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_《宽容》的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9-09-26   来源:读后感    
字号:

【www.jxscct.com--读后感】

《宽容》的读后感10篇

  《宽容》是一本由房龙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5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宽容》读后感(一):宽容,历史本该如此

这本书虽然名为“宽容”,但其实大部份内容是在讲“不宽容”。这很容易理解,如果这个世界是足够宽容的话,作者就不必写这本书了。
先说说“不宽容”的对象范畴。从影响力上看,“不宽容”可以是个人的不宽容,也可以是官方的不宽容。我们也许经常能感受到别人的不宽容,或者自身沦为不宽容的发起者。然而这些终归只是个人作风不良与缺乏公正心的表现;它虽然令人不愉快,却也有自己的底线,至少在一个自由国度里,要让大多数公民不介意为限。这是不得越过的红线。而官方的不宽容似乎看不到这样的界限,它可以附着于法律,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几乎无所不能。显然,只有抽丝剥茧地分析官方的不宽容产生的原因,才能避免人类不断地陷入不幸。所幸我们的作者在本书就是这样做的。
再说说“不宽容”的时间范畴。人类的历史有几百万年。产生文明的历史不过几千年而已。根据探险家和学者对原始部落的土著居民的研究表明,原始人没有因果概念,一切事情都归结为对神灵意志的违背。为了“生存”这一最基本的需要,他们必须制定律法,一丝不苟地遵从,对违背者施以严厉的惩罚。严格的专制体制是他们维持种族生存稳定的必要工具。因此,人类自身发展的黑暗阶段里,是没有宽容的土壤的,更不存在自由与个性。一直到公元前1000年,古希腊人发现了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个性,从此,人类便陷入了个性与桎梏、宽容与无知的拉锯战,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无数涟漪。作者所讲的故事,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在这本不到200页的书中,作者带领读者穿梭于从古希腊到一战整整两千多年的时空,信手拈来历史中的一颗颗珍珠;但是它又有别于历史教科书,因为作者在观察历史的时候,戴上了一副名为“宽容”的滤镜,从而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别样的历史画卷:
 - 查士丁尼大帝,东罗马帝国皇帝,位列最具影响力帝王TOP 10。他下令编纂的《民法大全》影响了欧洲似乎所有国家的法律,间接影响了亚非国家的法律系统。但这样一个人在房龙眼里只是一个“农夫”,他曾下令查禁古雅典哲学图书、文献,以至于后续学者尝试理解那些思想时变得极其困难。
 - 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三驾马车之一。作者没有过多着墨于路德,而花了大量篇幅介绍加尔文。这位宗教改革的功臣,在成就了他一番事业的同时,也开创了宗教不宽容的新高峰。在改革光环的背后,却是对不同宗教持有者残酷的迫害。房龙在书中多次表达了对宗教改革的蔑视,称其是“是各种各样的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动机造成的......在这场剧变中宗教上的不满只起了极小的作用,实际上它是一场不可避免的社会和经济革命,其带有的神学背景微乎其微。”当然,房龙还是从宽容事业的角度上对这场变革的产物——新教——给予了基本的肯定:它重建了个人的尊严。
 - 文艺复兴,如果抛开历史书上所谓的“新兴资产阶级为争取自身利益所发起的运动”那套说辞,房龙看来,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对自由的桎梏,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宽容。“让我们只关心一件事。宽容如同自由。没有人仅仅通过祈求便可得到它。只有永远保持警惕才能留住它。”
 - 腓特烈大帝,普鲁士国王,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统帅之一,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音乐方面都有很深造诣。房龙却对这位伟人的政治生涯完全无视,却对他在位期间推进了不同宗教间的宽容赞不绝口,称这种宽容“超越他所在的年代300年”。
 - 伏尔泰,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文学家,“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房龙没有谈及这个人作品中的任何一个字,而是介绍了他作为一个“维权斗士”的经历。伏尔泰一生都在坚持与民众的愚昧作斗争,希望开启民智,因为这是结束偏见,走向理解与宽容的必经之路。而愚昧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悄无声息地把残酷和固执联系起来。伏尔泰与这部机器的斗争,是通过一些法国怀有宗教意图的法院所办理的不公正的案件展开的。他在七十岁老龄的时候,仍然坚持为一位被宗教迫害致死的农民打了几年的官司。
 - 狄德罗,这个名字可能不为大多数人熟悉,但是他所著的《百科全书》却改变了很多人。他因为在书中对创世纪的故事表现出了怀疑态度,因此被监禁了三个月,而且在整个20年的编写过程中,也不断地受到政府官员和教会的谩骂,以致于很少有人能真正地帮助他。而且他能完成这项不朽的事业背后的动机,正是内心对自由思想的坚持,正如他一直主张的生活的目的应该是“做好事,寻求真理”。
 - ......
 - ......
然而,真实的历史远比书中写的要莫测。正当房龙的笔触从古希腊划到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的日子,宗教与政治似乎终将分开,伴随宗教而来的那些不宽容马上就要消逝,但是一夜间一战的铁蹄呼啸而来,践踏人间。房龙见到此景,不由地感慨,虽然人类积累了大量的科技与政治文明,不宽容的种类和范围却不降反增了。不宽容仅仅是人们自卫本能的一种表现。人们的自卫来自于恐惧。今天,人们仍然生活在恐惧之中——生命本来应是一场壮丽的冒险,却不幸成为可怕的经历。“只要这个世界还笼罩在恐惧之中,谈论黄金时代,谈论现代和发展,纯粹是浪费时间。这可能需要一万年,也可能需要十万年。但是,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它将紧随人类获得的第一个真正的胜利——人类克服自身恐惧的胜利而到来,历史将会作证。”
今天,我们读着房龙的《宽容》,不时地对历史上的不宽容透出一丝鄙夷和怜悯,殊不知,我们今天又处在一个更好的世界么?几百年后的人们读着我们今天的故事会不会也轻蔑的一笑。
但愿如此!希望他们过得更好,历史本该如此。

