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尘远山花近读后感】远山淡影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9-09-16   来源:读后感    
字号:

【www.jxscct.com--读后感】

远山淡影读后感10篇

  《远山淡影》是一本由[英] 石黑一雄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4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远山淡影》读后感(一):从历史的远山处窥见

从技法和故事的角度去解读,已经很难像后序一样深刻了,我想,远山淡影这部小说里还有些别的什么触动我,这份触动如同第一次读杜拉斯的《广岛之恋》一样,令我产生了一种淡淡的共鸣,或许,这正是“历史”这座远山在我们心头留下的“淡影”吧。

书中对于二战后的态度,对比最为强烈的是悦子的公公“绪方先生”和在报上登了文章的松田重夫二人,这两个人侧面体现了当时日本战后思想状况混乱的局面。与当时大兴土木的“向前看”重建工程不同,战后思想处于急需重建的状态下。一方面,军国主义思想在战后被视为“教给孩子们可怕的东西”,“不能看、不能问”的极权思想被认为是战争失败的缘由, 在他们看来,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的“近代化”只停留在物质、技术层面,在精神上并没有确立“个体独立”,没有完成“民主化”的任务,这样的“残留”与极权主义结合便构成了战争的根源 。另一方面,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勤劳致富”的观念依然存在,战前担任校长的绪方先生为代表的接受战前思想并且拥护和传播的人,却认为打败仗不过是客观因素造成的而非日本正统价值观出现的问题。显然,‘为工作付出了多少努力和心血’是旧时期人们的原罪,战争在当时给国家带来的只是朝气蓬勃的希望。还记得宫崎骏在《起风了》当中描绘的堀越二郎,在制造飞机的喜悦和作为杀人工具的残酷之间,受蒙蔽的民众自然是无法得知这一切的,于是,一切都是勤劳、心血、努力,同时也是罪恶的果实。

当然,这不是历史小说,这只能是从中窥见的一丝历史的气息罢了。书中的藤原太太仿佛代表着战后努力让生活轨道恢复的一批最乐观的人,虽痛失亲人,但是藤原太太还是礼仪得体、亲切待人。“那种地位的人竟然去开面馆”,可是战争的阴翳仍然不断地不断地覆盖着,虽然悦子不断地说着好话,仍掩饰不住绪方先生的唏嘘之声,这或许也是本书那淡淡基调中的忧伤吧。而佐知子,或者说悦子的代言人,在藤原太太的面馆打了一段短工后,便徘徊在去美国和留在国内的伯父家的决定中,一方面,佐知子是不愿意在这充满痛苦和战争阴云的土地上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的,她那样宝贝那套浅白色的茶具,正是她向往繁华舒适生活的体现,而美国,正是这样一个她向往的港湾,那里有丰富的物质生活,那里可以重新开始。一方面,佐知子却又无法依靠一个丑陋的花花公子在美国生活,这会使她不安定,一切又使她犹豫。战后的日本充满着佐知子这样的人,或许我们都曾见过一些为了躲避战乱而背井离乡的人,景子,或者万里子这一代战后度过童年的悲剧,不仅是战后国家居民的悲剧,或许也是一个时代、一代人的历史伤疤。

