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锅上的蚂蚁]热锅上的家庭经典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9-09-26   来源:读后感    
字号:

【www.jxscct.com--读后感】

热锅上的家庭经典读后感10篇

  《热锅上的家庭》是一本由[美]奥古斯都·纳皮尔 / 卡尔·惠特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热锅上的家庭》读后感(一):《热锅上的家庭》好句集锦

读完《热锅上的家庭》,我最大的收获是,一览了家庭治疗的全过程,很痛苦,很挣扎,但也充满希望。另外,我有一边读书一边拿笔在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话底下划线的习惯,以下是读完《热锅上的家庭》后,我认为比较好的段落。
#婚姻# 许多人都抱着一个美好的梦想而结婚,以为婚姻能使我们得到呵护理解,可以使生活更容易更安全。刚开始时的确如此,但不久最初的热情会被很多因素所冷却。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夫妻双方在依赖的关系中,会为逐渐失去自我认同感到恐惧。如果两人都能保留一些自己的空间,问题也许能解决。
#婚姻# 夫妻俩创造出来用以避免面对婚姻问题的策略,同时有可能将他们引向另一种模式,那就是外遇。这是夫妻极力想突破婚姻僵局所采用的致命手段,一个常会使夫妻关系濒临灾难边缘的方式。
#婚姻# 在一段婚姻中,夫妻两往往会因过分依赖对方而丧失自我,他们对这种状况感到恐惧。其实,他们是可以克服这种依赖感的,对婚姻也不会造成多大威胁。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常会寻找一个替代品来取代依赖感,丈夫常常是工作,而妻子则是子女。
#婚姻# 一般常见的模式是,丈夫的外遇是他的工作,太太的外遇则是孩子。而彼此都觉得是对方不忠。
#婚姻# 我们相信已婚夫妇在很多方面都是绝妙搭档,例如他们的成熟度、亲密的能力、对生气的容忍度、性爱的热度,以及他们对粗俗的容忍度、自发性、诚实及其他众多心理特质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双方带进婚姻的问题也都是相当的。
#婚姻# 如果有任何一个离婚的种子是事先埋下的,那很可能就是在个人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之前,便一头栽进婚姻这件事。
#婚姻# 虽然研究指出,晚婚的夫妻维持长久婚姻的机会较大,但年龄可不是唯一的变项。更关键的问题在于,结婚时两个人是否都已经历过一番心理空间的磨练;在这段历程中他们独自与生命格斗,四无依傍只有靠自己,并且发现自己可以战胜孤独的恐惧。
#婚姻# 许多人因太早结婚而失去了那种从孤独中净化自我,及寻求更多自信的机会。他们只草草瞄了眼外在的世界,就十万火急地抓住一个伴侣,借婚姻逃离孤独。他们并不清楚,这么快从一个家庭逃到另一个家庭,很容易将他们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挫折也转移到新的婚姻里。
 #如何与子女相处# “你应该摸索着在旧系统中做些变化,以前是父母控制子女,现在应该试着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在新系统中你和她之间将更会是人对人的关系。最好的情况是成为她可以咨询的对象,使她乐于接近你。”
#如何与子女相处# 善于表现父母人性的一面。一般父母只提到‘为人父母’的角色,但却不谈自己,不谈自己的感受。如果父母想和长大成人的孩子有更人性化的关系,就该开始尝试将自我更充分地表露出来,而不再做只是好像掌握着所有正确答案的训导员。
#如何与子女相处# 父母和子女一样,也有怀疑、恐惧和问题,可以和孩子谈论。如果孩子知道这些,他就更能在父母的身上找到他可以认同的东西,而不仅是看到他一味反抗的东西。
#如何与子女相处# 大人的力量不是靠厉声严斥来表现的。他们可以一种人性化和灵活的方式来表达。做父母的若能如此,则家庭中的权力或许可能民主分配,也就是说孩子可以适时承担一些责任。
#热锅上的家庭# 20 世纪50 年代,一群人类学家、沟通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在不断观察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期似乎与其父母的婚姻冲突息息相关。一旦父母争吵激烈起来,子女就会发病,把生病当作维持家庭稳定的灭火器。
#热锅上的家庭# 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家庭,例如别人口中“完美”的姐姐或哥哥,可能是一个非常紧张和不安的人;一个酗酒者的太太,可能是一个非常脆弱沮丧、苦苦撑持“贤惠”皮囊的人。一旦和这些家人接触,就会不禁惊讶:“天呐,这家里每一个人都有病!”—
#热锅上的家庭# 很多困扰往往是一家人共同酝酿出来的。家庭犹如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家人之间的作用力此消彼长,每个人都在使劲,每个人都有份。
#如何与家人相处# 争吵最宝贵的价值或许在于和解时的亲密感。说来也奇怪,人们常常只有把别人气得痛苦哀号后,才会允许自己表现出关怀。人和人攻击与和解的过程非常神秘,但是这种循环确实在人类中由来以久而且威力强大。
#如何与家人相处# 在怒气累积到口不择言倾泄而出时,会让所有当事人都非常害怕,因为不确定争吵之后是不是有和解的保证。对质可能会带来两种结果,一是使关系完全破裂,另外则是重新开始互相关怀,二者如何平衡大多取决于家庭成员的集体潜意识。
#如何与家人相处# 家庭应该发展出一个新的语言系统。家庭中的每一份子都应该学习谈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偏激地攻击别人。例如厨房里需要帮忙的母亲不该对女儿说:“你只会偷懒!”她应该说:“我在厨房里感觉好烦好难过,你可以帮我吗?”