  《宽容》读后感(二):宽容包裹下的人类又会发展成什么样呢?

三天断断续续地看完房龙的这本书,感觉努力吃完了一碗夹生的米饭。一来,翻译过来的文字,读起来本就生硬,只能努力回味才能体会到一些书评里所提到的幽默和讽刺的语言;二来,横跨人类历史两千年,三百来页的文字注定只能蜻蜓点水,无法血肉俱全地进行讲述;三来,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积累几乎为零,只对那些重要事件和人物有模糊的印象,缺乏大背景的辅佐,理解便颇为吃力。好在这并不是一部编年体的史实记录,而是由“不宽容”的中心思想串联起来的历史性议论文。所以,也无须着力在每个细节上,反倒是引发的思考比较重要。

“人们看不到有什么理由去改进在他们看来是最好的社会,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别的社会。”但即便他们看到了别的可能性,也可能因为“懒惰、无知、自私”而采取不宽容的态度和行为。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充斥着由不宽容激化的矛盾,而激化的矛盾又引发了变革。

置身事外去看历史的复盘,似乎很容易看清是非黑白,但这或许是远离了具体情境后简单片面化的错觉。我在想,假设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宽容史,那么人类现在又会是什么面貌呢?不宽容激化的革命和宽容孕育的演变,到底谁更更能有力地推动历史的车轮?在这个问题上,如果结合阅读乌合之众这本书,似乎可以得到非常有趣的结论。“Live and let live”是很容易咆哮出口的正义口号,但在现实中,似乎不存在这样一个理想化的土壤,因为有些东西的滋生本来就是以其他东西的生命为代价的。

“生活意味着进步,进步意味着磨难。”如若是在宽容的怀抱里,这种磨难又是什么样子呢?

佩因的一个观点很有深意。他认为,真正的宗教,他称之为“人性的宗教”,有两个敌人,一个是无神论,另一个是盲信。

  《宽容》读后感(三):律书所书永远是“不行”,即是先驱者的尸骨累累

正如作者所说:“本书是一本关于‘宽容’的书,但是宽容是一个非常大的主题,离题的诱惑力是非常大的,而且一旦偏离主题,只有天晓得我们在说什么。”其实这本书改名为《西方宗教发展史与先驱者传》也不足为过,粗看之下你很难讲书名和内容做更多的联系,如其所说,这本书是一本历史书。
在对西方宗教历史有略微了解之前都读这本书是比较晦涩难懂的,尤其是出生在宗教毫无存在感的中国,我们很难理解人们关于宗教的种种狂热行为,所谓上帝的启示,新世界的到来。
本书可以在第八章前后分为两个部分而不会影响阅读,前一部分讲述了宗教从哲学诞生到中世纪取得统治地位的大致历史,后一部分则讲述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殉道者的光辉传记。如果对宗教不感兴趣,则可以直接阅读序,第八章和第二十六章以后。在抛去宗教这个大背景后,在我看来这些则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的精华。
宗教的发展伴随着人类认知世界的发展,对自我的解放,所以文艺复兴才会显得弥足珍贵,无论是以何种方式,人性都不会被永远压抑,偶尔他会屈从于外界的压力,但他最终所爆发出来的力量,让上帝都为之胆怯。总会有先驱者的出现,总会有殉道者的丧命。我们很难想象他们索要面对的苦难,他们收到民众的质疑,宗教的迫害,最终成就了现在的我们,他们真正践行着自己的信条。
思想的解放可以带来人性的解放,到最后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文艺复兴到法国大革命再到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最后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奔放,所作者所说的:“人类具有难以置信的旺盛生命力,他比神学的生命力更强,在一定的时候,他将比工业主义生存的更久远,他经历了霍乱和瘟疫、高压监禁和清教徒法规,他将学会怎样克服许多困扰当代人的精神罪恶。”作者用宗教的历史揭示着世界的秘密,关于宽容的秘密,关于人性的秘密。
其实世界并未改变,宗教也并未改变,屠龙的少年最终也变成了龙,先驱者最终成为了秩序的维护者。宗教终究是不宽容的,政府也是不宽容的,民众也是不宽容的,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并且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身处黑暗,心向阳光。可惜如果作者看到现在这个时代,应该会失望吧。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宗教历史科普读物,但如果你想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则需要更多的研读,去体会隐藏在宗教之下的宽容。
图书中的插画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在晦涩处仅一副插图便能将作者的意图清晰明了的展现出来,这是现在很多出版物所欠缺的。

