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集合6篇

发布时间:2022-05-26   来源:材料报告    
字号:

【www.jxscct.com--材料报告】

  历史这一科需要背诵的知识点很多,且比较分散,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一些系统的总结、归纳,化繁为简,这样背起来会更加容易。时间表就有这样的作用,它其实就是全部历史的缩影,从而帮助同学们联系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产生的影响等等。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集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1

【历史知识点】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一、隋朝的建立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二.科举制1.过程:(1)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三.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2.即位: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3.统治(1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2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3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4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5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5.评价唐太宗: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四.开元盛世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2.措施(1重用贤能,出现贤相姚崇和宋璟。(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3.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五.北宋政治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统一:北宋统宋太祖及其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2)巩固措施:军事上接触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三年一换在地,在各州府设通判,分知州权利,取消节度使,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2.实行重文轻武政策(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2)措施: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3)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2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 西汉时期出现用麻做的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称为 “蔡侯纸”。

2.印刷术: 隋唐雕版印刷术: 《金刚经》 ;北宋活字印刷术: 毕升发明泥活字。

3.火药: 唐中期有配方记载,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宋元广泛用于战争并传入欧 洲。

4.指南针: 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指南针北宋时发 明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广泛用于航海事业,并传入欧洲,为开辟新航路 创造了条件。

二、史学 1.《史记》西汉司马迁著,记述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著,记述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 通史。

三、文学 1.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离骚》。

2.唐诗:代表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3.宋词:著名词作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4.元曲:关汉卿的《窦娥冤》 5.明清小说:四大名著

四、文字、书法和绘画

1.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商朝(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金文——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也叫“铭文”。

大篆——西周晚期 小篆——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2.书法:

( 1)东晋王羲之, 后人称为 “书圣” 。代表作 《兰亭序》 ,有“天下第一行书” 的美誉。

( 2)隋唐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是颜真卿、柳公权。人称“颜筋柳骨”。

3.绘画:

( 1)魏晋南北朝时绘画艺术有较大发展,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有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 2)隋唐时, 绘画艺术高度发展, 影响较大的有唐朝的阎立本、 吴道子(画圣) 等

北宋时期的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

五、医学 华佗(东汉)——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 还编成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

张仲景(东汉)——《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六、天文和数学 张衡(东汉)——发明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 7 位数字, 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七、石窟艺术 1.南北朝时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2.隋唐时期:甘肃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八、科技著作 1.《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所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 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一部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3.明朝末年, 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    《天工开物》 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

产技术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明朝末年,徐光启关于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 的著作《农政全书》。

九、思想——百家争鸣:

1、儒家:

孔子(春秋) ——主张人们相互爱护, 反对暴政, 核心思想 “仁”——《论语》;

孟子( 战国) ——认为“民贵君轻” ,主张仁政, 反对兼并战争 荀子 ( 战国 ) ——人定胜天——《荀子》;

2、道家:

老子(春秋) ——认为一切事务都有对立面, 对立双方可相互转化—— 《道德经》 ; 庄子( 战国) ——主张顺应自然,乐天安命——《 庄子》;

3、墨家:

墨子( 战国) ——主张“ 兼爱”,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墨子》

4、法家:

韩非 ( 战国 ) ——主张改革, 提倡法治 ,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韩非 子》

5、兵家:

孙武 ( 春秋 )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

【拓展延伸】 1、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化阶段特征及成就: ( 科技文化的发展是政 治经济的反映。 ) (1)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的思想科技和文艺成就,奠定了中国古 代文化的思想基础。 ( 2)秦汉时期: 科技文化大发展,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奠定 了世界领先地位。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文化科技继续进步。 ( 4)隋唐时期: 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在所有文化领域都有突出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文化。

( 5)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度繁荣的水平。

(6)明清时期 (鸦片战争前 ) :承古萌新,西学东渐,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成就 突出。

2、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束缚了文化发展。 ②文化政策: 实 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③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严重阻碍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经济方面: 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不能为科 技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⑤传统因素: 中国古代主流文化重人文、轻技术的传统不利 于科技的发展民。 3、关于儒家思想:

