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遗产|《祖先》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9-09-27   来源:读后感    
字号:

【www.jxscct.com--读后感】

《祖先》读后感10篇

  《祖先》是一本由[美] 秦家骢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祖先》读后感(一):《祖先》,一部血脉之河的传记

《祖先》,一部血脉之河的传记
最近承后浪出版公司的编辑垂爱,赠送了几本书,最感兴趣的是秦家骢的《祖先》,毕竟,祖先这个词虽然是我们最常用的口语之一,也是骂人时最喜欢的题材,延续这条血脉之河,几乎是人的最原始动力,但能够保持血脉之河不断流的却少之又少。
秦家是幸运的家族,有秦观这个名人作为祖先,后代经历了数个王朝的灭亡,经历了家族覆灭的危机,虽然没再出现秦观这么大名气的后代,但还是保存并壮大到不再担忧断流,也给了秦家骢追述祖先,记述血脉的责任。
今年看了几本老学者的回忆录,都是把自己的经历放在大时代的背景中,而《祖先》的背景更深、更广,一直追述到千年之前。秦家骢的姐姐比他更有名气,是海外华裔著名汉学家秦家懿,但秦家骢却更适合为他的家族作传。
秦家骢是秦观的后代,而且因为他父亲娶了自己同宗的侄女,所以不论从父系论还是从母系论,他都是正宗的秦观后代,只不过从父系论是第三十三代,从母系论则是三十四代。秦家骢的父亲是民国时有名的大律师,后来因对中共政权不放心,在49年前后移居香港。这一支秦家到秦家骢这一辈,几乎都去了北美发展。秦家骢原来并不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但由于在《纽约时报》工作时,被美国华裔大骂是秦桧的后代,开始对家族产生了追根溯源的兴趣。
1973年,32岁的秦家骢费尽千辛万苦,终于从香港踏上内地,开始了寻亲之旅。借助自己在《纽约时报》的身份,他得以进入内地,但又正是因为这个身份,他无法同找到的同族亲戚过多接触。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他也调到了《亚洲华尔街日报》工作,此后开始一连串的内地寻亲访祖历程,结果随着他不断找到更多的亲族,得到了家谱,发现了祖先的墓地,弄清楚秦氏家族的历史并把它记录下来,越来越成为他的一种责任。
幸运的是,秦家不但在各种运动的浩劫中保存下《锡山秦氏宗谱》《泗泾秦氏宗谱》《毗陵秦氏宗谱》等资料,搞清了秦氏各支脉的源流,并且因为秦观这位历史名人,高邮、无锡等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对秦氏的历史研究,和遗迹保护,也让秦家骢得以不断理清祖先的血脉之河是如何流淌千年。
秦观只是宗谱上的始祖,而秦氏的开始,从资料上还可以上溯到秦观的祖父母,不过对于无锡秦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有秦观这个共同的祖先,并且是个才华横溢、名满天下、流传千载的名人,受他的荫庇,秦家几经磨难,最终发展壮大,子孙遍布国内外。