  《宽容》读后感(四):什么是宽容?

上千年来,宗教以其固有的形态所存在。时至今日,依然用它强劲的生命力扩大它的影响力,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在阅读此书时,我仍旧没能明白宗教起源于什么?它拥有什么样的魔力使众信徒对它狂热的追逐,甚至不惜流血牺牲?
或许是众生为了安放自身无法安置的心灵。人生在世,总得相信些什么,才能让自己的心处于安静之中,才能在这混杂的乱世中获得些许期许,不至于连一丝丝的追求都没有。
 可宽容是什么?
 作者似乎在这本书中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也许是我才学舒浅,没有理解“宽容的正在含义。”),但作者给出了不宽容的起因-------恐惧。那么就不难理解,宗教的兴起的原因了。在早期的人类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无法对自然界的种种奇异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包括人类自身的起源,甚至至今无法准确地说明人类的起源)因此产生了恐惧。为了消弭恐惧,人类竭尽所能用已有的知识去给自然现象一份合理的解释。现在,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会有上帝这一说。君主集中制的早期,权利到达顶峰,古世纪的人们认为:神界(他们称之为神)也同人类的现实世界一样,存在着一个君主掌管的神界与人间的君主,而天神的存在是为了消除不必要的疾病与饥饿,崇尚正义与善良。与此同时,此前无法解释的怪诞现实都有了一份看似合理的解释。于此同时,君主也就成了神之子,被赋予了神的“权利”------支配一般人生死的权利。
 然而那些心怀不轨的人与为了巩固自身统治的君主,利用了人们对“上帝”的恐惧,对无知的人类进行了统治与剥削,于是便有了政教合一说。
正如作者所言:“于个体而言,宽容不仅仅是民众自卫本能的一种表现,。更像是一群不容忍一只与众不同的狼(或强或弱),总是要想方设法除掉这个另他们不舒服的和不受欢迎的伙伴。”诚如希腊联邦几乎不能允许一个胆敢向这个社会赖以成功的基础提出质疑的公民生活在它的神圣国度里。因此新思想与新学说的出现,提出者总是冒着上断头台的风险开始弘扬他们的新思想新学说。这就可以说明伟人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不仅仅拥有在洞察世间万物存在联系的、拥有窥探未来的能力,而且拥有为自己思想、学说献身的勇气。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拉伯雷、蒙田、汤姆·佩等人。 作者对宗教上千年的起源、发展、截至至今,对宗教的关键人物的信手拈来更是让人自愧不如。亦或许,作者眼中的宽容,只有一个具体的轮廓;而具体的答案仅仅存在个人的思虑中。
-----------------读书有悟《宽容》