  《远山淡影》读后感(二):像山水画般隽永

读远山淡影的时候一直在想,作者到底是不是女人,不然文笔怎么能够如此细腻。就像山水画一样,一切真相都朦朦胧胧的隐藏在记忆的薄雾里,全凭读者的想象和理解。
我想,佐之子和悦子并不只是同一个人的阴暗面和光明面,她是女主角在不同的时期的样子。其实在女主角回忆的那个时空里,佐之子才是真实的她,而悦子是早年前的她。她只是不敢面对佐之子那样的自己,而把真相掩藏在迷雾中。
可以想象,当她还是悦子的时候,她是一个还算幸福的女人。有一个能干的丈夫、一个待出生的孩子。或许是战争,她被迫寄居于伯父家,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她的内心越来越扭曲,对待孩子越来越忽视。她想要逃离,所以委身于一个酒鬼,只盼望能带她们出国。
其实作者写的很模糊,我们并不知道那个美国人,究竟是不是她现在的英国丈夫。或许她只是为了掩饰,把英国说成了美国。或许她真的在之后的日子遇到了一个英国人。书中没有一句关于她第二任丈夫的描写,只知道他已经去世。
在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在想,悦子和佐之子这两个女人,似乎像同一个人。而全书的高潮无疑是佐之子溺死小猫之后,悦子去找孩子的时候。
“你是怎么了?”我说,“你为什么这样子坐在这里?”
“我不想走,明天我不想走。”
我叹了口气。“你会喜欢的。每个人对新事物总是有点害怕。可你会喜欢那里的。”
……
“不管怎样,”我接着说,“要是你不喜欢那里,我们马上回来。可是我们得试试看,看看我们喜不喜欢那里。我相信我们会喜欢的。”
这是全书第一次,在悦子和孩子的对话里,出现“我”和“我们”。在“佐知子”与“万里子”发生溺猫冲突后,对话的双方突然间转换成了悦子与“孩子”。这很像一个人在情急之下说漏了嘴,也更能衬托出,“我”和“孩子”在走与留之间的矛盾。
其实佐之子一直知道,万里子,也就是景子,去了英国不会幸福。是她想要过新的生活。她强迫孩子跟她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认一个讨厌的男人做父亲。景子死后,她很清楚这是她的错,她反反复复的回忆,看到荡秋千的女孩想到景子,又在梦里梦到女孩。我一直觉得她的本性就是悦子,只是可怕的战争摧毁了她的优雅、从容和爱。她为了生计,只能变得冷酷。
在景子还在她的肚子里的时候,她还是个幸福的女人,幻想着当一个好母亲。是战争让她变得冷酷。她为了逃离,赔掉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区别是在于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妮基和景子在小时候一样倔,性格也很像。可妮基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女性,而景子则郁郁寡欢,最终自杀身亡。
应该说悦子这个母亲要负很大的责任。景子在小孩的时候,得不到妈妈的关爱。妈妈为了去和美国人约会,让她一个人待很长的时间。她不能去上学,又被其他的孩子欺负。她的倔强让她咬牙坚持。在她宠爱小猫的情节里可以看出,景子其实就是个可怜又可爱的小女孩。她恳求妈妈让她抽奖,只为了给小猫一个篮子。她其实很想回伯父家的,安子也答应让她继续养小猫了。而悦子为了去英国,狠心溺死了小猫。景子作为一个小孩子,也只能冷着脸站在一边看着。
每每想到这个情景我都觉得心里很痛,一个倔强又得不到爱的小女孩的形象在我脑中迟迟不肯散去。读完这本书,我想了很久。我想一本好书就是真实的展现复杂的人性,似乎人人都那么可悲,你不知道该去责怪谁,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悲剧的发生。或许该责怪的是残酷的战争吧。
最后我想说一想悦子的丈夫。她的丈夫是一个很自私的人,或许我没有资格这么说。他的思想受到战争的冲击,与他的父亲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他在表面上是个孝顺的孩子,对父亲恭敬有理。他与父亲下棋,来了两个客人,他们痛痛快快的聊天。客人走后,父亲请求他把棋下完,他看着报纸说累了,改天再下。其实一个人能伤害到的,都是爱自己的人。年迈的父亲需要人陪伴,他却只能做到表面上的敷衍。当后来发生争吵后,父亲提出要离开,他表面上说好可惜,才有时间可以陪陪父亲,心里又是希望父亲赶紧走。他对待妻子也是如此,他们在家从来没有什么深刻的交谈。这样的男人,何其多啊!
远山淡影这本书不仅仅写了一个女人和孩子,还有日本战前战后普通家庭的生活,父亲与孩子的矛盾,新旧思想的矛盾。
本书的语言也很有特色,我们常常能看到一句话重复三四遍。安子来找佐智子的时候,反反复复说该走了,父亲会担心的。佐智子反反复复的强调都是为了孩子好,当母亲的一定是为了孩子。只有一个人连自己都说服不了的时候,他才会无力的反复强调吧。
悦子在我心目中有点像黄菡,单纯、优雅、善良。当佐智子出于倾诉欲,逼着她问美国人的时候,她居然问了一句,“他长什么样子?”她的善良让她不忍心问使人难堪的问题。这么好的一个女人,在战争的摧残下,变成了佐智子那样的“鱼眼珠”,可悲可叹!

  《远山淡影》读后感(三):好小说但不是很喜欢

日本人的小说看得不少,这一本其实也和我看过的大多数日本小说类似,看似漫不经心的、干净的叙述里,穿插着一些小心机、小绝望。作者用不华丽的语言,就能渲染出夏天长崎的山坡,闪着光的那一小片海。下雨后泥泞的土地又被太阳晒得干燥了,回忆里那个当着秋千的小女孩,以及其他的美好的不美好的景色与回忆一晃而过。情节对于一部好小说并不那么重要,特别是事实部分,事情本身是如何发展的,阅读本小说是并不可能发现的,因为本书全部的叙述几乎都来自回忆、来自对话,相信哪一部分,不信哪一部分,基本上读者说了算,所以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读。人物的情感和性格,也都来自对话,不用有太多的描写,就可以基本上对人物勾勒出一个轮廓。总体来说,是一本好小说。
但是好坏与自己的好恶无关。如果说很喜欢本书,那也的确是谈不上,类似的穿插倒叙、一人分饰两角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旁人的话表现人物内心的小说,应当是太多了。另外,本书的情绪渲染也是淡淡的,像是得了抑郁症似的,爱与恨都不很明朗,而是混沌着,漂浮着。相比于杜拉斯《情人》,那种被压抑的爱与深深的绝望,的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读书体验。简言之,就是我并不很喜欢这种温吞吞的叙述。所以个人认为本书是不值得评五星的,甚至四星也很够呛。如果说本书有什么喜欢的地方,那应当第七章里面,日本小说里特别常见的那种神定气闲的感觉,以及很切题的“远”与“淡”。看本书的时候正值隆冬,夏天的样子似乎被简单几笔勾勒出来。如此强的画面感还是需要很多笔力的。只是一整本都这样写,未免就有些乏味了。