秦观字少游,1049年出生于江苏高邮,是苏轼著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也是北宋最著名的词人之一。秦观一生不得志,官位不高,且仕途蹉跎,受元祐党案之累,多次被流放。秦观对苏东坡非常景仰,25岁那年,为了能够接受苏东坡,一面将自己的诗词托付给一位苏东坡的老朋友孙觉,一面在苏东坡将会在旅途中停留的扬州大明寺平山常墙壁上题诗,希望引起东坡先生的注意。结果秦观得尝所愿,因诗风和书法均很出色,并且略像东坡,而被东坡注意,并向孙觉打听是否知道此人。从此,秦观开始追随苏东坡,不但一起从政,一起出游,还一起被贬,一起被列入“元祐党人碑”。甚至当时有御史参奏秦观“只知有苏轼,不知有朝廷”。秦观的一生,更多的是因为凄美的诗词和苏门四学士的身份被后人记住,御外侮、定天下的政治抱负没能得到施展。
好在秦观虽然死于贬途,但之后的几任宋帝都给元祐党人陆续平反,宋高宗还赐封秦观“直龙图阁”,他的子孙也受荫封成为官员。但秦观的后人一直到元末,才又出现一位名人,即秦裕伯。秦裕伯的官位也不高,但受到还未称帝的朱元璋的重视,三次亲自写信劝他出山,并且不惜以无赖的威胁,最终让75岁的秦裕伯出任了翰林院侍读学士,并与刘伯温一起任会试主考官。但很快就得罪了朱元璋,被贬到陕西任陇州知州。秦裕伯本就无心出仕,这时就辞职还乡,回到上海,在78岁时去世。朱元璋非常记恨那些不愿为他所用的人,据说听到秦裕伯的死迅后,说“生不为我臣,死当卫吾土,敕封为“显佑伯”,称“上海邑城隍正堂”。在此后的几百年里,秦裕伯多次显灵,既救过百姓,也救过自己的塑像,所以很受上海人的喜爱,香火一直很盛。可惜在文革刚一开始,城隍庙就遭到破坏,庙里的塑像全部被砸毁。直到1995年,秦裕伯的塑像才再次出现在城隍庙里。
秦氏一族在秦观之后一百多年里,没出现过什么大官,秦裕伯虽然地位高,但无实权,且任职短,而且没有直系后裔,所以秦氏这条血肪之河一直没起太大的波澜。不过,秦观的地位,给后代留下了诗书传家的传统,后人读书的传统也一直不断,即使没出现什么大诗人大文豪,但流连山林田园的隐逸诗人一直不断,家族也在不断繁衍中埋下再度复兴的种子。
到了明晚期,秦家又出现一位名人,也是秦家官位最高的一位,即秦金,他历任户部、工部、礼部和兵部尚书,也让秦家得以壮大。秦金之后,秦家在清代又有了康熙皇帝的起居注官秦松龄,刑部尚书同时也是著名学者秦蕙田等名人。不过,秦氏也不只是靠几个大官才获得荣耀,几百年中,也出现了好几位以孝悌出名的人物,多次受朝廷嘉奖。
虽然家族起起落落,但有时一个子弟的背井离乡,却能够在其他地方繁衍出一条血脉之河的分支。各分支都保留着读书的传统,也保留了江山再起的能力,江浙地区分布着好几处如寄畅园、秦家大院等遗迹,都是河流淌过留下的痕迹。
秦家骢的父亲秦联奎是中国现代法律界的先驱,是最早的科班出身的律师之一,上海律师公会的创始人之一,既为“七君子”当过辩护律师,也为杜月笙当过私人律师,并且与国民党早期的骨干交往密切。在1949年,他到了香港,从此未再回内地。