  《热锅上的家庭》读后感(二):《热锅上的家庭》:中产阶级的病和无产阶级的命

展示中产阶级家庭危机的内斗片虽然通常拿不上大奖,但却一直是中产阶级自我反省与救赎的重要题材。无论是像《消失的爱人》(Gone Girl)这样围绕年轻的准丁克家庭展开,还是如《八月:奥色治郡》 (August: Osage County)一般撕开一个扩展家庭的层层病灶,都看得人脸色阴沉,甚至开始怀疑人生。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你又何苦要结婚。
面对电影里M豆一般的各种抗抑郁抗焦虑药,不免让人同情起来,生活优越的西方中产阶级,其实真病得不轻,一天不吃药,出门就犯病。那么,除了有病的吃药,没病的瞎闹之外,一个出了问题的家庭难道就没有别的解决办法了吗?《热锅上的家庭》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观察和回答,尽管此时距离这本书写作完成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
卡尔·惠特克是威斯康星大学精神医学教授以及家庭治疗师,奥古斯都·纳皮尔为取得北卡罗来纳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跟随其完成实习课程。尽管副标题叫“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但作为辅助治疗师的纳皮尔只选取了布莱斯一家作为完整案例,全程记录了其一年半的治疗过程。仅仅通过布莱斯一家,纳皮尔就清楚地向读者剖析了原生家庭、核心家庭,祖辈、父辈、子辈之间的传承与羁绊。虽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看,每本经的写法在结构上常常是相通的。如果觉得问题来自个体本身,就选择个人咨询,如果感到问题背后牵涉了不同的关系网,恐怕就只有面对“结构之战”(the battle for structure)了。
在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里,事业有成的丈夫对家庭逐渐忽视缺乏热情,被迫留在家里的妻子面对两三个孩子和繁琐的家务感到越来越失望和烦躁,中年危机看起来完全无法避免。而最可怕的是,源于夫妻之间的家庭危机,却往往表现为教育问题,大家心照不宣地顾左右而言他,把自己深深藏起来。
家庭治疗所探寻的结构性问题,往上涉及到原生家庭,夫妻二人各自在成长中保留下来的负面情绪像一个看不见的雪球不断累积。我们很努力地逃离父母的缺点和压抑,但最终还是成为了曾经不想成为的“他们”。往下表现为问题的外化和转移,通过与孩子的亲密、争执来转移夫妻之间的压抑。在布莱斯家里,女儿克劳迪娅、儿子丹先后充当了替罪羊的角色,被贴上叛逆而无法管束的标签,险些被逼离家出走甚至自杀。
家庭治疗并不能保证可以抹平家庭裂缝,最大的功效只是把每个人从纠缠不清的相互指责中解脱出来,开心也好沮丧也罢,家人之间即使再亲密,谁也不是谁的代言人。布莱斯一家结束治疗的时候,夫妻之间感情的回温似乎还很漫长,但家庭里的每个人都在这里得到了成长,妻子卡罗琳开始活得自在,克劳迪娅、丹回归“正常”,他们学到了一起面对家庭问题和困境的新方法。
最后的最后,纳皮尔终于提到了家庭治疗法的弊端,那就是价格太贵,而医疗保险也还没有全面负担,所以能够从家庭治疗中受益的只有像大卫这样收入不菲的中产阶级以上家庭。而家庭治疗的另一个问题纳皮尔还没有说,也不会说,那就是结构化的治疗过程也还是治标不治本,换句话说,这种找结构的方法并不能真正地革除结构性问题的根源,而那里正是中产阶级症候性之所在。
当然,比起中产阶级症候性,中国读者更关心的还是这样一本“如何治疗中产阶级家庭”的书,对我们是否有参考性。中国家庭当然也存在前文所涉及的结构性问题,只不过这些问题往往首先被冠以“命运”之名,比如电影《万箭穿心》。“万箭穿心”是原著小说名《风水》的具象化,房子位置不好,处在几条马路中央,犹如万箭穿心,住在房里的人自然早晚要倒霉。是的,中产阶级可以有病,无产阶级只好信命。
中国人观念中的“命”早已根深蒂固,婚姻不幸命不好,儿女不孝命不好。这里的“命”也有两层意思,一是时代大命运将我们安置在这个国家的某个位置,眼见着社会阶层流动逐渐停滞,日夜劳作的人不得安眠;另一边则是24小时浸泡其中的个人命运,是否可以为改变生活中的痛苦做些什么,比如震惊一时的“父母皆祸害”豆瓣小组至少部分展示了亲子关系的复杂性。尽管“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家庭观念对老一辈而言很难再改变,但至少子一代可以从现在起有所改变,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尝试自疗。我想这大概便是这本书眼下最实际的意义吧。