  《远山淡影》读后感(四):回忆之谎

“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非真实发生过什么。”
坦白说,这是一本我个人十分偏爱的小说。从情节上讲,它淡漠而琐碎,并无剧烈的起伏开阖,人物情绪的变化也都以一种克制的气氛叙述,像书名带给读者的感受一样,淡淡的,隐忍不发的。在主人公悦子平和的叙述中,故事留下大片的空白,无人试图补全,也无人继续发问。合上整本书,那些空白依然留着,是交给读者自我想象的空间。
主人公悦子在第一个女儿景子小时候,母女俩来到遥远而陌生的英国定居。在那里悦子嫁给第二任丈夫,生下深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女儿妮基。然而这对重组家庭并没能得到应有的温馨和平静。故事一开篇就交代了景子吊死在异地旅馆房间这件事,甚至已经吊了好几天无人知晓。接着妮基来到父亲死后留下的大房子里陪伴孤身一人的母亲度过五天时光——这五天,就是整本小说故事铺展的真实时间跨度。短短五天,悦子想起她前半生在日本度过的生活,心理跨度的时间则又长达二十几年。
过去与现状交织在一起,造就了故事亦真亦幻的气质。
刚翻开这本书,你可能会发觉像在看一部小津电影。即便作者日裔作家的身份,在那些叙述中依然可以得见日本电影里家常而又淡漠的视觉镜头。悦子和妮基的关系像所有中年母亲和青春期女儿遭遇的问题一样,她们永远无法在错位的人生轨迹中求得长久的会合:悦子对往事的追悔尤其是对景子的死产生的负疚感使妮基无法理解。在她二十岁的思维观念中,人首先是独立个体,每人都应为自己所为付出代价,这无可怨尤。
“不管怎样”她说,“人有时就得冒险。你做的完全正确。你不能看着生命白白浪费。”
悦子听女儿这样讲,视线越过她,看去远处。没有回答。
女儿并不懂得藏匿在悦子回忆中的秘密。而看过全书的读者有资格解谜:悦子对景子的死确有责任。甚至在妮基说出上述那样的语言时,我们可以把这个形象与悦子回忆中的“一个女人“进行重合比对。她们应是相似的。
在悦子的全部回忆中,占据主要位置的是一个作为她朋友身份的女人佐知子。与悦子在回忆中为自己构筑的贤淑、善良、温和的性格外衣向左,佐知子一登场便与那个被原子弹轰炸的破碎了的世界格格不入。佐知子带着女儿万里子独居在一间破旧的木屋子里,有一个外国男友,除了悦子不与他人往来,而面对悦子在生活中对她的种种担心和疑虑,她也经常是淡漠不耐烦的。
佐知子不相信破碎了的世界还能重新弥合。和战后居住在长崎的悦子一家、藤原太太等人勉力振作,认定“未来还有很多盼头”不同,她认定继续留在这里就像回去富有而年老的伯父身边寄居一样——那里只是一个有着无数空房间的坟墓。而美国,或者英国则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国家。在与悦子的交往中,我们看到佐知子一直在为出国做努力做准备,甚至面对女儿万里子明显的抗拒和不情愿时反复做心理建设。她要自己和听众悦子一样相信,“万里子在美国会过的很好的,在那里她的机会更多。”
而事实上,每一个看到故事最后的人心里都有答案:真正想去美国的人只有佐知子。而在女儿幼小心灵里那些放不下的对安宁与归属感的渴望,在佐知子眼里和那些猫咪是等同一物的。她并不知道在战争带来的孤独童年里,内向敏感的女儿万里子所有温暖与欢乐就在与这些猫咪的相处之中。也可能她心里是清楚的,但在那个时候,佐知子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为了个人向往的生活,为了“不能白白浪费的生命”,她选择了摧毁那些猫咪——溺死童心。
“把那东西给我,万里子,”她说,“你不明白吗,那只是一只动物。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你真的还小吗?那不是你的小宝宝,只是一只动物,就像老鼠啊,蛇啊。现在把它给我。”
佐知子亲手溺死所有的猫。万里子沿着河岸在黑暗中跑了一段,眼睁睁地看着河水吞没一切。母女关系的紧张在这件事上达到高潮,而最令人后背一凉的是,接下来一贯温和柔顺的悦子提着灯笼走到桥上与万里子相遇。回忆的谎言到了此时,真相大白。
悦子对着一脸怀疑的万里子,如此许诺:“要是你不喜欢那里,我们就马上回来。可我们得试试看,看看我们喜不喜欢那里。相信我我们会喜欢的。”
我们已知道后来的事,故事一开始就说出了结局。景子一直不喜欢那个新国家,后来更是自我封闭,病态,虚弱,将自己不为人知的吊死。
如果景子就是年幼的万里子,那么多年后在英国的空旷宅院里怀念友人佐知子的悦子——应该就是佐知子本人。看到这,你或许会糊涂,人为什么要假装成另外一人?一个人如何既成为他自己,又扮演看客甚至说客的身份?
当然可以——在回忆中便可以。回忆是那样主观的,混合着人的情感和选择。试想曾几何时我们也都曾因为怀揣过难堪心事而不愿触及,确认,更不消说分享。慢慢的,那些事情便会被长久无法发泄的苦闷酝酿变味,甚至变成另一个人的回忆。人对待他人的事往往无法长久专注,也就能变相解放自我。想象罪孽之事发生时自己只是旁观者,那么无辜,那么无能为力。
故事最后,当年老的悦子站在窗前目送女儿妮基离开,回首身后空空荡荡,偌大的房里只有她一人生活其中。她是否想到年轻时选择离开故乡的理由——为此她将女儿牺牲掉,可结果还是一样的生活在空房子堆砌出的巨大坟墓里,日复一日,白日将尽。
也就明白,这是一本关于探讨内疚和自欺的小说。
作为少数的,不专以移民或是国族认同作为小说题材的亚裔作家之一,石黑一雄虽然拥有日本和英国双重的文化背景,却致力于写出一本对于生活在任何一个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都能够产生意义的小说。我们也就能在他每一本小说中都看到一种新的格局(日后还会介绍一本他的小说《无可慰藉》)。这种尝试和用心,对读者而言无疑具有长久吸引。
合上这本《远山淡影》,坐在灯下在我的身体里仿佛也生出了两个声音。一个来自旁观者,一个来自当事人。
“至少可以使你忘掉过去。”
“我就是珍爱那一点点过去。”
更多书评,欢迎捧场公众号:杨知寒