(1)创立者: 孔子(2)发展者: 孟子、荀子 (3)地位: 自汉武帝后,成为中国封 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达 2000 年之久,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 4)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为什么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①儒家思想有利于巩固统

治,对国家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②儒学不断发展。③与小农经济相适应。    ( 5)儒

家思想在今天为什么依旧有很大的影响? ①是中国传统文化 ( 思想) 的代表;②其思 想内容和教育理论有许多合理成份, 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影响。 ③传承文明。 (6)联系实际,说说当今人们学习孔子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 对社会的稳定、 人际 关系的改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有巨大意义。 (7)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儒家思 想?对待儒家思想应持科学的态度,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继承,好的传统 文化要加以保护和传承,培养民族自尊意识,建设好精神家园。

【真题专练】

一、综合题

1.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如 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 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

请回答:

( 1)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    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 请问

列汉字早期演变图示中①和②分别代表我国古代哪种文字?

答:甲骨文,小篆。

(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 “灵魂”,产生了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孔子。请问孔子开创了哪一思想 流派?他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他的思想在战国时期又有什么新的发展? 答:儒家,“仁”的学说。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 “仁政” 治国、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思想。

( 3)两汉时期, 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

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被誉为“医圣”的是谁?发明麻沸散的著名医学家 是谁?

答:张仲景;华佗

( 4)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形式将它发扬光大, 请你提两点建 议(例如:古诗文朗诵比赛)。

答:演讲比赛、主题班会、手抄报、网络宣传、读书节等

2.文化是指人类在科技、思想、艺术、体育、教育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针对社会急剧的变化和发展,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 的看法和主张,逐渐形成儒家、 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许多学派, 史称“诸 子百家”。

( 1)材料一中, 各个学派既相互争论和批判, 又相互影响, 形成了什么样的学 术繁荣局面 ?(1 分)其中哪家学说曾被确立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随 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传播,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    ?(1 分)

答:百家争鸣;( 1 分)儒家。( 1 分)

材料二 纵观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历程, 16 世纪以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 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到了明清时期,缺少 了像四大发明那样的世界性科技成就,仅仅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这 种现象不是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 2)根据提示,填写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4 分)

赵州桥

金刚经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 3)中国古代的哪些发明对促进人类的文化传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 分)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世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 分)

答: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等:(答出两个即可, 2 分)清政府的闭关锁 国,列强的入侵与压迫等。( 2 分) 材料三 从旧中国的满目疮痰, 到建国后的蒸蒸日上; 从“文革” 期间的横遭摧 残,到改革开放的欣欣向荣,再到新世纪吹响的自主创新的号角。我国的科技 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新 型国家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 4)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的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 响。试举一例。( 1 分)

答:如籼型杂交水稻、空间技术成就等。( 1 分)

( 5)试分析近年来中国取得突出科技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2 分)

答:党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的正确方针: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科研人员的努力等。(答出两点即可, 2 分)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3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下册的历史知识是我们在初中学习历史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我们要学习掌握哪些知识吗?下面是为大家的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梦想成真的时代

    1、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使人类迈入了信息时代。主要标志:原子能、电子计算机(核心)、空间技术(航空航天技术)

    2、1945年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3、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发酵工程。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的产生是现代生物工程领域的重大突破。

    二、机遇与挑战

    1.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2.根本原因:高科技的发展。

    3.表现: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全球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

    4.意义:①有利于商品和资本流动,②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③有利于国际分工和市场形成,④可带动落后国家和地区发展。

    5.面对全球化经济,我们应如何应对?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应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目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战争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毒品问题、艾滋病和恐怖主义等。

    7.如何解决严重危害人类社会的共同问题?

    ①加强国际合作,②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③加强环保投资,④保护有限资源,⑤加大禁毒和反恐怖的力度,⑥重视有关的舆论宣传和落后地区的科教工作等。

    8.联合国成立时间:1945年10月24日。

    9.主要宗旨:维持国际和平友好、促进国际合作。

    俄国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⒈时间:1917年3月(俄历二月)

    2.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二月革命后,工兵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⒈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领导人:列宁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概况:

    1917年11月(俄历10月)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发动起义,起义者攻克临时政府据点冬宫,起义胜利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3.十月革命意义:

    1)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

    2)它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3)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4)为世界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4.性质: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5.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目的:为了平定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作用:帮助苏维埃政府度过难关,但挫伤了人们生产积极性,引起人民不满。

    2)新经济政策(1921----1925年)原因:缓和国内矛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内容:①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量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②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③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6.退一步,进两步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崛起

    1.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化强国。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1937年)

    3.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4.“斯达汉诺夫运动”掀起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高潮。

    5.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6.政治体制: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

    作风盛行。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利: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发展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误区。也是造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

    1.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由英、法、美三国操纵。性质:巴黎和会是一次分赃会议。

    2.1919年6月,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合约》,主要内容包括:

    (1)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2)德国队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3)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4)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

    3.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

    ⒈召开原因: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未获实利,随即将目光转向了同日本争夺远东和太平洋的步伐。(美、日矛盾激化)⒉召开时间:1921—1922年操纵国:主要是美国(受惠最大)

    ⒊《九国公约》:⑴内容: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⑵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影响: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从而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1.九年级必备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2.初三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总结

  3.九年级必备历史知识点归纳

  4.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要带你归纳

  5.初三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6.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4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作为一名九年级的学生,要想学好历史就要懂得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和归纳。下面就让 给大家分享一些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篇一1、西周分封制

(1)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臣民封赐给同姓或异性贵族(如姜尚等),建立起许多诸侯国,称为“授民授疆土”。

(2)封王(诸侯王)义务与权力:义务: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王指周王)、交纳贡赋、定期朝见周王述职。权力:在封国内拥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并可把封地内的土地和臣民逐级分封给卿、大夫、士。

(3)作用:对拓展周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2、秦兼并六国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一)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秦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秦始皇的评价):

(1)政治上,加强中央专制集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立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4)军事上,为了抵御匈奴,修筑长城。

统一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割据战乱局面;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汉武帝大一统

汉武帝的巩固统一措施

(1)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候国。(史称“推恩令”)

(2)经济政策: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在关中开凿六辅渠和白渠。治理黄河。

(3)文化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兴办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隋唐时期科举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为了改变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中选拔(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唐时科举制逐渐完善,以进士科为主。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成为“八股取士”其消极作用突出出来了。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到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才被废除。

科举制产生的作用: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5、贞观之治

出现的原因: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人镜)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6、开元盛世

出现的原因:

(1)作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

(2)重视地方吏治,反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

(3)重视节俭,节制自己的欲望。

7、行省制度的建立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篇二一、希波战争:

公元前 492 年到公元前 449 年,希腊胜利,马拉松战役

二、亚历山大东征

征服了埃及、巴比伦、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亚历山大帝国。

三、马可;波罗来华

意大利威尼斯商人, 1275 年来到中国元朝。《马克;波罗行纪》使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东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四、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传播

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创造的。公元 12 世纪,被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篇三一、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日本大化改新

(1)大和统一日本

(2)大化改新

背景:为克服危机,稳固政治

内容:实行“班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天下公田班给公民;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租税;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作用:使日本迈进了封建文明的发展时代

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1)穆罕默德创造伊斯兰教:7世纪麦加

(2)阿拉伯统一过:622年,穆罕默德在买地那建立其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征服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632年,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

二、中古欧洲社会

1、西欧主要封建国家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715年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

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包括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和骑士等等级。

3、罗马教廷:经济上占据了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争;思想文化上控制人们的思想。

4、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10世纪

意义:瓦解了西欧封建经济;城市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资产阶级的前身;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

5、奥斯曼人灭亡拜占庭帝国。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5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时期出现用麻做的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称为“蔡侯纸”。

2.印刷术:隋唐雕版印刷术:《金刚经》;北宋活字印刷术:毕升发明泥活字。

3.火药:唐中期有配方记载,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元广泛用于战争并传入欧洲。

4.指南针: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指南针北宋时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广泛用于航海事业,并传入欧洲,为开辟新航路创造了条件。

二、史学

1.《史记》西汉司马迁著,记述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著,记述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三、文学

1.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离骚》。

2.唐诗:代表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3.宋词:著名词作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4.元曲:关汉卿的《窦娥冤》

5.明清小说:四大名著

四、文字、书法和绘画

1.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商朝(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金文——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也叫“铭文”。