秦氏一族在上千年的时间里,保持了自己的血脉,有很大的幸运成份,也有中国人坚韧的忍耐力和强大的生存意志有关。秦观出生于高邮,而北宋灭亡,长江以北尽为金人所占,很多中原的家族或是就此中断,或是颠沛流离难以再聚,秦氏躲过了一劫。之后一直在江南延续,即使北上为官,也往往在退休或是被贬后回到故乡,借助乡土的滋养,深深扎下根脉。秦氏很多留下痕迹的人物,都是子孙众多,生下五六个孩子是常事,即使有夭折的,也不会断流。到秦家骢这代,仅他就有兄弟姐妹十人。秦氏另一个特点,就是立足农耕,喜爱山林,即使家族中不断出现官员,也总是会把根留在家乡。
我在35岁之前,对一对夫妻只生一孩的国策很赞同,但之后就对只有一个孩子感到遗憾。作为一个人,活出自我确实是很值得追求的事,但作为家族中的一员,延续血脉也是一个责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活得很精彩,活出自我来,但后代能够繁衍丰茂,就有了一份希望,你的后代中,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个像秦观那样留芳千古的人。而这样的一个人,会改变你的家族,让这个家族对国家、对乡土、对传统都有一份责任感,也有了活得杰出的动力。
秦氏的后代中,绝大多数是平凡人,有不肖子孙,也有贪官,还有跟奸臣走得很近的人,但对共同祖先的敬仰,对家族的责任,也造就了很多杰出的人。而一旦血脉断掉,这个家族就不会对社会再有任何贡献。中国的社会,正是这样千千万万个家族血脉之河汇就,如今却仅有少数仍能保持着清晰的河床,仍能继续有分支流淌。
目前中国已经陷入人口下降的陷阱,1.047的总和生育率,4.96‰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加上105.02的男女性别比例,再过50年,人口将大幅下降,再有百年,将会有多少条血脉之河断流?
秦观秦桧非一秦
秦家骢最早对家族历史的认识,是被骂为秦桧的后代。后来他在寻找血脉之河的源流时,发现无锡秦氏早就因为姓秦而被认为与秦桧沾亲带故,甚至被指为秦桧的后裔。这个问题后来才搞清,是一种诬陷,而诬陷者竟然是贵为天子的雍正皇帝。
无锡秦氏的一个后裔秦道然,是康熙第九个皇子胤禟的老师和王府总管,雍正登基后,对有威胁的几个兄弟残酷迫害,并且对秦道然极为记恨,大笔一挥,把秦家定了性:“现今秦道然实系秦桧之后裔,众所共知。”雍正不只是在名誉上诬陷了秦道然,还对秦道然给予重罚,把秦家祖传的产业寄畅园罚没。
无锡秦氏对这个污名,一直感到压抑,在经过仔细考证之后,得出结论,秦桧后代早已断绝,南京秦氏也和无锡秦氏没有血源关系。无锡博物馆馆长顾文璧也写过长文,确认了这个说法。
秦桧的后代,在南宋就已断绝,他的曾孙秦钜在任蕲州通判时,城被金人攻破,秦钜力战之后,退到府中,与一家人自焚,他和两个儿子都殉难,洗刷了秦桧给自己带来的污秽,也断绝了秦桧家的血脉之河。
但秦桧给秦家带来的耻辱,却历经千载仍难以去除,乾隆十七年的状元秦大士到杭州时,还特意去岳飞墓前跪拜,写了一副对联:“人从宋后无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而秦家骢1970年代在纽约时,对他的报道不满的华人,还大骂他是秦桧后代。所以秦家骢特意在这部家族传记中,在秦观之后就写了秦桧,辨明无锡秦氏与秦桧没有任何关系。
不过,书中没来得写的是,根据最新的对秦桧墓的考证,秦桧的后裔可能一直在江宁传续下来,那个秦大士,就很有可能是秦桧的后代。而岳家也一直保持着家法的禁令,不与秦氏通婚。