  《远山淡影》读后感(五):拍电影的话,应该很好看

拍电影的话,应该很好看
至少一开始我被这个充满画面感的标题吸引
画面感强至少是水墨画既视感的
倒叙和插叙
适合连贯看下来
中间停下来就会被绕走了的
某些节点
充满电视剧的剧情感
有些对话
非常微妙
有些想法和冲突
作家应该也是很出色的编剧吧
细腻又不失大气
温软又悲催
不过,某些情节是思绪萦绕
所以可读性不够理想
情节连贯起来的话
还是很不错的
如果拍成了电影
我想主题还是蛮不错的
我会花钱去影院看的

  《远山淡影》读后感(六):她们把根纠缠在一起

石黑一雄也没逃出亚裔作家卖弄母国文化的怪圈,灵感来源于侨胞难民的口述,这是一个别人的故事,只在最后章一个微小细节点醒了读者,“我邻居”就是我。
  作为石黑一雄的处女作,独白式的叙事和作品立意都与后来的作品有很大的差距。
  叙事线很单调,佐知子和万里子在日本盼着去美国做美国人,景子和“我”在英国一个抑郁自杀,一个搞不懂混血女儿妮基已经西化的生活和思想。
  景子的自杀让“我”想起了出国前颇为不堪的过去,“我”只能借由佐知子的身份回忆起景子从一开始对移民的反抗情绪。同时,佐知子也在不断为自己辩解“是为了女儿”“女儿的前程”。最后回到现实中时,“我”的心理防线的崩溃便是忆起景子最开心的一天。
  “我”本质上也是孤独的,通过和妮基的相处她意识到虽然自己一直对这个国家向往且扎根多年,但是依然是一个异类,具有文化的隔阂。这个国家的现代人想用自己不愿想起的过去作诗,这个国家的丈夫膜拜自己一直想摆脱的文化,她和景子一样,母国的根一直纠缠在她们的血液里。不同的是,景子用自杀的行动符号化地展示了“异国风情”,“我”只能在故事中里找回自己。
  在景子短暂的生命中,“我”和她像两棵彼此孤离兀立的树,但在异国泥土的覆盖下,她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她们把根纠缠在了一起。