  《热锅上的家庭》读后感(三):《热锅上的家庭》好句集锦

  读完《热锅上的家庭》,我最大的收获是,一览了家庭治疗的全过程,很痛苦,很挣扎,但也充满希望。另外,我有一边读书一边拿笔在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话底下划线的习惯,以下是读完《热锅上的家庭》后,我认为比较好的段落。
  
  #婚姻# 许多人都抱着一个美好的梦想而结婚,以为婚姻能使我们得到呵护理解,可以使生活更容易更安全。刚开始时的确如此,但不久最初的热情会被很多因素所冷却。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夫妻双方在依赖的关系中,会为逐渐失去自我认同感到恐惧。如果两人都能保留一些自己的空间,问题也许能解决。
  
  #婚姻# 夫妻俩创造出来用以避免面对婚姻问题的策略,同时有可能将他们引向另一种模式,那就是外遇。这是夫妻极力想突破婚姻僵局所采用的致命手段,一个常会使夫妻关系濒临灾难边缘的方式。
  
  #婚姻# 在一段婚姻中,夫妻两往往会因过分依赖对方而丧失自我,他们对这种状况感到恐惧。其实,他们是可以克服这种依赖感的,对婚姻也不会造成多大威胁。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常会寻找一个替代品来取代依赖感,丈夫常常是工作,而妻子则是子女。
  
  #婚姻# 一般常见的模式是,丈夫的外遇是他的工作,太太的外遇则是孩子。而彼此都觉得是对方不忠。
  
  #婚姻# 我们相信已婚夫妇在很多方面都是绝妙搭档,例如他们的成熟度、亲密的能力、对生气的容忍度、性爱的热度,以及他们对粗俗的容忍度、自发性、诚实及其他众多心理特质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双方带进婚姻的问题也都是相当的。
  
  #婚姻# 如果有任何一个离婚的种子是事先埋下的,那很可能就是在个人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之前,便一头栽进婚姻这件事。
  
  #婚姻# 虽然研究指出,晚婚的夫妻维持长久婚姻的机会较大,但年龄可不是唯一的变项。更关键的问题在于,结婚时两个人是否都已经历过一番心理空间的磨练;在这段历程中他们独自与生命格斗,四无依傍只有靠自己,并且发现自己可以战胜孤独的恐惧。
  
  #婚姻# 许多人因太早结婚而失去了那种从孤独中净化自我,及寻求更多自信的机会。他们只草草瞄了眼外在的世界,就十万火急地抓住一个伴侣,借婚姻逃离孤独。他们并不清楚,这么快从一个家庭逃到另一个家庭,很容易将他们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挫折也转移到新的婚姻里。
  
   #如何与子女相处# “你应该摸索着在旧系统中做些变化,以前是父母控制子女,现在应该试着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在新系统中你和她之间将更会是人对人的关系。最好的情况是成为她可以咨询的对象,使她乐于接近你。”
  