  《祖先》读后感(二):无锡秦氏家族史

无锡秦氏家族史
小暴萍
      笔者姓邹,家乡揭阳,根据《邹氏联宗族谱》的记载,我是南宋状元应龙(1173-1245年)公第八子的第29世孙(即邹应龙第1世,我为第30世)。但是,根据《中华邹氏族谱》的澄清,邹应龙实际上只有五子,“三妻十三子”仅为时人附庸。在1921年,邹家骥认为希尧公名讳、居籍、官职、生年、卒葬不详,疑点重重,因而主持重修族谱,更改了祖源。此后,粤惠地区(旧指惠州府地区,包括现惠州市、深圳市、东莞市、河源市及兴宁、五华等地)争先效仿,抛弃希尧公,而认应龙公为祖先。可见,因为年代久远,阅读史实之难,实地考察之难,族谱记载之难。
      但是,秦家骢先生却阅读了大量史料,进行实地考察,写出了无锡秦氏的家族史《祖先》。作者在1940年出生于香港,后移民于美国的,在中美建交之后,成为第一批报道新中国的美国记者之一。作者在台湾的异母姐姐把父亲的遗物交给他,其中有一册《锡山秦氏族谱》,记录了秦家33代祖先的名讳,上溯到宋代词人秦观。此后,作者查阅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的中文善本古籍,又到北京图书馆抄写相关资料。他去过上海,读了《泗泾秦氏宗谱》;去过常州,读了《毗陵秦氏宗谱》。他参观秦观故里高邮,到过无锡的寄畅园(秦氏故园),在惠山找到了秦观墓。
      书中从秦观开始说起,细说家族中名人的故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秦观(1049-1100)是北宋词人。26岁时,他在大明寺平山堂(欧阳修所筑)的书壁提诗,又让孙觉将自己的诗词交付苏东坡,以此谋求一面之缘和仕途机会。此后,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随着苏东坡的政治命运共同浮沉。在卷入政治风波后,他寄情青楼和填词。在政治迫害下,他一再遭受贬谪。44岁后,他二弃爱妾,过起禁欲的生活。1100年,秦观原本约好和苏东坡在广东徐闻相见,但是在路上溘然长辞,仿佛应了他的词作: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秦裕伯(1296-1373)是秦观的八世孙,生活在全国分崩离析的元朝末期。当他感到蒙元丧失了天命,失去了统治国家的正当性之后,他辞官引退了。朝廷再次请他出来做官,他辞而不受。当时南方的起义军张士诚也两次想要网罗人才,但都被拒绝了。明朝开朝皇帝朱元璋在击溃张士诚后,也三次给秦裕伯下了聘书。72岁的秦裕伯当了三年官,就托病引退,享年78岁。朱元璋感叹,“生不为我臣,死当卫吾土”,于是追封秦裕伯为“上海邑城隍正堂”。城隍庙几经战火和文化大革命的摧毁,在1995年后才得以重建。
      秦惟祯是秦观的十二世孙,也是秦氏家族无锡分支的始祖。秦惟祯兄弟幼年失去双亲,为了生活所迫,他背离家乡(常州的秦村),独自来到无锡。幸得王野舟收他为子,为他提供良好的教育。长大后,王野舟将一女许配给秦惟祯,要他的第一个儿子姓王,以继承香火。但是,秦惟祯姓王的长子夭折了,于是秦惟祯的另外两个儿子祭祖的时候,也要祭祀王野舟。
      自秦惟祯到无锡的5代以后,秦家开始兴旺起来。秦旭(1410-1494)是秦惟祯的玄孙,秦观的16世孙。秦旭是一名隐逸诗人,在73岁时组织了碧山吟社,供10位无意功名的老人(文人雅士)吟诗作对。后来,秦旭儿子秦夔、永孚、仲孚,秦旭族兄景薰和其子秦霖、其孙秦金是碧山吟社的活跃成员。秦旭活了85岁,看到儿子秦夔从省级官员退休,且目睹侄孙秦金步入仕途。秦旭有三子,长子秦夔走上仕途,次子和三子则在家侍奉双亲,恪尽孝道。永孚的儿子秦镗,长孙秦淮也子承父业,成为有名的孝子。
      秦金(1467-1534)和秦镗同辈,是秦观的18世孙。他是秦家在明朝官阶的顶峰,曾任南京三个部、北京两个部的尚书,还是太子太保。他位高权重,却洁身自爱,一辈子不纳妾。他捐资修建秦氏宗祠,修撰宗谱,重建祖茔,绘制祖先画像,教授孙子阅读经典。因为秦金生前对朝廷的贡献,他身后倍享尊荣。