  《远山淡影》读后感(七):这个很潮湿又悲伤又美丽的故事

悦子的女儿妮基,来到悦子在英国乡下的住所。 在落雨的窗前,两人谈论起自杀的景子,像谈论一个很久以前的朋友,陷入悲伤,又有点躲闪。 故事转入二十年前的日本长崎,那时悦子是个怀孕中的日本女人。战后的长崎,城市重建,高楼迅速立起,人们刻意回避战争话题,但伤痛如影随形:独自抚养小女孩的单身母亲,经营面馆的丧夫丧子的老妇,还有虽未明说,但凭着只言片语推测到的,在丈夫死去后重组家庭的悦子。 作者石黑一雄是日裔英国人,但他着重强调,所有的故事与殖民无关,与历史无关,与文化冲突无关,长崎只是主题和故事构思完成后,他最后为故事寻找到的合适的地点。所以,尽管读者都难免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日本二战后的余殇,但既然作者解释了,就不要过多执着于对故事背景的解读上了吧。 “回忆”是石黑一雄几乎所有作品中用来表现主题的重要形式,《长日留痕》中,一位英国管家在旅途中如穿珠子似的,回忆在贵族城堡中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往事;《被掩埋的巨人》中,一对公元六世纪的不列颠老人,在寻找出走的儿子的途中,也逐渐找回了丢失的记忆,随着所有人记忆的找回,不列颠和撒克逊两个族群的仇恨重新被唤起;《远山淡影》中,悦子在英国的乡村别墅中与英国女儿妮基的对话,让她回忆起二十年前发生在长崎的一段往事…… 悦子的回忆模糊不清、充满矛盾和混乱: 悦子在怀孕时遇到一对母女,女孩因在战争中见到了残忍的一幕而变得诡异和敏感;母亲不顾女儿的抵抗,执意跟着一个丑陋的美国人去美国,虽然口口声声说一切是为了女儿的未来,但谁都看得出她的自私。 悦子是个善良淳朴的日本女人,对这对母女给予无私的帮助,但联想到二十年后英国的境况,不难想到:那个自私的母亲就是悦子自己吧,美国也不是美国而是英国,而那个诡异的女孩就是她强行带到英国的大女儿景子。 从小就遭受精神创伤的景子,被母亲强行带到文化差异巨大的西方,母亲很快再婚并生下二女儿,新家估计也没给景子太多的关怀,她最终在英国崩溃自杀。 石黑一雄说:“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 人心复杂,会美化回忆中的自己,甚至会扭曲回忆以求心安,到最后,连自己都相信了那就是事实,悲痛、悔恨、仇怨,这些不好的情绪好像就能被掩埋似的。悦子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传统的日本良人,像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回忆那对母女——其实就是自己和自杀的大女儿——的故事,正是表达了作者的意图:人不愿直面自己的不堪或痛苦,于是借别人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 整本书是由悦子一个个回忆片段拼凑而成的零散故事,读者要靠自己的想象填补回忆的空白,纠正回忆的错漏。 人物之间,维持有距离感的互相关怀,最亲近的人,也礼貌而克制。有很多对话,但不浓烈,带着物哀的美感。神经质的女孩、带有象征意义的猫、溺死的婴孩……估计因为套用了日本的背景,石黑一雄的行文风格和意象的使用也有意或无意地贴近了日本。 …… 我们看书,会震撼于情节的跌宕起伏、情感的波涛婉转,会佩服文字运用的老到,震惊于作者人情的练达、思想的通透。但有一些书,不在此列,不好描述,喜欢上,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感觉”说不清道不明,但切切实实存在,不喜欢一个人,是没“感觉”,喜欢一本书,是有“感觉”。上一次有这种“感觉”,是上大学时看吉本芭娜娜的《厨房》,也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忧伤又低徊的。可能多数作家的处女作,都凝结着作家最初始的纯真幻想和不带匠气的才情。 《远山淡影》用极其寡淡的文字,构建了一个云山雾罩的场景,木屋边的河水、窗玻璃外淅沥沥的落雨、树林和山岚……如此多带水的景物一笔带过,但反复提及,不知不觉间,便生了湿漉漉的意境。 正如书名,从远远淡淡的文字中,我们捕捉到一点远远淡淡的东西,如山,如影,很远,很淡,又很幽暗,侵入肌理,令人陶醉的忧伤况味。 这个故事,细小潮湿,读完如清晨徒步归来,不知去了哪里,通身沾着雾气,久久不散。

疯狂迷恋这种无处不在的lost之感,仿佛身体和精神同时失落于遥远的异乡,于凄风冷雨中谛听反复吟唱的安魂曲,用他者的伤情浸润自己的灵魂。可说是轻度自虐的快乐。

如此潮湿的女性故事,如果不注意了解作者信息的话,很可能会误认为是个女作家写的。受它影响,我又马上找来石黑一雄的另外两本书——《长日留痕》和《被掩埋的巨人》,结果什么鬼啊,一本长句子满天飞,充满西方老式小说的古板调调,另一本虚虚实实竟有点像卡尔维诺——失望。果然,作家风格一成不变是罪,风格百变也是罪。

  《远山淡影》读后感(八):远山淡影闲谈

夜晚回来看完了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阅读体验很压抑,日本风格十分鲜明。文本凸显了战后人们心理经受的创伤,传统文化的断裂,变形给人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冲击。加上日本独有的自杀美学心理,使小说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格。小说以主人公悦子的回忆为主线展开,这种回忆是碎片的拼接,结尾处无法得知悦子为何离开丈夫,带着女儿来到英国。显然女儿景子是不喜欢,并且也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这就导致了她逐渐的自我封闭和最后的自杀。景子的死给悦子的生活带来无法释怀的自责和自我怀疑,也使得她不知如何面对小女儿妮基。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困难重重,对于自我生活的认同也难以实现。这就导致悦子的回忆无法真实的还原过去的生活,我们也不能得知真正导致景子自杀的原因是什么。当然,作者或许是故意这样安排,来表现人生存处境中的迷茫性和不确定性。悦子的回忆中,佐智子和其女儿万里子的故事,明显的有着悦子本人和她女儿的倒影。我们也可以从佐智子与万里子的冲突中,了解到母亲与女儿之间相似的矛盾。在桥上的那段对话,可以直接看做是悦子与女儿的对话,和她为自己的辩解。悦子也曾多次回忆说自己做出到英国的决定是为了女儿的利益,但女儿始终是被动接受伤害的一方。总之,一种被压抑了的悲伤流贯穿在文本始终,也有种于黑暗寻找永远无法获得的光亮的无奈。或许我应该把文本放置在整个战后小说的大背景中进行思考,但日本文学独特的审美风格对我的冲击却是我第一直觉的反应,无法避免的狭隘就这样随手记录。