  #如何与子女相处# 善于表现父母人性的一面。一般父母只提到‘为人父母’的角色,但却不谈自己,不谈自己的感受。如果父母想和长大成人的孩子有更人性化的关系,就该开始尝试将自我更充分地表露出来,而不再做只是好像掌握着所有正确答案的训导员。
  
  #如何与子女相处# 父母和子女一样,也有怀疑、恐惧和问题,可以和孩子谈论。如果孩子知道这些,他就更能在父母的身上找到他可以认同的东西,而不仅是看到他一味反抗的东西。
  
  #如何与子女相处# 大人的力量不是靠厉声严斥来表现的。他们可以一种人性化和灵活的方式来表达。做父母的若能如此,则家庭中的权力或许可能民主分配,也就是说孩子可以适时承担一些责任。
  
  #热锅上的家庭# 20 世纪50 年代,一群人类学家、沟通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在不断观察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期似乎与其父母的婚姻冲突息息相关。一旦父母争吵激烈起来,子女就会发病,把生病当作维持家庭稳定的灭火器。
  
  #热锅上的家庭# 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家庭,例如别人口中“完美”的姐姐或哥哥,可能是一个非常紧张和不安的人;一个酗酒者的太太,可能是一个非常脆弱沮丧、苦苦撑持“贤惠”皮囊的人。一旦和这些家人接触,就会不禁惊讶:“天呐,这家里每一个人都有病!”—
  
  #热锅上的家庭# 很多困扰往往是一家人共同酝酿出来的。家庭犹如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家人之间的作用力此消彼长,每个人都在使劲,每个人都有份。
  
  #如何与家人相处# 争吵最宝贵的价值或许在于和解时的亲密感。说来也奇怪,人们常常只有把别人气得痛苦哀号后,才会允许自己表现出关怀。人和人攻击与和解的过程非常神秘,但是这种循环确实在人类中由来以久而且威力强大。
  
  #如何与家人相处# 在怒气累积到口不择言倾泄而出时,会让所有当事人都非常害怕,因为不确定争吵之后是不是有和解的保证。对质可能会带来两种结果,一是使关系完全破裂,另外则是重新开始互相关怀,二者如何平衡大多取决于家庭成员的集体潜意识。
  
  #如何与家人相处# 家庭应该发展出一个新的语言系统。家庭中的每一份子都应该学习谈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偏激地攻击别人。例如厨房里需要帮忙的母亲不该对女儿说:“你只会偷懒!”她应该说:“我在厨房里感觉好烦好难过,你可以帮我吗?”

  《热锅上的家庭》读后感(四):会讲故事的家庭治疗师

       朋友推荐《热锅上的家庭》,只说是关于家庭治疗的,当时心想又出了一本理论书,不知能给自己带来怎么样的新鲜知识。拿到书时,却发现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既是有着令人情绪起伏欲罢不能的情节的故事书,同时又是理论与故事融合得恰到好处的专业书。
       如果把它当成故事来看,书中展示了两条主旋律,分别以一个家庭和两个家庭治疗师的心路历程为线条。家庭的故事并不太曲折,布莱斯夫妇与三个子女之间所呈现的婚姻冲突、青春期子女、原生家庭的控制……却是大多数家庭都经历着的,或即将经历的,读到某处,你会因为似曾相识的感受而再一次触碰原本潜抑下来的过往;假如你是一位心理师或治疗师,看着家庭的表现,“咨询蜜月期”、成员对咨询师的依赖与抗拒、家庭的脱离或成长……你可能会心一笑,因为你已经经历过了;也可能焦虑着,因为你正在经历着着故事中治疗师的焦虑、悲伤与失落,无论如何,你都能在故事中找到你的影子,并进一步分析、了解自己。
       如果把它当成专业书,那么,这是一本极容易读懂的理论书,作者巧妙地把故事的发展和理论融合在了一起,在适当的地方,故事暂停,讲讲理论,更为奇妙的是,理论部分,也是通过讲故事来进行的,避免了晦涩难懂的描述,很容易就能理解到双重束缚、三角关系、同盟等概念,无论是想自我成长的家庭,还是走专业路线的咨询师,都是值得去阅读的好书。
       本书虽然是从家庭治疗的系统理论方向去讨论的,其实也呈现了一些其他的心理咨询理论,比如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个体与团体辅导等等,甚至还有后现代的痕迹,专业人士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学习到如何将不同流派进行整合。
       当然,这么一本精彩的书,绝对不能忽略译者的功劳。李瑞玲,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兼有理科训练的理性与擅长文字的感性,把自身的经历感受与专业训练相结合,凭着深厚的心理学功底把原文理解透彻,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诠释,使本书更贴合国人的阅读习惯,期待着她的更多佳作。
       借用译者的一段话:愿那些在家庭中挣扎、痛苦或疏离的人们,在本书的陪伴下,顺利走过热锅上的洗礼,成为一个“不同”的人,建立一个全新的自尊自爱的自己,进而缔结全新的“家庭之爱”。