  《宽容》读后感(五):笔记

1. 守旧老人们无力地抗争着。 他们被推到一旁,嘴里还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诅咒孩子们忘恩负义。下过,最后一辆马车驶出村子时,他们叫住了车夫,强迫他把他们带走。 这样,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开始了。 离那个漫游者回来的时间,已经过了很多年,所以要找到他开辟的道路并非易事。 成千上万人死了,人们踏着他们的尸骨,才找到第一座用石子堆起的路标。 此后,旅程中的磨难少了一些。 那个细心的先驱者已经在丛林和无际的荒野乱石中用人烧出了一条宽敞大道。 它一步一步把人们引到新世界的绿色牧场。 大家相视无言
2. 几年以后,人们建起了一座新大厦,作为智慧老人的住宅,并准备把勇敢先驱者的遗骨埋在里面。 一支肃穆的队伍回到了早已荒无人烟的山谷。但是,山脚下空空如也,先驱者的尸首荡然无存。 一只饥饿的豺狗早己把尸首拖入自己的洞穴。 人们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先驱者足迹的尽头(现在那已是一条大道),石头上刻着先驱者的名字,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的名字,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石上还写明,它是由前来感恩朝礼的后代所建。
3. 本书不是人类学手册。 这是一本奉献给宽容的书。 但是宽容是个很大的命题。 偏离主题的吸引力会很大,我们一旦离开大道,天晓得将在哪儿歇脚。 既然如此,还是让我用半页的篇幅,恰如其份地解释我所谓的宽容吧。 语言是人类最富有欺骗性的发明之一,所有的定义都是武断的。因此无名小辈的学生就应该拜倒在一本书之下,囵为它的权威性已经被大多数能看懂该书的人接受了。 我说的就是《大英百科全书》。 该书第二十六卷一○五二页这样写道“宽容(来源于拉丁字tolerare):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 也许还有其它定义,不过就这本书的目的,我不妨把《大英百科全书》的话作为引线。 既然我已经或多或少地把自己束缚在某个明确的宗旨上,我还是回到野蛮人身上,告诉你我从已有记载的最早期社会形态中发现了什么样的宽容吧。
4. 对于原始人,忌讳则甚为重要。 它意味着超然于这个世界的人或没有生命的物体,(用希伯莱语说)是“神圣”的东西,人们绝不能冒着即刻死去的痛苦或永恒磨难的代价谈论或涉及。对于胆敢违抗祖先意志的人可以大骂特骂,切不可表示冷惜。
5. 在地中海的一个默默无闻的角落里,有一个小小的岩石半岛,它在近两个世纪中为当今世界的生活奠定了完整的基础,这包括政治、文学、戏剧、雕塑、化学、物理,上帝知道还有些什么,这是怎样实现的呢?多少世纪以来,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哲学家们一生中也或多或少都要用一些时间来寻找答案。 盛气凌人的历史学字与化学、物理、天文和医学的专家不同,他们总是以一种居心叵测的蔑视态度来看待人们力图发现“历史法则”的努力。在研究蝌蚪、细菌和流星中有用处的东西,在研究人类领域中似乎毫无用武之地。 也许是我错了,但是我认为这种法则应该存在。迄今我们的收获鲜微,这的确是事实。不过,我们探索的功夫也不够。我们一直忙于积累事实,却没有时间把它们煮一煮,让它们液化、升华,再从中提取出风毛鳞角的智慧结晶,而这些智慧对于我们这种特殊的哺乳动物也许还真有点价值
6. 这座城市充满了知识和精神自由的气氛,弥漫着从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上散发出来的呛人气味,还点缀着富丽堂皇的东方绸缎,飘荡着饱食终日的人们的欢声笑语,泰勒斯就诞生在这里,在这儿工作,学习,最后告别人世。如果他探索出的结论与其他人的见解存在很大分歧的话,那么请记住,他的思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米莱图斯人一般都知道泰勒斯,就象一般纽约人都久闻爱因斯但的大名一样。如果问纽约人爱因斯坦是谁,他会说,爱因斯坦是留着长头发、叼着烟斗、拉着小提琴的家伙,他还写过一个人从火车这头走到那头的故事,登在星期日的报纸上。 这个叼着烟斗、拉着小提琴的怪人抓住了瞬现即逝的真理之光,最终推翻了(至少是大大改变了)六十个世纪以来形成的科学结论。但是,这件事并未能引起千百万懒散随和的纽约人的注意,只是在自己喜欢的击球手想推翻万有引力而受到阻碍时,才会想起世界还有数学这门学问。
7. 但是,阿那克萨哥拉涉足到了一个危险的领域,因为他所谈的正是人们熟悉的事情,后来的不少科学家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太阳和月亮离地球遥遥千里,一般哲学家并不在乎怎样称呼他们。但是这位教书先生提出世间万物都是从一个叫做“种子”的原始物质中成长起来的,这毫无疑问大过份了。他的断言与天神的故事背道而驰——是天神在大洪水后把小石子变成无数男女,使世界重新人丁兴旺。希腊所有的孩子在童年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因此否认它的无比庄重严肃的真实性会使现存社会的安宁受害匪浅,也会使孩子们怀疑长辈的智慧,万万使不得。于是,阿那克萨哥拉成为雅典父母同盟大肆攻击的靶子
