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诗句|春天 得以安葬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9-09-26   来源:读后感    
字号:

【www.jxscct.com--读后感】

春天 得以安葬读后感10篇

  《春天 得以安葬》是一本由[韩]高银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天 得以安葬》读后感(一):风即是旗-诗集节选摘录

从前一味恋慕海的广阔
用减法放下些欲望同希望
走到一池静湖边
朝湖中山影抛石子
朝复苏的山影抛石子
恰巧清风赶到
我同桂花树喜得手足无措
当抛出的石子沉没后

不曾流下汗水的人
注定两手空空
遑论新割草香般的真理
我的爱人说过
挥汗之后的感觉比尽情哭过还要清新
世界变得清新
安城集市上的老婆婆
在逢五的集市上
几个老婆婆东一堆西一摆着摊
她们各自长着堆尧舜时的脸
人其实蛮不是那么回事
若无其事
把水蒜说成田蒜卖掉
一大早
已卖出好几拨
还在说这是开张生意
便宜给您
到了傍晚
喊甩卖
卖光之后
再弄一摞
又开甩卖
嗬嗬人生也该有一天
让七旬八旬的老妪蒙上一回
恍然记起那天回家的路
错将木槿认作芙蓉
那一定是经年的木槿
耍弄了我这愚笨男人
少年的路
我不能像只空瓶只活自己
不能只顾自己骨肉的幸福
因为我也想成为他人 哪怕只一回
若非这样
将永远自囚与蒙昧之中
对环绕我的无数他者一无所知
无题 323
在路上 遇到一个想驮在背上的孩子
在路上
遇到一个想领回家的孩子
所谓发达国家
不外乎是
侵吞他国土地
同时也能
悉心养大
别人孩子的国家
阴险继母的传说在这个国度家喻户晓
然而当一群孩子玩耍时
人们只知喊自家回家
不声不响喂肉汤
人人只认自己的骨肉
在路上
遇到一个 我想好好抚养的孩子
养大后送回让他过自己的人生
唯有抚养过别人的孩子的人
才有权小声谈论爱
。。。。
在路上
遇到一个想领回家的孩子
这条路变得无比幸运
回忆录
二十岁
不知为何 厌食般排斥杏花盛放的春天
总是饥渴
向往着“哐”的一声
栽倒在
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零下四十多度
酷寒的冰天雪地
再让年轻的十二月党人补上一枪
愚顽的岁月里
渴盼的只有无休止的疾风迅雷
铡刀剁下神的手腕
泥土在镐击下皮开肉绽
哀哀嚎泣
六十岁
毅然把各种杂七杂八清光
最鄙视迟来的辩解
依旧
受不了风和日丽的大晴天
当雷鸣电闪
刀锋刺破乌云
我喜不自胜
在狂野的肉躯上
狂奔
朝着遥远的那端
疾走
所有达观见鬼去吧
所有解脱见鬼去吧
六十岁后依然幼稚灿烂
与三两好友
只留一侧肺叶
为另一侧的缺失
不得不日夜朝着另一侧跋涉
至今铭记后知后觉的晚星般的格瓦拉
后半生是前半生的大爆炸

  《春天 得以安葬》读后感(二):世界以痛吻他,而他报之以歌!

       韩国除了那些干瘪瘪的偶像剧以及流水线上出来的明星,竟然还有着能够享誉世界的诗人,没错,真的是以诗人身份。高银是诗人,曾是禅僧,也曾是民主斗士,也是“朝鲜战争”永远的受害者。任谁在十七岁时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邻居被轮番报复性杀戮,即使被杀死后还要被挖出尸体再被掩埋,心里能不留下永不抚慰的创伤?况且那埋尸的人群中就有作者——高银。所以,作者一生都不曾忘却那一幕,国家分裂的创伤在他各个阶段的诗歌里都得以出现,伴随盘踞作者精神世界的死亡的阴影。在他的诗里,他写朝鲜分裂的痛,写佛家的禅,写面对强权的怒不可遏及不屈。
       早期,高银以僧侣身份步入诗坛,而他这一阶段的诗歌处处可见禅意。
      
       “一杯清茶凉下来/静默已是无数细小静默的碎片”
       
       “对我脚下的小草而言/微风已是暴风”
      
       “人唯在人群之中是人/才成其为世界”
    
       其后,因为不堪忍受的窒息,高银走出自己的书斋,化身为一个民主斗士,为人权而战。
      
       “一切正在发生蜕变/这个时刻/最不堪启齿/挥刀砍吧”
       “不知何时才能盼到/可以不爱祖国的那一天/我渴望的/不是祖国/而是可以不爱祖国的那份自由”
  
       在《古代的下弦月》中,高银更是用朴实的语言把他的政治观点表达了出来:
      “当朕消瘦下来/天下变得丰腴/当朕变得丰腴/天下消瘦下来”
        他因此得以入狱,我一直以为只有经历过监牢考验的人才有权称自己是有“风骨”文人,未曾经历世间最丑陋的恶,何以称佛。
       “坟冢里的白骨/才能以童贞的怒不可遏跳出”
       当独裁结束,高银再次回到书斋,写自己的《万人谱》,写自己的诗歌。
      
      “我希望从什么人的歌里/走出来/希望从什么人的故事中/逃出来。我希望被遗忘/被彻底泯灭。”
       高银在诗集里写孔子,写昆仑,写喜马拉雅山,写塔克拉玛干沙漠。
        说这么多,我其实只想说,《春天 得以安葬》是一本很好很好的书,是一本可以让你酣畅淋漓都读下来的诗集。诗里,是他的国家,他的人生;诗里,未尝没有我们人生的影子。
        在这个诗歌没落的年代,静下来,读首诗吧!

