但都是没有什么结果。
      后来慢慢的想,想到纵使宇宙再怎么大、再怎么没有边界,但我是用我的大脑来思考宇宙的,所谓“无限”的宇宙再怎么大,都存在在我的大脑里。后来又一想,纵然我的大脑只有限的大小,但是有限的人体器官,却可以思考无限的事物,时间上没有限制、空间上也没有限制。这是多有意思的一对组合。这样的思考让我总觉得宇宙与人的思维有一种奇妙的和谐。
      或许,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本身就是对于自身认识、自身思维的一种探索。宏观的顶端会不会就是微观?宇宙的边界会不会就是人类的思维边界?这些问题我都不得而知,但是想想,虽得不到答案,总是让人有种奇妙感。
      而这种有意思的奇妙感,就是科幻对我最大的吸引力。
      通过这部电影、这本小说,导演、作者想我展示了他们奇妙的想象力。四五十年前的在万里之外两个人的想法,没有被时间所淹没,穿越了空间,居然对四五十年之后的我起了作用,融入进我的灵魂、我的思想。想想这本身就是一种奥秘。
      所以说,奇妙的想象力真好。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xxs/35724/


《【2001太空漫游剧情解析】《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关于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活动总结【四篇】

关于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活动总结【四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活动总结【四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5
庆祝建党101周年主题党日活动总结三篇

庆祝建党101周年主题党日活动总结三篇

建党100周年一般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庆祝建党101周年主题党日活动总结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25
“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总结【五篇】

“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总结【五篇】

总结,汉语词语,读音为zǒngjié,意思是总地归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总结【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5
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总结范文汇总三篇

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总结范文汇总三篇

主持词的写作没有固定格式,它的特点就是富有个性。不同内容的活动,不同内容的节目,主持词所采用的形式和风格也不相同,一个好的活动开展,主持人的开场一定要和活动的主题相契合,精彩的主持词只有扣住主题思想才能发挥出巨大的魅力所在。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总结范文汇总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
2024-04-25
专升本毕业自我鉴定300字【汇编四篇】

专升本毕业自我鉴定300字【汇编四篇】

鉴定是指为了查明案情,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由侦查机关指派或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就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科学鉴别和判断的一种侦查行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专升本毕业自我鉴定300字【汇编四篇】,欢迎品鉴!
2024-04-25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