8. 苏格拉底在一生中(他被处以死刑时已年逾七十),试图告诉人们,他们正在虚度年华,生活的毫无意义,把过多的时间花在了空洞的欢乐和虚无的胜利上,一味挥霍伟大的上帝赐与的各种恩典,力求使自己的虚荣心和野心得到哪怕是几小时的满足。他完全相信人的命运是崇高的,因而打破了旧哲学界设置的所有框框和禁区,甚至比普罗塔哥拉走得还远。昔罗塔哥拉教给人们:“人是衡量世间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则声称:“人的无形意识是(或者应该是)世间万物的最后尺度;塑造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我们自已。”
9. 遗撼的是,这个被告是在错误的时间阐述了错误的论断。早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战争之后,雅典富人与穷人之间、主人与仆人之间的关系便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苏格拉底是“温和分子”——一个既看到双方利弊,又力图找到折衷方案以满足一切有理智人士的自由主义者,这自然得不到任何一方的好感,不过那时候双方势均力敌,腾不出手来对付他。 到了公元前四○三年,那些百分之百的民主派完全控制了王国,把贵族赶跑了,苏格拉底也就在劫难逃了。 他的朋友知道了这一切,建议苏格拉底尽早离开这座城市,这是很明智的。 苏格拉底的敌人并不比他的朋友少。在大半个世纪里,他一直充当“口头评论家”,成为一个绝顶聪明的大忙人,善于把那些自我标榜为雅典社会支柱的人的伪装和思想骗术揭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甚至成为一种癖好。久而久之,他的名字在希腊家喻户晓。他在上午谈到一些趣事,到了晚上全城便无人不知了。有人为他编演了戏剧。他被捕入狱时,全希腊没有一人不对他一生中的大小琐事了如指掌。
10. 苏格拉底被缓刑三十天。每年一度去戴洛斯朝拜的圣船还没有返航,按照雅典的法律,在这期间是不准行刑的。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这位老人安然地呆在地窖里,琢磨如何改进他的逻辑体系。他有许多次逃跑的机会,但他都拒绝了。他已经不虚此生,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他累了,准备离世而去了。直到行刑的时候,他还在和朋友们谈话,用自己追求的真理开导他们,劝他们不要把脑筋用在物质世界上,而要多考虑精神世界。 接着,他饮下毒鸩,躺在床上,从此以后,一切争论都随着他的长眠而宣告结束。 苏格拉底的门徒曾一度被势不可挡的公众愤怒吓破了胆,觉得还是避开过去的活动场所为好。 可是等他们看到一切都平息无事了。便又回来,重操公开讲学的旧业。在这位老哲学家死后的十多年里,他的思想比以前传播得更广泛了
11. 我知道,人们喜欢关起门来随意对自己的邻居或邻国品头评足,但是不要忘记,哲学家爱比克泰德不愧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名符其实的代表,正象朝廷中的势利小人埃罗菲罗迪特也具有他的代表性一样。二十个世纪以前的人们追求尽善尽美的生活,这种欲望也不亚于如今的人们。 当然,那时的尽善尽美与今天的尽善尽美在概念上有着天壤之别,这一点毋庸置疑。
12. 在全部活动中,他所表现的全力以赴的忘我精神简直可以和圣徒保罗媲美。不过,圣徒保罗的一生极为惊险,他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把上帝的福音传播到地中海的每个角落,而柏拉图却从未离开过他那舒适花园的坐椅,让世界各地的人来拜见他。
13. 这些才学渊博的学者故意要忘记,柏拉图得出结论的背景是与他们生活的十二、十三世纪的情况毫不相同的。 譬如,按照基督教的教义。柏拉图根本不是一个虔诚的人。记对祖先们敬仰的神明深恶痛绝,把它们看成是马其顿的乡下佬,俗不可耐。他曾经为特洛伊战争纪年表中记载的有关神明的丑恶行径而深感耻辱。但随着他走向成年,年复一年地坐在小橡树园里,对家乡各个小公国之间愚蠢的争吵也越来越义愤填膺了。他看到了旧民主理想的彻底失败,逐步相信,对于一般平民来说,宗教是必不可少的,不然他想象中的共和国就会立即陷入混乱。于是他坚持认为,他的模范社会的立法结构应该制定出限制所有居民行动的明确规定,无论是自由人还是奴隶,都无一例外地必须服从,否则就判处死刑或监禁和流放。看起来,这一主张是对苏格拉底在不久前曾为之英勇奋斗的宽容精神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彻底否定,其实这也是柏拉图理论的本意。 这个世界观转变的原因并不难寻找。苏格拉底扎根于民众之中,而柏拉图却惧怕生活。他为了逃避丑陋的世界,躲到了自己臆想的王国中。他当然知道自己的梦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各自为政的城邦并存的时代,不论是想象中的还是实际存在的,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集权统治的时代已经开始,整个希腊半岛日后很快归并为广阔的马其顿帝国,从马里查河一直延伸到印度河畔