  《春天 得以安葬》读后感(三):我渴望的 不是祖国

《春天 得以安葬》

高银(韩国)

诗集 金丹实/译 新星出版社 2016年2月一版一印 ISBN 9787513318488

有些诗人,一生的诗作大多指向同一个永恒的主题、流露出相同的情感气质,尽管其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想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但是我们依然能够用一个笼统模糊的词来为他们下定义,这样的诗人最为世人所知的代表作,往往是他在他所属的领域创作出的最为巅峰者,因为人们需要从优秀中选出最为优秀的来传播他的诗名,比如波德莱尔、比如惠特曼;另外有些诗人,是无法轻易下定义的,他的诗往往随着诗人一生的命运和环境经历几个阶段的转折,每个阶段都仿佛新生,他的思想和技艺都在不断地向精深处推进,但是你却无法用一个精准的词语来统而概之,即使通读了他一生的诗,读者在心中感受到了诗人相通的某种东西,那也是语言所无法描述的范畴,只有以目传之、心领神会,这样的诗人,我觉得高银是一位。

高银生于1933年,至今依然笔耕不辍。在他的幼年,朝鲜半岛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他十一岁(在韩国,与中国虚岁算法相同,出生即是一岁)的时候被日本校长问以抱负,回答是想做日本天皇,十二岁时朝鲜解放,策划集体罢课,令亲日派校长下台,这是一个很有趣、很有胆量也很有见识很有革命力量的小家伙,而后,朝鲜战争爆发,南北阵营之间的残暴屠杀使得这位刚刚立志成为诗人的青年遭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几度自杀未遂之后出家为僧,并且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

这部高银的自选集就是从他步入诗坛不久的六十年代开始的,彼时的朝鲜虽然已经偃旗息鼓,但是却被分裂成了南北两个国家,战争的剧痛依然存在于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民以及诗人心中,有形的战火演变为无形的意识形态斗争,韩国的政权也落入到残暴的军人手中,而诗人自己则离开了遁世的僧侣世界,投身于政治民主斗争当中,因为始终站在民众和道义的一方,身心饱受折磨:又尝试自杀依然未遂、几度被投入监狱。

读高银此时的诗作,可以感受到他身处黑暗现世的迷茫,一方面充满了悲郁之气,一方面又很有慷慨悲壮的意志。他痛心地描述祖国故土的分裂和苦难,他极其渴望能够出现一盏指路明灯,如同佛祖,“庇佑步履蹒跚的人不再踩空”,其实,他将这盏明灯的出现,寄托在自己的诗歌、自己的奋斗、自己的革命、自己的不屈意志、以及以自己为代表的那些人身上。他明晓这样做所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诗人的心注定多舛),而他也情愿领受这样的命运,并且将英雄的赞歌献给那些牺牲者,歌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光辉的希望。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韩国结束了军人政权统治,开始民主选举,政治环境慢慢宽松,诗人也逐渐卸去了民主斗士的铠甲,走向全心全意的文学创作当中。这个时期的诗作中,能够看到高银笔下的主角,自然的和谐和草木之中蕴藏的禅意代替了高昂的革命斗志,很多诗歌令人读后能够屏息凝神,在脑海之中产生悠远的禅思。与此同时,高银的脚步不再局限于朝鲜半岛,他开始云游天下,将目光和诗意带向了世界各地,他的诗歌思想越发地深邃、复杂,无法再用简单的一语概括,或许唯一可以感知并描述的是,诗人的心变得越发澄澈纯粹,向往(也如同)孩童般的心灵,既为微小美好的事物啧啧称奇、醉心赞叹,也为世上的苦难悲伤哀鸣,与其说他是一个韩国文化的传播者,不如说,他更像一位呼吁和平的“世界人”、一位人世与自然交流的大使。

到了新世纪,诗人已届古稀之年,可是他的创作热情却越发蓬勃地喷涌起来,2000年以后的诗作也占据了这本集子的二分之一。他的诗变得更加安宁和平和,如同洞悉了人世全部智慧的世人一般,用一颗相当悲悯和平静的眼睛,去看待世上的一事一物,更加难得的是,在这样的平和之中,依然有东西可以激起他心中的涟漪——那就是苦难以及美好。他怜悯受战争或者其他灾害之苦的人,也怜悯受人类奴役的畜灵,他注视大海上迎来送往的一座小岛,也凝目于在夜晚痛苦地凝聚又在清晨随风散去的一粒露珠。他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究诗的深意,他所深刻领悟的禅意哲思与艺术的玄秘相辅相成,构筑他深邃无比的精神世界。令人感动的是,这样对世界、对精神、对文学越加深刻地探索,在表面呈现出来的,是一颗越发地简单和陶醉的心。他这样说:“曾经向往许许多多地方/花朵凋零/夜晚随花零落/我合襟闭上双眼”;“没有书写的日子/是对宇宙的不恭/没有阅读的日子/是对自己的不恭”……

我站在已值盛开末期的桃花林中,用百来首诗和几个清晨,读完了韩国当代伟大的诗人高银到目前为止的创作历程,这些诗当然不能从内到外地向我呈现一个完整清晰的诗人的形象,可是,重要的并不是他是谁,而是他对于我是谁。不知是否有落花春寒的缘故,读诗时,我总觉得高银是个忧郁的人,无论在他的什么诗当中,我似乎都能捕捉到一丝丝悲观的气质。可是读完整本选集之后,我发现最重要的不是这个,而是高银用漫长的六十多年的诗歌生命告诉我,人生在经历了少年的挣扎与对现实痛苦折磨的斗争以后,依然可以保持内心的从容和安宁,依然能够看到未来和希望,依然应该感动和醉心于简单的美好,依然可以为眼中看到的一切而喜悦、而流泪,而在此之前,依然应该勇敢无畏地去斗争,每段人生自有每个阶段该做的事情。

想来想去,还是金斯堡说得好:“充满鬼气的韩国诗歌菩萨”。

2017年3月14日

人生百年,人总要有几回焕然一新

每天都要读好书

在这个时节,还有值得一提、也是我很喜欢的高银的一首诗,题目叫做《某天独自》,收录在1997年的《某座纪念碑》中,诗文如下:

下午雪下着下着就停了 狗儿们奋力跑开

不知何时才能盼到

可以不爱祖国的那一天

我所渴望的

不是祖国

而是可以不爱祖国的那份自由

雪重又下了起来

酒够了

书够了

这样的诗如果放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时代,绝对要被骂个狗血淋头,说不定从此这位诗人就将销声匿迹。那么,一直虔诚、热情地为韩国的民主自由所奋斗的大诗人高银,为什么竟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呢?其实,另一位同样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大诗人阿多尼斯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我爱我的国家,可我不爱我的祖国”、“诗人啊,你的祖国注定是你被逐而离去的地方”。我不知道这两个词在两位诗人的母语中究竟是怎样的含义,但是,我可以感同身受地明白他们所想要表达的思想。而汉译的“国家”和“祖国”在我看来是有所欠缺的,可是我又想不出更好的一个词来替换掉其中一个,或许这和我们国家长久以来将祖国/国家/故国/民族/政权等等这些词的含义有意识地混杂不无关系。