      秦梁(1515~1578)是秦观的20世孙,他官及右布政使,修了无锡县志,可见秦家在无锡已经成为一个大家族。他的孙子秦尔载、曾孙秦镛收东林学派的影响。秦梁的侄子秦耀为乱世英雄,被皇帝赐匾“擒获有功”。退隐之后,他购买了秦金所建、秦梁管过的名园,并改名为“寄畅园”。此时,秦家家产丰厚,经过分配之后,他的子孙,以至曾孙,都还居于无锡首富。
      秦德藻(1617-1701),秦观的24世孙,是作者父母的共同祖先。他过着隐士生活,一生没有功名,但他的子孙辈多有位居高官者。他活到85岁,有幸在寄畅园接驾康熙皇帝的三次南巡。之后的三次他没有见到,是他的子孙接驾的。
      秦道然(1658—1747)是秦德藻的孙子,秦观的26世孙。他身为皇九子的老师,不幸卷入争夺皇位的政治斗争。在四阿哥雍正上台后,秦道然被打上政治犯的标签,遭受重型审讯,被迫出卖旧主。此时,寄畅园也被朝廷充公了。
      秦蕙田(1702—1764)是秦道然的侄子(名义上为侄子,实际是生子,过继给弟弟),他发誓要夺回家族的荣耀。从考中探花开始,他逐步地成为秦家在清朝官阶最高的人。后来,他求乾隆皇帝赦免了秦道然,制定了秦氏家训,买回家族失去的财产,重新夺回和修葺了寄畅园,并在园林左侧修建了秦氏双孝祠。1751年,乾隆游览无锡,秦家9位60岁以上的老人一起在寄畅园门口恭候圣驾。回北京后,乾隆皇帝下令在颐和园里修建一处和寄畅园一样的园林,这就是现在的“谐趣园”。
      秦观的30世孙秦缃业(1813—1883)生活在战乱年代。这是无锡落入太平天国之手,又遭受清军洗劫的年代,双方都极尽奸淫掳掠之事,人民沦落到人吃人的地步。这是中国和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年代,国力羸弱,秦家也开始走向没落。秦缃业曾仕途失意,当李鸿章的幕宾;曾组织湖航吟社,极尽风雅。在他71岁去世前,他为去杭州主持东城讲舍,已经到了卖字画筹集盘缠的地步了。
      作者的母亲秦昭华,秦观的34世孙,是秦德藻过继给哥哥的儿子松岱的后人。作者的父亲秦联奎(1888-1959),秦观的33世孙,是秦德藻次子松期的后人。两人相差27岁,因为年龄、辈分和子女的关系,婚姻不被女方父母看好,为此两代人断绝关系。作者母亲结婚之后,成为六个孩子的继母,其中大的还是她的同班同学。
      作者的父亲是最早获得律师培训并拿到证书的中国人之一,他是上海黑帮慈善家杜月笙的朋友,曾经为“七君子”做过辩护。他还有一条建议被写进了《中华民国宪法》,那就是:人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
      在本书中,作者既写了有趣的故事,又做了客观的点评,不因事关自己的祖先而有所偏颇。比如,他引用后世评论家的话来评论秦观,蔡伯世说:“子瞻(苏轼)辞胜乎情,耆卿(柳永)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已”,而元好问却不喜欢缠绵悱恻的诗词,贬之为“女郎诗”。写到自己父亲的时候,作者有这样的评价: “他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对朋友很忠诚,但却忽略了最亲近的家人。他是一个敢于蔑视传统的浪漫主义者,但对待他心爱的女人却很残忍。他是一位卓越的律师,在中国历史的动乱年代里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性格上的弱点,尤其是沉迷于投机和赌博,又使得他为时势左右,没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家族史,也通过时世的运势来解读祖先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也是一本反映历史政治、社会、官宦生活的书籍,所记之事大到朝代更迭、帝皇替换,小至官服装饰、祭葬礼仪。书中还有照片、插画,和作者上至33世祖的家谱图,读起来相当有意思。