14. 罗马人通过精心的工作,创建了一个庞大的统治系统,这个系统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一直延续到今日,这个功劳是很伟大的。那时的臣民只要缴纳必要的赋税,表面上尊重罗马统治者定下的为数不多的行动准则就可以享受广泛的自由。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相信某事或不相信某事,可以信仰一个上帝,也可以信仰十几个上帝,甚至崇拜任何装满上帝的庙宇,这没有关系。但是,不管人们信仰什么,在这个世界范围的大帝国里,混居着的形形色色的人们必须永远记住,“罗马和平”的实现有赖于公正地实践这样一条原则,“待人宽则人亦待己宽。”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干涉别人或自己大门内的陌生人的事情,即使偶然认为自己信仰的上帝被亵渎了,也不必找官府寻求什么解脱,因为,正如台比留大帝在一次值得纪念的场合说的那样:“如果那位上帝认为必须补偿他所蒙受的损失,他一定会自己关照的。” 靠了这样一句不足道的话,法庭就可以拒绝处理所有这类案子,并要求人们不要把涉及个人见解的问题带进法庭。
15. 由此说来,纯哲学色彩的“宗教”(如果我们把宗教思想和追求有益高尚生活的愿望联系起来,这确是一种哲学色彩的宗教)只能取悦于一小部分人,这些人几乎都属于上流社会,早已经饱享能干的希腊老师对他们个别授课的特殊待遇。 普通老百姓却视这些冠冕堂皇的哲学思想如草芥。他们的想法也发展到了这样的阶段,认为大部分古代神话都是粗俗愚昧的祖先幼稚的产物。但是他们还赶不上那些所谓的知识高人,还不能否认上帝的存在。 于是,他们采取了所有知识浅薄的人在这种环境中会采取的行动:表面上还一本正经地推崇共和国官方认可的上帝,背地里却为了寻求真正的幸福而拜倒在某个宗教行会的脚下,在过去两世纪中,这种宗教行会在台伯河畔的古城里开始受到了真心诚意的欢迎
16. 正是亲身的接触,也就是亲密直接的私人感情,使基督教获得了远远高于其它教义的优越性。基督教的爱表达了各国深受压迫、丧失权利的人们的呼声,因而传遍了四面八方。基督的话是否与后人所用的词汇一致倒是无关紧要,奴隶们有耳有心,能够理解。 他们在光辉前言的崇高诺言面前战栗,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他们终于盼到了使他们获得自由的话。 在世界的权势面前,他们再也不显得卑贱可恶了。 相反,他们成了受慈父宠爱的孩子。 他们要继承世界的一切。 他们也要分享一直被住在萨姆尼别墅的深宅高院里趾高气扬的人独霸的欢乐。 新信仰的力量由此而产生。某督教是使普通人得到均等机会的第一个实叉在在的宗教。 当然,我并不想把基督教说成是灵魂的感受——一种生活和思考的方式——我是想说明,在腐朽的奴隶制世界里,这种好消息必然会一传千里,燃起感情上的熊熊烈火。
17. 但城市中的另一阶层人更有理由憎恨基督教。他们是一伙骗子,就象印度的瑜迦信奉者和爱西斯、艾什特、巴尔、西贝尔和艾蒂斯神话的祭司长一样,年复一年地挥霍着偏听轻信的罗马中产阶级的钱,过着脑满肠肥的奢侈生活。假如基督教是与他们竞争的组织,为了自己提供的上天启示定价收费,那么巫师、看手相的人和巫术师帮会是找不到理由抱怨的。生意毕竟是生意,预言的行当让别人干一点也未尝不可。然而基督徒却出了些该死的主意,竟拒绝收报酬,还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给饥饿者饭吃,把无家可归的人请到家里住,而且分文不取。他们做的大过份了,如果没有私下的收入或尚未被发现的财源,这是做不到的
18. 这座圣城给犹太基督徒带来过许多灾难,现在终于化为乌有了。在这以后的若干世纪中,在朱迪亚内地的小村子里会发现一些怪异的人,他们自称是“穷人”,正在以极大的耐心和终日不断的祷告等待即将来临的世界未日。他们是耶路撒冷老犹太基督徒的残余。我们从十五、十六世纪的书中常常可以看到他们的情况,他们远离文明世界,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怪诞教义,以对门徒保罗的仇恨作为宗旨。到了七世纪左右,我们就没再发现这些自称拿撒勒人的足迹。伊斯兰教的胜利者把他们斩尽杀绝了。不过,即使他们能再苟延残喘几百年,也是无法使历史倒退的。
19. 自古人类形成之时起,就似乎有一条不可避免的规律,即小部分聪明男女统治,大部分不太聪明的男女服从。两类人在不同时代中分别有不同的名字,一方代表力量和领导,另一方代表软弱和屈从,分别称为帝国、教堂、骑士、君主和民主、奴隶、农奴、无产者。但是,操纵人类发展的神秘法则无论是在莫斯科,还是在伦敦、马德里和华盛顿,都异曲同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它常常以怪异的形式或伪装出现,披上拙劣的外衣,高喊对人类的爱、对上帝的忠实和给绝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好处的谦卑愿望。但是在宜人的外壳下面却一直藏有并继续藏有原始法则的严酷真理:人的第一职责是生存。一些人对于人类出生在哺乳动物世界的事实很恼人,也对这种论点很反感。他们称我们是“实利主义者”,“愤世嫉俗者”,如此等等。他们一直把历史当做娓娓动听的神话故事,因此一旦发现历史也是一门受制于操纵其它事物的无可动摇的规律的科学时,便大惊不已。他们也许还会反对平行线法则和乘法口诀表吧