大篆——西周晚期

小篆——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2.书法:

(1)东晋王羲之,后人称为“书圣”。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2)隋唐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是颜真卿、柳公权。人称“颜筋柳骨”。

3.绘画:

(1)魏晋南北朝时绘画艺术有较大发展,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2)隋唐时,绘画艺术高度发展,影响较大的有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画圣)等

北宋时期的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

五、医学

华佗(东汉)——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编成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

张仲景(东汉)——《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六、天文和数学

张衡(东汉)——发明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七、石窟艺术

1.南北朝时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2.隋唐时期:甘肃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八、科技著作

1.《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所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一部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3.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天工开物》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明朝末年,徐光启关于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的著作《农政全书》。

九、思想——百家争鸣:

1、儒家:

孔子(春秋)——主张人们相互爱护,反对暴政,核心思想“仁”——《论语》;

孟子(战国)——认为“民贵君轻”,主张仁政,反对兼并战争——《孟子》;  

荀子(战国)——人定胜天——《荀子》;

2、道家:

老子(春秋)——认为一切事务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相互转化——《道德经》;

庄子(战国)——主张顺应自然,乐天安命——《庄子》;

3、墨家:

墨子(战国)——主张“兼爱”,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墨子》

4、法家:

韩非(战国)——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韩非子》

5、兵家:

孙武(春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拓展延伸】1、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化阶段特征及成就:(科技文化的发展是政治经济的反映。)(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思想科技和文艺成就,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基础。(2)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大发展,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奠定了世界领先地位。(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科技继续进步。(4)隋唐时期: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在所有文化领域都有突出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5)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度繁荣的水平。(6)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承古萌新,西学东渐,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成就突出。2、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①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束缚了文化发展。②文化政策: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③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④经济方面: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内在动力。⑤传统因素:中国古代主流文化重人文、轻技术的传统不利于科技的发展民。3、关于儒家思想:(1)创立者:孔子(2)发展者:孟子、荀子(3)地位:自汉武帝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达2000年之久,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4)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为什么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①儒家思想有利于巩固统治,对国家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②儒学不断发展。③与小农经济相适应。(5)儒家思想在今天为什么依旧有很大的影响?①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代表;②其思想内容和教育理论有许多合理成份,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影响。③传承文明。(6)联系实际,说说当今人们学习孔子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对社会的稳定、人际关系的改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有巨大意义。(7)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儒家思想?对待儒家思想应持科学的态度,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继承,好的传统文化要加以保护和传承,培养民族自尊意识,建设好精神家园。

【真题专练】

一、综合题

1.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

请回答:

(1)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请问下列汉字早期演变图示中①和②分别代表我国古代哪种文字?

答:甲骨文,小篆。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灵魂”,产生了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孔子。请问孔子开创了哪一思想流派?他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他的思想在战国时期又有什么新的发展?

答:儒家,“仁”的学说。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仁政”治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思想。

(3)两汉时期,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被誉为“医圣”的是谁?发明麻沸散的著名医学家是谁?

答:张仲景;华佗

(4)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形式将它发扬光大,请你提两点建议(例如:古诗文朗诵比赛)。

答:演讲比赛、主题班会、手抄报、网络宣传、读书节等

2.文化是指人类在科技、思想、艺术、体育、教育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针对社会急剧的变化和发展,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的看法和主张,逐渐形成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许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1)材料一中,各个学派既相互争论和批判,又相互影响,形成了什么样的学术繁荣局面?(1分)其中哪家学说曾被确立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传播,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1分)

答:百家争鸣;(1分)儒家。(1分)

材料二 纵观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历程,16世纪以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到了明清时期,缺少了像四大发明那样的世界性科技成就,仅仅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这种现象不是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2)根据提示,填写中国古代科技成就:(4分) 

(3)中国古代的哪些发明对促进人类的文化传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2分)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世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答: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等:(答出两个即可,2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列强的入侵与压迫等。(2分)

材料三 从旧中国的满目疮痰,到建国后的蒸蒸日上;从“文革”期间的横遭摧残,到改革开放的欣欣向荣,再到新世纪吹响的自主创新的号角。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试举一例。(1分)

答:如籼型杂交水稻、空间技术成就等。(1分)