这也造成了高银那首奇怪而矛盾的诗。这首诗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其一,“祖国”这个词语,应该与“政权”的含义相分离。“朝鲜”(我是指那片未被分裂的土地、那个民族)和我们中华民族一样,有着上千年悠久的历史,可是,军人独裁专政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统性,有意将这些概念混淆,使得人再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自己这样分裂的爱与恨:对专制统治的憎恨,对民族故土的热爱。一旦你有了反对政权体制的言行,就是叛国,就是国家的敌人,因为政权和国家和土地和人民和历史是一体的。高银希望获得不爱祖国的自由,并不是他抛弃了自己热爱的祖国人民,而是拒绝去爱一个打着爱国旗号进行政治欺压的独裁政权。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勇气的呼声。

这时,就进入了第二层理解。对自由的渴望只有在尚未获得自由之时才会产生,高银说“我所渴望的/不是祖国”,如果把话说全,那么他渴望的,不是那种必须表明态度你是否爱国并且为了这个信念去奋斗的状态,而是下雪时看着狗儿们奋力跑开,人坐在屋檐下、暖炉旁,一边赏雪,一边读书饮酒。这样的闲适美好的生活画面是所有人对安宁生活的渴望,是在民主自由的斗争获得胜利以后才能够安享的状态。高银通过这首诗想说的话,或许是:“我奋斗一生,也有点累了,真想去这样的画面当中歇息一下啊!”这是一份无奈,也是一份希望。