  《远山淡影》读后感(九):读《远山淡影》有感

       远山淡影是一部以二战后为故事的时间背景展开的一部小说,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回忆编织起一幅幅生活的画面,正如书的名字一样渺远而又清淡地娓娓道来战后以悦子为中心辐散开的人和事。在悦子对自己生活的回忆淡淡的叙述中,你会觉得这就是生活,然而整本书读下来却会感慨这就是人性。作者的日式叙述仿佛一杯清茶入口时清雅恬淡但是却无限绵长,细细品来回味醇厚却是苦味。
      整个故事从时间跨度上来讲贯穿了二战前后的日本,悦子从少女为人妇再到为人母的30多年的时光,从空间跨度上则是从欧亚大陆的最东边的日本长崎横跨到西边的英国,而这中间发生的一切故事、一切的人物形象性格都是通过悦子的回忆建构出来的,然而正像书中悦子的自白——回忆,我觉得,可能是不可靠的东西。
      悦子回忆中的自己是作为绪方先生的儿媳、二郎的妻子、佐知子少有的甚至是唯一的说得上话的朋友的生活在战后有着自己“幸福”的家庭的即将做母亲的日本女性。对于内部的小家庭而言,她是是曾经寄居在绪方先生家并最终和二郎结婚的传统的相夫教子的日本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她是不可缺少的调和剂,安抚着在新旧时代的冲突中始终坚持停留在传统中的无所适从的绪方先生,照顾着沉默的投身于工作而吝于分出时间给家庭的传统的丈夫。对于外部来讲她是佐知子寻求“帮助”的对象、是不被佐知子排斥的并了解进入到她的生活的朋友。然而是悦子真的是这样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传统的日本家庭主妇吗?结果显然是否定的。她与社会上层的藤原太太有着深厚的交情可见她应该曾经有一个幸福美满并富庶有名望的家庭。通过她与藤原太太的交往我们知道她曾经有一个深爱着的青梅竹马但却已死于战争。从她现在居住在英国有一个英国丈夫和一个混血女儿并带来了纯日本血统的大女儿景子,其实不难发现她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很好的英语水平能够同英语母语者进行交流。猛然间会联想到悦子回忆中的另一个人——佐知子。对于佐知子的过去知之甚少,就像我们对于悦子的过去也同样知之甚少。但是我们知道:佐知子的父亲是一个从事外交的很有名望的人,佐知子的英语很好能够和Frank及游玩时无意中遇到美国女人英语交流并受到美国女人的赞,日本胖女人的羡慕嫉妒。佐知子认识了一个愿意带她和女儿万里子到美国生活的Frank.随着回忆的渐进,悦子与佐知子的身影出现了越发多的重叠。回忆不可能完整的穿起现实生活但是悦子的回忆中出现了四个较大的回忆空白,分别是悦子的过去、佐知子的过去和悦子如何去了英国以及佐知子最后有没有去美国。这相似的回忆空白真的是一种巧合吗?显然不是,在悦子亦真亦假的回忆中,也许连她自己都不知道究竟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啦,但是,在书的近结尾处,悦子回忆起同佐知子母女游玩的经历时说“长崎港口的风景,我想起有一次我们到那里去,一次郊游,港口周围的那些山很漂亮……那天景子很高兴”然而我们都知道在回忆中叙述中那时的景子还没有出生,而与悦子在一起并很开心的人只有万里子。据此向前追溯,在佐知子最终决定要离开的那个晚上,悦子与万里子在河边的对话,悦子说: “不管怎样,你要是不喜欢那里,我们随时可以回来。”以悦子局外人旁观者的立场如何能以“我们回来”向万里子许下承诺。所以回忆确实是不可靠的——悦子是悦子自己,佐知子也是悦子,万里子就是自杀的景子。
       回忆中的本体都是经过虚假的回忆美化过的,这很难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在这段回忆出来的故事里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呢?
       悦子用佐知子的身份伪装起了自己家道中落的身世还有那段以不幸结尾的婚姻的同时,伪装起了自己人性中的叛逆与自私。在她温良恭俭让的传统日本女性形象下掩藏的是她对于西方世界的憧憬,不仅仅能从佐知子不顾一切想要逃离日本跟那个明知不可靠的Frank到美国去递推出,还能通过白色的美国大车的意象中窥见。悦子的回忆对于从前的生活忽略了很多,但却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见那辆破旧的白色美国大车的时候,记得那时天已快黑,小屋后的几缕阳光划过金属的车身。对于悦子而言那不仅是车,还意味着西方文明和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正像曾被佐知子反复强调的“她可以成为女商人,甚至是女演员。这就是美国,什么事都有可能,在那里这些事情都有可能生。”这句话佐知子的长辈跟她说过,Frank对她说过,她对万里子说过,但是更重要的是她跟悦子说过,她说给自己听很明显,她在心里对自己反复的强调过。可见在悦子的心中离开意味着个体生命的自由,意味着人生方向的开放性,这是传统日本女性的个性意识的觉醒与叛逆,正如二郎朋友的妻子坚守自己的投票权不被丈夫剥夺。这是悦子的生命追求,但是她却将同样的追求强加在了自己的女儿身上,她坚持要带万里子(景子)离开日本是反复强调的是自己会把女儿的利益作为头等重要的事情来考虑,自己这么做都是为了女儿好,诚然,抛开悦子对西方的向往,从她的价值观来判断离开日本对于女儿的个性发展确实是很好的选择,她也确实是在为女儿的未来人生做考虑,但是她自私就自私在这种所谓的好的选择是她强加给景子(万里子)的。让人不禁联想到同为移民作家伍琦诗的小说《无声告白》中父母将自己所认为的好强加于女儿身上最终导致了她的自杀。我们不得不承认: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优越的社会环境、学习成绩优秀、亲切而受欢迎无疑是普适的好,但是对于这些判断应该是引导的而不是强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其实被当作了父母实现自己那求而未得的理想追求的机器,或是父母像雌鸟将自己咀嚼过的食物哺喂给雏鸟一样,将自己的人生阅历经验概念化地灌输给自己的孩子。