(5)试分析近年来中国取得突出科技成就的原因有哪些?(2分)

答:党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的正确方针: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科研人员的努力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6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一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杰出代表: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4、成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哥与委合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

  兼并王公领地;

  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

  (1)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内容: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3)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1)进步性: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1861-1865)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

  王政复古政变。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3、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主要成果:

  冯如“中国航空之父”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2、(美)海厄特: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3、(法)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四、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劳动者

  2、大众教育

  (1)背景: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2)国家:英、法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德国建立初等、中等、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二、城市化

  1、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统一规划

  2、城市化的措施

  19世纪中期,卫生条件改善。排水设施、街头照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

  3、影响: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家获得极大的财富,工人高强度劳动却难以生存。工人反抗斗争日趋激烈。(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

  2、环境污染:废气、废水污染大气、河流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

  (1)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英)

  《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推翻了神创论。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3、巴尔扎克(法)

  《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展现了法国社会变迁史。

  4、列夫•托尔斯泰(俄)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揭露俄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又否定暴力革命)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5、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6、梵高:《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为争夺市场、原料、投资场所而瓜分世界,相互之间的竞争也酝酿着战争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1)“三国同盟”:德、意、奥(德为核心)

  (2)“三国协约”:英、法、俄(英国为核心)

  结盟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3、两大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果)。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2、开战: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三、大战进程和结果

  1、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2、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5、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6、影响:

  (1)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2)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标志。

  (3)削弱了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背景: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措施:未满足人民对土地、面包、和平的需求。而是继续作战。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背景:

  (1)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解决俄国社会矛盾

  2、时间:1917年11月

  3、:列宁

  4、结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5、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三、开辟新时代

  1、政治: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政权机关

  2、经济:大工业、铁路、银行收归国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3、军事:废除旧常备军,组建红军

  4、外交:废除沙皇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颁布《和平法令》。

  四、历史意义

  1、人类历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2、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6月

  (2)实质:一战战胜国召开的分赃会议。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国,尤其是德国。

  (4)会议特点:大国强权,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

  2、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3、内容

  (1)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

  (2)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赔款委员会)

  (3)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不超10万人

  (4)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世界领土和称霸世界)

  4、凡尔赛体系

  对德国的和约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的条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9个参会国)

  背景: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会议。

  2、《九国公约》

  (1)内容:

  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2)实质:

  使“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3、作用

  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2、社会主义工业化:

  (1)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3)成果:落后农业国强大工业国

  (4)作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化,使苏联经济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到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

  2、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3、方法: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2)消极作用:

  弊端也令苏联付出沉重代价。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印度提供了人力、军费、物资。因饥荒大量死人。导致英印矛盾激发。

  2、领导人:甘地。时间:1920年

  3、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4、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

  主要方式:采取不服从方式。

  内容:要求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

  5、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控制群众斗争方式,防止了暴力革命,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背景:一战后,土耳其素丹政府接受《色佛尔条约》,损失大量领土,经济濒于崩溃

  2、战争概况(1921——1923年):领导人:凯末尔。

  结果: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废除《色》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3、共和国建立(1923年):1923年,凯末尔当选总统

  措施: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政教分离,国民议会有立法权;废除男女不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实施五年计划;扩大世俗教育,教授西方科技;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4、影响: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二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时间:1919年6月

  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5.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1922年

  2.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主导国:美、英、日

  4.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时间:1922年

  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2.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评价: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1929--1933年。

  4.开始国:美国

  5.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加深。

  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4.内外政策: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1)时间:1922年

  (2)头目:墨索里尼

  (3)标志:向罗马进军

  2.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时间:1936年2月

  (2)标志:日本军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主张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1.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2.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5.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奸,要坚决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进一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启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

  1.召开时间:1945年2月

  2.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3.与会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4.内容:

  (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5.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四、二战的胜利

  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4.胜利的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对付法西斯。

  5.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影响:

  (1)它是人类历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

  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概况

  二、启示:

  1.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产业结构上应该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配置;在空间布局上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经济发展(50-70年代)

  (1)原因:

  外因:美国大力援助。

  内因: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成果和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表现:持续繁荣。