20. 朱利安要做的事情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说来也十分奇怪,这样富于智慧的人竟会认为,过去死了的东西可以借某种力量复活,伯里克利的时代可以复苏,只要重建卫城的废墟、在荒芜的学园树林里重新住上人、教授穿起过时的宽外袍、彼此用五世纪前就已消失的语言讲话,就可以再现过去的一切。 然而这正是朱利安力图要做到的。 他在执政的短暂两年里,致力于恢复当时大多数人都不屑一顾的古老科学,想重新探索僧人统治的世界,那些僧人目不识丁,认为一切值得了解的东西都包括在一本书里,独立的研究和调查只能导致丧失信仰,引地狱之火来烧身;朱利安还想恢复具有高度活力和热情的人的欢乐
21. 宽容与专横之争一直此起彼落,一方把宽容捧为人类的最高美德,另一方却抵毁它是道德观念衰弱的产物。我并不想从理论角度谈这个问题。不过必须承认,教会的支持者在为残酷镇压异教徒而辩解时,讲得都是头头是道。 他们说:“教会和其它组织一样,犹如一个村庄、一个部落和一片森林,必须有一名总指挥、一套明确的法规和细则,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守。一切宣誓效忠教会的人就等于立誓尊敬总指挥、服从法规。如果他们做不到,就要根据他们自己做出的决定,自试其法,从教会滚出去。” 迄今为止,这些都是正确合理的。 如今,一个大臣如果不再信仰浸礼会教派的经典,可以改信美以美教派,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对美以美教派的教旨也失去信仰,还可以转到唯一神教派、天主教派或犹太教,也可以信印度教和土耳其的穆斯林教。广阔世界大路纵横,任人驰骋,除去饥肠辘辘的家人外,没有人和他唱反调。 但这是轮船、火车和充满经济机缘的时代。
22. 早期基督徒,不管是虔诚的还是异端的,都认为思想的价值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博学的神学家极力想说明无法解释的事情,把上帝的本质归纳成公式,这就象数学家们为x绝对值的争论把对方送上绞架一样荒唐可笑。 但是,自诩正确和专横的风气弥漫了整个世界,直到最近,在“人们从不可能分辨对与错”的基础上倡导宽容的人在履行自己的主张时还要冒杀身之祸,他门只得把忠告小心翼翼地隐含在拉丁文里,而能够理解他们意思的聪明读者却寥寥无几。
23. 在这种环境中,教会要把教旨传往东方是根本不可能的。它能希望做到的只是保住已经取得的成果,它选中了德国、巴尔干各国、俄国、丹麦、瑞典、挪威、波希米亚和匈牙利作为进行深入精神开发的肥沃土地,而且总的说来大获成功。偶尔也有象查理曼那样桀骛不驯的基督徒,心肠倒是不错,就是不够文明,用暴力手段屠杀了热爱自己的上帝而摈弃外来上帝的臣民。不过,基督传教士大都是受欢迎的,因为他们诚实正直,宣讲的东西简单明确,易于理解,为充满流血、殴斗和拦路抢劫的世界带来了秩序、整洁和仁慈。
24. 我们应当感谢他们干净彻底地清扫了堆积如山的垃圾,没有他们,这些垃圾还会在我们的思想里碍手碍脚。 不过严格他讲,文艺复兴起先并不是“向前看”的运动。它鄙视刚刚消失的过去,称上一代人的著作为“野蛮”之作(或“哥特式的野蛮”之作,因为哥特人曾一度和匈奴人一样名声狼藉)。文艺复兴的主要志趣在艺术品上,因为艺术品里蕴藏着一种叫“古典精神”的物质。 文艺复兴的确大大振兴了良知的自由、宽容和更为美好的世界,不过运动的领袖们并没想这样做。
25. 宗教大改革原想在基督徙和上帝之间建立一种完全新型的关系,摈除过去的一切偏见和腐败,可是它完全被追随者们头脑中的中世纪包袱搞得混乱不堪,既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很快便发展成为一个与它所深恶痛绝的教廷组织毫无二致的运动。 这便是新教徒起义的悲剧,它不能从大多数支持者的平庸智理中摆脱出来。 结果,西部和北部的人并没有象所期望的那样取得长足的进步。 宗教改革运动未能产生一个所谓一贯正确的人,却贡献了一本书,据说是完美无暇的。 不是出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当权者,而是涌现了无数个小当权者,每一个都想在自己的范围里充当领袖。
26. 在十七世纪的人们中,笛卡尔主义就如同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达尔文主义,引起了很大轰动。当一名笛卡尔主义者在一六八0年是件可怕的事,很不光彩。它表明某人是社会制度的敌人,是索西奴斯教徒,是自认不能与体面人同伍的下等人。这并没能阻止知识界大部分人如饥似渴地接受笛卡尔主义,就象我们的前辈接受达尔文主义一样。但是在阿姆斯特丹的正统犹太人中,这类题目却没有人提及。在塔尔穆德和托拉赫也没有人间津笛卡尔主义,因此它也就不存在。一经表明它在巴鲁克·德·斯宾诺莎的头脑里存在,结局就注定了,只要犹太教堂的权威人士一出面调查此事,采取官方行动,斯宾诺莎也会同样不复存在。