  《春天 得以安葬》读后感(四):从语言的坟墓出发

       近几年,每到十月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季,在候选人榜单上,我们总能发现这样一个陌生的亚洲名字:高银。对他的介绍单纯又坦白:韩国国民诗人。由于之前并没有高银的中译本行世,读者们只能凭这六个字悬想他的风采。可以预见的是,一位诗人,能负起“国民”这两个字的分量,他的诗句必定触碰到了这个民族内心最深沉、最敏感的部分。
       高银之外,另一位以“国民诗人”闻名于世的作家,是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谷川的诗歌有着最精纯的东方美学质地,他以干净澄澈的语言,传达了人关于内心、生死、自然、宇宙的幽微经验。谷川的诗作数量庞大,拥有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庞大读者群。日语文学在西方的影响力远比韩语文学大得多,但优秀如谷川,竟也未能将名字与米兰•昆德拉、莫言、村上春树、菲利普•罗斯这些作家中的作家安放在一处。这越发让人好奇,屡获诺奖提名的高银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诗人?
一、秋天选中活下去的男人
       高银1933年生于全罗北道群山,当时朝鲜半岛正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 高银在兼习汉文与韩语之外,也不得不接受当时被定为“国语”的日文教育。三种东亚古老语言的浸润无疑带给高银丰饶的语汇和极强的语言感性。但高银的审美感觉并不纯然是东方式的,中学时代的高银痴迷梵高等印象派画家,如果不是在放学路上拾到麻风病人韩和银诗集,这次与诗歌宿命式的相遇,高银大概会沿着画家的道路一直前行。高银的画作线条粗野狂放、充满抒情性的大块用色,画风与康定斯基接近,但浓烈的色彩与蓬勃的生命意识,却与梵高的精神相贯通。高银的诗也如他的画作一样,从词语到诗行都渗透着饱满的张力与热度。
      日本在二战中战败,给了朝鲜半岛重新赢得民族独立的机会,但朝鲜人民却仍然无法主宰自己国家的命运。由于美苏两国就朝鲜半岛的共管无法达成共识,1948年,半岛被分为南北两块。两年后,朝鲜战争爆发,半岛再次卷入战火,高银的家乡也难免浩劫:“三年间死了500万人,故乡被双方轮番血洗”。高银曾被军人指令搬运尸体,死人的臭味留在身上,无论如何都洗不掉。高银坦言:“同龄人一多半死于这场灾难,我为幸存感到羞耻。”
      目睹了身边太多人的死亡,少年高银的精神几近崩溃,几次试图自杀。也许是出于对荒诞残忍的人间的厌倦,和一种幸免于难的羞愧感,1952年,高银跟随一名在街边偶遇的僧人来到寺庙,辍学出家。后来,高银以一首《墓地颂》如此凭吊这段往事:
                     秋天选中活下去的男人,那些真挚的人
                     令他们在荒无人烟的山路彷徨,连寺庙也不能有
       一个人若非怀有至哀,又怎会选择在青春年少之际遁世呢?出家固然是为疗愈被战争撕裂的内心,但高银也是想以自己的辛勤禅修,来超度战殁之人和心怀歉疚的幸存者吧。
二、活着如海,极目不见一叶风帆
       读高银的诗作,其实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每每长歌当哭,内心炽热如火的男人,竟可以将自己幽囚在清冷寂寥的佛门十年。但修佛的经历毕竟在高银的生命和诗歌中留下了如戒点香疤般鲜明的烙印。高银的个性使得他的诗歌中有很多直抒胸臆的成分,而禅宗所追求的美学境界则恰恰要求一种情感上的节制。这样的一放一收,锻铸出一种成熟的风格,成就了高银的诗歌,因此,高银在出家五六年后才登上文坛,并不是偶然。高银诗作中有相当数量作品可视为禅诗,在短小精悍的词句中装入一个大宇宙,虽坦白朴素,却有一种径自向高不可及、深不可测之处叩问存在的强大势能。如《瞬间之花》中的几行短诗:
                     下起鹅毛大雪
                     下起鹅毛大雪
                     所有人都无罪了
语言洗尽铅华,却直击本质,回味无穷。
      也许正是文学让高银重新燃起了对尘世的渴望,出家十年后,高银选择了还俗。僧侣生活并未治愈他精神的创伤,离开佛门清净之地,人世的痛苦、死亡的阴影依旧如影随形。高银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因为借酒浇愁、放浪形骸,高银被贴上“颓废诗人”的标签。颓废并非完全源自战争的后遗症,其根底还是由于对韩国社会的普遍性绝望。折磨人心的并非行路的艰难,而是无路可走。
       70年代末,工人领袖全泰一为争取劳动者权利而自焚的事情极大地刺激了高银。已经四次自杀未遂的诗人,发现了自己疏离于现实之外的幼稚之处,决心参与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自由的运动中。当时的韩国社会处于高压状态,高银因此四度入狱,虽然失去自由,饱受迫害,高银却说自己“宛如新生”,连失眠症也不治而愈。漫长无聊的监禁生涯给了高银重新梳理自己过往生命的机会,摩挲着牢房斑驳的墙壁,高银记起了那些逝去的亲人和故友。后来,高银将这些人写进了叙事组诗《万人谱》。《万人谱》的创作,前后历时二十五年,刻画了5600位同时代人物,完成后长达30卷,被美国诗人罗伯特•哈斯誉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超凡的壮举”。“不曾写过挽歌的诗人是不幸的”(《与逝去诗人共度的时光》),高银曾总结自己的写作的主题是一种“哀悼”,而这种“哀悼诗”的集大成之作正是《万人谱》。这是朝鲜半岛整整一代人的墓志铭。
       1982年,高银获得假释出狱。次年,他和认识十余年的英国文学学者李翔华成婚。此时的高银已经五十岁,真正的“年过半百”。
      在一首回忆狱中生活的诗中,高银这样写到:
                     有一天这里是停尸的棺
                     有一天转成一片汪洋
                     壮哉 有几人竟从这里生还
                     活着如海 极目不见一叶风帆
三、后半生是前半生的大爆炸
      朝鲜战争后的韩国,先后经历了李承晚、朴正熙、全斗焕几届军政府的独裁统治,直到1987年,全斗焕在国内民众的反抗和国外的压力下被迫辞职,韩国才逐渐走上民主道路。社会环境的变化带来了高银诗歌的一大转关。九十年代后,高银的创作进入了一个爆发期,每年都有多部诗集问世,如高银自己在诗中写到的:“后半生是前半生的大爆炸”(《回忆录》)。创作之余,高银云游天下,朗诵诗歌,足迹遍布世界。
       1990年,艾伦•金斯堡因为与高银同台朗诵诗歌得以结识,几年后,由金斯堡牵线、作序,高银的108首禅诗英译本《超越自我》在美国出版,这是西方文学界接触高银诗歌的开始。金斯堡是“垮掉派”诗人的领军人物,也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素以桀骜不驯闻名于世,但他却对高银其人其诗推崇备至。金斯堡盛赞高银是“韩国的诗歌菩萨,集佛学大师、充满激情的自由主义者与自然的历史学家于一身的杰出诗人。”
       高银最大的魅力,正在于他难以用片言只语道尽的丰富。这种丰富首先来自于高银坎坷艰辛的生命历程。战争、疾病、出家修禅、山川浪游,多次自杀未遂、四次被捕入狱,高银生命的厚度可以说几倍于常人。人生丰富的代价,就是必得承受丰富的痛苦。高银的诗歌,不仅是哀悼之诗,也是痛苦之诗。十年修禅赋予高银一个超越的向度,但高银却不肯偷安于一隅,忘却尘世纷扰来保全自己内心的宁静。他始终记得诗人的使命,虽然“注定背运”,却要“守望这个社会”:
                     诗人的心从一切罪孽与虚伪的罅隙
                     淬炼出这个时代最真实的谶语
                                             (《诗人的心》)
       胸怀的博大、视野的开阔让高银的目光始终不局限于朝鲜半岛,高银对世界,对整个人类都怀着一种深沉的怜悯。他称自己是精神上的无国籍者,是废墟中的孤儿,整个渺远的宇宙都是他的故乡。
四、从语言的坟墓出发
      初读高银时,他的诗句会给读者一种震悚的感觉。高银召回了诗歌中久违的抒情性。自T.S.艾略特提出“非个人化”的主张以来,当代诗歌中叙事性的成分越来越重。毕竟在清楚人类之滥情本色的前提下,写作中我们总会避开尴尬,避开过熟的经验与词。情感是人类最熟悉的经验,而诗歌畏惧熟悉。这是诗歌这种抒情文体最终放逐了抒情的原因。
      当然,叙事的诗歌是具体的,但不乏这样一些诗歌,在语词的选择、技艺与奥秘的咬合和递进中,情感已被榨干,果肉没有了,果汁没有了,留下一个果核,坚硬但苦涩。只有具体是不够的,对抽象的回避只能使诗歌陷入琐屑细碎的事物的膨胀堆叠。叙事性是技巧,而不能取替诗歌本身。高银的诗,在真挚热烈的抒情中,接续了古老高贵的诗歌传统,让读者重新发现了抒情的魅力。
       高银的独异之处,还在于他对语言的态度。与其他诗人一样,高银对于与词有很强的感性。他在《果肉》中写道:
                     在遥远的南方素描的半圆正一圈圈消失
                     刚用过的词 在我身边纷纷坠落
当代诗人与语言之间普遍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对现存语言秩序的不信任带给诗人以"失语"或至少是发声困难的痛苦体验。作为超越之途,当代诗人唯有与语言巧妙周旋,最大程度地试验语言的韧性,在语词的拉伸、扭曲和变形中构造张力,发现词中的宇宙,并以此透视内心与外物世界。但对语言的过度沉溺却越来越削弱诗歌的包容力量,落入语言的深井,看世界只能坐井观天。语言到了高银手中却仍然保持着一种鲜活的生命力,他如同古代诗人一样洋洋洒洒地使用着每一个词语,而不为语言本身所役使。
                     世界到处是语言的坟墓
                     我从那坟墓出发
高银以一种禅宗式的智慧,超脱于语言的桎梏之外,却最终复活了诗歌语言本身。
       如今高银还在继续写作,以他的诗歌连接故去的人与当下的人,像一束光,照亮韩国行将湮灭的那段历史。这些数量庞大的诗章累积在一起,成为一片星星点点的灯火,在朝鲜半岛的一隅,照亮读者,照亮语言,照亮世界,也照亮自身。
                     遗落在岁月那头的能有什么
                     我却总是
                     怅然若失
                     无心逗留惶惶然起身
                     在水雾消散的西海岸泰安半岛的尽头
                     那是哪个年代哭泣的魂 还是诗?