  2.欧共体的成立

  (1)时间:20世纪60年代

  (2)作用:对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的成立

  (1)时间:1993年

  (2)单一货币——欧元

  (3)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4)地位:是世界上的经济体。(至2007年,已有27个成员国)

  (5)影响:各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欧洲经济发展。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

  (1)美国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扶持日本;

  (3)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表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加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4.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减缓。

  5.80年代中期以后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实行“科技立国”的政策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3--1964年。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

  2.前期重点:经济改革,没取得成效。

  3.后期重点:政治改革。

  4.影响: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1991年底)

  1.原因:

  (1)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极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其它原因: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等。

  2.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

  3.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三

  1.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2.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

  4.近现代,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三件大事:

  1840—1842鸦片战争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5.《南京条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不是香港),赔款2100万元(单位不是两)

  6.近代,使北京沦陷的事件: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北京再次沦陷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北平、天津)

  7.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把矛头对准中国。

  8.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强大的资本主义制度

  9.俄国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10.1862年,在慈溪(注意错别字)的战斗中,击毙了华尔。

  1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联系日本明治维新后强大起来,走上对外侵略夸张的道路,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12.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13.《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对中国的影响:

  ①侵略者以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侵略需求。

  ②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最能体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4.《马关条约》中增辟的通商口岸有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15.《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体现了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6.1787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1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8.洋务运动的背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不是鸦片战争后)。

  19.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京师同文馆。

  20.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但是不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

  21.戊戌变法(注意字)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2.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

  23.戊戌变法的内容里,体现其资产阶级性质的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24.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没有民主主义。

  25.中共一大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但是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共一大。

  26.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

  27.“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星星之火”指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8.中共领导的军队名称的演变:

  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

  井冈山会师——中国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八路军、新四军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

  29.红军长征是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出发,不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0.长征胜利结束是1936年甘肃会宁会师,不是吴起镇会师。

  31.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了。

  32.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侵华事件的背景:在1929—1933年,爆发了经济大危机,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对外侵略扩张。

  33.1937年,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1938年,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1940年,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战役。

  34.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5.中共七大:为中国争取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雅尔塔会议:促进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6.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但是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37.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包括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不属于战略决战。

  38.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促进了其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迎来“黄金时代”。

  39.魏源在鸦片战争(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写成了《海国图志》一书,洋务运动践行了魏源的思想。

  40.严复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思想,译著《天演论》,他的思想影响了戊戌变法。

  41.近代推动中国思想解放的重大事件:

  戊戌变法:在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人们追求民主科学,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2.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四大: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43.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学府。

  44.总结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战争的正义性

  ②将领、领导因素

  ③士兵浴血奋战

  ④人民群众支持

  45.解放战争时期,与河南有关的历史:

  1946年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7年挺进大别山

  1948—1949年淮海战役

  46.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

  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47.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政治舞台的事件是:五四运动

  国际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政治舞台的事件是:英国宪章运动

  48.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但是他没有直接发动武昌起义。

  49.二战结束的标志是日本投降,不是德国投降。

  50.《马关条约》中“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后来在俄国、法国、德国的干涉下,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清政府给日本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这就是“三国干涉还辽”。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相关文章:

基础写作知识点归纳

八下历史复习资料

最新历史电影

完整版小学语文知识点分类大全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读后感

《新疆若干个历史问题纪要》发声亮剑

基层干部政审材料中政治历史和现实表现情况 入党政审现实政治表现

《中共中央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感想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

本文来源:https://www.jxscct.com/fw/122911/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集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汇报材料汇编3篇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汇报材料汇编3篇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一项准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汇报材料汇编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19
关于爱国卫生宣传周活动总结【四篇】

关于爱国卫生宣传周活动总结【四篇】

总结(zǒngjié)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总地归结,出自《朱子语类》。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爱国卫生宣传周活动总结【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19
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动总结范文(通用3篇)

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动总结范文(通用3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动总结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19
2023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范文(通用3篇)

2023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范文(通用3篇)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即在案前得出的方法,将方法呈于案前,即为“方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3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19
做党和人民忠诚的卫士心得体会(合集三篇)

做党和人民忠诚的卫士心得体会(合集三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做党和人民忠诚的卫士心得体会(合集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1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作文网 京ICP备16535803号