27. 差不多六十岁的时候,伏尔泰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他没有心情去接受严酷的判决,而法国的法庭正是靠这种判决来维护其秩序的,不允许有什么严厉的反抗词句。上帝在创世纪的第六天赋予了他的最伟大的产品以神圣的智慧之光,而人类却不愿意利用它,这使伏尔泰一生都为之恼火。他(伏尔泰)痛恨各种形式、各种样子的愚蠢。他把大部分愤恨都发泄在那些“邪恶的敌人”身上,象古罗马的政治家一样,总是威胁要摧毁它。 这个“邪恶的敌人”不是别的,就是”大家”。他们只要有吃有喝,有地方休息就拒绝思考
28. 有三种不同学派的政治家。第一种人教授的学说是这样的:“我们这个星球上挤满了可怜的愚昧无知的人,他们不能为自己着想,一当需要自己决策的时候,就头脑发昏,会被第一个游说拉票的政客引入歧途。如果这些老百姓受某个了解他们思想的人的统治,对整个世界来说不仅是一件好事,而且他们自己也会感到其乐无穷,因为他们无需再过问议会和投票箱的事,可以全心致力于自己的车间、孩子、廉价小汽车和菜园。” 这一学派的信徒们成了皇帝、苏丹、巨头、酋长、大主教,他们很少把工会看做是文明的主要部分。他们努力工作,修筑公路、营房、大教堂和监狱。 第二种政治思想流派倡导者有如下的议论:“普通人是上帝的最高尚的发明,上帝有权力做一个统治者,他具有超凡绝伦的智慧,审慎和高尚的动机。他完全有能力关照好自己的利益,他想通过一个委员会来达到统治世界,而这个委员会在处理国家的一些棘手问题时慢得出奇,这是尽人皆知的。因此人们应该把执政的事情交给几位可以信赖的朋友,他们用不着总惦记养家糊口,所以能把全部时间用于为人们造福。” 不用说,这种灿烂理想的鼓吹者在逻辑上就是寡头政府、独裁者、第一执政官和贵族保护者。 他们拼命地工作,修筑公路和营房,却把教堂变成了监狱。 但是第三种人是人民。他们用严肃的科学眼光观察人,认清人的真面目。他们喜欢人的好品质,也了解他的局限性。他们通过对过去事件的长期观察,认为一般的人只要不受感情或自私心的影响,就的确能竭尽全力做正确的事情。但是他们不对自己抱任何虚假的幻想。他们知道生长的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要想加快人们智慧的增长就象要加快潮流或季节的进程一样,只能是枉费心机。他们难得被邀请参加一个州的政府,但是每当有机会把他们的思想变成行动时,他们就开始修筑公路、改进监狱,并把剩余基金用在学校和大学上。这些坚定不移的乐观主义者相信,正确的教育将会逐步消除世界上遗留下来的部分年代已久的弊病,因此这样的事业应不遗余力地予以支持。 作为实现这个理想的最后一个步骤,他们通常是写一部百科全书。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xxs/35644/


《宽容_《宽容》的读后感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防性防侵害安全教育活动总结五篇

防性防侵害安全教育活动总结五篇

教育(Education)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教育(Education)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024-04-20
法治进校园宣传活动总结范文(精选五篇)

法治进校园宣传活动总结范文(精选五篇)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治进校园宣传活动总结范文(精选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0
数学竞赛活动总结精选四篇

数学竞赛活动总结精选四篇

活动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活动所指定的书面计划,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对具体将要进行的活动进行书面的计划,对每个步骤的详细分析,研究,以确定活动的顺利,圆满进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竞赛活动总结精选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4-20
班级民族团结月活动总结集合3篇

班级民族团结月活动总结集合3篇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到国家统一、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以及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班级民族团结月活动总结集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2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精选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2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