  《春天 得以安葬》读后感(五):安静集市上的老婆婆

在安城逢五的集市上
几个老婆婆东一堆西一堆摆着摊
她们各自长着尧舜时代的脸
人其实蛮不是那么回事
若无其事
把水蒜说成田蒜卖掉
一大早
已卖出好几拨
还在说这是开张生意
便宜给您
到了傍晚
喊甩卖
卖光之后
再弄一颗
又开甩卖
嗬嗬人生也该有这么一天
让七旬八旬的老妪蒙上一回
恍然记起那天回家路上
错将木槿认作芙蓉
那一定是经年的老木槿
耍弄了我这愚笨的男人
(这么接地气又好笑的诗~已经反复笑了很久了,我什么时候也可以去卖卖菜啊~^ - ^
(顺手再抄两段较长的,短评写不下~
《树的正面》
即使是说不出话的一棵树
也会为一声爱的表白
迎着风激烈的摇晃叶片
将绿的更耀眼来年的叶子
它会倾尽世上所有的夏天
酿红一树绝世无双的叶
人与人之间
无论怎样撕裂
任谁也无法阻断的红叶
在那里燃烧
《某种喜悦》
此刻你思索的
是某个人
在世界的某个地方
即将思索的问题
不要流泪
多么值得欣慰
在这世界
在世界的某个地方
数不清的你汇聚为你
多么值得宽慰
数不清的他人相逢为你
不要流泪

  《春天 得以安葬》读后感(六):最远的一颗星,在那里远远升起——只为高银那深沉的自由

一、
/当今天化作/
/滔滔东流的过去流逝/
/无论明天还是后天 我的诗将永远没有句点/
我们很难找到一些词语去概括高银。青年时仓促面临死亡,幻灭自杀不得又遁入空门,虚无袭来让他又成为首尔街头的浪子。韩国的民主化运动的火焰袭来,他又奋起而欣然迎战,在广场上呼嚎,在铁监中发光。暮年,他又选择驰骋流浪,带着韩语和韩语写成的诗歌,向世界的深处走去。
本人大爱的“垮掉一代”伟大的艾伦金斯堡对高银评价颇高,这让我惊讶。
几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在各大国际诗歌节收获丰盈的赞誉,这让我欣然。
他决心用卷帙浩繁《万人谱》刻写韩国现代文明的史诗,老而弥坚地从国门出发,把目光投向世间终生,这让我拜服。
高银是一段仍在继续的历史。他就是那个命运多舛又在矛盾着新生的朝鲜半岛。打开《春天 得以安葬》,我阅读它,我感觉是在阅读一个国家的生命和一个民族的念诵。没有堕入政治的纠缠,也没有沉溺于个人的絮语。那个浪花拍彻的黄海之滨,如果你想懂得霓虹闪烁之下的邻国底色,那个黑暗中的结晶,读高银吧,他的情感和诗句和历史和风和大地是一体的,细腻,朴实,发散而绵软,抵得过一百部最棒的韩国电影。
二、
/如今 我唱出贫瘠的歌谣/
/化作后世唐韵/
/愿你传入/
/广袤大地的月夜 不眠不休地回响/
高银是大家。我很惊讶为什么国内对于韩国文学译介得如此有限,至于诗歌,更是屈指可数的,这实太不应该。高银的选集,貌似目前国内只有两本,高银本人是来过中国很多次了,在国内诗歌界也是鼎鼎有名,难到非要等老人家去世了,再去从别人的死亡里找消费点?
之前看过薛舟翻译的版本中的一些诗,读起来不如金丹实译本的好。金丹实的译作,用词和意境上,和高银本人的经历和性灵很贴合到位。(并不懂韩文,只是比对了英文版本……)金本人也是高银所欣赏的。翻开诗集,果然,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三、
/撇下所有名词和动词/
/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去/
/是因为那里/
/无止境的苍苍茫茫的泪水/
翻译高银的诗,其实需要比较深的汉语功力。早年的高银曾经是熟读中国古代经典的,他诗歌意象中,涉及到“中国特色”的太多了。孔子自不用说,还有那个同样回荡着渔家歌谣并与韩国隔海相望的山东,象征着民族与文明的黄河、昆仑山,还有远方的青海湖、塔克拉玛干沙漠、天山……
汉文化/禅宗文化内在于高银的诗歌。而作为占据中华文化主体位置的我们,要从一个相对而言作为他者的高银那里体认他对汉文化的采摘和酿造,并再次用母语把这酒劲、酒色和口感还原出来,这个不仅需要译者的努力,我在阅读的时候也感觉到一种参与,回味起来,那其实是一种新的发掘、再现和创造。
四、
/起风的日子/
/抬眼望远方/
/远方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祝福/
高银的诗歌自有其谱系。从一开始的大开大合到后期他的诗句愈发变得隐微,变得更加简洁精炼。但其中不变的,是他诗歌中的感情。风、夜、海、云、雨是高银诗歌最多见的意象,我独爱他的风,这世上,恐怕唯有他,能把风写成这样——
早年,他的风是自由纯净的:
山谷之上 山谷之下
他们的灵魂在游走
风 是他们的柔歌
抗争中的风是苦涩百结的:
活着如海 极目不见一片风帆
……
风起明后天
树上最后的叶子将会落下
去迎接那风的路上
晚年的风像夹带着远方谣曲的一幅肖像:
今夜我要悄然化作风
作为黑暗的客人或客人的替身
溜进那低首的村庄
……
起风时
不等化作风
先化作
一次临终 一次诞生
高银骨子里是赤子之心。他的浪荡、他的酒,他的反抗斗争,他的周游四方,一切只因他的心灵纯洁。一直以为,诗人只是属于青春,高银却能保持在耄耋之年继续“大爆炸”,何其可贵。
中国的绝大部分成名诗人们,活着的,在国内或者国外,免不了的是一身匠气。当你不再长歌痛饮,不再泪流满面,不好意思,你已经输了,已经不够格称为一个诗人,因为诗人的自由是风的自由,它深沉而高贵。
高银就是那时而低吟时而狂卷时而又轻柔的风。

