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观后感集合6篇

发布时间:2022-09-28   来源:观后感    
字号:

【www.jxscct.com--观后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设计,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观后感集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观后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建设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考察我国社会建设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丰富经验,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始终把社会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位置,适时提出社会建设的目标、纲领、政策,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了政治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综合考量当时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各种严峻考验和挑战,领导社会建设逐步形成了垂直化的传统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党对社会建设的领导,主要以维护社会稳定、激发社会活力为目标。21世纪以来,社会建设的紧迫性日益显现。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对社会管理的内涵作了具体阐释。党的十九大提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坚持党在社会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总揽全局要求从全局高度谋划布局,明确定位、把握方向,决策重大事项、提出立法建议、进行思想宣传等;协调各方要求统筹安排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纪检等方面的工作,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力、凝聚力、协调力、影响力作用。二要提高党对社会建设的领导能力。探索效果更加显著、理念更加先进的方式方法,实现对社会建设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70年来,我们党始终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建设理念,践行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声音、反映群众诉求、接受群众监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党和国家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中找寻社会建设的重点、方向和目标,做到建设为了人民、建设依靠人民、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既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总结和继承,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建设理论的新认识和新发展,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动力源泉。新时代推进社会建设现代化,必须更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决维护人民的权益,必须推动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目标,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与中国实际国情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面临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巩固和维护新生政权、稳定社会秩序,消灭一切反动势力。这一时期,国家通过实行单位制和人民公社制,形成“国家—单位—个人”的社会管理体制,构建了中央、省、市、县、公社五级党政管理系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解决温饱,党作出把全党全国人民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新阶段。党的十六大后,我们党不断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转变。70年来的中国社会建设道路,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新时代要牢牢把握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模式和政策架构,提出符合当今中国实际国情的社会治理目标和任务,深刻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怎样进行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重大时代课题。

  坚持以民生建设为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围绕保障和改进民生这一主题,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民生改善程度与人民幸福指数,成为衡量我国社会发展价值目标实现的重要指标。70年来,我国民生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照2010年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末的 7.7亿人,减少至2018年末的1660万人;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2018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2%,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2831万人,比1978年增长32倍;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70年增长了406.4倍。与此同时,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医疗卫生长足进步。我国已建成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重视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就业、收入分配、食品安全、教育、住房、医疗卫生、养老等民生工程,而且特别关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针对新时代中国贫困问题,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要求全社会形成支持合力,不仅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到2020年全部实现脱贫,而且要“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坚持理论创新推动发展。70年来,围绕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我们党不断更新社会建设理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替代“社会管理”,成为新时代党领导社会建设的根本遵循。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对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中的社会建设面临更多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这就更需要我们在社会建设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制度探索,在制度探索中实现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制度完善,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篇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观后感

  党史如明灯,照亮前行之路;党史如清泉,洗涤心灵之尘;党史如号角,激发奋进之力。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让全党全国人民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的历史、新中国史不仅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而且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信念的执着、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是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几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几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胜利完成“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顺利组织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最是激动人心,新征程并非一帆风顺;惟艰难方显勇毅,惟磨砺始得玉成。在党旗飘扬的抗击疫情战场,有敢医敢言、勇于担当的钟南山,有“宁负自己,不负使命”的张定宇,有许许多多的“90后”“00后”,他们以生命践行使命,用大爱护苍生,诠释了“每个人都了不起”的生动内涵。在红旗招展的脱贫攻坚一线,“扶贫之花”黄文秀乐做百姓贴心人,“吃亏”书记李连成甘为群众领头人,扶贫“硬汉”隋耀达勇当致富开路人,彰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共产党人来说,中国的发展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读常新。让党史“飞入寻常百姓家”,做好党史“下基层”,更能将党史作为基层建设的“教科书”,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对全体党员来说,开展好党史教育,既是寻根之旅,也是铸魂之旅、开拓之旅,唯有真正学深悟透,才能从中汲取丰富滋养,厚植发展基础以历史智慧注入前进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踏踏实实、励精图治,帯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发展,成功开辟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新境界。但也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而学习党史为弥补不足、解决困难和应对挑战提供了新的历史遵循。学习党史,要善于学以致用,充分用好党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经验、方法和理论,为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挑战、提高党的执政本领提供历史滋养,锻炼以历史思维、历史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发展理念,走好开拓创新之旅,为奋进新征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从小康走向富裕,从大国走向强国,从边缘走向中心,党时时刻刻带领着人民在发展的长河中激流勇进,记录着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成就是累积起来的,无数的辉煌与成就汇入这历史的长河中。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回顾往昔,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注重“回头看”,不忘初心。传承革命先烈挺身而出的爱国精神,传承“农村包围城市”果断决策的执行能力,传承“黑猫、白猫论”的敢做敢拼的改革创新。历史虽然已经远去,但是记忆永远留存,守住自己的初心本色,在总结回望中砥砺前行。