  《热锅上的家庭》读后感(五):中国家庭面对家庭问题该做些什么

    文/河北小珊 评《热锅上的家庭》
    正在读的这本《热锅上的家庭》,前几天的活动没有赶上,好在同事小妹妹有幸获赠,于是拿来读一读,书未读完,感触良多。因为我们身边存在太多的家庭矛盾,叛逆的子女与严厉的父母,严厉的父母与溺爱孩子的祖父母,婆媳直接,受夹板气的丈夫。。。
    家庭矛盾特别普遍,但在我身边有个特别的现象,大门一插,吵得面红耳赤,出门都说自己家千好万好,子女如何如何听话,夫妻如何如何恩爱,父母如何如何疼爱小辈。。。活脱脱家庭版的讳疾忌医,相比之下,这点上应该学习大卫一家,正视既成事实的家庭问题,寻求专业的帮助!
   

  《热锅上的家庭》读后感(六):你的家庭经得起考验吗?

你将建立的家庭,比你出身的家庭更重要。——D.H.劳伦斯

记得多年前周华健有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最近比较烦》,其中唱到:“太太每天嫌我回家太晚,女儿太胖,儿子不肯吃饭,车子太烂,银行没有存款。”不知引出了多少感慨,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受传统儒家思想和农耕文明的影响,中国人大多注重集体主义,是以家庭为核心的生存关系和状态,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重身份的,既是别人的女儿、姐妹,也同时是母亲、姑嫂等等,庞大而复杂的家庭关系网让人们深陷其中,痛苦不堪。所以才会有周华健这首《最近比较烦》,是很多人生活现状的真实写照。

每个家庭都带着自己的结构、步调和规则,这种组织、模式都是长年累月营造出来的。仔细回顾一下我们的家庭,你是不是也常常感觉到父亲在家庭中似乎是个局外人?你是不是也与焦虑的母亲搞得剑拔弩张?你是不是也渐渐发觉孩子表现得越来越叛逆和烦躁不安?你的兄长也不像以前一样手足情深?你的姐妹再也不是能畅谈闺阁密语的伙伴?

很多人把这些家庭问题归结于社会的浮躁,可是,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细胞所构成的,社会环境的浮躁亦是家庭成员的浮躁,为什么我们的家庭成员们会像“热锅上的蚂蚁”,那么的焦灼和不安呢?一个个仅维持表面和谐的家庭,经得起考验吗?