  《祖先》读后感(三):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

说到“家国观”,这绝对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词汇。有国才有家,这正是《祖先》产生的背景。如果没有上下五千年中国国家观念的延续,当然也就没有这九百多年的一部恢弘家族史。然而这个观念似乎反之亦然,如果没有五千年来家族的延续,又怎么能有一个“家国同构”的中国呢?

正是因为一个个的秦家,他们或许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或许早已无踪可循,但是,它们是构成一个圆的分子。中国人向来重视血脉的延续,一切都会消失,死亡会带走生命,但是只要有血脉的延续,一切就未曾灭亡。

从公元1049年起,秦家骢的祖先秦观始,到秦家骢的下一代至第三代,中国历经了宋元明清、民国、军阀混战、新中国,朝代更迭,一朝天子一朝臣,朝代会结束,但是血脉的延续并不因为外部朝代的更改而改变。在一个人的家族史里,让我们尤为感悟最深的是,一朝不管延续多少年,只要家在,国就在,血脉在,这个民族在。因为这一切,最终形成一个圆融的概念,终于成为了中国人亘古不变的家国观。

在秦先生描述的历史中,大家和小家不在是一个有距离的存在,它们终于在历史的跌宕中合二为一。通常我们读历史,要么正史要么野史,不管哪一种历史,都是关于那些历史留名大人物的历史。只不过一种是官方的历史,另一种是民间传说中的历史,但是主角不外乎王侯将相、名家世子。秦先生的33世族,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依然不是历史上的无名氏,但是却并不是正史留名的大人物。正因为秦家骢的追溯,历史突然变得生动起来,变得有血有肉,可以触摸了。在字里行间中,我们突然读到了自己的家族史,那个遥远的祖先,虽然他并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姓名、丰功伟绩,但是我们留着他们的血液,因为他们曾经的存在而存在。他们突然跨越了历史,来到了我们面前。只有这个时候,“根”才有了自己的意义。连尊为斗战胜佛的孙悟空,都想要一个来历,这甚至折射着一个最深刻的哲学命题——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

当一个人的历史铺陈开来,一个家族在宏大的背景、漫长的岁月中被看到时,我们中国人,才真切地感受到,家与国的存在,历史的存在,自我的存在。所以,即便是秦家未曾在历史上挥斥方遒,建立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业,它依然有着卓绝的历史意义,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历史,每一个人有根有源的存在。

不禁佩服秦先生,这部500多页厚重的大部头,每一字每一句背后都有着艰苦卓绝的工作。随着朝代的更迭,故人的离去,故纸堆中的历史渐渐消弭了,自宋以来的一个家族历史,如何一点一滴的捡拾、寻找、整理、归类,然后在形成一部正史之外的家族史,这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工程,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秦先生还是完成了这一切,甚至找到了33世祖秦观的墓,找到了上海城隍和自己家族的关系。

我们中国人向来忌死者讳,难得的是,作者在家族史写作过程中,秉持的是一种客观、抽离的态度,即便祖上有人被弃自己的诺言、懦弱,只要他掌握了实在的资料,也未作任何的粉饰。特别写到了自己可以触碰的亲人时,他没有因为父亲的故去隐去内心真实感受,这正是让历史变得可以触摸的最重要原因。

千年似乎只是弹指一挥间,在丰功伟绩之外,是每个普通人默默无闻的生活,可是谁又能说,这就不是历史呢?真正的历史,从来都是普通人创造的、经历的。当这一切痕迹被风吹毕现时,我们才第一次感受到五千年的历史,我们每一个人,好像都未曾缺席。

  《祖先》读后感(四):大历史与小历史

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题》四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也不知其中道尽了多少天涯游子的心声。中国人历来有慎终追远、崇功报德的传统,过去但凡是大户人家的家祠里总是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以及列祖列宗的牌位挂像,享受着子孙们世世代代延绵不绝的香火。16世纪当利玛窦、龙华明等欧洲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传教,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调和中国人的祖先崇拜与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而关于中国人祭祖祭孔引发的相关争议,最终在清朝康熙年间激化爆发了著名的中西礼仪之争,直到1939年教皇庇护十二世颁布教谕,方才化解了这场盘桓近三百年的中西礼仪之争。《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国的大事情就在于祭祀与战争,一国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个家族,西方人也许永远不会明白,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根植于对于祭祀祖先的一系列礼节仪式之中。而这一传统延绵两千年,到了近代却被视作糟粕残余,弃之若履,乃至于戛然而止。

《祖先:一个家族的千年故事》是美籍记者秦家骢先生花费五年光景踏访多地精心撰述的无锡秦氏家族史,记录了秦氏家族从北宋大词人秦观到作者绵延九百多年的兴衰历程。传统中国社会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实质上就是宗族社会。敦亲睦族主要通过建立家族治理秩序、祭祀活动以及修续谱牒、建立义学义仓来实现其社会功能。修续家谱在宗族社会中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有道是“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现在中国人对于祖先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绝大多数的只知其父其祖,再往上述就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任何人都不会像自己会像《西游记》里的美猴王孙悟空是从石头蛋里蹦出来的。笑问客从何处来,对于今人来说,更像是一种无奈,故乡何在?祖先何人?这也就是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祖先,从新书写家族的历史。这不仅仅是溯源寻根,更是一种重拾传统的过程。印刷于1929年的《锡山秦氏家谱》是秦家骢父亲秦联奎遗留给他为数不多的遗物之一,这成了他开启家族传奇历史的密钥。一部家谱将那些或伟大或平凡祖先的名字与自己关联在一起,他们中有文人、能吏、政治犯、乡绅、孝子、忠臣、“逆子”,生前的荣辱毁誉都如云烟消散在历史长河之中,只留下后人无限的唏嘘与感慨。