  《春天 得以安葬》读后感(七):“莫非只有风是风的荣光”——读高银的诗

       网上关于高银的资料甚少,我在拿到《春天,得以安葬》这本书之前,根本不知道作者竟是一个韩国诗人。对于韩国,我熟知的不是济州岛,也不是泡菜,而是韩国的电影。导演有如李沧东、奉俊昊、金基德等,演员有如宋康昊、崔岷植、河正宇等,都是韩国电影乃至亚洲电影中的翘楚。韩国的诗歌,对于我,乃至大部分中国读者来说,恐怕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存在。
       虽然英雄初逢不闻名,但过了几招之后,便心中有数,敬意横生。细搜高银的资料之后,发现他是韩语诗歌界的泰斗,最有潜力冲击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1933年出生的高银,诚如译者金丹实所言“五六十年代,他是禅僧,颓废诗人;七八十年代,他是斗士,在广场在监狱构思作品;九十年代,他携东方禅韵和倾泻而下的诗情走向世界。”
      其实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是否获过什么大奖,有过哪些头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诗歌能否穿越语言的阻隔,打动每一个感同身受的心灵。对于诗人来说,诗歌本身就是他最大的荣誉。他的诗歌就是他的世界。他是他的世界的王。
      我毕业于中文系,大三大四的时候也写过诗。有的时候最高日产四首,一时间也是洋洋自乐。那时比较喜欢的诗人有戴望舒、张枣、布罗茨基、曼德尔施塔姆等。我个人诗风受大陆第三代诗人影响较大,喜欢玩象征主义。不过很可惜,过了青春的年纪,诗情渐渐从我的身上离去了,不能说是它抛弃了我,或是我抛弃了它。或许如一句谚语所言,“小时候胖并不是真的胖。”青春期写诗不能算是诗人,一辈子写诗,才是真正的诗人。我不是诗人,亦非诗评家,只能算是一个曾经的诗歌爱好者。似乎扯远了。下面我们来看下高银的这本诗歌自选集《春天,得以安葬》。
       诗集以创作时间为主线,主题为辅线,分为四部:“1960—1989我希望抵达果肉里的无知。”、“1990—1999 隐在黑暗里的光”、“2000—2009此刻世界上的书尽皆合着。”“2010—2015 终于转身告别的地方”。诗歌探讨了死亡、虚无等命题,勾勒了特定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下普罗大众的生活境遇,表达了内心萦绕不散的乡愁,亦抒发了诗人天性使然的纯真。
       高银的诗,给我的第一感觉像是台湾乡愁派诗人。比如他写的《大藏经》“朝鲜半岛呵/你沉没二三百年/ 只留下一片汪洋/寻它千万遍/苍天之下唯有大海茫茫。”,抒写的是对朝鲜半岛历史及现实的深深感喟。再比如《关于云》“一九八O年后,我绝口不和云说话,没有一个可以思念的人/日复一日空捱,是最残酷的折磨。”高银的诗歌见证了南北朝鲜的内战。高银称自己是“废墟中的孤儿”。他曾经两次自杀,未遂后一度遁入佛门。
        所以,高银的诗歌亦是充满佛学味道的。比如这首《参禅》:
        坐下会死了佛祖死了亲娘
        不要坐下
        不要站着
        五大洋和六大洲
        甚至
        明月和桂花树
        这里和那里 都是热锅盖
        无从落脚
        你何去何从
       “参禅”,“打坐”,“大藏经”这些佛学字眼,经常会在高银的诗歌中出现,但是你不会觉得很腻。他并不像是仓央嘉措,仓央嘉措的诗是宗教诗与爱情诗的结合体,宗教气质占据了仓央嘉措诗歌气质的主体。而在高银诗歌中,宗教气息只是一种调味剂,并非主要特征。到了90年代,高银的诗越写越灵活,短小而不失玄学气质,这时即使字面上没有“参禅”“打坐”等宗教字眼,你也会感觉到一种微妙的玄学味道。比如这首《微笑》
 
      站在煮熟的猪脸面前
      望着那笑容
      唯愿我们慈悲如斯
     
      再比如《婴儿》
      在你降生之前
      在父亲之前
      在母亲之前
     人世间已有你的咿呀之语
       《微笑》从“煮熟的猪脸”上升到佛家的“慈悲”,《婴儿》从个体的婴儿,上升到先验性的群体。不要小瞧短诗,能把诗歌写的短而有味道,非大家不可。北岛1980年代的时候写了很多呐喊式的长诗,到了1990年代以后,逐渐开始写作短诗,你看他的诗集,会发现他的短诗很有水准,虽然知名度可能不如《回答》等早期长诗。
       在大陆第三代诗人以前,诗歌被视为一种战斗的武器,所谓“诗言志”,诗歌是及物的,诗歌要反映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1985年以后,开始出现诗歌的语言学转向,即把诗歌从过于及物的状态扭转到关注词语本身。高银的诗歌,是介于“及物诗”与“非及物诗”之间,他亦有满怀愁绪、义愤呐喊的现实之作,亦有淡然于胸,专注于语言本体的艺术之作。
       作为一名外国诗人,高银的诗和欧美的诗歌又有很大的不同,他对意象的使用,包括起承转合,有很多中国的元素,具有很多东方人共同的思维。据说,高银在九岁时就熟习汉文,学习《千字文》《论语》《小学》等汉文经典。他称汉字是诗歌取之不尽的矿脉。所以我们不妨来看下他写的一些极具中国元素的诗歌,比如《某天的孔子》
       子曰
       吾未尝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读到这句话时
       抛开好色
      或者好德
      我想到的
      是某天吐出这句话的孔子
      那个挑剔饮食的孔子
      与其说想到孔子
      以及围住孔子的众弟子
      和先于他们
      离开人世
      而令师父悲痛不已的某个弟子
      我的脑中浮现的是
      那个风雨飘摇的乱世
      那战国的苍茫大地
      孔子的指引就到此
      再往后就该什么都没有
      再往后
      不如一只白鹳
        这首诗,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认识比许多汉语诗人都要深刻。它当然不是表面上的意思,说儒家的理念不应该介入当下,这是一种反讽的口吻,意在批评当下的时代,孔子的思想是多么不多待见,还不如一只白鹳,而白鹳在韩国是几近灭绝的动物,好比中国的大熊猫。
       有人说,“诗歌是一种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某种程度上的确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不能否定诗歌就不能被翻译,诗歌就不能穿越语言的阻隔。诗意在不同民族之间是共同的。韩国杰出的诗人高银,就称自己受到了李白、杜甫等人的精神汲养。而高银也受到了其他国度当代诗人的肯定和赞扬。比如美国著名诗人艾伦·金斯堡称赞他是“韩国的诗歌菩萨,拥有非凡而平易、丰富而迷人的诗歌创造”。
       高银的一生,是饱经沧桑的一生,虚无和不朽曾一度是他在诗歌中追问的主题,“不朽是多么可悲的事/这世界注定灰飞烟灭。/他们却信誓旦旦/为他立下石碑永志不忘”然而他又写道“莫非只有风是风的荣光/风雪呼啸而来/为岿然不动的石碑/挂上几只耳朵”。个体声名荣耀或如过眼云烟,然而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文化的河流却始终不曾中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歌可以视为不朽。虽然当下喧嚣,诗歌亦在宁静的角落,兀自开放。莫非只有风是风的荣光!