《热锅上的家庭—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或许会给我们一些答案和启示。

  《热锅上的家庭》读后感(七):愿所有人都能有所觉知,不必因无知伤害人,也不必因无知被伤害

《热锅上的家庭》这本书到手之后我就开始读,到目前为止才读了三分之一。这本书是以一个家庭的治疗为案例,通过对一个家庭的分析,来让人洞察整个家庭之间的能量流动和关系的变化。
家庭,是一个很让人绝望的东西,因为你无法改变你出身的家庭,甚至你无法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人,除了你自己。
有一天,我和朋友一起去滑雪,在滑雪场我看到了一个小孩哇哇大哭,母亲就在一旁背对着小孩。旁边一个女士告诉我小孩的妈妈就在旁边,大概是看出了我拿担心的眼神。
我的心很纠结,因为在小孩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实际上不止那一次,我遇到了很多很多次这种情况。有一次是在公交车上,我亲眼看到一个母亲因为孩子的小动作将其一巴掌一巴掌打哭,而孩子也在这个时候不停的愤怒的攻击母亲,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相比之下在滑雪场见到的冷暴力还算是轻的。
你很难轻易的去改变一些父母(包括你父母)的思想。
曾经听人说过一句很难听的话:学心理学的人心理都有病。
听到之后特别受不了,但其实这句话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很大一部分人自己遇到了问题,而又求助无门的时候,都会开始学习心理学,或者直接报考相关的学校和专业。
而促使人学习心理学的大部分原因,或者说他们心理问题的大部分来源,是家庭。
如果一个家庭的父母无可救药,孩子就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拯救自己。
超激烈的选择是杀父弑母,其次是自杀,再次是离家出走叛逆,再次就是放弃学习。
或者,开始学习心理学,走一条听着父母的话而又开始偷偷“背叛”父母的路。
我在不断探索和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接触了很多的心理学流派。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流派是家庭治疗。
以前我一直以为家庭治疗就是萨提亚家庭治疗,后来看了《热锅上的家庭》我才知道,萨提亚家庭治疗只是家庭治疗里面的一个分支流派,叫联合家庭治疗。
我其实一直很怀疑家庭治疗在中国的生存空间有多大,一个会把不听话的孩子送去雷电法王杨永信那里做电疗的民族,会真的意识到这些问题是整个家庭的问题么?
值得庆幸的是,有那么一批有钱又有见识的父母,已经开始学习了,但也只是有钱又有见识的父母。
某次过年,回家相聚,一个长辈在不停的数落他的孩子,说一天到晚玩手机,整天不学习不写作业。而那个孩子就特别淡定的在哪里继续玩手机,听着他的批评一点儿反应也没有。为什么一直在用无效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呢?
如果每个父母都能学一学如何为人父母,那该多好?
与《热锅上的家庭》书中的描述的案例不同的是,中国人的家庭很少有三个孩子的,两个孩子的也不多。但常见的问题都是特别典型的。
1.缺失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难以照顾家庭
2.焦虑的母亲,照顾家庭将注意力全放在孩子的身上
3.孤单的儿童,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
中国人喜欢家长制太久了,最近又有“国学”的复兴,要求小孩子背诵《弟子规》。
如《弟子规》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意思是: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问题是,父母也有误解孩子或言行失当的时候,难道孩子受到错怪,也要顺从地接受吗?难道孩子就不可以为自己辩护吗?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当孩子向父母提建议时,父母不听,生气就可以随便打孩子。孩子挨打时,也不可以有怨言,不可以反抗,孩子应该逆来顺受。
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
愿所有有良知的人,都能学学心理学,了解一下家庭治疗,不必因为无知而伤害到身边的人,不被因为无知而被身边的人伤害。
推荐《热锅上的家庭》,一本讲述家庭治疗的五星好书。

  《热锅上的家庭》读后感(八):家庭运转的法则

这本书通过一个家庭参加治疗的始末,引出了一些家庭运转中的重要法则。简单归纳两条:
一、家庭成员出现问题,很有可能是夫妻关系出了问题
家庭来做心理治疗,起初往往是家中的某个成员(尤其是小孩)的行为问题,变成了一家人的共同痛点。但是随着治疗的深入,这个成员的问题行为有了另外一层含义,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他作为替罪羊替这个家庭掩盖了真正的矛盾,即他通过让自己生病转移了矛盾焦点,掩盖家中真正出问题的成员关系。
书中有句话说得很好,“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不但与父母兄弟姐妹有关,也与其他家庭成员各人背后所隐藏的人际关系有关。” 其中最可能隐藏问题的就是夫妻关系。
由于婚姻是一种契约关系,夫妻之间矛盾的终极解决方案是离婚,即夫妻问题往往关系到一个家庭能否继续存在下去,因此很容易让整个家庭都感到不安。往往整个家庭都会在潜意识中合谋,把问题转嫁给孩子,让孩子生病,来维持这个家庭的可持续发展。
换言之,家庭成员出现问题的时候,有经验的咨询师会多留一个预判,即,可能是夫妻关系出了问题。
二、夫妻关系修复的本质,是个人的自我成长和内在发展
夫妻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跟夫妻双方各自在自己原生家庭中遭受过的不幸有关,即他们把自己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挫折转移到了新的婚姻里。
夫妻各自从原生家庭中学到了如何压抑自己的感情、打击自己和看轻自己,他们不知不觉中携手建立了一个互相埋怨对方的系统,借以逃避自省,也免去亲身体验自我。婚姻变成枷锁,成为他们逃避面对自己内在问题的借口,但其实真正的枷锁在他们自己的内心。
因此要想彻底解决夫妻的婚姻问题,唯有从根本的问题着手——夫妻俩必须各自体验他们的自我。两人必须更独立、更有勇气、对自己更有信心。在这段自我成长的历程中,他们需要独自与生命搏斗,四无依傍只有靠自己挺过孤独的恐惧,忍受生命最基本的焦虑,并在这种“忍受”之中获得相当的自信、自觉和对自我的忠诚。
这段脱离原生家庭获得独立自主的经历,是与另外一个人建立稳固关系的先决条件,也是帮助他们在夫妻关系中创造富有生机的婚姻状态的关键。