  坚持“低头看”,坚强实干。坚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坚定敢涉险、敢啃硬骨头的革命意志,坚定行稳致远、踏上新征程的拼搏精神。传统与精神永不过时,使我党永葆生机活力,秘切党和人民血肉联系,长路漫漫,唯有奋斗,坚强实干,把握现在,大展宏图。

  全面“向前看”,传递信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一百年并将一直发展下去,当工作中感到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党史传递的信仰力量能够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当遇到阻碍,不知如何处理的时候,党史的信念守护着我们。路途未必一帆风顺,但是“前进”方向永不偏移,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了解党,更爱党,回头看走过的路,走好脚下的路,远眺前进的路。这段历史意义重大而深远,让我认识到只有明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能把很多问题看得深、看得远。学习党史,须认真思考,深刻体会,入脑入心。牢记党的理想信念,不畏流血牺牲,牢记党的历史经验。以史为鉴,砥砺前行。 

【篇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观后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新时代道路的发展得到质的飞跃提升。

  在党的建设方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体系,统一思想,在政治上更加团结、在组织上更加一致,保证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导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更加增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提高能力,让党从“宽”“松”“软”的现象上得到根本的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让党在革命性锻造上更加坚强。

  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跃上了新的台阶,我国经济迈上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持续和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方面,党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上进军,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让党和国家的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政治建设方面,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让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在全面依法治国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制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是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在文化建设方面,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式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社会民生方面,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的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发展了人民更加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了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啊上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在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人民军队实现了整体性的革命重塑,整装重行再出发,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得到同步提升。人民军队坚决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以顽强斗争精神和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自然界等方面的挑战和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

  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推动了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为推进依法治港治澳、促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

  在外交工作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这些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引导与确保了我们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的核心。在新的征程上,“赶考”远未结束,你我均是“答卷人”。我们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汲取党的历史教训,学习先辈们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在人口规模最大的现状下,实现物质与精神协调现代化、共同富裕与和平发展道路的使命下,不断提高自我的从政、执政水平,团结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篇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观后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回眸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法治发展进程,我们看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艰辛的探索,更是光辉的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之一,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在废除旧法统的同时,积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抓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到1956年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而这段变革时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奠基时期。

  开创性地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体系。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及其政权组织系统作出了明确规定,建立了全新的国家制度。1954年9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五四宪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奠定了根本法基础。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较,“五四宪法”赋予国家的性质以崭新的属性与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经验以及国家政权机关工作的经验,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作了更加完备的规定,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了一个以国家权力机关为核心的更加完整的国家机构体系,借以适应日益复杂化和专门化的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活动的需要;进一步丰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了国家结构形式;形成了与国家制度的性质与形式相适应的公民权利体系,为当代中国公民权利制度创设了根本法基础,从而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实现了对中国近代以来各种国家制度方案的历史性超越。

  重建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秩序。任何一场剧烈的社会革命运动,要实现其预定目标,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政治与法律制度的本质与结构,而且要建立一种新的政治与法律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稳定的社会与法律秩序。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年里,国家生活的重心就是要在逐步实现国家制度根本性变革的基础上重建社会与法律秩序。这一时期先后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贯彻婚姻法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司法改革运动以及“一化三改”等以群众运动方式推进的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明显特点,便是法律发展与群众运动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有机的互动关系。这些群众运动,有力推动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律发展,一些法律是在群众运动起来以后才制定的。不仅如此,新中国成立之初群众运动的展开,也需要法律提供保障。然而,在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那种依靠群众运动来组织社会动员、重建社会与法律秩序、推进社会治理的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了,必须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夯实社会秩序的法制基础。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基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分析,作出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由此,党的八大强调,“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法制,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国家必须根据需要,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充分地受到国家的保护”。