  《春天 得以安葬》读后感(八):春天无处可逃

一位出生在朝鲜半岛日据时代的诗人
个人的一生经历了出家、抑郁、自杀未遂、左翼分子、成为文化符号的不同阶段
诗人所在的土地经历了解放、纷争、意识形态的对抗、民主运动、走向世界的崛起的风云变迁
笔下的诗该都是“诗史“之类吧
自身也该成为史诗吧
壮怀激烈、沉郁顿挫像是标配的形容词
难道诗一定是要厚重的让人敬而远之的长短句
他自然是不同意的
他说诗人是“三岁之前为别人流过泪的人”
是天真的赤子之心
孩子初见世界
为世界的美好与不美好而流泪
或是“为不认识的什么人哭泣的萨满”
是神授的巫师呓语
萨满沟通天地
为每一位祈祷者传达或福祉或罪孽的感应
这是诗人以汉语出版的第一本自选诗集
“春天 得以安葬”
小清新般的沉重之名
“春已投海自尽,人说她畏罪。“
像是与台湾简貞《水问》的开篇互为问答
1933年出生
今年的诗人已经86岁了啊喂!
简直老清新
诗集,就是随处翻看都好像与自然聊骚的对话
当然冯唐版《飞鸟集》不属此列
”佛祖/您是四月初八夜让我心翕动的那盏西瓜灯吗“
(《四月初八》)
西瓜灯是在调侃印度人的大头吗
浴佛节的这句有一种觅之萌感
“我想变成一块抹布/作为抹布/擦净我肮脏的一生“
(《抹布》)
写1984年的这首时诗人51岁了
知天命
开始衰老
抹布的褶皱如脸上的皱纹
“从前以为恋慕海的广阔/用减法放下些欲望同希望/走到一池静湖边/朝湖中山影抛石子/恰巧清风赶到/我同桂花树喜得手足无措/当抛出的石子沉没之后”
(《湖·风之诗篇》)
1988年的这首最为喜欢
说不上是参悟还是情诗
是人生哲理还是似有所诉
只是那一句与桂花树惊喜的起舞
足以将湖光山色铺满眼前
春天如要安葬
就了结于此吧
春天无处可逃
就躲藏于此吧
哪怕桂花是秋天的花
也让她开放在诗里的春天吧

  《春天 得以安葬》读后感(九):高银诗歌中的身体、罪与佛性

高银(Ko Un,生于1933年8月1日)是一位韩国诗人,其作品已在十五个国家翻译出版。 他因为在韩国民主运动中的角色而多次被监禁。高银在韩国经常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1933年生于全罗北道群山市,在日本占领期间,民族文化被压制的时候,他的祖父教他用韩文读写。他八岁时也开始学中文。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他的许多亲戚朋友死亡,在此期间,他被迫作为一名掘墓工工作。他受到很大的心理创伤,甚至把酸倒在自己的耳朵上,以封锁战争的声音,让耳朵聋哑。然后在1952年,他决定成为一个和尚。在这十年之后,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彼岸感性》(“Otherworld Sensibility”,1960)和他的第一部小说《另外的世界的樱桃树》(“Cherry Tree in Another World”,1961)。躲进深山,过了10多年僧侣生活后,他又选择还俗。从1963年到1966年,他住在偏远的济州岛上,在那里设立了一所慈善学校,然后搬回了首尔。然而,因为酒精依赖和情绪不稳定,他在1970年尝试过毒死自己。另一个时机改变了这种消极状态。他从酒吧的地板上偶然拣起一份报纸,读到一个年轻的纺织工人在示威活动中为支持工人的权利而自焚。受到这种无私行为的启发,他转向社会行动主义。韩国政府在一九七二年底提出一项法案,试图遏制民主,高银在民主运动中积极进取,率先发起运动改善政治局面。1974年,他创立了实践自由作家协会,同年成为全国民主恢复协会的代表。1978年,他成为韩国人权协会副主席,1979年担任民族团结协会副主席。由于这些活动,高银被送到监狱三次,在那里他被殴打和折磨。其中一次,在1979年的一场殴打中,他的听力进一步恶化。1980年5月,在全斗焕领导的政变期间,高银被指控犯有叛国罪,并被判处二十年监禁,虽然他于1982年8月因为大赦而被释放。此后他的生活变得更加安静,1983年他与英国文学教授李相华结婚,最终后者成为他的几本书的合译者。在京畿道安城搬迁后,他现在致力于多产的写作生涯,但一如以往的积极主动。他当选为韩国艺术家协会(1989 - 90年)和国家文学作家协会会长(1992-93)。他在1995年担任民族解放委员会代表。2000年,他访问了朝鲜,作为韩国首脑会议的特别代表之一,也导致了诗集《南,北》(2000)的产生。在此之后的几年里,他还多次访问了北韩。他也是一个南北联合倡议的主席,目的在于编纂一部泛韩词典,涵盖半岛今天所说的各种不同形式的语言,涉及到三十八线内外的数十名学者。2014年,他被教科文组织韩国国家委员会任命为亲善大使。直到1990年以前,他都没有签发护照,最终他却成为海外韩国诗歌的主要代表。从2007年起,他在首尔国立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在那里讲授诗歌和文学。自2010年起,他与檀国大学国际创意写作中心合作。2013年初,他被邀请在意大利威尼斯Ca"Foscari大学举办了几次特别讲座,为期一学期,在那里他被授予荣誉研究员。他回到韩国时,把房子从安城搬到首尔以南的水原市。