  《热锅上的家庭》读后感(九):我们总要先成为自己

这本书我读了很久,里面有很多话让我心有戚戚或者恍然大悟,唉,原来是这样。可以说这是一本从多维度解析的书,它适合心理治疗师,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治疗师的自述;它也是一本优秀的家庭读物,因为他从心理学的角度的以一个真实的治疗案例故事诉说了家庭里常见的状况。它易读,不枯燥。但是这都不是我最想推荐它的理由,我最喜欢的是它透露出来的一种观念:成为你自己吧!只有成为了你自己,才能更好的迈入亲密关系,才能更好的迈入家庭生活。
在这本书提到的故事是一个五口之家的家庭治疗故事,作者是心理治疗师的助手,辅助他治疗这个家庭,他以旁观者的目光详尽并客观地把患者布莱斯一家的家庭情况娓娓道来。而这种“家庭病”其实是普适的。家,其实并不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那种印象,它是温馨的港湾,我们的避风港什么的。家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很多的家庭观念并不独立在这个世界之外。我们在外界收到的压迫,在家里可能同样避免不了,干脆那是因为我们最亲密的人,我们受伤更严重。
故事的开始是从布莱斯一家因为大女儿克劳迪娅的问题而来的,可是家庭治疗师们却连带指出了他们家庭的问题,实质是因为布莱斯夫妇婚姻出了问题。夫妻关系会影响子女这个观点我是知道的。在以前读过的书和自我感触中,我特别赞成在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是应该大于亲子关系的。但是我曾经的观点里,只是单纯的认为父亲或母亲过于倾向亲子,这可能会导致另一方情感空虚,进而导致家庭问题出现。或者是夫妻关系不和,一方选择过于亲子为情感填补,从此婚姻得不到补救,而且孩子本身可能被控制成为巨婴或者成长受到限制。
但是书里的解析又给了我新的视野,夫妻感情由“好”向“坏”滑落,两人都失去当初对彼此的安全感,无意识之中就可能通过孩子向对方施压,孩子成为替罪羊。或者孩子成为家庭的拯救者,通过制造更大的状况而将父母推向合作的一方。
父母也乐意默认这种模式,因为他们不能正视他们的婚姻问题。事实上婚姻问题是家庭病的根本。在这本书中,医生卡尔指出布莱斯夫妇的问题在于,他们对于双方要求过高。布莱斯太太卡罗琳对丈夫大卫的依赖性又过强。医生们首先估计卡罗琳活出她自己,打破惯常相处模式,尝试一下没有大卫的日子。
打破惯常模式,其实就等于脱出两人酝酿多年的共生束缚。我们总是先要成为我,成为自己的治疗师,才能以另一个客观的视角,看出在以前生活中无意识的被卷入矛盾的一些行为,从而避免它,留有余力更好的处理它。
神奇的是,夫妻两人间形成的共生模式,往往从小时候就注定了。这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关系。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都会被我们内化,我们无意识就会再次寻找和他们相似的人,因为那才是我们熟悉的。
往往,我们从原生家庭带来的孤独,未经自我处理便代入新的家庭,希望新的家庭能给我们拯救的愿望往往会破灭。不必借由婚姻逃避孤独,孤独有它的好。正如书中所提到的,在与孤独的战斗中,我们会发现我们是能够忍受最基本的焦虑的——“在这个可怕的世界上,我们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
对,生命本就是孤独的,没有人能拯救我们,除了我们自己。我们的朋友家人能做到的只是和我们互相扶持。如果我们把本应自我处理的问题寄托在对方身上,问题不一定会解决,反而是对自己对方的不负责任。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在上路之前先打理好自己吧。

  《热锅上的家庭》读后感(十):为什么你是现在的样子?看看你的家庭你就知道了!