从秦氏一族九百多年嬗衍的历史,不难看出乡绅作为精英阶层对于地方基层社会构建起着积极推动作用。宋代张载、程颐、范仲淹、朱熹等人都努力重建宗族组织,通过乡约族规弥合各种社会矛盾,到了明清,随着地方士绅力量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变动的社会流动性增大,这种趋势日益得到强化,尤其是明清鼎革之际,社会动荡加剧,中央权威并不强大而有效,地方士绅通过收聚宗族、建立慈善组织、学校、社区协作刊行善书,承担了一部分政府的责任,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地方秩序的维护者,在这种乡绅的主持下,无论是乡里、村落还是家族,这样的小共同体具有相当的自我维系和调节能力。但随着历史的演进,进入到近代,一方面科举制的废止带来了地方知识精英的凋零,另一方面新兴的城市西式生活吸引了更多的地方精英,二十世纪数次社会大变革,乡绅阶层与宗族在时代的冲击下已经荡然无存。

朝有存亡,代有兴替。忠臣孝子,守道直行,迭出不穷,不坠家声。维系中国人情感纽带的始终是家庭,从小家到大国,修齐治平,一以贯之,大历史背后往往都是一个个鲜活的小历史,正是无数的小历史汇成了所谓的大历史。

  《祖先》读后感(五):中国家族史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对我们影响可谓深远,即使我们已经处于21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们,但封建思想依然或多或少保留在人们脑海中。在我看来,这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荧幕上自始至终由三个身份扮演者操控着,研究中国历史从这三个角度即可。一是平民,这类人由农民、商人、不得志科举人等等组成,研究这些人可以知道当时的风俗名情;二是家族势力,例如;两晋时期的“王谢”两家,研究家族能了解当时的社会关系,政治体系等知识;三是皇室,皇帝在封建时期可是至高无上的地位,而皇家斗争又是牵连天下形势的大事,研究皇室能知道国家国力、外交政策等等情况。我想,这三种身份就能囊括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
本书恰恰是从第二个视角即家族式中国观察中国封建社会的。且独出新颖,放弃我们历史书上枯燥乏味的大框架写法,而是通过祖上一个个显赫或者闻名的“秦氏”来讲述故事,以秦氏先祖的个人命运为线索,串联起这九百多年间家族的变迁和国家的兴衰。诸如:   身陷北宋新旧党争的秦观,三辞朱元璋聘书的元朝遗臣秦裕伯,“九转三朝太保、两京五部尚书”秦金,权相张居正的亲信秦燿,师从东林党人的明末孤臣秦镛,受清初“江南奏销案”……以小人物折射大历史,使得历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不仅如此,在牵连到每一章节的人物时,作者巧妙地向我们科普所处朝代的婚礼、政治、科举制、服装等等知识,简直是一本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简史。作者由先人的人生命运、经历入手,逐渐上升到社会环境,再到政治格局,向我们呈现出一副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及历史背景。如;当写到秦观身世经历时,作者牵连出其师傅苏轼、政敌王安石等人的朋党之争,进而牵涉出宋朝皇位之争以及统治大权的转移。小格局大背景,多么生动的历史及具有吸引力的故事啊。
当然,本书虽以第一人物视角展开故事,也侧面描写了大量的社会风气、民俗民情、国家政策等方面的知识,但由于作者材料仅仅源于族谱和史书,书中难免少了许多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境的变化这方面描写,致使文章看起来略显僵硬,不过这也是作为一本历史书不可避免的风格,本书作为“秦式族谱”故事性和情感戏还蛮足的。
本书给了我一种重新审视历史的角度,中国姓氏与家族历史源远流长,追溯起来可大有来头。中国人的归属感和使命感或多或少来源于家族的文化,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正式看待自己的家族历史。
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祖先》读后感(六):锡山秦氏的私家“正史”