  展开较大规模的法律创制活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加强人民民主法制建设,注重运用法律与政策相结合的方式治理国家与社会,借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1949年到1956年间,新中国的法律创制工作大致经历了两个前后相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的法律创制,其特点是运用立法手段,巩固革命胜利成果,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法律秩序,保障各项社会民主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在这一阶段,先后制定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的组织通则,还制定了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令。第二个阶段则是以“五四宪法”为基础,加快国家立法进程,推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基础,促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这一时期,在“五四宪法”指引下,重新制定了一些有关国家机关和国家制度的各项重要法律法令。例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适应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需要,制定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手工业合作组织交纳工商业税暂行办法、关于对私营工商业在改造过程中交纳工商业税的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在这一时期,新中国民法典、刑法典的草拟工作开始提上议事日程,诉讼立法亦开始启动。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社会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进入了一个革命性变革的历史新时期。这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在法治领域的集中体现,就在于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型法律秩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法理型法治秩序的历史变革,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持续推进了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把依法治国确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与民主政治密切联系的,它要求法律的权威高于任何个人的权威,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的历史性任务突出地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刑法典和刑事诉讼法典,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把刑事司法工作建立在法治化坚实基础之上。为保证这两部法律的严格执行,1979年9月,中共中央专门向全党发出了《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以下简称“九月指示”),第一次鲜明提出“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深刻阐述了刑事司法法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并把刑法、刑事诉讼法能否严格执行上升到“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信誉”的高度加以突出强调。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以下简称“八二宪法”)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推进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宪法规范,确立了国家法制统一的原则。在“八二宪法”指引下,当代中国法治发展日益向纵深推进。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郑重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战略决策。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与贯彻,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注入了崭新内涵,有力推动了当代中国法治建设进程。

  把依法执政确定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且长期执政的党。随着这一巨大而深刻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面临新的重大课题。“九月指示”按照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方针,第一次全面科学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司法工作领导的基本原则和工作体制。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深化了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对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依法执政的重大命题,指出:“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依法执政这个全新的执政理念的提出,充分反映了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新要求,是加强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一个重大举措,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内容。

  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的十五大在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〇一〇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历史性任务。很显然,设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具体时间表,这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性自觉。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来的不懈努力,当代中国的立法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1982年制定了现行宪法,此后又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需要,先后通过4个宪法修正案。到2010年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并全面完成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目前,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比较完备,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因此,2011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如期形成。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政治论断,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三个方面“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法治中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当代中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旨在把国家和社会生活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之中,实施有效规则之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性任务第一次载入党的文献之中,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精心谋划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蓝图和总体布局,庄严号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有机构成要素,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指出:“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并且根据党的十九大的总体部署,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借以加强党中央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建设全方位展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显示出旺盛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明确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战略安排和重点任务。在当代中国,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和重要依托,全面依法治国有其确定的内在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强调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从形成法律体系到建设法治体系,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法治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记载了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时代轨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全面依法治国总抓手的法治事业波澜壮阔地展开,迈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对开启全面推进法治中国新征程、实现中国法治现代化作出了战略安排,确定了建成法治中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两步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即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一过程中,包括法治文明在内的政治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关于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安排,清晰地表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意志。实现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安排,必须精心谋划、把握重点、扎实推进。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部署了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的伟大革命的七项重点任务,即一是研究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规划;二是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三是推进科学立法工作;四是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五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六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七是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和法治人才培养。很显然,这七项战略性的重点任务,有力回应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对法治中国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确立了新时代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主攻方向,必将对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产生深远影响。

  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进程与法治改革进程是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性任务,对深化法治领域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有效破解法治实践中存在的法治难题,努力克服影响法治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问题,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在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引领下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中国法治发展的内在机理与规律,在借鉴吸收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同时,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的基本要求,走出了一条自主型的中国法治改革之路。迈入新时代的中国法治改革,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更加突出法治领域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强化法治改革措施的全面考量、相互配合、整体协同、形成合力,从而使法治改革方案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强化问题导向,抓住法治工作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事关法治建设全局的突出问题和关键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出强有力的法治改革举措,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开创了法治领域改革的新局面;注重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法治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法治改革合乎民心、顺乎民意;注重恪守依法改革的原则,把法治领域改革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加以推进,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努力实现改革决策与立法工作有机衔接、相互促进,坚持运用法治方式来推进法治领域改革,从而着力解决好人民不断增长的法治新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法治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奠定坚实有力的法治体制、法治制度和法治机制基础,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新境界。

【篇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观后感

  从理论渊源和历史背景引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然后分别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全书深入浅出,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使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更加系统和理性的认识!