文/林小白
我看过一些心理学的书籍,都有一个特点,喜欢站在制高点来谈论某个现象、某种行为,而且通常喜欢用通篇的理论来支撑。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就是像我这种没涉猎过心理学专业的人很难读得进去。
但心理学的两位教授奥古斯都•纳皮尔 和 卡尔•惠特克著的 《热锅上的家庭》,还真的是心理学书籍里的一股清流。他们用一个活生生的家庭治疗案例来串起心理行为的研究分析,书中有生动的案例描述,也有专业的理论阐述。
中国人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危机和冲突,而A家庭的处理方式也不能直接套用在B家庭上,因为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即便他们有个共性——有时都如热锅上的蚂蚁一团乱。
夫妻之间的冲突、父子母女之间的冲突,在中国家庭里非常常见。我虽然对心理学了解不多,但我深刻地明白原生家庭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的烙印是多么难以抹灭,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实际上,每个家庭都是一个隐秘的小型系统,都有着社会秩序及规则、结构、领导、生活风格。我们会发现,每个家庭里都有一个leader、顺从者、冲突制造者,而他们在家庭里扮演的角色大多会自发地延续,可能延续到大社会中,可能延续到自己成家立业后组成的家庭中。
而很多家庭,之所以频频产生冲突,也就是他们默认设置的规则有人开始不受用了,他们想要改变,于是危机产生了。好比静水深流的道理,表面上越是波澜不惊的家庭,实际上的盘根错节越多。这样的家庭不爆发则已,一爆发则十分惊人。而我们要做的、能做的,就是透过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来缕清盘根错节的源头,这样纠结才会释然,否则,问题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麻烦。
中国的家庭和静水深流有扯不清的关系,因为我们都竭力想向外人表现我们很和睦、什么问题都没有。我们很少公然表示愤怒,而这只会进一步深化家庭中存在已久的制衡力量,让三角关系更为恶化。
所以,如果你在家中一直处于不被关爱的那一个,那你出了社会可能最关心的只是自己,对他人的事情毫不关心,甚至结了婚也是如此,而这又引发了新一轮的家庭危机。瞧,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
而在你今后的家庭中,你的孩子或许就成为了你的替罪羊。你觉得你在幼时不被关爱,但如果你的爱人同你当初父母一样,也不关爱你,那么你可能不会主动把怒气发在他的身上,你很可能会通过其它渠道去解除你的不满与压力,往往这时,这个替罪羊就是你的孩子。很遗憾,新一轮原生家庭的悲剧又发生在你的孩子身上了。
家庭问题会一直循环,因此逃避不能解决问题。《热锅上的家庭》用了家庭治疗的方式,并保证每个家庭成员都出席,这样心理治疗师就能通过这一家人就坐、交谈的方式,语调及看法等就能很快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对症下药。
在家庭治疗过程中,心理治疗师不做太多干预,他们做的是引导。他们就像那个主动打开家庭问题包袱的领斗羊,他们主动掀开了包袱的一角,然后让家里的每位成员开始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此往复,让他们看清自己在家里的位置,以及为何是如今的位置,然后才能把家庭中的不良状况修正过来。
也许,你这一生都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去做一次正儿八经的家庭治疗,但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明白家庭关系的缠绕盘桓、千结百扣。不论你是不是家庭关系的受害者,至少看过了《热锅上的家庭》,我们学会了正视自身的家庭,尝试去解决问题,尽量不让我们的新家庭成为下一群“热锅上的蚂蚁”。
—END—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xxs/35648/


《[热锅上的蚂蚁]热锅上的家庭经典读后感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支部书记代表支部班子作对照检查材料报告(通用5篇)

支部书记代表支部班子作对照检查材料报告(通用5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支部书记代表支部班子作对照检查材料报告(通用5篇),欢迎品鉴!
2024-03-29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工作计划材料报告(通用5篇)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工作计划材料报告(通用5篇)

工作计划是个人或组织提出的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所要达成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与途径。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从计划的具体分类来讲,比较长远、宏大的为“规划”,比较切近、具体的为“安排”,比较繁
2024-03-29
2021反对美国涉疆发声亮剑材料报告五篇

2021反对美国涉疆发声亮剑材料报告五篇

发声亮剑的意思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是爱党爱国的典范。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1反对美国涉疆发声亮剑材料报告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3-29
纪委书记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讲话发言材料报告范文(精选3篇)

纪委书记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讲话发言材料报告范文(精选3篇)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委书记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讲话发言材料报告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3-29
支部书记代表支部班子作对照检查材料报告精选四篇

支部书记代表支部班子作对照检查材料报告精选四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支部书记代表支部班子作对照检查材料报告精选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3-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