       对于佐知子而言她还伪装起了自己的脆弱与痛苦,用冷漠与故作轻松轻松。她说自己不在乎别的家庭妇女是如何评论自己的,但当万里子失踪之后却拒绝想那些女人求助,也许不是因为不想要麻烦别人,而是因为自己的自尊心作祟,从她认为这下这些女人又有了新谈资中或多或少可以窥见一斑。当看到倒在河边的万里子时她说着不在乎没关系实际上却在颤抖;她告知悦子可以问自己和Frank的事情时却紧张的揪起了裤子;她说自己在藤原太太那里打工是一次还不错的体验,后来却情绪爆发诉说自己对于打工的无法忍受。
       在这个故事里伪装无处不在,不仅仅是第一人称的悦子,还有在她的视角下被审视的所有人。绪方先生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受伤的情绪,在下棋时被儿子漠视时,他反复三次对悦子说 “你千万不要为这件事生气”然而该生气的人是他自己呀。当他去见松田重夫明明是刻意为之却还是一直在说不要耽误你的正事呀。与松田重夫的对话觉得绪方先生既可笑又可怜,明明心中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却不开门见山,明明对于旧有的体制也有怀疑却固执己见。为旧时代旧制度奉献了一生的老人家被狠狠地摔在了新时代新制度的门外,这么残酷的事实被亲切寒暄的重逢场景所笼罩,也许这便是《菊与刀》中所说的日本人的矛盾吧:他们很客气却也很冷酷。
       还有悦子的女儿景子与妮基。一个像内敛的月亮一个像灼热的太阳,然而她们都活在谎言之中。景子在母亲的回忆中都需要被虚构出的一个代替品,她明明渴望着爱与被爱却要小心的收起自己汲取爱的触角,用敏感和易怒伪装自己,就像一只猫一样,讨厌自己不被重视,也讨厌自己被过度重视,书中她对于小猫的执念何尝不是对自己的执念,其实猫就是景子的反映,是未人格化的景子。而妮基,她热情有个性,在读者的想象中她本该与景子不同,但是在她的热情的外表下掩藏的是她对于婚姻的绝望,借此推及到对人际关系的绝望,她会拒绝别人的亲近,就像讨厌叫自己钢琴的老师、对于想要教自己和弦的是有的建议无动于衷,她有男朋友却讳莫如深,她的那个对悦子充满好奇的诗人朋友很难说是否却有其人,从妮基的性格和生活状态中可以窥见其实她同景子一样有着不可言说的孤独,只是妮基的孤独被她偷偷地藏了起来。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还探讨了两对都可以被归结为新旧冲突的矛盾。社会大背景下的社会新旧制度的冲突,以及家庭小背景下的父子母女关系的转置。新旧制度的冲突从某种严格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日本本土传统文化及外来的希望文明的冲突。其中表现的最明显的无外乎是绪方先生和松田重夫关于新旧教育观念的冲突,以绪方先生所代表的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应该本土化,应该教育国民历史传统,而松田重夫所代表的新式教育理念则认为教育应该开化,应该传授西方的先进的文明。在两个人的对话结束后,绪方先生的情绪低落与沉默恍惚似乎在向我们暗示新的理念战胜了旧有的理念。在暗含的一层新旧文明的冲突之中,西方的文明也同样在向旧有传统示威——悦子或者说是佐知子在日本的婚姻最终还是破裂了,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她离开了日本投向西方文明的怀抱,开始了与西方人的新的婚姻关系,西方文明在战后废墟般的日本宣告了其全线的胜利。
       在家庭内部的冲突被作者处理地很细节化也很生活化,我们知道这就是事实,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这样。绪方先生和二郎下棋,绪方先生像个孩子一样充满了期待而忙碌了一天下班回家的二郎却感到厌倦,他逃避同父亲下棋,以至于最后终于爆发了。正向作者表达的,小的时候孩子满怀期待的想要和下班回家的父亲下棋,对他们来说与父亲相处的玩闹的时间是单纯的幸福,他们可能盼了一天,两天甚至一周,就像绪方先生一样对着一盘棋可以想一天,然而当有一天,父亲老了,孩子已不再是孩子,父亲反而成了孩子可怜巴巴地等待着与孩子相处的单纯的快乐的时光,然而希望往往落空,因为有了事业的孩子玩耍和与父亲共处已经不再是生活的全部,甚至处于次要地位啦。同样的事情在悦子与妮基的身上也有表现,小时候悦子不让妮基看电视,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电视对于成年了的妮基早已没有了吸引力,反而是悦子要靠看无聊的电视节目打发自己百无聊赖的生活。这些现象其实很具有代表性,不经意之间你就会发现,母亲靠电视打发着时间,父亲满脸小心翼翼地期待着你能多陪一陪他、多关心关心他。你会发现把你宠成孩子的他们有一天也变成了需要你照顾的孩子。其实你并没有那么忙,多花一点时间与他们在一起,哪怕只是一起喝喝茶、聊聊天,甚至哪怕只是在他们旁边静静地坐着。
       这是一部日式气息较浓重的作品,无论是其淡淡的情绪的表达还是在深层次中对于家庭内部关系的观念;这也是一部西式气息较浓重的作品,无论是其对于回忆的碎片化的处理还是意识流的叙事手法。这与作者日本移民英国的身份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这一身份背景还表现为作者对于日本与西方文化的冲突的独到的深层思考。