  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比是人生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需要有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任何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所谓价值体系即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集中体现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的新中国,同样需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无穷的创造活力、强劲的奋发精神,需要科学、鲜明的价值导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一书就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战略意蕴、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做了全面深刻而又精炼朴实的阐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个方面构成,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贯通,是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有机整合的多元的价值体系,体现社会的多元诉求,贴近百姓,易为全社会所接受和认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理想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民族就没有凝聚力,国家就没有前进的动力。所以我们必需要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凝聚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把握的主题。

  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成为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我国各族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把握的精髓。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全体社会成员中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我们要把九三学社爱国、科学的优良传统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中来认识,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不断予以发扬光大;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方面;要坚持以先进的理论武装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篇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观后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砥砺奋进,统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5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成就鼓舞人心,经验弥足珍贵,这些历史性变革和成就带来深刻昭示。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根本指导。伟大理论指导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更高超的智慧,思考和把握党和国家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形成了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5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当前,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充分认清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根本指导作用,增强学习贯彻的政治担当、责任担当、历史担当,自觉作为党的旗帜来高举、作为科学真理来信仰、作为行动纲领来贯彻。

  必须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5年来之所以能够取得新的重大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归根结底是我们党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总书记这个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和险在增多,对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确保党的领导坚强有力。

  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新形势下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战略指引。5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稳步发展。新发展理念反映了时代的声音、人民的意愿,是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对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极端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牢固确立、长期坚持、全面落实。

  必须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推动新一轮改革大潮汹涌向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吹响了改革开放新的进军号。尤其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以来,习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38次会议,出台超过1200个改革方案,近400个重点改革任务已经完成,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改革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了强大动力,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过去5年的辉煌靠的是全面深化改革,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旗帜,坚定改革定力、增强改革勇气,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再接再厉、久久为功,坚决将改革进行到底。

  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时代。5年来,共制定或修改法律48部、行政法规42部、地方性法规2926部、规章3162部,启动了民法典编纂、颁布了民法总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备。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5年来的成就充分证明,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作用。面向未来,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不断前进。

  必须把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支撑和坚强安全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短短的5年,在我军90年光辉历程中极其厚重、很不平凡。习主席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以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为引领,深入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大力加强政治建军,坚定不移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进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了人民军队组织形态的整体性重塑;大力推动科技兴军,加快我军建设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推进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深入推进练兵备战,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经过5年努力,人民军队实现了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实现了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走出苦难、中国人民实现解放,有赖于一支英雄的人民军队;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必须加快把我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要深入贯彻党在新时期的强军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把强军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全面提高我军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宽广深邃的历史视野、主动进取的创新精神、勇于担当的大国胸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从容应对国际风云激荡,致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成功走出一条与历史上传统大国不同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5年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践行正确义利观,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等等。世界舞台上,中国故事、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正焕发出巨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必须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努力营造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助力。

  必须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之策。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以上率下、凝心聚力,直击积弊、扶正祛邪,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整饬作风激浊扬清,通过严明纪律强化约束,通过打虎拍蝇猎狐惩治腐败,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依然任重道远,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确保经受住四大考验、战胜四种危险,在历史性赶考中交出优异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观后感相关文章:

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情况报告

典型经验类信息

城市管理局党风廉政建设会议上的讲话

职工之家建设实施方案

中考英语经验交流发言稿

党史纪录片《重生》观后感

坚守底线全面加强机关纪律作风建设专题党课讲稿

深化四责协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四责协同工作汇报

在机关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党的方针政策方面的建议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xxs/13456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观后感集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幼儿园世界无烟日活动总结四篇

幼儿园世界无烟日活动总结四篇

在1987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6届吸烟与健康国际会议上建议把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无烟日(WorldNoTobaccoDay),并从1988年开始执行,但从1989年开始,世界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月31日,因为第二天是国际儿童节,希望下一代免受烟草危害。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
2024-04-23
学校护苗行动活动总结【5篇】

学校护苗行动活动总结【5篇】

总结,汉语词语,读音为zǒngjié,意思是总地归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校护苗行动活动总结【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23
2023年医院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范文(精选三篇)

2023年医院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范文(精选三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工作或某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的一种书面材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医院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范文(精选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3
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总结汇编3篇

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总结汇编3篇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总结汇编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23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教师心得体会范文汇总三篇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教师心得体会范文汇总三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教师心得体会范文汇总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23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