文/夏丽柠
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曾经说过,“英雄与祖先”是一个很好的著书立作的题目。可见,从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和演化论者的角度,每一个家族的祖先都为本族群的历史和文化缔造了不可抹灭的贡献。
宗族观念,在中华自古有之。生于香港,长在美国的秦家骢,由一本《锡山秦氏宗谱》而缘起,展开了一趟“认祖归宗”的神奇之旅,也成就了这本“卧游”纸上的《祖先》。本书是秦家骢从他的33世祖、出生在1049年的秦观开始,叙述秦家历代祖先的生平,一直写到1959年他父亲去世。1988年在美国出版,近期才有中译本在国内首版。
秦家骢“寻根”意属偶然,全赖其在父亲的故纸堆里找到了一本宣纸印刷的老式线装书,封面上印着手写体书名:《锡山秦氏宗谱》。
“这本书里记载了我家三十三代祖先的名讳,绵延九百多年,上溯到11世纪的秦观。我父亲和我母亲出生于同族,都是这位宋代著名大词人的后裔。从我父亲这边计算,由秦观到我共传了三十三代,而从我母亲这边计算,到我则是三十四代”。
由秦家骢对于无锡秦氏家族宗牒的简述,我们至少可以明晰两件事情:第一,宗族血脉绵延至今,历代族人中的“英雄人物”均已记录在册,这是一份完好的私家历史。第二,父亲与母亲同宗同族,说明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往来仍是社交生活的主要范围,也侧面证明了宗族之间来往的紧密。
著名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的《金翼》,是以小说体讲述家族之间发生的牵扯个人及整体命运的“琐事”为家史。与林先生的研究不同,秦家骢由于久居海外,对于上千年的历史无法再进行田野调查,所以大部分史实都基于宗牒所述,又附以当时的史料拼接而成。因宗谱上的人都是“英雄”,即是那些“光宗耀祖”的人。这本家族史更像一部“正史”。无锡秦氏的家谱实则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建功立业的“伟人”才可以在纸上留下一个黑墨的名字和一段可歌可泣的佳话,而那些芸芸众生只能淹没在历史烟尘之中了。
从宋至元,由元至明,再到清与民国,无锡秦氏的宗谱上出现过:诗人秦观、上海城隍秦裕伯、尚书秦金、最年轻的翰林秦松龄、雍正朝探花秦惠田、扫荡海寇的按察史、京城大吏秦瀛、作者秦家骢的祖父知县秦国均,以及父亲法界先驱秦联奎。由此足见,秦氏是当地的名门旺族,家族里文人武将层出不穷,并且在历朝历代都有朝廷的功臣。有趣的是,作者特意取单独一个章节撇清了恶人秦桧与无锡秦氏的关系。还有一章是讲述“秦门孝子”的故事。宗谱里浸淫浓浓的儒家之气,毫无例外地反映在字里行间。
书中仍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是,至祖父秦国均开始,才有了些关于家眷琐事的叙述。写到父亲秦联奎时,始有些人间烟火气,讲述了父亲嗜酒喜欢在外游荡,与母亲婚恋坎坷等家事,才让读者觉得这是私“人”的历史,而不是一味追求“树碑立传”的“宗谱”。
当然,对于一位在海外多年的游子秦家骢来说,扬扬洒洒几十万字,足以表达他对故乡宗祖的眷恋之情。而锡山秦氏的宗牒,也极有可能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家谱,对于未来社会学的研究也是极为珍贵的史料。
转载请豆邮联系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xxs/35714/


《祖先遗产|《祖先》读后感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幼儿园大班活动总结汇编5篇

幼儿园大班活动总结汇编5篇

国庆节是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假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活动总结汇编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24
2023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合集4篇)

2023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合集4篇)

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3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合集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24
2023年社区普法活动总结报告【汇编三篇】

2023年社区普法活动总结报告【汇编三篇】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社区普法活动总结报告【汇编三篇】,欢迎品鉴!
2024-04-24
反腐倡廉教育月活动总结(通用5篇)

反腐倡廉教育月活动总结(通用5篇)

加强党风廉洁建设,开展反腐败工作,不仅仅是我们监管部门和政府的责任,更应该是全民行动起来的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反腐倡廉教育月活动总结(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4
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心得体会精选4篇

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心得体会精选4篇

心得就是工作或学习中的体验和领悟到的东西,亦可以称作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心得体会精选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24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