  《远山淡影》读后感(十):不可靠的回忆

在附近的小图书馆看到石黑一雄的书,抽出《远山淡影》,每天去看一会儿,惦记着书中的女人和女孩。
伴随着“我”——日本女人悦子,在英国乡下与混血小女儿短暂相处时的对话,以及悦子对过去在故乡长崎生活时的回忆,疑问不断被引出:
悦子是怎么来到英国的?
回忆中的邻居佐知子能否如愿离开日本?
悦子与看似和谐却弥漫着紧张气氛的前任家庭会出现什么问题?
佐知子和女儿万里子的关系又是否能够趋近缓和?
悦子的大女儿为什么后来会自杀?
常常独处的万里子会不会陷入什么危险?
两个女人,或者说两对母女,似乎在不同时空走上了相通的道路。最后,轻描淡写地合二为一。
看石黑一雄的书,一部分原因是此前刚刚看完了奈保尔的《魔种》。(无意中的巧合,《远山淡影》是石黑一雄的处女作,《魔种》是奈保尔的封笔作。)两人是在英国、在英语文学中均享盛誉的移民作家,一个日裔,一个印度裔。翻开《远山淡影》时,看到“我”身处英国徐徐讲起遭受原子弹轰炸的长崎在废墟上开始重建,与在看《魔种》时,看到主人公从欧洲回到印度丛林参加意图推翻阶级的革命,会找到相同点:果然都是向西方读者展示本民族的特殊事件,还有今天生活在欧洲的移民与其故乡有着怎样的牵绊(以及如何割裂)。
作者借年轻女人悦子描述长崎的人们经过战争所失去的:开面馆的老夫人失去了丈夫、儿子们以及原本优渥的生活,退休的教书先生失去了年轻学生对本国传统教育和传统精神的认同,新建公寓住宅区的青年夫妇们正在改变过去的日本家庭秩序。看到她们在“远山”俯瞰港口,想象中的画面是不久前看的电影《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也是在原子弹爆炸后的长崎,男人们死了,带着伤痛的女人们如何生活下去。
她们登山郊游时,悦子给万里子买了一个玩具望远镜,“虽然是玩具,还能看到挺多东西的”。看到这个望远镜,忍不住联想到前两天看的电影《路边野餐》,主人公拿起少年的望远镜看向童年的孩子,也是一个玩具,也让孩子之间经历了争夺,也在张望过往和未来。令人联想的还不止于此。《路边野餐》里,主人公借“我有个朋友”讲述他与妻子的爱和生离死别;《远山淡影》里,不堪回首的悲痛往事只能安身于“我的邻居”才能回忆。
“回忆,可能是不可靠的东西;常常被你回忆的环境所大大地扭曲,毫无疑问,我现在在这里的某些回忆就是这样。”悦子的自白已经透露真相。记忆时常会修饰大脑中储存的信息,为了人们可以有更好的感觉生活下去。
在看这本书时,不久前看过的这本那本书或电影会不请自来地进行联系(看到混血小女儿出场时,还会浮现出水原希子的形象,可能也是因为今年刚看过她演的剧)。换一个时间看,下一次看,记忆所联结的内容会不一样,感受肯定就不一样。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xxs/34901/


《【微尘远山花近读后感】远山淡影读后感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关于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活动总结【四篇】

关于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活动总结【四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活动总结【四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5
庆祝建党101周年主题党日活动总结三篇

庆祝建党101周年主题党日活动总结三篇

建党100周年一般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庆祝建党101周年主题党日活动总结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25
“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总结【五篇】

“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总结【五篇】

总结,汉语词语,读音为zǒngjié,意思是总地归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总结【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5
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总结范文汇总三篇

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总结范文汇总三篇

主持词的写作没有固定格式,它的特点就是富有个性。不同内容的活动,不同内容的节目,主持词所采用的形式和风格也不相同,一个好的活动开展,主持人的开场一定要和活动的主题相契合,精彩的主持词只有扣住主题思想才能发挥出巨大的魅力所在。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总结范文汇总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
2024-04-25
专升本毕业自我鉴定300字【汇编四篇】

专升本毕业自我鉴定300字【汇编四篇】

鉴定是指为了查明案情,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由侦查机关指派或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就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科学鉴别和判断的一种侦查行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专升本毕业自我鉴定300字【汇编四篇】,欢迎品鉴!
2024-04-25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