  《春天 得以安葬》读后感(十):诗人的边陲就是故乡

     阅读这本诗集,会有极为特别的体验:就像搭乘了时光机,在情怀丧失的二十一世纪,撞见了民国时代的旧文人、古中国的诗酒仙,乃至带着鬼气的“诗菩萨”。最初的文学教育教给我,这样的人文良心曾经存在过。可今天在邻邦韩国,他就在那里,依旧写诗,60年来,不曾放弃任何一个年代。
     他是诗人高银,83岁,把韩国半个多世纪来的跌宕过往都写成了诗歌。他是布罗茨基所说的那一类必须被整体阅读的诗人,绝不是一个置身世外,口说风凉话的伟大公知,而是把整个一生揉进历史里,和所谓的“祖国命运”抱团厮打的斗士与流着泪的男人。他的诗,既有类似于五四一代的激动,又有佛性的大悲悯,可谓当今诗坛的清流。“在情怀已死的岁月,有位诗人誓为情怀而活。”60年代撕裂朝鲜半岛的内战中,参与尸体掩埋、自称废墟孤儿的高银,决定做一个诗人。“诗人的心从一切罪孽与虚伪的罅隙/淬炼出这个时代最真实的谶语/而后这颗赤诚的心/被其他的心痛殴致死”(《诗人的心》)。70年代韩国实行军事独裁统治,连同国破家亡的愁怨,年轻斗士含恨相争“让我们所有人化作箭/用全部的生命去飞吧/穿透虚空”(《箭》)。80年代初,以“违法国家保安法”为名诗人被捕入狱,“失去光的囚徒嘻嘻发笑/有一天这是停尸的棺/有一天转成一片汪洋/壮哉/有几人竟从这里生还”(《阳光》)。出狱后,他从未中止呼喊。以民主主义统一半岛是他的思之边界,如何不让集体淹没个人的面目,又如何在群体中探讨人的价值,他写下长篇史诗《万人谱》。
      高银又不只是个金刚怒目的民族诗人,释放完了青年年代的激动,多年修养的禅心便透进了他的诗歌。我更喜欢他中后期的诗。语言中多了一份禅意和静谧,但也不排斥澄澈对激情的包融。题材也更广泛,从自然风物,到小老百姓,再到游走采风和写别的诗人,写出了一个介于古典和现代之间的寥廓时空。高银有很好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看他的诗竟能读出庄子 “齐物论”的乐趣来。他总在纠缠“我”是谁的问题,但不同于沉溺于个人感情的“自我诗”,他写的大都是“反我”,把自己化作宇宙万物,从根底反叛那个狭小的“我”。在《我》这首诗里,诗人集中做了说明,“我是万象,我是七星瓢虫,牝牛,红蚁的一分子,夜叉,橡树,橡树虫……我是高丽晚期钉字街口酒馆的伙计/是朝鲜王朝中期釜安渡口的艄公/我将是阿米巴虫 在月夜长鸣”。“我”竟然什么都可以是,简直比七十二变的悟空更自由自在。在诗人眼中,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齐一的,他愿意以身作则,冲破人唯我独尊的思维孽障,化成一切散向人间万事。真和说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庄子一样可爱,和唱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张若虚一样宽广。
      他的真诚更在于他对自我没有下限的贬损,“我是七月的毒蛇/毒蛇的蛇毒巨大/我曾是蛆,还将是蛆”,作为诗人,他对自己大方地解剖和审丑,从来无意于善待自己,“厌食般排斥杏花盛放的春天/总是向往’‘哐’的一声,栽倒在西伯利亚一二裤子零下四十多度酷寒的冷天雪地”。写和平,也同写“我”态度一样,全都打散成针尖麦芒的细小日常:“一碗米饭 ”“什么人吹响的稚嫩笛声”,“往日耕牛犁地的风景”。对待物象尚且如此,更何况异国他乡的受难者。高银怪自己不够关心远方人,“我曾是悭吝人/只顾大声喧嚷祖国蒙受的各种苦难/对其他赤裸山丘似的国家的伤痛/视而不见”(《加勒比海》)。全是一副世界公民的忧心,他痛惜伊拉克的亡童“贫铀弹轰炸巴士拉/两岁女童死了……我的二十岁战栗不已”(《二十岁》)。他从佛学万物轮回的角度,戳破战争的代价:“千年后别人的子孙/讲替你的子孙诞生”(《千年》)。他像痛陈全球危机的法国学者德里达,替世界、替远方,痛心疾首。“世界越来越像干燥的沙漠/而在这里不管是谁 死了便立即腐烂”。还有对现代性的批判,他嘲讽首尔丧失个性,成为盲目追随“纽约”这个现代化城市的“丑陋无耻的中心”。(《我的边陲在何方》)在世界中迷失,为祖国椎心泣血,他宁可放弃祖国,抱持“可以不爱祖国的那份自由”。(《某天独白》)作为诗人,他敏感把握语言的变化,并做出反思。在《可悲的第一人称》这首诗中,他透过话语习惯已从“我们”变成了“我”的表象,看透了言语背后主体未曾觉醒的悲哀的时代症候。然而当面对世间万物的善意与美好,他又如此天真和欢快,迅速切换出类似俳句或小令的古典诗风,写下温柔的诗句——“万籁俱寂/地下松脂化为琥珀/天上飘着今年的第一场雪”,似乎生怕惊醒那吹弹可破的美好。
       在这个时代,读一个老灵魂的爱与恨、美意与反思,真是又惭愧又动人的一件事。所有这些血脉贲张的大诗歌,或娴静美好的小词令,画风如此不同,内里的情感却始终统一:不安,痛惜,带着期待又充满与现实的隔阂。虽没有长期流落他乡,但他是一个被现实放逐的人,一生都在张望能让灵魂平静的边陲——统一、民主、爱与和平。但现实中并不存在,只能用一生的写作虔诚但朦胧地勾勒一条写意的线索。比起实体的地理祖国,这个边陲才是他的故乡。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xxs/35597/


《春天的诗句|春天 得以安葬读后感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2023年社区普法活动总结报告精选五篇

2023年社区普法活动总结报告精选五篇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社区普法活动总结报告精选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18
班级民族团结月活动总结范文(通用5篇)

班级民族团结月活动总结范文(通用5篇)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环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心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班级民族团结月活动总结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18
英语教研组教研活动总结【四篇】

英语教研组教研活动总结【四篇】

教研即教育研究。是指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方法。教研公理有先有钻研而后有教研和教研促进钻研。教研可以从三个角度探索,分别是知识管理、社会学、心理学。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英语教研组教研活动总结【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18
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总结精选四篇

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总结精选四篇

“廉政”一词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现在所说的“廉政”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总结精选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4-18
反腐倡廉教育月活动总结锦集四篇

反腐倡廉教育月活动总结锦集四篇

反腐倡廉,亦称“惩腐倡廉”。即反对腐败,倡导廉政。政治伦理学术语,属政治道德范畴。廉政建设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要廉政就必须反腐,而反腐才能廉政,古今中西概莫能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反腐倡廉教育月活动总结锦集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4-18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